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我的母亲》八年级语文下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8-01 17:47:21 来源:高考在线

《我的母亲》八年级语文下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我的母亲》是胡适先生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质朴,饱含真情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优秀的母亲,了解到母亲的人格魅力,感受到儿子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胡适一生的成就和其谦逊的品性、宽以待人的态度离不开一个伟大的女人――她的母亲冯顺弟。冯顺弟16岁就做48岁的胡适父亲的续弦,23岁就成了寡妇,前妻的孩子都比她大。为了当好家,她时刻小心谨慎,宁愿自己委屈。她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守寡23年,她离开了人世,而那时,她的儿子已经学成回国,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而且成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

  《我的母亲》一文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

  (一)“闲笔”塑形象

  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这是缘于此文节选自《胡适自传》,作者是把母亲作为第一位“恩师”来写的,开头写了童年的经历,是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从胡适的一生追求及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由此看来,前三段看似的“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写自己在母亲影响下的进步相呼应。

  文中用了更多的笔墨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景,这些看似“闲笔”,写出了母亲的待人接物极有“分寸”,这是一位心地善良、是非分明、心灵清洁的女性,也彰显出了母亲作为“恩师”的魅力,她的以身示范对我的教育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样使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二)“角色”显品性

  母亲多角色的担当,更是让人震撼。在这个大家庭中,她将各种角色担当的恰到好处:身为慈母,关爱儿子;身为严师,促我上学,教我做人;身为继母后婆,凸显“家长”的宽容度量;身为寡妇,贞洁刚烈。这是一个集温柔、善良、刚正、智慧于一体的完美的中国传统女性。

  (三)“平淡”见真情

  本文语言平实,但感情至深。结构简洁清晰,却自然流畅。作者用儿童的口吻来叙述童年往事,文章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真挚的情感,“掏心”的话语,如行云流水,更像是与朋友拉家常,话往事,任凭心泉自然流淌,通过类似白描的勾勒把母亲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话语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也显得深沉而质朴。

  二、教学设想

  传统教学的“以教定学”以老师为主,整节课老师“牵”着学生走,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受,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新课程倡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本课教师应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通过与作者的思想碰撞,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情。另外,结合此年龄段中学生心理特征,有些同学对于母亲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甚至想要摆脱父母之“爱”。通过学习此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外,让学生回忆与母亲之间的感人事件,唤起他们对母亲的理解与热爱之情。

  结合教材内容,遵循着“语文课以人为本、以本为本”的理念,本课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 读懂文章,了解母亲的形象及爱子之心。

  2. 品味本文质朴的语言,体会母亲的品性及对作者的影响。

  3. 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4.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理解母亲,体会真挚的母爱。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清课文结构。

  2. 了解母亲形象及爱子之心。

  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

  课件展示母爱亲情的画面(背景音乐《母亲》)

  教师有感情地介绍胡适的母亲的经历(以情导入)

  二、走近作者

  1.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胡适的资料。

  2.课件展示胡适形象及个人主要情况。

  三、感知文本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文章。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重点字:文绉绉穈掷庶翳病)

  2.读出感情。

  3.思考问题: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由此,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多名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明确:

  (1)督促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

  (2)外人面前不打骂我──保护孩子自尊,教子有方。

  (3)责罚我说轻薄话──教子之严。

  (4)除夕之夜应付大哥的债主──宽容、温和、仁慈。

  (5)妯娌之间容忍相处──宽容忍让。

  (6)受“辱”后,讨公道──有刚气。

  可看出母亲是“严师慈母”,她宽容隐忍,仁慈温和,有刚气。

  四、合作探究

  1.读课文前三段,思考:

  前三段写的是我的童年,看似与写“母亲”无关,为什么还要写?

  2.再次跳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师生共同明确:

  文中看似的“闲笔”实则有“深意”。前三段的“铺垫、呼应作用”及与家人相处情形更能体现其“恩师”作用是“耳濡目染、言传身教”。

  五、课后思考

  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哪些影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品味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

  2.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3. 理解母亲,体会真挚的母爱。

  一、情感导入:

  背景音乐《独光里的妈妈》

  师:可怜天下父母心,胡适的母亲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她们把全部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默默地奉献着,无怨无悔。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去回报母亲呢?

  二、合作探究

  1.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哪些影响?

  师生共明确:我学到了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优秀品质。

  2.胡适的母亲即是严师,又是慈母,她的为人处事对作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文章的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对母亲什么样的感情呢?请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生速读文章,小组讨论,选代表回答。)

  示例1:“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母亲爱子之深,平实的语言中饱含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示例2:“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作者是用心来写母亲,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示例3:“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之大。

  示例4: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表现了作者的谦虚的品格。

  三、拓展延伸

  1. 有人说,文中胡适的母亲教育儿子过于严厉,你是怎样看待母亲的教育方法的?

  2.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给我们的关心是最多的,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思考-写作-交流)

  四、结束语(背景音乐《天亮了》)

  师讲述:“为给儿子摘桃跌下悬崖的‘疯妈妈’”

  一位精神病女子生下儿子后被赶出家门。儿子上学后,她常去学校看儿子。一次儿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疯妈妈”突然冲进教室,举起欺负儿子的同学,扔到学校门口的水塘里。后来,“疯妈妈”给儿子送来一些野桃子,儿子咬了一口说:“挺甜的,哪来的?”“疯妈妈”笑了笑走了,从此再也没出现过。家人四处找寻,最终在一处峭壁下找到了“疯妈妈”的尸体,她留在地上的血早已干涸,手里还握着一个桃子......

  五、作业布置

  学完本文之后,你有何感触?是否也想起了与母亲的点点滴滴,是否也为你曾经的任性而后悔,是否也想对母亲说点什么?请你自拟题目,自选体裁,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