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感受西湖的美景,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2、初步了解景物的特点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部分,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
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感知全文,理解有关描写绿的词句,感受西湖的“绿”,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引课:
1、说一说带有“马”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马到成功”。
2、说一说带有“绿”或是相当于绿的意思的字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花红柳绿”、“一碧千里”。
一、初读,感知课文
1、示课题“绿”,引导学生回忆文章标题的几种形式。
2、读课文,想想课文还可以以什么为题?
二、再读,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为什么最后把这篇课文的题目确定为“绿”?要求从课文中找出理由。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1)理清课文的结构。
(2)初步理解“领略”。
三、精读,体味课文
1、自由读课文,作者到底“领略”到了一个怎样的“绿”字?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导:
(1)作者领略了哪些地方的“绿”?
(2)作者领略了哪些不同的“绿”?
3、比较灵隐的“绿”和花港观鱼的“绿”有什么不同?
4、观看“绿”的录像,感情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5、较深入地理解“领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教学过程:
引课:
用“领略”说话。
四、深读,领悟课文
1、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所“领略”到的这个“绿”字有什么特别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1)联系上下文理解。
(2)观看“荷叶”录像。
3、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4、深入理解“领略”。
五、熟读,背诵课文
1、用最好的方法,最快的速度,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课文部分。
2、检查背诵,交流背诵方法。
六、拓读,超越课文
1、小结:绿,是有意蕴的,需要用心去“领略”。
2、拓展阅读朱自清的《绿》,用心“领略”其中的意蕴。
《绿》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3、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学习方法:
1、朗读法。
2、研讨点拨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猜谜语:大姐天天逛花园,二姐弹琴黑夜天,三姐织布到天明,四妹做饭香又甜。
谜底:蝴蝶、蝈蝈、蜘蛛、蜜蜂
这四种小动物,哪些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蝈蝈是怎样的一种动物,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绿色蝈蝈》。
提到法布尔,大家肯定不陌生,我想问问大家,你对法布尔有何了解?屏显:
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昆虫记》共20卷,谈到的虫子有100多种,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做这件事耗费了他的一生,但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辈子也无法亲眼目睹的虫子生活细节。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二、屏显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3、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三、读文章,感知内容
1、先请大家回忆一下,大家在小学学习过的写动物的文章,作者都介绍了小动物的哪些方面?那么,法布尔向读者介绍蝈蝈,又介绍了蝈蝈的哪些方面呢?带着这个问题,大家读课文,注意拿上笔,划出相关的信息。小组长带领组员整理探究结果。
外形
叫声
生活习性:食
居
性格:
提问:你能总结出快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吗?(抓住中心句、关键词)
2、请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蝈蝈在外形、叫声、居、性格上的特点。
外形:漂亮
叫声:柔和
食:酷爱甜食、昆虫青草、同类相食
居:和睦宽容
性格:勇敢
通过这些信息的提炼与归纳,我们知道了蝈蝈的特征,这也告诉我们: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四、读课文,品析语言
鲁迅称法布尔为“讲昆虫故事的楷模”,“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
1、屏显:
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辞海》
请大家在文章找到蝈蝈外形特征的介绍。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绿色蝈蝈》
(齐读)
小组合作:比较《辞海》中对蝈蝈的介绍与本文介绍的区别。
明确:四字短语的运用,语言凝练,读来朗朗上口,拟人、比喻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蝈蝈的外形特点,暗含作者对其的喜爱之情。明确本文介绍的具体,作者观察的细致以及语言的生动优美。
2、《昆虫记》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一出版即风行世界,不但为小读者喜爱,成年读者也啧啧称赞。那么文中有哪些词句打动你呢?
请寻读课文,选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并说说为什么喜欢?用这样的句式来说: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这个句子,因为_________。
边品边读。归纳:先写其声,由声引入其形。未见其形,先闻其声
通过拟人、对比的手法
五、读课文,体悟情感
读到这里,大家肯定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太可爱了,有没有?那么,这时候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将自然界里极其渺小、极其平凡的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有趣的呢?
一是细致的观察;
二是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1、诗意浪漫的行为:或独自夜听、或笼中喂养
2、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
夜间捕蝉的蝈蝈——夜间狂热的狩猎者
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歌手
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餐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归纳:亲切自然,形象生动,充满喜爱之情
3、用拟人手法、对比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②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③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⑤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抓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者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总结: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六、拓展延伸:
你喜欢小动物吗?你喂养过小宠物吗?你曾经在哪里仔细观察过小动物、或是仔细聆听过小动物的叫声吗?请选择小动物突出的一个特点,用生动的文笔写出来。
七、小结
热爱生活的人应该看《昆虫记》,因为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让自己充满爱心。不热爱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厌烦了人事,对虫子也可能心怀好感,通过对它们的认识来唤回热情。
《绿》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课文,认识树林能挡狂风、阻黄沙、隔烟雾、挡噪声,给城市的人们带来整洁与安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际说一说、做一做,让孩子增强环保意识,养成爱护树木、草地的习惯。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学习,理解树木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词语的理解和各样的朗读、表演来认识树林能挡狂风、阻黄沙、隔烟雾、挡噪声,给城市的人们带来整洁与安宁。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意思,来认识树林能挡狂风、阻黄沙、隔烟雾、挡噪声,给城市的人们带来整洁与安宁。
教学准备:
制作本课课件、板书
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课文,复习巩固旧知
1、游戏激趣:不可能的任务,卫兵动作演示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绿色的卫兵有多大的功劳,把他的大功劳记在功劳簿上。——出示课题,功劳簿齐读
“绿色的卫兵”指的是谁?(树木)
3、字词巩固
a、你是读词语的高手吗?课件——开火车
谁能带大家读并括词?(“兵”的读音)
b、课文里还有一些老朋友等着你,我们复习一下课件——自由读
c、离开了拼音弟兄,你还认得吗:课件——指名读
4、复习旧知:
a、我们来看看这神气的卫兵长什么样?——课件
b、在美丽的原野上,你看见了什么?请你填一填。——指名——出示答案
c、你能把这么生动的句子记在你的小电脑里吗?——齐背
过渡:请你打开课本,正确、自信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绿色的卫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读,师指导
师:看来你们读得都真自信,就跟绿色的卫兵一样!如果同桌的表现不错,请你给他点鼓励!
绿色的卫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指名说(坚固、强大、勇敢、保卫城市……)
二、分层理解剖析课文
1、绿色的卫兵功劳可大了,他的功劳你是从哪几个自然段里看出来的?——指名(2、3段)
你找对了吗?有别的意见吗?
2、我们一起去研究课文,找一找他们的功劳吧,请你仔细听、认真看:先自己读一读2、3自然段,再找一找:在这两段中哪个句子能看出绿色卫兵的大功劳,用横线划下来,开始吧!——生活动,师指导
3、汇报:你从哪一段哪一句看出绿色卫兵的功劳?
☆绿色的卫兵挽起手臂,筑成一道长城,高喊着:“狂风不能进!黄沙不能进!”
a、读句子(提醒:话说完整:我从这里看出绿色卫兵……)课件
还有吗?——其他的同学找对了吗?——校对
b、听!卫兵们遇到了怎样的敌人?课件风沙声——指名说(狂风打着旋儿,夹着黄沙吼叫着来了。)
敌人是怎么想的?(我进城啦,城市是我的天下啦!)怎么说的?(吼叫:我要进城!我要进城!)——出示句子理解“吼叫”,(大声响亮地叫喊)
——指名读——加动作读——指名——加动作齐读
你能把第一句话加上动作读好它吗?——自己试试——指名,突出“吼叫”、“!”
引导想象:如果他们进了城,城市会怎样?
——指名(沙尘暴、很脏、都是灰尘、破坏环境……)
c、所以,绿色的卫兵是怎样表现的?请你自己试着读一读,找出最能突出他们作用的动词。
指名读——反馈,说动词(挽起、筑成、高喊)板书——你读懂了吗?
·理解挽起:怎么样的动作?树木之间手臂是指什么?(树木长得非常茂盛,枝叶连着枝叶,交织在一起)是怎么挽起来的?——每位学生单独演一演,挽起手臂来演一演
·理解筑成:链接长城,观看。(看见过长城吗?坚固不倒,连绵不断,敌人很难攻进去。)为什么说绿色的卫兵是长城?长城指什么?怎么筑起来?(一棵连着一棵,一排连着一排,连绵不断的树林,抵挡狂风和黄沙的进攻。一排排树木就像又长又坚固的长城,筑起的是一道绿色长城。)——演:横排学生挽起手臂后站起来筑起长城
·理解高喊:加上前面的动作,谁来喊一喊?——指名喊(很坚定、响亮的。)
师生一起演一演:
a、师——我要进城!我要进城!
一排排的生高喊——狂风不能进!黄沙不能进!
强调:演的时候,绿色的卫兵保卫城市的时候表情怎么样?(严肃、镇定的,不是笑嘻嘻的)
守卫部队门口的卫兵表情怎么样?
b、一生吼叫——一一排排生高喊
d、演得那么好,你能抓住这三个动词把这句话读得更好吗?
——自己试试——指名部分学生读——评价
e、面对像你们一样勇敢的卫兵,狂风和黄沙有什么变化?
——我读/指名读(由强变弱了,由进变退了,城市美丽又干净)
f、朗读指导:应该怎么读?速度?声音?课件句子
——(怀着美好的心情,速度慢了,但是轻而有力度的读)
g、风沙前后的变化那么大,开始是来势汹汹,结果是知难而退,多亏了绿色卫兵,咱们一起分角色感受一下,想读卫兵的起立,其他的大家一起读。——分角色读
h、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绿色的卫兵的功劳是?
——指名(挡狂风,阻黄沙)——板书。
师:把这一大功劳记在他的功劳簿上。
i、我们学会了第2段,小结一下,填一填,这个方法你自己会学吗?
绿色的卫兵( )手臂,( )一道长城,( )着:“狂风( )!( )!”
——指名说——填的是:绿色的卫兵的动词和说的话。
☆绿色的卫兵摇动满身的叶片,连成一道屏障:“烟雾不能进!噪声不能进!”
a、我们用学第2段的方法自己学一学第三段,找找绿色的卫兵的动词,读好这些动词和他们的话,比一比谁能读出他的了不起。 ——生自由读句子,师巡回指导
b、汇报:大家读懂了吗?谁先来做绿色的卫兵,他的功劳是哪一句,读出来?
绿色的卫兵摇动满身的叶片,连成一道屏障:“烟雾不能进!噪声不能进!”
第一层次:动作、语言
·指名读第2句——评价:他读得怎么样?——生评(……)
师评:从你的声音听得出来很坚定。
——你们学着他的样子加上表情和动作读——自己试——指名(你的表情很严肃,很坚定)——咱们一起加上表情和动作,起立读——谁还能把前面的半句读得更好——评价(……)
·师评:我听出来了,你为什么把“摇动、连成”这两个词语读得特别好?
——(这是两个动词,能突出绿色的卫兵的大功劳。)
——师:你真会学习,动词找得很准确,让我佩服!
·请你们学着他的样子,抓住这两个动词把句子读好。
——自由读——指名
第二层次:“满身、屏障”
·你读得很投入,这两个动词的意思你读懂了吗?——好,那你演给大家看看吧——其他同学也试试——采访一下:你们在摇动什么?(你摇动的是怎样的枝叶?树叶/枝叶/满身的枝叶)——我也来读一读:“绿色的卫兵摇动稀稀拉拉的枝叶,连成一道屏障:‘烟雾不能进!噪声不能进!’你觉得这样行吗?文中的满身说明什么?(枝叶很多,很茂盛,不是稀稀拉拉的,很厚实。只有这样一排排连起来才能阻隔,才能形成一道屏障啊。)
·朗读:——谁能抓住满身这个词语,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你们看,哪儿是屏障呀?你能指给我看吗?(请学生上来指一指/说一说:屏障用来隔开东西的;屏障就是把东西阻隔开来,像屏风遮挡着的东西。)屏障这里指谁?(绿色的卫兵摇动着这么多而厚的枝叶,再加上有多少卫兵?猜一猜(一排排,很多很密)这时候连起来像屏障。)有了那么多绿色的厚厚的屏障,才能挡住狂风和黄沙。
·师小结:原来绿色的卫兵有那么大的功劳,你能读出他的了不起吗?
——同桌合作读——指名读
远处,一列货车开来,轰隆隆把大地震动。随着滚滚浓烟响起刺耳的汽笛:“我要进城!我要进城!”
·绿色的卫兵隔开的是怎样的烟雾和噪声?找到那句话,赶紧读给同桌听吧!
——指名读——评价——通过他的读,你听出什么?
·听到什么声音?看见什么?课件货车声
——指名(听到轰隆隆的声音,大地会震动,冒出滚滚浓烟,响起刺耳的汽笛声……)
怎样的烟雾?(滚滚的浓烟)(很多烟雾、白色的气体,危害人们健康)你在哪也看见过?(工厂烟囱、汽车尾气)对城市和人们有危害,看不清,模糊。
怎样的噪声?(刺耳的汽笛声)你还在哪里听到过?(……)会有什么感受?(让人耳朵、身体不舒服)那么多刺耳的声音和烟雾,有什么感受?(吵闹,噪音)
·朗读:通过读来表现吧,先自己试试——谁来读?老师给你配上货车声——评价:重点读“滚滚、刺耳”和他们的话——齐读(响亮的)
·分句角色读:我们分角色体验一下,1、2组读来势凶凶的敌人,请3、4大组同学做阻隔你们的卫兵,可以加上动作一起读,起立准备。——齐读
烟雾散了,汽笛声小了,我们的城市美丽又干净。
·你们读得真有气势,我也和你们比一比,这一回“烟雾怎么了?……”,(我慢慢地读出最后一句)你听出来了吗,我很感谢?(绿色的卫兵,因为……他们保卫了城市。)
——谁来试试——指名读——课件
·这得归功于绿色卫兵,概括他的功劳:隔烟雾,减噪声。——板书
第三层:综合读,坚定的品质,水到渠成的
c、小结:原来绿色的卫兵有那么大的功劳,你能读出他的了不起吗?戴上你的头套,读得一定更加自信,是吗?(回答:是)——齐读2、3自然段
三、进入课文尾声,创意深化内
1、今天我们找到了绿色的卫兵功劳有那么大的功劳,你知道他们还有什么功劳?
——指名说
2、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作业。
作业:
来夸夸绿色卫兵的功劳吧!
绿色的卫兵( )满身的枝叶,( )一道( ):“( )不能进!( )不能进!”
请你试着填一填绿色卫兵的其他功劳!
洪水带着泥沙,凶猛(xiōng měng)地( ):“我要进城!我要进城!”绿色的卫兵( )胸膛(táng),( )一道堤坝(dī bà),( )着:“( )不能进!( )不能进!”
你知道绿色的卫兵还有哪些功劳?写在他的功劳簿上吧!
《绿》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欣赏《绿袖子》,从管弦乐中感受英国田园特有的风味。 问题解决与思考
明白民歌经过改编能散发出新的活力,从而更喜爱民族音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欣赏《绿袖子》,从管弦乐中感受英国田园特有的风味。 教学难点
明白民歌经过改编能散发出新的活力,从而更喜爱民族音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师播放英国民谣《绿袖子》)
师:有同学听过这首歌吗?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 (生回答)
师:是的,这首歌就是著名的英国民谣——《绿袖子》。
三、新课教学
1、初听歌曲。
《绿》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金、课、了、条、世、界、吗、现、以、后、颗”11个生字。会写“了、五、后、会”4个字。学习新笔画“弯钩”。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老师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3.教育学生要敢于想象和创造。
【教学重点】
识字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老师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准备彩笔和画纸。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孩子们,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金鱼?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并粘贴“绿色金鱼”图片。)世界上没有绿色金鱼,可有一位小朋友却把金鱼涂上了绿颜色。(画一小朋友)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从《绿色的金鱼》这一课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请同学们自己借助拼音,试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学生读课文,鼓励学生认真听,能听出错误并大胆纠正。
3.出示本课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4.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
5.和小伙伴交流你的识字方法吧。
同桌交流后,老师引导:“了、现、吗、课、颗”等字可以利用熟字加部件、偏旁的方法来记。
6.出示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把生字放回课文中读一读,同桌相互检查、正音。
7.学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整体感知。
过渡语: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把课文读得这么流利,真不简单!我们鼓鼓掌,对自己表示祝贺!《绿色的金鱼》这篇课文也像我们前面学过的几首诗歌一样,有几个小节组成。现在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查一查,它有几节组成,并动手标上序号。
1.学生自己动手给三个小节分别标上序号。
2.同桌互查对错。
3.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小节读课文。
四、细读,理解感悟课文
(一)图文对照说图意。过渡语:编写这本书的叔叔阿姨们为这篇课文配上了美丽的图画。(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让我们边听配乐课文录音边看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吗?
(二)用引读法,师生配合读课文,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小节
①师读:“图画课上,我画了一条金鱼。老师看了看说些什么?”
生读:“世界上有绿色的金鱼吗?”
②教师说的话怎样读?(启发:“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鱼,老师感到怎样?)
③指导学生读出询问、亲切的语气。
2.学习二、三小节
①师问:“我听了笑着说了什么?”生读:“我喜欢绿色的金鱼,以后会有的。”
师问:“老师听了我的话后,是怎样做的?”生读:“老师看看我,点点头,满意地笑了。在我的图画本上,画了一颗红五星。”
②理解内容:过渡:老师看到“我”画的绿色金鱼,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我们再来读读“我”说的话。
③电脑课件(小黑板),出示“我喜欢绿色的金鱼,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这一句话。让学生反复读后,说说“我”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孩子。
五、实践活动
过渡:课文中的小朋友敢于想像、敢于创造,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让我们也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来创造吧!
请同学们拿出画笔、纸张,画出自己喜欢的金鱼,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1.学生画金鱼。
2.在黑板上张贴学生的作品并评比。
3.你想将来发明什么东西?它是个什么样的?请你想好后说给全班听。
同学们,想发明的东西真不少,请课下做一做或者画一画。将来我们班要组织一次“发明创造博览会”。比一比,谁的手最巧,谁最会发明创造。
六、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1.以开火车的方式,引导学生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出示小黑板:“连一连”kè jīn tiáo huì wǒ le jiè shì kē xiān ma hòu。
让学生连一连,并说说识记这些字的方法,如编儿歌记“金”字的方法:“一个姓王的人口袋里装了两块金子。”
3.用“后、会、我、现”练习组词说话。
4.读读“词语花篮”中词语,再从课文中选择喜欢的词语填写在空花朵上。
二、细读感悟,深刻理解
(一)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1.小组交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弄懂了哪些问题?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所答,适时引导,指导读出相关语句。
[如:当学生读到老师说的“世界上有绿色的金鱼吗?”这句时,师可以范读,对比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要求学生选择,并说说为什么要读出询问、亲切的语气,不能读成责问的语气。在引导学生反复读“我喜欢绿色的金鱼,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这句后,适时提问:从这里你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从上述问题入手,采用指名读、示范读、齐读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理解。]
(二)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你想画什么颜色的金鱼?
三、美读课文,练习背诵
(一)学生自由读文后,再指名读、分角色读。
(二)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四个生字,认读、组词、说话、书空。指导识记新笔画“弯钩”。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师范写,重点指导“了”和“后”的写法。
3、学生在课本上练习书写。
五、实践活动,课外延伸
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再从课文中选择喜欢的词语填写在空花朵上。
【教学反思】
教学时,从课文插图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启发讨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继而初读识字,抓住低年级识字教学这个重点,有层次地练习、巩固。第三步,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巧妙引导,注重读中悟,悟中读,理解老师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这个难点,从而激励学生敢于幻想和创造的积极性。
《绿》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2、学会本课生字,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并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教学难点:理解冬天已经过去,我的梦已被染绿
教学设想: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内容,讲讲课文要抒发的情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感悟语言的能力,多读,熟读成诵。本课采用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然后在一起讨论语句的基础上明白课文的深刻内涵的方法。教学中可请学生讲述一个印象深刻的事例。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题,寻找春天。
同学们,蓝蓝的天,嫩嫩的草,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就是春天,春天是什么样的呢?就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和感受春天吧。春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春天的课文。自读课文,哪些语句是描写春天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认读生字卡片
梦想残雪融化嘱咐毛茸茸
咱们散步嫩草吐绿染绿
4、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那么课文里的我又是怎么想的呢?
三、品读诗句,体会心情,发现春天。
1、找出描写春天的诗句,细细品读。
为什么说小草已经吐绿,不说小草已经发芽?小草可爱吗,你从哪看出来的?教师指导朗读:当我发现嫩草已经吐绿这个秘密时喜悦、自豪的心情,并尝试将这种心情用朗读的方法表达出来。
2、扩展延伸:连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我为什么却能发现?
3、田野里还有哪些小秘密?
我的小秘密是什么,你知道吗?
4、为什么说我的梦被染绿?
师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作个有心人。
5、仿照诗歌的模式写一首诗歌。
三、精读最后一句,引导感悟春天
自读最后一句,独立思考这句话的寓意。我被染绿的梦里有什么?可以把它画下来,也可以写一首小诗告诉我们。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诗歌:谈各自的所得。
二、学习生字
1、认读要求会认的字
2、学习要求会写的生字。(提醒学生细心观察易错生字的笔顺、笔画。)
重点指导:
梦:下面是,注意不要多写一横。
残:右边的笔顺是:
嘱:第13笔是竖,不是竖提。
散:左下是月字底,不要写成日
3、给生字扩词,造句。
4、摘抄诗中好词、好句。
三、回味有关春的佳作。(诗、散文、故事均可)
四、作业:
摘抄关于春天的好词好句,大家交流
《绿》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景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西湖的美。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画出自己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
三、自学课文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
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
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
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
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听课文朗读录音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绿》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蝉的生活习性。
3、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4、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
1、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
2、练习快速阅读筛选并概括要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
2、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快速阅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每天穿梭于这个城市,忙于紧张学习的日子里,是否还能记起,小时候,我们常听到知了唱歌、蟋蟀鸣叫,看到蜘蛛织网、蚂蚁搬家?这些都是自然界大家庭的丰富美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作者,他有一个特殊的爱好,他把观察自然界的各种昆虫作为他毕生最大的爱好,对昆虫的热爱达到痴迷的程度,他在小镇荒地上开辟了一处旧宅,取了一个雅号——荒石园,栽花、种草,为昆虫营造一个美满的大家庭,日复一日地在园子里观察各种昆虫,并写下了不朽的科学巨著——《昆虫记》。同学们回想一下,这位作者与我们学过的哪位作家有着相同的特点?——对了,他与前面我们学过的《童趣》的作者沈复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善于观察、富有想象力、热爱大自然。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今天这位作者要向我们推出的是大自然的哪位主角呢?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师:今天要带领我们学习的这位作者有些特殊,他是法国的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家境贫寒,但从小迷上大自然中的花鸟虫草。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几经周折,历尽艰辛,数十年如一日,在自己的住所——“荒石园”中完成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详尽地记录了法布尔观察昆虫所取得的成果,因此被称为“昆虫学家”。
2、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语
生自读课文
师正音正字
三、课文研讨
师:观察图片,绿色蝈蝈有怎样的外貌特征?
生:
师:来看看,作者所描绘的蝈蝈具有怎样的特征?在文中找出说明蝈蝈特征的一句话。
生: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师:这么漂亮的主角是怎样隆重登场的?
生:蝉在夜里不再鸣叫,要休息,但却突然传来一声哀鸣,引出主人公。(独具匠心的写作思路)
师:主角登场了,它将尽力展现最具特色的一面。作者为我们展现的是绿色蝈蝈哪些习性?
生:叫声(3)、食物(4~11)
师:其中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文章主体)
生:食物
师:有很多同学对蝈蝈的叫声感兴趣,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的叫声的?
生:窃窃私语、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喑哑、尖锐、短促、清脆、非常柔和
师:这里用到了什么手法?
生:比喻、拟人,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师: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作者是如何知道的呢?
生:喜欢吃蝉的肚子。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师:作者不厌其烦地为绿色蝈蝈寻找食物并不断探究蝈蝈喜欢吃蝉的肚子的原因,可见他对绿色蝈蝈的热爱之情不言而喻,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作者的喜爱之情不仅表现于此,还在于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生: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师:面对这么可爱的一种昆虫,作者倾其所能地在爱着它。所以作者笔下的文字和一般的说明文是有些不一样的,具体有哪些不一样呢,来看这样一段文字: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
文段是平实的说明语言,简明,准确,客观。课文的语言生动灵活,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绘,又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充满了喜爱之情。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现在,请同学们画出文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并简要分析。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用拟人手法写蝈蝈,流露出浓厚炽热的喜爱之情。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优美的语言刻画出蝈蝈可爱的样子。
△“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麻烦”一词表现出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
△“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语言使用生动传神。
△“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师:作者在写蝈蝈时,为什么还写到了蝉、螽斯、鹰、螳螂这些小动物?
生: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四、写作特色:
(1)文艺笔调。本文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3)拟人手法的运用。这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都了如指掌。
五、布置作业
去户外静听各种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绿》教学设计9
教材内容说明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活灵活现。先描述了蝈蝈的歌声,写出了声音的'各种特点,如“柔和”“清脆”“尖锐”“窃窃私语”等,特别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
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接着又描写了蝈蝈的外形特点》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文章重点内容写了蝈蝈的食物习性。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饶有兴趣地介绍了蝈蝈喜欢吃的食物是蝉,又解开了蝈蝈喜欢吃的是蝉肚子的原因是既有肉又有甜食。还介绍了蝈蝈之间的相处和睦,从不争吵的特点。
教材使用说明
七年级的学生对小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本文又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因此让学生自主阅读,体验阅读过程中的快乐。在探究交流中,深透理解文意,体会生动传神的文学笔法。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关于蝈蝈生活的习性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 回忆所学课文《蝉》,2.比较写作内容写和作目的不同,3.两篇文体不同,4.明确本文是介绍科学知识,5.说明的对象是蝈蝈。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学生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学生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强调易错音和易错字。
三、速读课文,提取信息
四、再读课文,把握课文重点
1、思考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绿色蝈蝈的特点?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
教师指导明确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蝈蝈的习性写了叫声和食性。
五、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1)比较阅读材料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很低沉,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声尖锐、急促的叫声。
要求和第三段对比阅读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
第三段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生动传神,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与趣味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体会这样写的效果。
当蝈蝈捕杀蝉时称:狂热的狩猎者
当蝈蝈晚上鸣叫时称:夜晚的艺术家
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称: 笼里的囚犯
当蝈蝈吃蝉肉时称:蝉的屠夫
作者这样称呼蝈蝈的原因: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比较阅读材料二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
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
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1 、生动传神的描写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喜爱之情。
2、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生动传神,读来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与趣味性。
3、 通过作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些作比较的运用,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特点,又让读者对其他昆虫也有所了解,同时,也说明作者对各种昆虫的特性了如指掌。
六、总结课文,完成《评价手册》中该课的课后相关练习。
七、教学探讨与反思:
快速阅读,是一种基本的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既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又需要学生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阅读来实践、训练。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科普性文章,作为学生快速阅读训练的材料是非常合适的,所以教师应充分对文本加以利用。文章采用生动的文学性笔调,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在行文中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自然亲切,富有感染力。学生总会喜欢某些方面的知识,因此采用个性化解读文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赏析,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品味语言的美妙之处,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文章的写作特点也能认真掌握,并在以后的习作中加以借鉴了。
《绿》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的6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参照“我的词语库”和课后习题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识字、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识字;通过诵读课文,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语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写字;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有关蝈蝈的知识;课外读物《金色的草地》。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播放蝈蝈发出的声音,猜一猜这是那种昆虫发出的声音?
2、介绍蝈蝈的有关知识,如果让你给蝈蝈的歌曲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会去什么样的名字?
3、板书课题《绿色的歌》,为什么歌是绿色的?
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感悟,自主识字:
1、初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自然段的序号。
2、小组合作识字,学文。
3、检查识字情况。
4、巩固月字旁的字,找出“真挚”的近义词,“朴素”的反义词。
三、朗读评比:
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做好竞赛的准备。
2、学生汇报朗读课文,全体参与评价。
3、老师评价朗读情况,重点指导第2自然段的朗读。
四、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仔细观察。
2、自由发言: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为什么?
3、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4、独立练习,揣摩,老师巡视,指导。
5、书写评价。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
1、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2、想想你还听过哪些小动物的歌声?
3、积累形容词。
()的晚霞()的月亮
()的秋天()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
1、认读生字卡。
2、出示本课学习任务。
二、精读课文: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说说每一段写了什么?有哪些小动物唱歌?
3、哪一段写了蝈蝈的歌好听?画出各个时间蝈蝈的歌有什么不同?找出比喻句。
4、自由发言:小歌唱家在什么地方歌唱呢?
5、讨论:为什么说是“绿色的歌”呢?
飘着“金色的梦”又是怎么回事?
三、指导朗读:
1、激趣:谁愿意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2、重点指导朗读方法。
3、师生一起读感悟。
四、语文实践活动:
1、想想,你还听到过哪些昆虫的歌声?由此你会产生什么感受?
2、抄一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是按总—分—总的顺序来写的,写得非常优美,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写作顺序来写作文。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推荐学生阅读《金色的草地》。
板书设计:
早晨 像……
蝈蝈的歌午后 像…… 绿色(自然、朴素、真挚)
傍晚 带、飘、伴
《绿》教学设计11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时教学,从学生的疑问入手,紧紧抓住课题,围绕“人们怎样迎接绿色”和“为什么这样迎接绿色”这两个问题展开“对话”学习的过程,通过品读“人们对喜爱与珍惜丝瓜的表现”,对比“楼房生活的封闭与压抑”,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对这株丝瓜的珍惜与照顾之后,结合课文开头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课题,最后理解“迎接绿色”的深刻含义。
【教材分析】
本课以楼房为背景,以一株丝瓜为主线,讲述了平时不大来往的邻居,因为这株野生的丝瓜而加强了联系。表现了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表达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本语言生活化,结构特点清晰,重点描写人们精心照顾这株野生丝瓜,使它蓬勃生长,此前,以现代城市生活压抑、封闭为衬托,体现出人们对绿色的向往与珍惜,结尾“这道自然地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更是照应和升华了课题,体现出人们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学生或多或少都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对丝瓜及其生长过程也比较了解。但是对于丝瓜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乐趣与和谐的邻里关系不容易领会。
本班学生生活在城市,其生活环境的单调与压抑,学生有所体会与经历,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但对于“一株野生的丝瓜”所引起的人们行为表现的变化,学生较难理解与感悟。因此,教学中要努力把孩子带进文章的情境中,深刻理解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前期教学状况及相应对策】
学生初读后已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也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初步了解人们迎接的绿色就是这株野生的丝瓜。然而,对于人们迎接绿色的深刻含义还不能深入领会,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抓住“罩”、“搭”、“伸”、“垂”等词语体会人们对丝瓜的关爱与珍惜,通过想象与对比,感受丝瓜给人们及生活带来的变化,并结合2——4自然段的学习,体会人们迎接绿色的原因,深刻体会迎接绿色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文稿
【教学目标】
1.从人们迎接绿色的表现,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的意思。
3.体会2——4自然段的衬托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要求背诵一段话。(第8自然段)
【教学重点】
从人们迎接绿色的表现,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再现回顾,导入新课
1.再现词语:
租住 钢筋 有限 拆掉 瓜藤 晶莹 牵连 蓬蓬勃勃 间隙
【意图:学生开火车带读词语,并随机进行多音字组词、词语搭配、近义词区分、词语积累等练习,并导读第1 自然段,体会丝瓜很不起眼、很普通。】
2.再读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师:说说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预计学生可能最想知道:人们是怎样迎接绿色的?
人们为什么要迎接绿色?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
师相机巡视指导,针对学生需求提供帮助。
三、共议交流,深入体会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
思路预设:引导学生按照丝瓜的生长过程进行汇报交流,抓住人们的动作表现,细心揣摩,体会人们对丝瓜的喜爱与珍惜,并结合第8自然段,感受丝瓜的蓬勃生机与美丽,再次体会人们的喜爱之情。
(一)了解人们迎接绿色的表现
1.了解人们迎接绿色的表现,感受人们对丝瓜的关爱
预计学生可能谈到6、7、9自然段。提示学生按照丝瓜的生长顺序交流。
品读王叔的做法,感受王叔对丝瓜的关爱
预计学生能从“拆”、“罩”等词语初步体会到王叔对丝瓜的关爱;也易于从“买”“搭”“递”“拉”等处体会到当时搭架时的情景,从“唧唧喳喳”等处感受到热闹。但易忽视“省略号”的作用,与有感情地朗读结合,并相机点拨如下:
点拨1: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王叔的做法,结合“旧鸟笼”、“拆”、“罩”等词语体会王叔的用意。 ②换词“扣”,读中想象王叔的小心翼翼,体会对丝瓜的喜爱与珍惜。
点拨2:
想象一下“大家一边说鸟笼与丝瓜的事,一边忙着递竹竿、拉铁丝??”,后面的省略号
可能省略了什么?(浇水、递、拉、绑等)感受当时欢乐热闹的场景,感受人们对丝瓜的喜爱与珍惜。
“我”爱人及老张对丝瓜的关爱
预计学生可能抓住“留路”、“伸”、“垂”等词语,感受到“我”爱人、老张对丝瓜的喜爱。 点拨:从撑衣竿、“钓鱼迷”与鱼线,你又读出了什么? 回归整体:
(1)师生配合朗读
我们看,人们为了迎接绿色做了这么多。丝瓜也在人们的照顾下蓬勃地生长着。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配合着读读人们关爱、照顾丝瓜的表现吗?(出示学生读的语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关爱丝瓜的表现
现在,谁能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说说,谁是怎样迎接绿色的?(出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2.感受丝瓜的美,体会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人们就是这样精心地关爱着,照顾着丝瓜,而丝瓜呢?也就在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下,长得蓬蓬勃勃。快读读第8自然段,说说这株丝瓜长得怎么样?
预计:学生可能抓住丝瓜的颜色、样子等感受到丝瓜的蓬勃生机与美丽。
(1)指名谈谈自己的感受。
(2)换词练习,感受丝瓜的生命力强,出乎人们的意料。
文中的“竟”字可以换成什么词?读读换词后的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3)换词对比语句,感受丝瓜色彩的美。
通过对比读句子,谈谈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结合“一路”了解花和叶从下到上的生长过程,感受丝瓜的蓬勃生机与美丽。
(4
)想象丝瓜的样子,感受它的美丽。
①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预计:学生可能通过“惊叹号般地垂着”、“晶莹的风铃”等感受到丝瓜形态的美。
②结合图片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小结:这株野生的丝瓜,在人们的关爱中蓬勃生长,它不仅颜色美、味儿美、样子美,而且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它的生长过程,这又是一种动态的美,多么惹人喜爱的丝瓜呀!谁能带着你对丝瓜的喜爱之情再读读第8自然段。
难怪,我爱人、老张是那样着急地想迎进自己家。相信整栋楼的人都有着和他们一样的想法,都急着、盼着丝瓜快快来到自己的家。(二)体会人们迎接绿色的原因
师:其实只是株丝瓜,野生的,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地迎接它呢?补充出示学习提示2:人们为什么这样迎接绿色?
预计:学生可能谈到2——4自然段,以读代讲,体会在文中的衬托作用。也可能找到第10自然段,因为这株丝瓜给人们带来了生机与乐趣。相机进行如下环节:
1.结合图片换位思考:假如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是怎样的感受?
小结:多么无奈,多么压抑的生活呀,此时极目远眺,如果能看到一片绿色那该多么惬意呀!课文2——4自然段没有写到一个绿字,却通过写人们压抑的生活更加衬托出了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2.想象:“这些平日里不大来往的邻居,就在这株丝瓜的牵连中,说着丝瓜以外的话题”,他们可能在说些什么?
读句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请把你的理解写在这儿!)
四、总结全文,升华课题
1.升华主题
导语:刚才我们读懂了人们是怎样迎接绿色的,我们也读懂了这株丝瓜所带来的变化。现在请大家再读课题——人们迎接绿色,只是迎接这株丝瓜吗?人们还在迎接什么?出示填空:迎接( )
2.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株丝瓜还是那样普通、那样不起眼吗?
师总结:这其实也是作者用这句话开头的用意,引起读者的注意与兴趣,让我们共同感受到,??写完!!
五、布置作业
1.必做:背诵并抄写课文第8自然段。
2.选做:读一读《绿,生命的颜色》这篇文章。
附板书设计:
拆、罩、买、搭、伸、垂
↓
17.迎接绿色
↓
生机与乐趣
《绿》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环保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阿联酋人民花很大的代价种植花草及精心侍弄花草的壮举
教学难点
从字里行间感受阿联酋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进程:
一、看图说话
1.仔细观察画面,用你积累的词语或优美句子按照一定的顺序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2.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美丽的风光不是大自然的杰作,而是阿联酋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这里曾经是一片沙漠。说到沙漠,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展示阿联酋沙漠的图片,说一说这里沙漠的特点。
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这块不毛之地变得这么美丽的?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跟随作者去阿联酋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运用语言和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本次话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交流的欲望。
二、感悟壮举
1.浏览课文,说一说,作者在阿联酋听到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书,画出最让你惊讶的句子。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提纲挈领,强调整体把握,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2)汇报交流,点拨重点部分。
句1: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低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老师粗略地计算了一下,在我们这里培养一个孩子至少需要五万元,照这样计算,建造一个公园需要多少钱呢?我们先数一数这里的树,算一算需要多少钱?再一起估计一下建造这座公园需要多少钱?
(1)此时,你想说什么?相机理解“代价”的意思。
(2)这么多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你能通过读书来告诉我吗?
①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水、花草树木。
②挖去原来的砂石,换上新的泥土。
③还在地下埋上自来水管。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唤起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
一根自来水管能花多少钱?引导学生找出“纵横交错”一词,到黑板上画出“纵横交错”。说出哪些线是“纵”,哪些线是“横”?
经过同学们这么一说,我终于相信了,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的确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真叫人惊叹!我觉得这个句子的标点符号应当改一下,想一想:怎么改?改后读一读。
(3)说说阿联酋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指导朗读:正如阿拉伯朋友说的“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讨论:为什么说阿联酋人民爱花草就是爱生活?(引导学生说出植树造林与环境的关系)
【设计意图】创设交流情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2.在迪拜游览,作者看到了什么?
句2: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读了这句话,你想告诉我什么?
为什么他们这样爱护花草树木呢?
句3: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现在你们就是小草、小花、小树,忽的一阵风吹过,黄沙漫天飞舞,刮得人们眼睛都睁不开。小草、小花、小树满身,满脸都是尘土,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师:园林工人从路边的水箱里拉出一根大皮管,“哗——哗——”,霎时间,一阵雨雾从空中洒下来,把小草、小花、小树脸上,身上的尘土都洗得干干净净了。这时,小草更绿了,小树更翠了,小花更艳了……此时,你最想对园林工人说什么?
(1)谁能用朗读,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
(2)再次理解“代价”(不仅要花钱,还要花费精力),感悟园林工人“笑”的含义。
(3)在阿联酋,仅仅只有迪拜这样一座城市绿洲吗?你怎么知道的?相机理解“星罗棋布”的意思,并体会阿联酋人民为改造环境付出的代价。
【设计意图】再次创设交流情景,培养学生想象、朗读、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
三、通读全文,加深理解
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创造了奇迹!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假如你是那里的小草、小花和小树,你会对游客说什么?
【设计意图】在实践中感知语言,运用语言,达到“我口”说“我心”的目的,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
作业设计:(二选一)
1.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2.收集有关阿联酋的资料或图片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将语文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外搜集资料、创造性地整理资料,进行更为丰富的语文实践,运用多种渠道,丰富学生知识。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语第八册《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记叙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草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课的教学给了我如下的体会:
一、情境创设到位,学生兴味盎然。如何在导入时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呢?上课一开始,我便出示阿联酋现景图,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印象。学生们一看到这幅图,一脸灿烂。有的说:“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有的说:“这里草绿花红,天空一片纯净,碧蓝碧蓝。”然后我又出示阿联酋沙漠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里沙漠的特点。有的学生说:“天灰蒙蒙的,狂风卷着黄沙,太阳都被遮住了。”有的说:“到处是一片昏暗,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看到同学们满脸忧虑,我抓住时机加以引导:“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这块不毛之地变得这么美丽的?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跟随作者去阿联酋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兴味盎然,探究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
二、读是语文课的精髓,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教学中腾出时间让学生以读促悟,读中感悟,读出情趣,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段、关键词、耐人寻味之句,让学生品读,细思,揣摩,体悟,实现了对文本的真诚倾听和对话。语文课是一个对话的课堂,是一个互动的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打了思路,激发了兴趣,锻炼了胆量,在多听,多说,多想中得到了发展,在互动中无拘无束地塑造并张扬自己的个性,真正展示自我,释放本真。
三、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从我的教学过程来看,注意遵循了以上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教学的最后阶段,我问学生:“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创造了奇迹!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假如你是那里的小草、小花活小树,你会对游客说什么?”使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注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设计其实也是对前面教学的一个检验。从情感的角度看,这一设计还延续着课文内在情感的发展过程,熏陶着每个学生,达到了双性统一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的教学实践给了我这样的启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因为语文教科书上的每一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
《绿》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圈点批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3、积累一些词语和诗句,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同学们心目中一定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你们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它?能说几带“绿”的成语来吗?(灯红酒绿绿草如茵绿林好汉桃红柳绿青山绿水青枝绿叶绿肥红瘦花花绿绿绿叶成荫粉白黛绿橙黄橘绿穿红着绿绿林大盗花红柳绿红情绿意……)
2、绿色是大家喜欢的颜色,因为它是生命的象征,但大家听说过“女儿绿”,观赏过它吗?如果没有,就请随我一同走进朱自清的《绿》,从中去寻找答案。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有《朱自清文集》。代表作品有《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三)检查预习: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jù)薄(bó)阴绺(liǔ)棱(léng)角穹(qióng)尘滓(zǐ)皱缬(xié)
什刹(shíchà)明眸(móu)善睐(lài)挹(yì)掬(jū)
(四)初读感知,梳理文路。
1、用3分钟略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标示出第一、四自然段的关键词。(用△符号)
(2)第二、三自然段分别主要写了哪个景点?(写旁批)
(3)四个自然段中哪个是重点段?(写旁批)
(4)第二、三自然段所写的景物有什么关系?(写旁批)
明确:
(1)关键词:第一段,“第二次”“惊诧”“梅雨潭的绿”;第四段,“不禁”。
预设问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因为绿得“奇异”;第一次来仙岩游是春天,春水绿波,难道绿得不“奇异”吗?
体会:作者两次来仙岩景同色异,绿——是作者惊异的原因。开门见山,点题,留下悬念。结尾“不禁”二字,与首段呼应。
(2)梅雨潭梅雨亭梅雨潭的绿
(3)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着重描绘了梅雨潭的绿
(4)梅雨潭和梅雨亭是梅雨潭绿色的所在地,描绘梅雨潭和梅雨亭就及好地为梅雨潭的绿色作了铺垫和衬托。
(五)深入研读,品味语言。
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温州游仙岩梅雨瀑时写下的散文佳作《绿》,是怎样将一潭绿水写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第三段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摹写绿的?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
一、比喻:
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猜不透她。
潭水的特征:连设六喻:“荷叶”、“裙幅”、“明油”、“鸡蛋清”“碧玉”、“蓝天”。从不同角度刻画同一形象梅雨潭的绿:厚积、细腻、柔美、明亮、娇嫩、温润、清纯等特点。
预设问题:
1、“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作者为什么不说“像一条裙幅”或“像少女的裙幅”呢?请大家思考。
【少女天真活泼,明朗爽快;少妇沉静寡言,脉脉含情。】【少女裙子一般短;少妇的裙幅长而皱缬,要“拖”。】
2、那么“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除了描绘了潭水波纹的形态的“细柔”外,还传达了哪些神韵?(沉静羞涩,脉脉含情……)
小结:我们眼前好象出现了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妇,略施粉黛,长裙拖地,脚步轻盈,款款而来,多美啊!
二、比较
1、为了突现这绿的“奇异”、“醉人”——,又将哪些地方有名的绿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的?
什刹海的绿杨“太淡”
虎跑寺的绿壁“太浓”
西湖的波“太明”
秦淮河的“太暗”
2、小结:梅雨潭的绿是——浓淡相宜、明暗适中,梅雨潭的绿美得恰到好处,可说是“增之一分则太浓,减之一分则太淡,著光则太明,去色则太暗”。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绿是能和梅雨潭的绿相媲美的。苏轼曾有一首诗来描绘西湖的波——《饮湖上初晴后雨》,会背吗?
3、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联想拟人
1、按理说,文章到此应该结束了。但作者这时却说:“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仍然是意犹未尽,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可能是作者实在是太喜爱梅雨潭的绿了,正是这种炽热的情感,点燃了他想象的火花。那么作者由此生发了哪些奇妙的联想和想象哪?
联想是——“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这一联想写出了绿的——奇异、鲜润的特点。
想象和拟人是——“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这两句写出了绿的轻盈、清澈、含情特点。
2、“……若……”什么句式啊?——假设。
请大家模仿这种假设的句型,抓住“绿”的特点,运用大胆的想象,写一两句赞美绿的话。
预设问题的答案:
生1: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酿你以为酒;我将赠给那吟诗的高手,他必能诗兴大发了。
生2:那醉人的绿呀,我若用你以为种;我将赠给那善良的农夫,他必能稼穑满园了。
生3: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制你以为裙,我将赠给那善良的山妹,她必能光彩照人。
生4: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治你以为墨,我将送给那善绘的丹青,他必能妙手天成了。
3、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
预设答案:
“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如同以为二八少女立在你的眼前,美貌可人、神韵悠长。
4、作者怎么会想到这个名字呢?
参考:
既然以十二三的小姑娘相比,那就意味着梅雨潭的绿有着“女儿”相似的特征。“十二三的小姑娘”在品貌上有哪些特征?犹如含苞欲放的花朵,体态轻盈,肤色亮润,品貌清纯,爱唱爱跳,充满活力,爱逗爱闹,洋溢青春气息。
有一首歌曲《九九女儿红》,歌词意思是:南方米酒之乡,父母生下女儿,便在地下深埋一坛米酒,女儿长到十八岁,蒙上红盖头出嫁时,父母取出淳厚芳香的米酒,招待四方亲朋,送女出嫁,因此这酒就叫“女儿红”。“女儿绿”大概由“女儿红”而来。
小结:
像朱先生这样用比喻、比较、联想和拟人来描绘色彩的,在诗词中屡见不鲜,请大家联想旧知,举出一些例句来。
预设答案:“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朝孟浩然《过故人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枚《江南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朝宋祁的《玉楼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朝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绿》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难点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同桌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3、指名分段向全班展示朗读。其他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教师相机小结:读书要正确、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读,不错读。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各小组自己互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对叶老批改“我”的作文的感受。
3、让个别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1、通过读课文,你觉得叶老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学生交流。教师注意激励学生。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老师批改作文的感受
《绿》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
教学重点:阿联酋人民花很大的代价种植花草及精心侍弄花草的壮举
教学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阿联酋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感知绿洲进行对比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一起来读一读课题(生读)
有一些旅游摄影爱好者去阿联酋后拍下了许多照片,下面请大家来欣赏一下。(出示:图片)
欣赏完这里的风光你有什么话想说?
可是在二三十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出示沙漠图片。
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读一读找一找。谁找到了?(生读)
(出示: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笼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1、刚才的画面让我们身临其境,其实文字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自由读一读,你有哪些感受?(指名说)
土很硬,又是咸的。(这样的泥土,怎么能孕育出生命来呢?)
水咸的,(水是生命之源,没有能喝的水,人又怎么能生存得下去呢?)
(如不好,指出:要知道,这里的泥土硬得像铁壳!没有丝毫生命的迹象,你再读,好吗?如读好了:这就是投入读的效果!)
3、学到这里,你们脑中有没有出现一个大大的问号?
1、短短的二三十年,阿联酋人民做了什么,让沙漠变成绿洲?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二、自主学习,深入主题
1、自读自学
2、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老师看到大家很会读书,有的同学一边读,一边圈画,有的同学读了一遍又一遍还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习惯非常好。谁愿意把自己的阅读成果与我们分享?
a这里绿树成阴 ,鲜花遍地。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献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指名读
谈感受指名读
读完后评价:好一群热爱环境的人民。
他们正用实际行动默默保护着这样一片得来之不易的绿洲!
b、出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同学们,我们现在就来算一笔帐,在我们城市培养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至少需要十万。照这样算,如果一个中心公园有5000棵树,平均每棵10万元,那一共就是:10万×5000=(学生回答:5亿!)PPT上
看到数字,你有什么想说的?带着感受来读!
再指名读! 评价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指名说:指名读。
每一棵树都倾注了阿联酋人民的心血,真不容易!谁来读读这一句
评价语:真是爱树如子啊!
c、出示“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
找到句子后说感受,说到买来!
孩子说到买来之后直接出示
1、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淡水,树苗和花草。
2、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你觉得哪个句子好?说说理由。
2、把你的感受放进句子中读一读。
(真了不起,读到了文字的背后!)
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纵横交错的场景? “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是什么样子的?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一画。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教师指着黑板说:像这样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就叫做纵横交错。
“挖去”、“填上”、“埋下”是一系列复杂的程序
(评:的确,工程浩大十分复杂)
3、正如文中所说——引读: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短短的一段文字,能体会出那么多感受来,他们不惜代价代价和艰辛的劳动来创造生活! (不惜代价)
过渡:他们还做了什么使沙漠变成绿洲?
三)为了使绿洲更美,阿联酋人民还会怎么做?
1。出示填空:
例:
当小花、小草、绿树蒙上灰尘时,园林工人给它们洗脸,霎时,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
(1)当树枝被不小心折断腰肢时园林工人 。
(2)当 时,园林工人 。
(修剪、施肥、松土等)
(四人一小组合作)
4、师小结:出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因为他们认为:"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出示并齐读)
人们珍爱这里的一草一木,因为他们坚信出示:“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齐读)
三、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1、那么,在阿联酋,仅仅只有迪拜这样一个城市绿洲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星罗棋布),由此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指着板书)正是阿联酋人民不惜代价,精心侍弄有这样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教师把题目中的问号改为感叹号。
四、拓展训练,读写结合。
从20xx年开始,联合国人居中心在全球组织评比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这个奖就叫“迪拜奖”,用来奖励改善环境作出杰出贡献的范例。如今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想一睹沙漠中的绿洲的独特风采,你能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师总结: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课后同学们可以有选择性地完成。(课件出示:)
1、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同学们去保护环境,爱护绿色!
2、用写信的方式,来提醒砍伐者、破坏者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3、为花草浇水、制作树牌和提示语牌,养成保护绿地、爱护树木的习惯。
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起来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板书设计:
18、沙漠中的绿洲
不惜代价
精心侍弄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看电视》最新教学设计2023-08-14 05:24:55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2023-08-13 12:52:56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7篇2023-08-05 11:53:14
《看电视》最新教学设计2023-08-14 05:24:55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2023-08-13 12:52:56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7篇2023-08-05 11:53:14
《富饶的西沙群岛》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2023-08-05 06:42:54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2023-08-01 03:38:23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2023-08-17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