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快看看这篇文章,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二、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围绕问题: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进行思考,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三、语言品读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以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为例)
四、反问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如:
1、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2、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3、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4、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5、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五、质疑
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处处洋溢着思维的火花,那么你敢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吗?
1、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2、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3、我们对自然正确的看法应当怎样?
4、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有目的吗?
5、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是否也一样?那么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6、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六、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七、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同时在文字里我们也读到了作者一种大生命观:生命平等,生命尊严的理性之美和人文关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之美好境界当是人与自然真正和谐之境界。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材简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文《黄河象》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细致合理,描写生动形象,读后可以使我们思接千古,不仅增长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起热爱科学探索的兴趣。
【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实践,探究,经历。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本课教学主要目标并非在于教教材让学生去弄清一个科学假想故事,接受书本知识,而是以教材作为一种凭借,引领学生通过图文结合,发现化石特点大胆实践,创编故事--文我比较,产生新的感受--发展改造原有知识经验的过程,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去亲历,去发现,去探究,去完善他们自己的知识建构。
【教学目标】
⒈以教材为凭借,引领学生观察大象化石,了解发掘经过,在现实基础上大胆推测,合理想象,培养创新精神与想象能力。
⒉在把自编故事与课文故事对比赏评中,领悟科学假想的一般方法,感受作者的想象合理﹑严密,描写生动形象,培养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㈠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许多同学对现已灭绝的古生物挺感兴趣,特别是恐龙,因而对一年前去过的中华恐龙园是念念不忘,说说那次游园最令你难忘的,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内在需要之一,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又紧接下面环节古生物化石及相关知识介绍,激发学生内需。)
㈡化石资料交流,丰富感性认识
课前搜集了不少有关化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所获所得。
(设计意图:资料搜集交流是开放式教育下对信息处理的一种学习,亦通过感性材料的积淀,丰富对化石这一科学知识的感知,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㈢图文结合,发现化石特点
⒈观察化石图片。
老师也带来一张古生物化石的图片,想看看吗?(出示)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仔细观察一下。
⒉感知化石特点。
怎么样,看了有什么感觉,跟大家来说说。
⒊引导读文,加深感受。
陈列馆旁边还竖着一展牌,上面写的正是这具化石的介绍,你们读读看,有什么新的感觉。
⒋读中感悟,感情朗读,表现化石特点。
指名读,齐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中感受化石的大和保存完整。
⒌了解发掘经过。
师引述过渡:这具化石在地底下沉睡了200万年,直到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黄河边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便向当地政府报告,这具化石终于得以重见天日。让我们再去挖掘现场看看,又了解了哪些情况。自读课文最后一段。
(了解化石出土姿势:脚踩石头,斜斜插入土里)
⒍引发生疑。
了解了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这么多内容,接下去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⒎过渡引导。
我们也来做做小科学家,假想一个有关黄河象来历的故事,你们说怎么样。
㈣想象来历,自编假想故事
⒈指导假想。
⑴科学假想我们还是第一次。首先让我们来策划一下,看这个假想该怎么个想法。
⑵学生讨论,引导归纳科学假想的要点:以现实为依据,大胆推测,展开科学合理想象。
⒉小组合作,自编故事。
⒊交流自编故事,学生评议。
评评:①故事创意,②现实为依,③科学合理。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感知化石的特点,自己分析,思考,推断,自编故事,通过自己亲历、实践,体验科学家假想的一般过程,逐步发展完善了对科学假想的认知。)
㈤赏评课文故事,交流感悟
⒈读中充分感知课文故事。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⑵指名分段读,进一步感知。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读,充分感知,让文字内容在头脑中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为后面对文本故事的分析,比较,赏评奠定基础。)
⒉比较故事,细细品味。
⑴小组学习,把刚才自编的故事和课文故事比一比,谁编得好,好在哪里。
⑵交流感受。
①故事发展的背景环境:气候干燥炎热,动物们干渴难忍,为后文急于喝水,忘了危险埋下伏笔。(细致形象)
②老象陷入淤泥的经过,环环紧扣,故事想象合理、
③地质变化的过程,具有科学性。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可欣赏书本故事的优点,亦可评其不足,也应肯定自编故事的独特创意,细腻周密之处,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书本)
(设计意图: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赏评文本故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表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批判意识。)
⒊小结亲历感悟。
说说通过自编科学假想,再与课文故事对比,你们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传统教学重结论,而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起初,学生凭着已有的对科学假想粗浅的认知进行自编故事实践,再经历生生互评,与文本故事进行比较,分析,选择,经历了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不仅探究获得新知,发展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空间。)
附:板书设计:
个头大,保存完整
以现实为依据
脚踩石头,斜插土里
科学
假想
大胆推测,合理想象
严密
科学
细致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书,通过自主地入情入境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钓鱼的启示》一课,通过记叙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使“我”获得的是终身受益的启示。课文在叙事的过程中插入了许多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课文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自读自悟,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1、抓住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文章主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挂图,字词卡片。
2、学生在课前寻找、查阅关于鱼类生活习性的资料,初步了解定时禁捕对保护鲈鱼繁衍生长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启示”
1、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因为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那么,这到底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13课,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
2、(板书课题)理解题目意思:“启示”是什么意思?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整体感知,初识“启示”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可以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随机释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指名交流。
4、题目是《钓鱼的启示》,请你用“( )”画出作者在钓鱼中收获了一个什么启示。指名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启示”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提问,学生随机回答。体会到什么就回答什么,不做过高要求。)
2、深入体验“我”的情感变化:
⑴ 自读:
在钓鱼的过程中,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一直变化着的。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边读边体会,可以在旁边做上批注。
⑵ 指导交流:
① 出示语句:
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A、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轻轻翕动着。
B、“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C、“可是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哭出了声。
D、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E、我慢慢地把鱼钩从……放回湖里。
② 钓到大鱼时的心情,相机指导朗读。
③ 把鱼放回湖里的心情,相机指导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在想象中体会“我”在这一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高兴、得意→急切、着急→委屈、乞求→依依不舍、伤心
3、深入体验父亲的情感:
⑴ 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这一系列情感变化,那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体现出来的。
⑵ 指导交流: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出示相关语句:
①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②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从中体会到什么?
③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
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⑶ 讨论:
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爸爸神态的细节和相关词句,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和深深的爱。)
4、感悟“启示”:
⑴ 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没有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
⑵ 学生默读思考: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出示文中的重点语句:“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① 这“鱼”指的是什么?
(“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②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因为把还没到捕捞鲈鱼时间,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很难,实践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鱼,放弃个人利益。)
③ “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
(“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这句话是说,从小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
⑶ 指导朗读这段话。
四、引起共鸣,升华“启示”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
五、课外拓展,延伸“启示”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同学们,请记住: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钓到大鱼:得意、高兴
放鱼回湖:急切、着急→委屈、乞求→依依不舍、伤心
受到启示: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勇气和力量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并借助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能够结合情景,发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深化学生对除法运算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直观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感受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够结合情景,发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深化学生对除法运算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
深化学生对除法运算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信息,提问选择信息,思考解决问题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创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到森林中的动物学校去看一看。现在那里可热闹了,小动物们刚刚放学,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小朋友们想见到它们吗?
(课件出示:“回家路上”主题图)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看一看,说一说。
(1) 观察画面。
引导学生说一说画面上有什么,谁在干什么?把看到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同桌互相说一说。
(2)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2、提出问题。
(1)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从一幅图中居然了解到这么多多信息,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根据图中信息提数学问题。最近我们学习了乘法,你能不能提出一些要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呢?
(2)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3、解决问题。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问题,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多。
(2)汇报学习过程。
(3)引导学生质疑,教师指导
三、教学效果测评。
1、比一比,算一算。
刚才在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中,小朋友们都把乘法口诀用得很好。接下来你们能利用乘法口诀进行口算吗?
(1)出示第一张卡片,指出算式,说出答案并说明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2)依次出示卡片,开火车形式读算式,说答案与口诀。
(3)做书中练习第一题。(让学生直接用口诀说出答案)
2、完成书中第2题。
(1)了解题目要求:看图填空。
(2)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列出算式。
3、送信游戏(找新家)。
小朋友们都十分聪明,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就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小动物们找一找它们的新家,好吗?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谈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1个生字,会写4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3、体会小鸟与大树之间的真挚情谊,感悟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领悟课文中的情感。
2、懂得童话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课题质疑
1、导入课题;齐读课题。
2、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生进行交流。
三、研读课文,训练朗读
1、去年的树和鸟在一起是怎样的情形?自由读1~4自然段,你的感受是什么?
重点体会:天天唱、天天听;分手时的约定。
指导学生朗读。
2、鸟是怎样寻找大树的?你的体会是什么?
默读7~14自然段,概括鸟的寻找过程,反复朗读小鸟询问的话,体会小鸟的心情。
3、(教师范读最后三个自然段)生说感受或疑问:
⑴ 鸟儿为什么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她看到了什么?学生带着各自的体会朗读。
⑵ 鸟儿唱完了歌,又对着灯火看,它在想什么?
四、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1、结合学生发言,师进行小结。
2、根据学情,设计作业。
【板书预设】
大树(图) 小鸟(图)
珍惜友情
信守诺言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复习巩固
1、谈话激趣。
2、小结上节课情况。
二、分角色表演故事
1、四人小组自由分角色读。
2、指名一小组上台表演。
3、全班进行评价:
你认为谁读得好,好在哪儿?你认为谁读得还不够,你能读读吗?
三、指导四个生字的书写
1、指导观察字形,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自由书写。
3、小结书写情况。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导入
今天在讲课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有谁知道成语“胸有成竹”讲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宋朝一个人特别善于画竹子,当时苏轼说他所以画得好,是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画成了的竹子模样,因此得“胸有成竹”之说,后来以“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有了计划。在这里也希望同学们今后不管做什么事都应先做到有一定的计划,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正好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画竹子。(课件—图一)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竹子的图画,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竹竿、竹枝、竹叶) (课件—图二)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课件—框架图三)
1、竹竿
竹竿是一节一节的,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生:越往上越长) 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图四)
绘画时节与节之间留出小的空隙,竹节画完以后用浓墨勾画竹节之间的连接处,我们可以把连接处的形状看成一对单引号,这样画起来就容易了。
画多根竹竿时避免平行。(图六)
观看竹竿的绘画片段。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2、竹枝
小竹枝竹枝生于节与节之间的连接处,上下竹节的竹枝左右交错生长,发枝处可生一枝也可生多枝,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不要画的太乱,要交代清楚生长规律。
如何更好的画好竹枝请大家仔细观看下面的绘画片段。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3、竹叶
竹叶是竹子的画龙点睛之笔,竹竿能表现竹的'质感,而竹叶则体现竹的质感。我们可以把竹叶看成一组一组的。这四组竹叶可以用“一、八、个、介”四字来概括,也就是把这四个字的每一笔都当成一片竹叶,并给予它一定的动态,将书写与绘画融为一体来表现竹叶的结构及动态。(图八)
表现茂密的竹叶时,开始要一组一组的话尽可能多画几组叶子片数多的而后在一片一片的加。用墨时要注意浓——淡、密——稀的变化,这样能体现竹叶的层次感。(图九)
观看竹叶的绘画片段。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4、绘画步骤的演示
师:现在同学们一定想马上就动笔,要想画好除了了解竹竿、竹枝、竹叶的特征外,还需要我们对绘画过程的仔细观察。不管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准确的表现某个事物。
接下来我们带着问题观看竹子的绘画全过程。
问题:绘画竹子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
三、学生练习
通过以上的学习结合课本、大屏幕或生活中所见到的竹子描绘出你心中的竹子。练习中我们再播放一次绘画过程,同学们可以边看边画。(课件—音乐)
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展评
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同时纠正错误。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对竹子的绘画完成的比较好,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完全掌握其中的技巧,但是请你不要灰心,相信通过你课下的努力一定回做到成竹在胸。如果这节课能够刘给你一段记忆,或者一个思考,或者一个经验,甚至一个微笑的话,那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谢谢大家!(课件—图十)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激发学生读短文的兴趣
1、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用于识字,用于了解课文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利用其直观、形象、生动、娱乐的特点,在游戏中学习,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2、课件内容涉及到一些植物方面的知识,促使小朋友由课内到课外,进行广泛地阅读,从而主动地认识更多的字,增加了识字的数量,提高了识字的能力。
二、从小重视听的训练
在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进行听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本课教学通过让小朋友带着问题听故事来导入课文,对全文进行整体感知,与此同时,培养了小朋友听的良好习惯。
三、教给学生读短文识字的方法
1、找到生字的位置,在短文中圈出,把句子读正确,知道生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想方设法记住生字的字形。
3、给生字找课内课外的朋友组成词语,了解字义。
4、老师指导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让学生掌握读短文识字的方法。
四、最大限度地使用和发挥课文的作用
1、听课文录音,帮助小朋友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读正确。
2、利用课文做载体,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3、用各种方式朗读课文,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积累语言文字。
五、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
2、分角色朗读课文,做动作辅助朗读,上台表演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表现。
六、培养质疑能力
对课文的插图和最末一节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肯定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科学态度。
七、营造融洽的、民主的课堂气氛
1、充分肯定学生。
2、面向全体学生。
3、尊重学生个性化发言。
4、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2、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一、复习回顾
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最大的书》这一课,知道了我们平时读的书,书上有字、有画、有丰富的知识,读书能更好的建设祖国。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这些词语会读了吗?指名读(4名)——齐读
师:点击“刨根问底”,谁来说说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川川就是这样不停地向叔叔提出问题,我们去看看他俩都谈了些什么?
二、学生分角色读课文1-4小节的对话,了解岩石书
1、师:打开19课,我们一起来读1-4小节,谁来读川川?谁来读地质勘探队员?
再请一位小朋友来读叙述部分。 其它小朋友有一个任务,边听边想,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师:读得真不错。从刚才的对话中,你们知道了什么?(岩石就是一本书。 这本最大的“书”就是岩石。)
师随机板:岩石“书”。
2、认识岩石书,朗读指导。
师:小朋友,想不想看看这本“岩石书”呀?点击课件,这就是岩石书,多么神奇啊!谁来读读这句话。
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男女声比赛读——评价
三、感知“书”的内容。
1、生分角色读课文5-8小节。
师:当川川明白岩石就是一本书后,好奇心可来了,他又向叔叔提了什么问题?下面就请两位小朋友来读读5—8小节,谁来读叔叔的话?谁来读川川话?小朋友读叙述部分。
2、师生共同研读“书”的内容。
师:你们读得真投入!读了这本书,你们知道了什么?
(1)如若生回答:我知道了这书中有雨痕、波痕,还有矿物。 引出“字”
师概括:其实这些就是书中的“字”(师板书 字:雨痕、波痕、“矿物)。
师:小朋友,你们见过雨痕、波痕吗? 那你们想象一下,这雨痕、波痕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你们太会想象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呢?
师:(师点击课件)这三幅图你能认出哪个是雨痕,哪个是波痕,哪个是矿物吗?
师:我们看看答案吧,真棒,全找对了!看,它们多有意思啊!谁能用书上的文字来介绍一下它们呢?( 两位学生介绍)
师:真能干,介绍得非常流利。
下面谁来读读书中叔叔的话呢? 老师来当川川,读 川川认真地问:“这上面有字吗?” 生:“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
师:哦,你这个叔叔当得有板有眼的。 (再请一组学生朗读,一生读川川的话,一生读叔叔的话,师评价:你看,“认真”一词读得真有味道,这真是一位充满求知欲望的小男孩!)
引:这本厚厚的书上除了有字,还有什么?
(2)生:书上有树叶、贝壳、小鱼。
师:这些树叶、贝壳、小鱼,就是书中的“画”。(师板:树叶、贝壳、小鱼)。
师:你们看,(出示课件)这岩石书上的画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树叶、小鱼、贝壳有什么不一样呢?(这里的小鱼没有鳞片。这里的小鱼是死的,看不清楚。这里的小鱼是不动的,好像凹进去了。平时看到的树叶是绿色的。平时的贝壳可不是这样的。 …… )
师:孩子们,这里的树叶、小鱼、贝壳,本来也有美的颜色,也是活的,可由于特殊的地壳运动,他们被包了起来,死后没有腐烂,埋在地底下,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很多年以后,这些动植物就成什么呢?(指名回答:“化石”。)
师:你怎么知道的? 对该生进行表扬
师:(出示句子),谁来读读这些化石呢?
生:读“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师:是呀,当叔叔从岩石上发现化石心情是怎样的?很激动,好,请你也带着这份激动读读发现的化石……
(3)拓展
师:孩子们,其实像这样的图画,岩石书里还有许多,想不想看?
师:(师点击课件,出示各种化石),你们认识这些有意思的东西吗?
师:对!这么有意思的东西,能不能也像刚才那样介绍呢? (出示句式:你看,这儿有( ) ,有() ,那儿还有( ) 哩!),小朋友先试着说一说
师:现在你就是地质勘探队员,我来作川川,向你请教,谁来和我合作。师生对话表演。
师:这上面有图画吗?
生:有,你看,这儿有乌龟,有蝴蝶,那儿还有可爱的对虾哩!
师:大大方方的,挺不错。 ……
师:谁如果能一边介绍一边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生边介绍边指着画面(3位)——同桌介绍师:小朋友介绍的真投入。
(4)师:川川此时真的被岩石书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可不明白这些神奇的字、画,又能说明什么呢?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此时你的脑海里似乎出现了怎样的一幅幅画面?(师配乐朗读第10节)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描述各种画面……
师:是呀,陆地变成大海,大海又变成高山,那是神奇的地壳运动,这不是一下子的事情,它要经过漫长的岁月,请大家读读课文第10小节,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地壳运动要经过漫长的岁月。
生:“很久很久”,“很多很多万年”,“慢慢”。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让我们感受时间的漫长呢? (2位)
师:把这些词放回课文中,一定会读得更好,谁来读读第10小节?请两位学生读。(师评价: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地壳变化的漫漫过程!)
师小结:是呀,只要研究这本厚厚的岩石书上的字、画,我们还真能探究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呢!
四、了解“书”的作用
师:爱提问题的川川还真不罢休呢,他又向叔叔提了什么问题?(指名读川川和叔叔的话)
师: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 生:读懂这本岩石书,我们可以找到地下的宝藏。
师:还告诉我们地下藏着哪些宝藏呢? (石油、铜矿、铁矿、天然气)
师:那你知道川川长大想干什么呢? (做地质勘探员)
师:对!这真是一位有理想的小男孩。
五、整体回味课文,引向更广的“书”。
师: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这篇课文,看,这篇课文的对话特别多,我请一位小朋友读川川的话,其他小朋友读叔叔的话,合作读。
师:现在你能明白刨根问底的意思了吗?(生说)
师:是呀,川川不停地提问题,不断的解决心中的疑问,这就是“刨根问底”!川川刨根问底的精神,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读懂了这本最大的书上有字、有画,读懂这本最大的书能找到地下的宝藏。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其实在我们大自然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书”呢?你们看,(点击课件),这美丽的星空就是一本书,读懂它我们可以找到北斗七星的位置;我们居住的舟山群岛也是一本书,读懂它就知道它的发展历史;这朵娇艳的蓝玫瑰是书,读懂它就知道它的地下有铜矿;小燕子是书,低飞时就是在告诉我们要下雨了;这可爱的胖猪是书,它爱睡懒觉是因为它的大脑里有一种特殊的麻醉作用的物质,让它常处于昏睡状态。其实我赵老师也是一本书,我脸上悄悄出现的皱纹告诉你们我已不再年轻,我的穿着打扮告诉你们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孩子们,茫茫宇宙,万物生灵,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带上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一颗善于探究的心,我相信你们肯定能发现更多的秘密。
六、做课堂作业。
1、说一说
师: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还能怎么说?(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2、做一做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材与学情分析《钓鱼》一文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天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这件事给了?我?终生的启示,让?我?懂得了在各种诱惑面前,要有抵制的勇气和力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习本文,应抓住学生这一能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从中得到启迪,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过程。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提高抵制各种?鱼?的诱惑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点 感情朗读课文,领会文章中蕴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地抵制各种诱惑
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最后部分含义深刻的句子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导出课题,听写词(词语见教参)
2、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3、回忆上节课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既能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又能把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中。二、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读明白的问题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读不明白的作上标记。
2、小组内交流这些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读书,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阅读习惯,又注重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培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二、集体交流,体会情感
1、我钓到了一条怎样的鱼?当时我和父亲心情怎样?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轻轻翕动着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我和父亲喜悦的心情。、
3、父亲要我放鱼,我的感情发生了怎样变化?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1)、?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2)、?可是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哭出了声。(3)、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4)、我慢慢地把鱼钩从……放回湖里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我难过的心情。
5、父亲当时的态度如何?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他放回湖里去。’?指导朗读,体会父亲态度的坚决
6、分角色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进一步体会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设
计意图】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发展语言积累,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主要通过?我?和父亲的对话表现出来的。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朗读,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7、父亲这样做对不对?现在我们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设计意图】通过辩论不仅使学生能明辨是非,受到正确的引导,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8、三十四年前的那个夜晚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启示?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句子?当我一次次地面临到的抉择的时候,------我就会获得抵制诱惑的勇气和力量
9、指名读句子。
10、?道德抉择?什么意思?我都遇到了什么样的道德抉择?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1、这里的?鱼?指什么?(?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设计意图】要让其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使学生经受一次情感的体验。四、拓展练习,提升情感
1、你们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请认真思考后把下边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2、引导学生补充省略的内容【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随作者一道经历了一次心灵的考验,进行了一场道德的抉择,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获得了一个难忘的启示。此时老师想起了一句名言:(课件出示: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此时老师也有一句话要送给大家:(课件出示句子老师读:今天播下道德的种子,明天收获成功的人生。)愿我们都能向作者那样,从钓鱼中获得思想的启迪,走好人生之路。【设计意图】结尾用孟德斯鸠的一句名言来导之以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道德教育,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达到了预期目标。五、布置作业,结束课堂
1、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联系生活实际,以《……的启示》为题,写一篇短文。【设计意图】摘抄重点语句,牢记于心,进行语文积淀;课后练笔体现学以至于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感悟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
2.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准备:观察日出的景象,了解巴金的生平及作品,预习课文。
教师准备:准备日出的录像片断或者有关的挂图、一段优美的音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导读”要求
1.请学生自由读读“导读”的要求,交流:从“导读”中知道了什么。
2.教师小结。
二、谈话导入
1.大家观看过日出吗?请学生交流平时看到的日出景象。
2.小结:日出的景象壮观迷人,很多作家诗人都曾赞美过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巴金爷爷的《海上日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
(2)重点强调学生容易出错的读音。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景象?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写了在天气晴朗时看到的日出景象和有云时看到的日出景象。
3.读了课文,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教师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
四、细读课文,解决疑问;感受日出的壮观
1.通过刚才读课文,我们发现:作者描写了天气晴朗时和有云时两种日出的景象,那么这两种景象你更喜欢哪一种?请大家先仔细读课文,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大家从一些重点的语句里感受了日出的壮观景象,想不想看看当时的景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日出的录像片断)仔细观察,看和你想象的日出的景象是不是一样。
[意图:运用电教手段,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景象,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日出的壮观,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为解决学生的疑问作铺垫。]
4.提问、交流:(1)课文读到这里,知道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伟大的奇观了吗?
(2)作者说“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进一步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五、感情朗读。
1.让我们在感受了日出的美景以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日出的壮观景象。请大家先自由朗读,然后可以把自己读得最好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2.请部分学生朗读(可配乐),大家评议。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日出的美和壮观。(在此环节后,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练习背诵。)
3.我们和巴金爷爷一起欣赏了海上日出,你想说什么?
[意图: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美读,把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把自己阅读后想说的心里话说出来,和作者形成共鸣。]
六、布置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本课的生字,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2.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搜集、阅读其他的描写日出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1.上节课大家一起欣赏了巴金爷爷的《海上日出》,课文里的生字掌握得怎么样呢?
[意图:通过检查,了解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把字词教学落实好。]
2.你们抄写了哪些喜欢的词句?读给大家听。
[意图:鼓励学生积累喜欢的词句,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借鉴。]
二、感悟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生动
1.同学们抄写了这么多喜欢的词句,这些句子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投影出示下面的句子,小组讨论。)
(1)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
(2)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
(3)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
(4)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语句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教师小结: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准确生动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日出的壮观美景。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感悟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受到启发。]
三、背诵课文
1.课文写得这么美,想不想背下来?学生自由练习背诵课文。
2。小组内背诵。
3.全班指名背诵。
四、扩大阅读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搜集到的其他描写日出的文章,简单说说好在哪里。
2.各小组推荐喜欢的文章全班交流。
[意图:通过搜集,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扩大了阅读量,将课堂知识向课外延伸。)
五、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巴金爷爷的其他文章阅读,可以举行一个巴金爷爷文章阅读会。
六、板书设计
日出前:浅蓝 红霞越来越亮
日出时:负 纵 升 冲 跳 射
海上日出 薄云:躲时 透过 直射 亮光
日出后: 厚云:镶 透出 出现 染成 光亮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肩肘倒立教学设计2023-08-11 03:54:50
窃读记教学设计三篇2023-08-12 20:22:47
《饮一杯月光》教学设计范文2023-08-17 08:53:01
肩肘倒立教学设计2023-08-11 03:54:50
窃读记教学设计三篇2023-08-12 20:22:47
《饮一杯月光》教学设计范文2023-08-17 08:53:01
《富饶的西沙群岛》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2023-08-05 06:42:54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2023-08-01 03:38:23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2023-08-17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