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十篇

更新时间:2023-08-09 21:22:08 来源:高考在线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前期准备:

  一、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文选自《胡适自传》,标题是编者加的。它的体裁是传记,堪称文学的传记,传记的文学,既可供胡适研究者参考,具有史料价值,也可供文学爱好者欣赏、阅读,具有文学价值。文章内容翔实,饱含感情,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作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着重写出母亲对自己的“做人的训练”,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从胡适一生的奋斗与追求,从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因此,教学本文应该从宏观上确立把握好重点,解决好难点,同时还要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

  二、教学设想

  鉴于上述思考,本文教学时应从三个角度展开,也就是分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远处看课文,读标题,了解作者,对课文及作者作一般性的了解。

  第二个环节,立足课文,感知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在,为训练语文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熟读全文,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成为本文的重点。

  第三个环节,立足课文向外看,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语文素养。

  这三个环节的安排由易到难,由课文向课外拓展,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第一个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从比较中了解本文在内容与写作方面的特点。第三环节是在第二环节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完成的,由胡适的作品延伸到他的学术成就,由他对母亲的感情延及他的文化观。

  三、教学准备

  学好本文,需要学生做好如下准备工作:第一,搜集自己熟悉的抒写母亲的诗文或歌曲,把握其主要内容;第二,查找资料,初步了解胡适及其他的家庭情况。

  教师课前需要阅读《胡适自传》,或者其中的《九年的家乡教育》和《先母行述》两篇,感悟母亲对儿子的深深关爱,以及胡适对母亲那种“生未能养,病未能传,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哀痛之情。

  四、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理解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3、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五、教学建议

  用3课时学习本文。前2课时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母子情深;后1课时举办主题讲座──胡适和他的《先母行述》,让学生了解母亲对儿子寄予的厚望,了解一个伟大的母亲对儿子爱的特殊方式,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怀念以及“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深深哀痛,以达到丰富学生情感、拓展文化视野的目的。

  互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歌曲是如何歌颂母亲的?你还知道哪些抒写、歌颂母亲的作品?用一句话解读作品的主要内容或者思想感情。

  学生口头交流。

  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应该感激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了解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作者对母亲感情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文绉绉

  穈

  翳

  龌龊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三、再读课文,注重自己的独特体验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⑴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⑵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⑶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①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②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③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④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⑤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⑷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四、朗读下列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题目见课后研讨练习三)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五、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然后写在随笔本上

  延伸拓展:

  一、主题讲座

  胡适和他的《先母行述》

  发放资料《先母行述》,对照文章学习,让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体会他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文化素养,增长见识。

  二、讲座内容

  1、胡适生平简介。

  2、解读《先母行述》,了解母亲,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从中学习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的基本知识和作者的相关知识。

  2.初步掌握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3.积累“敬业乐业、不二法门、强聒不舍”等词语。

  学习重点:理解积累“敬业乐业、不二法门、强聒不舍”等词语。

  学习难点:掌握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了解演讲和作者的相关知识。

  自学指导一:请大家识记关于演讲的基本知识和课本注释①中作者的相关知识,3分钟后检测。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既要有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 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 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二、掌握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自学指导二:请大家理解并识记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特别注意家横向的语句),4分钟后检测。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①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 a.文题 b.开篇 c.中间 d.结尾;注意: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②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主要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

  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

  三、把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10分钟)

  自学指导三:识记课本下面重点字词的音形义,5分钟后完成自学检测。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四:这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演讲稿,请大家模仿作者当时演讲的情形,轮流进行演讲比赛(10分钟)

  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和本课的生字生词,希望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并且灵活运用。

  当堂训练: 请大家在当一次演讲家,模仿梁启超先生进行演讲。

  自学检测一:

  1.演讲是以 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 、 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2.梁启超(1873-1929),近代 ,著名 。 运动领袖之一。

  字 号 ,别号 。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自学检测二:

  议论文是以 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 、 ,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其三要素是: 、 、 ;其中, 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而且他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开头、文章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 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一般情况下只有两个,包括 (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和 (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 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简言之就是: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

  自学检测三: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教诲( )解剖( ) 骈进( ) 佝偻( ) 层累( ) 拣择(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旁wù( ) 断zhāng( )取义 xiè( )渎 强guō( )不舍

  3.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

  ②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

  ③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

  ④道理极容易明白。 ( ) ⑤轻慢,不敬。 ( )

  ⑥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 ⑦重重叠叠的层次。( )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设计方案之教学思想

  1、强调学以致用,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例子”,。使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技术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会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目的是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以专题的方式组织内容,并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循序渐进的组织原则。教学内容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创作的思路。

  3、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意义建构者。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4、教师主要角色是课堂秩序的维护者、答疑者、辅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引导者等。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学会本次课的知识和技术,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

  5、提倡发现法,鼓励学生开展基于资源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模仿型”学习向“创造型”学习发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有效的学习。

  6、从“知行合一”思想出发,强调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在探究中、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术,将书本上的、教师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7、差异教学理念。设计分层任务和不同层级的课外拓展资料,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水平自主选择任务和课外拓展资料。

  8、根据课程特点,设置设计性、开放性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课时备课

  1.积累背诵描写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16个成语故事或成语,感受人间爱的情感。

  2.用较快的速度阅读短文,理解成语故事,受到启发。

  教师准备

  写有“读读背背”中16个词语的黑板、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讲授故事,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现在讲一个三国故事。(教师简要的讲述关羽、张飞、刘备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然后启发学生从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了什么?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他们的情谊?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些关于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处的词语。

  2.出示词语,学生朗读。

  (1)出示小黑板。

  情同手足

  一见如故

  部分彼此

  推心置腹

  忘年之教

  惜老怜贫

  不期而然

  心心相应

  无微不至

  问寒问暖

  心地善良

  亲密无间

  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友好相处

  天涯比邻

  (2)自由朗读一遍。

  (3)教师指名读一读。

  (4)学生齐读。

  (5)教师打乱词语顺序,指名读。

  (6)学生开火车读。

  (7)学生再自由读。

  3.开展竞赛,看谁背得快。

  二、完成阅读。

  1.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大家背诵了一些成语,以前我们也学过成语故事,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学生自愿讲说故事。讲完后,师生可以给予评议。

  2.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此地无银三百两》。看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自读文章,思考短文后1题为什么说张三和王二自作聪明?

  (1)默读文章,思考短文后1题,用画出答案。

  (2)教师组织学生订正答案。

  4.浏览故事,找出与题目对应的短语。

  5.再读短文,小组合作,交流体会。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谈受到的启发。先小组内互相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点播。

  6.拓展练习。

  班内交流你知道的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本课生字词。初步体会数字说明和比较说明的作用和方法。学习使用如果就造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二)用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理解自然段的内容,特别是没有中心句的第5、6自然段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通过,读解生字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划下来。再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初读课文情况,并纠正读音。

  1.读准本课生字读音,特别注意菌(j&n)不要读作(j(n)的音。

  2.防止读错以下多音字读音:

  传 chu2n(传说、传递) 都d#u(都是太阳送来的)

  zhu4n(自传、水浒传) d&(首都、都市)

  差 ch4(差不多) 漂pi1o(漂浮)

  ch1(差数、差错) pi4o(漂亮)

  ch1i(出差)

  3.注意不要读错以下带点字的读音:

  比较(ji4o)

  疾(j0)病

  虽(su9)然

  哪(n3)能

  那(n4)里

  抵(d!)得上

  4.兽殖蔬蒸是翘舌音,注意不要读错。

  5.正字:

  生字中,殖的右半部直不要少一横;蔬字不要少写一点;菌的下部不要写成因;疗是病字头,不是广字头。

  抵得上的抵是扌旁,不要写成亻旁。它的意思是顶、相当。

  汽和气:汽,由液体或固体变成的气体。如汽车、汽水。气,如气体、空气、气味。

  (二)思考解答: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课文?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活动?

  这篇是写物太阳(属天体)的说明文,但不是自然课。学习这一课,除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还要学习介绍有关太阳知识的语言和表现方法。

  (三)按自然段轻声读课文,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明确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如果没有中心句,自己概括拟写。投影幻灯出示:

  1.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远。

  2.太阳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3.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4.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第一句是第二段的总括句,如画了这一句也不算错误。)

  5.有了太阳才有云、雨、雪。

  6.有了太阳才有风。

  7.太阳光有杀菌能力(或利用太阳光预防和治疗疾病)。

  8.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或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四)引导学生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划分出两个结构段。

  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很大,很热。

  第4~8自然段为第二段: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提醒学生:第一段写太阳的特点,第二段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第二段开头的一句话即第4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既是两段之间的过渡,也是第二段的总括。

  (五)指名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自然段之间和结构段之间要掌握适当的停顿。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一边读,一边想,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特点;明确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二)体会数字说明和比较说明的作用,并初步学习用数字说明问题的方法。

  (三)学习用如果就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一边读,一边想,通过阅读,了解太阳的特点,明确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二)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认识数字和比较说明的方法,做好词语、句子的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

  1.指出课文引用了后羿(上古夏代有个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射日的传说做开头,后羿射日的传说是真实可信的吗?

  (不可信,这是神话传说。)

  2.既然不可信,课文为什么引用它做文章的开头呢?看看不用它做开头,一上来就说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可以不可以?

  (可以)

  既然可以,课文用后羿射日的传说做开头,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3.这一小段后羿射日的传说和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之间用其实过渡,其实是什么意思?不用这个词可以吗?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段落中还有这个词或类似的词语。其实,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起转折作用。

  4.接着课文写了太阳离我们很远,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远呢?(用数字)

  如果不用数字,只说很远很远或特别特别远,哪一种说法好?为什么?

  (肯定:用数字说明问题,是说明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它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确切的,有较强的说服力。)

  5.指名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看看这两个自然段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大、很热的?写太阳很大时,把太阳和什么作比较?写太阳很远时,为什么用钢铁作比较?要求学生把数字填在思考·练习第2题的括号里,然后归纳:

  (这一小段不仅用了数字说明的方法,表现太阳很大、很远,还用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作比较,进一步说明太阳很大,就更加具体、鲜明了。钢铁是坚硬的金属,碰到太阳表面六千度的温度,竟变成汽。这就把太阳很热,形象具体地告诉了我们。)

  6.齐读第一段,做课堂练习:

  ①用数字说明天气很冷或很热,火车行驶很快,塔楼很高,树干很粗,等等。

  ②有一位篮球运动员身材很高,用数字或比较的方法,具体说明很高。

  ③公园有一棵老槐树,树干很粗,用数字或比较的写法,说明它很粗。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这一段是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从哪些事实说明这种密切的关系呢?第4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归纳了这段的意思,把它找出来。

  2.这一小段的第二句的意思和第三句的意思一致不一致?这两句话在说法上相同不相同?

  (意思是一致的,都说明太阳和地球上的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说法上不相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是事实;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不是事实。)

  第二句虽不是事实,可是当作事实说的,从哪个词看出来?(如果就)

  3.指出:如果就通常用在表示假设的句子里。如果后面提出的事实没有太阳是假设的,就的后面是假设的事实所产生的结果: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4.课堂造句练习:教师提出假设的事实,学生补充可能产生的结果。

  如果明天下雪,________________

  星期六如果爸爸妈妈都休息,________________

  村前这条小河如果架起一座桥梁,________________

  5.读第五自然段。根据前面概括,这一段告诉我们: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云、雨和雪,为什么?根据下面的问题,画出段中的答案:

  雨和雪是什么生成的?(云)

  云是什么生成的?(无数小水滴)

  无数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水蒸气是哪里来的?(从地面上的水)

  地面上的水是怎样变成水蒸气呢?(吸收了太阳的热变成的)

  6.看看这一小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讨论: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句话?上一句末尾的词语和下一句开头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也是下一句开头的词语)

  归纳:这一小段话,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清楚地写明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云、雨和雪。

  7.做课堂练习,用课堂讨论形式模拟第5小段句式,说几句话。上句末尾和下句开头使用同一个词语。出示第一句:走进公园大门,迎面是一个圆形的花坛,接下去,要求学生用花坛开头说出第二句。如花坛里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朵,花朵围绕着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喷出清亮的水珠,水珠映着阳光,闪着七色光彩。

  (如有同学问起这种说法叫什么,可以说明是顶针辞格)

  8.读第6自然段。提问:这一小段是写有了太阳才产生了风,从段中指出的,谁能用一句话归纳:风是什么?

  (风是流动的空气)

  空气为什么会流动?

  (空气有的地方冷有的地方热的缘故)

  空气为什么会有的冷,有的热?

  (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的热量多空气就热,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热量少,空气就冷)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针、忠、盏、稠四个生字,会写忠、导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有进一步寻找辨别方向方法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指南针。

  2.课件:天然的指南针(树影、北极星、树叶稠稀、积雪)。

  3.生字、词卡片。

  4.查找辨别方向的其他方法。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故事导入。(故事主要内容是去野外游玩,不知怎么与同学们走散,迷了路。)

  2.设疑:这时你怎么办?(请学生想各种可能。)

  3.揭示课题,教师板书。

  二、初读课文,随机识字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随机识字。

  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特殊的分节方式,再指名分节读,在读中正音。

  忠(后鼻音)

  盏(翘舌音)

  碰(后鼻音)

  稠(翘舌音)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里介绍了几种辨别方向的方法,用笔做上记号。

  4.讨论交流。(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

  三、细读课文,自主学习

  1.在25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进行研究。(四人小组学习)

  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问一问

  2.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忠实、向导、稠稀、分辨等词语。并用课件演示文中四种辨别方向的方法。同时,了解为什么能辨别方向的原因。

  3.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指导书写

  1.齐读课文。

  2.巩固生字。(从生字卡片中找字的游戏)

  (1)我有一颗中国心。(忠)

  (2)左右结构的字。(积、稠、稀、针、碰、慌)

  (3)找找偏旁一样的字。(积、稠、稀)

  (4)一()灯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盏、稀、碰、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指导背诵

  1.组与组之间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再次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2.指名说说书中介绍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同时指出这些方法所应用的特殊环境。(有些白天适用,有些黑夜适用)

  3.教师用引读法,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二、表演课文,深化主题

  1.师生配合表演。

  迷路的小孩(哭):怎么都是树呀,怎么没有路了,我回不了家了。

  太阳:孩子别哭别哭,我来帮助你。现在是中午,你看我照着大树,大树的影子指的就是北方。

  北极星:别哭别哭,到了晚上,如果天晴,你只要找到我,就知道北方在哪里了。

  大树:我也能来帮助你,你看我的树叶,一面阳光充足,枝叶茂盛,一面很少见到阳光,树叶稀少。稠的一面是南方,稀的一面就是北方。

  积雪:如果是冬天,你只要看看我就行了,南方太阳光强,我就化得快,而北方同样光弱,我自然化得慢了。

  迷路的小孩(擦干眼泪):哦!我明白了,谢谢你们,再见!

  2.小组合作表演。

  3.选择小组汇报。

  三、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齐背全文。

  2.说说你在课外找到的辨别方向的方法,进行交流,并说明理由。

  3.仿照25节的写法,说说你找到的辨别方向的方法。

  4.总结:大自然不光有很多的天然指南针,他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

  四、课外作业

  (略)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山清水秀。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哪些风景区呢?

  (泰山、安徽黄山、杭州西湖)

  2、挂图1,边看边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黄山风景区风光秀丽、景色神奇。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写了黄山一大奇观─黄山奇石,现在我们一起去游览观光。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2、请大家自己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

  3、小小组互相读,互相检查,纠正读错的地方。

  4、用生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

  齐读──按行读──开火车读──齐读。

  5、检查读课文情况。指名读,纠正错误。

  三、把课文读流利

  自己把课文读流利,给5分钟争取读两遍,看谁不丢字添字,不重复不破句。

  四、学习课文

  1、现在你最想先学哪一段呢?为什么?

  (指名回答,以多数学生意见为主。)

  例如先读懂第三段:

  ⑴ 出示挂图猴子观海,指名学生读第三段,大家看图边听边欣赏。

  ⑵ 你最喜欢图中的什么,为什么?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重点理解翻滚的云海,猴子的哪些特点特别有趣。)

  ⑶ 自己练习读出猴子观海奇石的特点。

  ⑷ 指名读,评议指导,范读,齐读。

  ⑸ 读了这段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这块奇石的名字叫猴子观海以及它的特点。)

  板书:

  猴子观海 抱 坐 望

  2、学习第四段:

  ⑴ 自己练习读出仙人指路奇石的特点。

  ⑵ 指名读,结合指导,齐读。

  ⑶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仙人指路站 伸 指

  ⑷ 想想看仙人指出的是通向哪儿的路,那儿的风景会怎样呢?

  3、学习第五段:

  ⑴ 小组配合练习读好第五段,体会金鸡叫天都的特点。

  ⑵ 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名读,范读,齐读。

  ⑶ 说说金鸡叫天都的哪些特点让你感到非常有趣或喜欢。

  ⑷ 说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金鸡叫天都 昂 啼

  4、学习第二段:

  ⑴ 自己练习读第二段,提出要求:

  ① 读出仙桃石的特点。

  ② 说说你喜欢仙桃石的哪些特点?

  ③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⑵ 集体讨论检测自学情况。

  五、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黄山的许多奇石,哪些奇石是你特别喜欢的?你特别喜欢哪些句子呢?为什么?

  六、拓展练习说说、写写、画画

  课文中描写出来的奇石是那么奇特而有趣,同学们喜欢吗?你想不想亲自把它们说给大家听听;或把它们画出来给大家看看;或展开想象写一写再读给大家听听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做好准备,等一会儿老师要请些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说说,或把画给大家看看。

  1、出示要求:

  选一块你喜欢的奇石,把它介绍给大家听听,把它画给大家看,或写一写读给大家听听。

  2、小组配合或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检查。

  3、指名反馈作业完成情况。

  (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作业。)

  七、作业

  1、想想黄山还有哪些形状的奇石,可以给它们起什么名字?

  2、用自己的话的把黄山的奇石介绍给家人或朋友听。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懂得不论做什么事只要有决心,肯下苦工夫,就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2、学会13个生字,理解“蜘蛛、重新、打破、从头、灰心、终于、结实”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4、注意学生耐挫心理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蜘蛛织成大网的艰难历程。

  2、教学难点:领会课文蕴含的道理,并将领悟的道理指导自己今后的言行。因为从现象抽象出本质是一次飞跃,从思想转化为自觉行为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更高层次的飞跃。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此飞跃的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精读课文第1段,学会“蜘、蛛、织、阵、丝、断”6个生字,理解“蜘蛛”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把字句”的特点。

  (二)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观察蜘蛛织网的情况。

  2、收集有关蜘蛛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课前观察过蜘蛛的同学有哪些?你能说说蜘蛛结网的情况吗?

  (2)你还收集了有关蜘蛛的什么信息?能与大家共享吗?

  (3)出示课题。正音:蜘蛛(zhīzhǖ)、织(zhī)。这三个字可以怎么记?——教师补充有关蜘蛛的知识。

  2、听录音朗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3、听后交流。

  学生说说自己想说的,提自己想提的问题。

  4、学习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1段,用数字标出这段共有几句话。

  (2)齐读第1句,想想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3)教师范读第2句,引导学生说说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怎么读会更好?

  (4)学生仿读,在仿读的过程中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5)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图画,描绘蜘蛛在织网的过程中碰到了什么困难。

  (6)找出文中的“把”字句,学着说一句“把”字句。

  (7)欣赏课文第一段录音范读。听后仿读。

  (四)巩固练习

  1、随堂练习。

  (1)看卡片抽读生字、新词。

  (2)口头扩词比赛:

  织——织网、织布、织衣……

  丝——丝线、吐丝、丝绸……

  断——刮断、打断、折断……

  (3)把文中的“把”字句改为“被”字句。

  (4)说说今天学的生字怎么写才能写好?

  2、课后作业。

  (1)6个生字看一遍、想一遍、写两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重、破、冰、终于、实”。理解“重新、打破、从头、灰心、终于、结合”等词的意思。

  2、初步学习数量词与名词的搭配。

  3、学习课文第2、3、4段,懂得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决心,肯下苦功夫,就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二)教学准备

  朗读磁带、各种图片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读生字卡片并口头组词。

  (2)尽量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说说蜘蛛在织网时碰到了什么困难?

  2、听第2—4段录音朗读,思考:蜘蛛织网时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圈出有关词语。

  3、学习第2段。

  (1)抽读课文第2段。

  (2)请学生想想:蜘蛛在困难面前会是怎么样?

  (3)面对困难,蜘蛛又是怎样做的?

  “重新”是什么意思?

  (4)自由读课文,想想:蜘蛛重新织起网来,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学习“打破”。

  (5)“……把网打破了”与第1段的“……把丝刮破了”进行比较,了解“把字句”的特点。

  (6)在再次遇到困难时,你如果是蜘蛛会怎样想呢?又会怎么做呢?

  4、学习第3段。

  (1)学生运用第2段的学习方法,同桌协作学习第3段。

  (2)学生汇报协作学习成果。

  (3)听录音朗读第1—3段。比较“刮、打、砸”有什么不同?能调换吗?

  5、学习第4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4段。注意与前几段课文比较。

  (2)学生说说自己对本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将课文中描写蜘蛛在碰到困难时的态度的词语划出来进行比较,说说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

  (4)再读课文中蜘蛛怎么做的句子,想想蜘蛛为什么能这样一次又一次不停地织,结果怎样?“终于”是什么意思?能否换个词语说说?

  6、仿读录音朗读第1—4段。

  (1)听——仿读。

  (2)说说读了这个故事,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巩固练习

  1、随堂练习

  (1)7个生字、6个词语,看一遍、想一遍,抄写两遍。

  (2)课堂作业本第92页第2、3、4题。

  2、课后作业。

  (1)用上“终于”,写一句话。

  (2)说说下面词语的搭配:

  ( ) ( )

  一阵( ) 一张( )

  ( ) ( )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5段。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3、注重学生耐挫心理的培养。

  (二)教学准备

  录音朗读磁带、寻找学习生活中跟蜘蛛织网香类似的例子。

  (三)教学过程

  1、巩固练习。

  (1)认读全课生字、词语,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字词。

  (2)上堂课课后作业情况反馈。

  (3)说几句把字句和被字句。

  2、学习课文第5段。

  (1)请学生读一读第5段。读后师生评议怎样读好。

  (2)录音朗读指导仿读。要注意“高兴地”三字。

  (3)你能说说蜘蛛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织网吗?织成网后,它心里会怎么想呢?

  3、朗读并背诵课文。

  (1)学生试读,读后评议。

  (2)录音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

  (3)教师指点,有针对性地引读。

  (4)优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学生齐读、分组读、比读。

  4、指导背诵。

  (1)请已会背诵的学生背一背课文,并说说自己是怎样背下来的。

  (2)教师介绍联想背诵的方法。

  (3)学生试背。

  5、总结课文。

  (1)课文主要讲什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想到了我们学习与生活中哪些类似的事情?

  (3)你在学习上碰到哪些可囊?是怎样克服的?如果还没有克服,你打算怎么做?

  (四)巩固练习

  1、随堂作业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蜘蛛织网的故事。

  (2)学了课文,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2、课后作业。

  (1)能模仿课文,用“……终于……”的形式编一个小故事吗?

  (2)能将自己编的故事用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从文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揭题:学习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3.师生共同回顾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并再次总结出来。

  4.引导提示学生本文的结构和以往的课文有所不同。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1.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和读音发生变化的字。

  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想好了与同桌议一议。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

  3.师生共同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2)“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

  (3)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4)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把你受到的启示写下来。

  2、学生写启示。念给同学听听。

  3.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今天课文中所说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继续探究。

  板书设计

  12 大自然的启示

  “打扫”森林 人类的老师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一、说在前面

  悠悠岁月,上下五千年。中国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有着如此灿烂的文化,博大而精深。唐时就有"人人会吟诗"的风尚。古诗文的朗朗上口,使人易诵易记,它那富有音乐性的节奏,至今,仍焕发出不息的艺术生命力。

  新课程标准如是说:

  1、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课程总目标。

  3、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一、二年级阶段目标中的阅读目标。

  《咏鹅》这是一首儿童十分熟悉的古诗,不少孩子在幼儿时就会诵读。放在课文的第一篇,让其读读、背背、看看图、做做动作,自解其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说教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者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引导体味诗的情趣,指导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语感目标)

  2、会认"鹅、向天、白毛、绿水、红掌、清波",会写"向、白、毛"。(技能目标)

  3、逐步培养自学古诗,自吟古诗的兴趣。(情感目标)

  三、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讨论、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说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智慧。

  五、说教学程序

  认识一位新朋友,激起学生兴趣。

  从图到字再到整首古诗,抓住时机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读出诗的味道,又让学生趣味盎然。

  继续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儿歌"的阶段中,学生有认真听记的习惯。在整体感知语言以后,要求学生能够读读划划,认识词语,再对照课后的要求检查自己的掌握程度。教师依然要重视孩子已经形成的学习词语的方式,不要用强硬的形式让孩子去认记词语。词的大量认读是现语教材的一个明显特点,在此处设计灵活多变的形式,使词语的认读不显枯燥,又有实效。

  课后的三个生字是要求学会的,能力训练的重点依然在"自己学会"。让其会自己看"向、白、毛"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自己会体会笔顺,自己会临写和校正。让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显得开放自主。

  课间操内容与诗有关,形式学生喜欢。有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对话式:采用师生扮演不同角色背诵这首古诗,可以减轻学生思想压力,并能引导他们去积极思维。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寓教于嬉,寓庄于谐。把背诵的检查跟理解诗意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了。

  图画式:诗歌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白鹅玩水的情景。鹅的叫声,鹅掌划动的水声,在空中传送;白的鹅毛,红的鹅掌,清澈的绿水,相映成一幅色彩鲜艳的白鹅戏水图。

  一幅切合诗意的图画,能使古诗教学直观化。涂色练习这一环节让学生动动手、涂涂色,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减少了许多繁琐的讲解。同时,化诗为画,画中领悟,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更有利于入情入境,突破难点。

  展示熟悉的古诗插图,请学生点击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诵。进一步激起孩子学古诗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