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名师课堂《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7篇)

更新时间:2023-08-05 03:21:44 来源:高考在线

  名师课堂《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第19课《古诗三首》。这首古诗具有写景细腻、意境深邃、情景交融及语言生动的特点。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小学生虽已接触不少古诗,能初步体验到诗歌中的内容与情感,他们对古诗的学习大多处在“背诗”、“译诗”的阶段,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在教学这首诗应适当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欣赏诗歌方法,即所谓“教是为了不用教”。此外,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有利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来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注意培养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体验古诗的含蓄美、韵味。

  3、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螺旋上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背诵。

  2、读懂诗句,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4、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

  【教学准备】

  1、课件若干、vcd光盘。

  2、学过的唐诗若干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流行歌曲《涛声依旧》,学生凝神静听。

  2、(音乐声渐弱)教师导入: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这是一首曾经流行大江南北的歌曲,那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意蕴总让人回味不已。你们还知不知道这首动听的歌曲竟会是出自一自唐诗呢?这首古诗仅仅描写了几处景物,但却透过简单的文字抒发了内心复杂的情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以歌曲作引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导入学习主题。]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播放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诗歌节奏并仿读。

  2、回忆总结以往是如何学习古诗的,出示学法。

  3、小组讨论,自学。

  4、全班交流。

  5、通过配乐,师描述情景,学生体会意境。

  6、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营造氛围,烘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古乐曲作背景音乐,通过有感情地诗歌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联想;以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景,引发学生的想象;通过多种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学习所得,加深形象。]

  三、延伸拓展

  1、妙笔生花

  学生将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融入习作中,将古诗转化为现代文。

  2、举一反三

  收集秋天的诗,带有愁字的诗句,张继的诗及唐代诗人的诗,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扩大知识面。

  四、美读诗歌,拓展延伸

  名师课堂《枫桥夜泊》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和课外资源,利用小组合作优势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习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2、丰富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灿烂。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自读自悟,理解诗意,然后充分发挥想象。

  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进行体会;借助教师的点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进行突破。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弄懂关键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感悟古诗内容。

  一、激情导入

  二、资料交流

  1、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教师简介古诗作者。

  三、自读自悟

  1、教师放录音,学生听,注意诗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3、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4、学生初步感知古诗所描写的内容。(本文由小/学教/学设/计网收集)

  四、检查效果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2、想象诗中所描绘的图画。

  一、复习导入

  指名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二、精读赏析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学生质疑,讨论问题。

  三、想象诗境

  四、迁移拓展

  五、课堂小结

  名师课堂《枫桥夜泊》教学设计3

  知识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能力点:

  培养朗读、品诗析句、表演诗的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德育渗透点:

  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正确对待愁。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吟诵;

  2、诗人为何而愁。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又以唐诗最为出色,先后涌现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所以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

  2、板书课题,齐读、释题。

  二、欣赏、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边读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景色。

  2、既然是深秋夜晚和拂晓的景色,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应该读出冷和静。请听老师吟诵一下,同学们在图中标出景物。

  3、请生汇报,师板书并释词。

  4、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5、你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这些景物分类吗?(“所见、所听”或“动态、静态”)

  6、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文中哪一个字点明了作者这种心情。

  7、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成功地借助了这些凄凉、孤寂的景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忧愁。你觉得是怎样的忧愁让作者一夜未眠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8、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据史料记载,张继是因为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而忧愁。师简介科举。

  9、课前老师编排了一个课本剧,同学们想看吗?(课本剧台词:旁白:“张继参加科举考试,谁知名落孙山,张继怀着无比的忧愁还乡,途中路经姑苏城外,将船停泊在枫桥边上。”张继:“想我张继十年寒窗,饱读诗书,本想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报效国家,谁知考题希奇古怪,此次赶考无功而返,我怎能对得起日夜操劳的母亲,有何颜面去见家乡父老,唉!”旁白:“张继忧愁难谴,看着月已西落,听到乌鸦啼叫,满天飞霜向作者侵来,江边的枫树、江上鱼船上的灯火伴着作者难以入睡,回想起半夜寒山寺传来的钟声,作者不禁有感而发。”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0、请生临场一分钟编排后表演(形式不限,如果没有学生愿意则此环节取消。)

  1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12、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忧愁,你还知道哪些带“愁”字的诗句吗?(已经布置学生课前搜集)请生汇报后带读所搜集诗句。

  1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带“愁”字的诗句,大家想读读吗?投影出示。

  14、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面对忧愁,有的人萎靡不振,有的人自暴自弃,而张继呢,则变愁为诗,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那么面对坎坷和忧愁我们应该怎样呢?(生畅所欲言,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愁。)

  三、总结

  我们应该做个坚强的人,变愁为号角,催人奋进;变愁为号角,勇敢地扬起帆,去破浪远航。

  四、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编排本课课本剧,进行班级课本剧表演。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朝张继)

  所见: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愁

  所听:乌啼夜半钟声

  名师课堂《枫桥夜泊》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延伸阅读

  《枫桥夜泊》赏析

  《枫桥夜泊》赏析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流传千古,噲炙人口。短短四句诗胜似一幅美妙而奇幻的图画,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情境交融,使千古读者不知不觉好想身临其境,去体验“愁”的情怀和感悟世态人生。只是不知你我意想到的是个什么样的意境呢?

  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不在了,太阳就要升起,极目天际,一片霜白。

  这一句写的是诗人睡醒后看到的晨境。所谓境随心生,昨晚的“愁”已随着那钟声逝去。

  吟诵这一句,展现在眼前的好似一张可尽情书画的素纸白笺,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冲动。

  (乌,神话中一种拉太阳车的神鸟。如误作乌鸦解,岂不大煞风景,诗人则死不瞑目。)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昨夜愁绪难眠,不知江上闪烁的渔火和岸上隐约的枫树是如何送我入眠。

  此句可谓是写“愁”的千古佳句。诗人在愁什么呢?诗人是位抱负远大的才子,其时已得进士功名,也许是忧国忧民?也许是怀才不遇?也许是仕途艰难?我们不得而知。夜幕中,诗人充满愁绪,看到的是更加搅人心绪的境色:“江枫”和“渔火”。此句中的“枫”和“火”与上句中的“霜”在色彩上形成强烈的对比,艺术地表现了诗人的两种心境。

  吟诵这一句,如歌如泣,酣畅淋漓……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苏州城外的寒山寺。

  为了说明钟声的来源,短短的四句诗诗人用了一整句,可见“钟声”在诗人心中的份量。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半梦半醒之间有钟声飘进了客船,是不是为了涤荡我的愁绪,寒山寺半夜鸣钟?

  诗人由于“愁”而久久难眠,在真正入眠时时间概念已经模糊,使得诗人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把寒山寺的“晨钟”误为夜半钟声。因为有违“晨钟暮鼓”之理,诗人或许也感奇异,故特地写了下来。正因为有了这个美丽的错误,才有了这句“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千古佳句。诗人用浓墨来表现“钟声”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悠扬清灵的钟声帮诗人从“愁”绪中解脱出来,更是那钟声唤起了诗人的诗意。

  吟诵这一句,自己的心灵仿佛也受到了那来自于远古的禅院钟声的一次洗涤。

  后面两句,看似平铺直叙,实更具神韵。诗人完美地运用了诗歌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为后人创造了一个好想亲临其的意境……

  (禅院钟声本有使人怡神净心、空灵致远的效果,之所以晨时鸣钟,为的是帮出家人创造一个好的心境,开始一天的修行。而禅院鼓声节奏上接近人的心跳频率,音色浑厚,有悸人心魄的力量,所以暮时擂鼓,为的是让出家人叩心自问一天的言行举止是否犯戒。)

  偶尔得闲赏诗,记下以上几笔。文中多处有异于教科书,也有异于《不朽的失眠》,更有异于《枫桥夜泊》新解和《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你若是学生,考试时请按标准答案作答,以免扣分,切切。你若是闲人,不妨也作翻赏析,自得其乐。

  《枫桥夜泊》评课

  《枫桥夜泊》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作品,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古诗教学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老师也往往会上成“逐字逐句讲析”的理解课,学生显得比较被动。曹老师选择上古诗本身就是一个挑战。

  今天,曹老师打破传统故事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一、教路清晰、重感悟

  整堂课教学环节清晰而又流畅自然。从“谈话导入——了解作者——初读古诗——读懂诗句——体会感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渐渐进入诗中,再现了当时的情境,使学生能像诗人一样去“看”、去“听”、去“体会”。在课外延伸时,曹老师在学生入情入境中把学生从“愁”境中引出来,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把所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情境创设、合情合理

  曹老师在导入时以自己的照片及亲身经历使学生产生共鸣,说自己考试不如意时内心的感受,为后面做好铺垫,同时也拉进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有,曹老师在解读古诗时,教师的范读,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让学生的想象更充分、更深刻地体会诗境。

  三、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曹老师不是把学生拘泥于自己的标准答案之中,而是允许学生不同的看法,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然后通过引导使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比如:作者张继为什么愁时?学生有各种的想法,曹老师牢牢抓住“愁”字,在学生的读中说话中领悟,解开张继心中的愁。

  四、恰当使用多媒体

  在曹老师的这堂课中,合理恰当地使用了多媒体,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教师范读时的配乐,感悟“愁”时出示的画面,课外延伸时歌曲《壮志雄心》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巧设背景介绍

  “诗人为什么而愁”呢,曹老师用课件巧妙地加以设计,再加上老师深情的叙述,使学生仿佛亲眼目睹张继一路赶考的艰辛,也就更能感受诗人归途中面对江枫渔火难以入睡的心情。

  六、文道结合,愁出自强不息

  语文教学文道结合,我们现代文教学中,做得比较好,但是古诗教学中,我们平常的教学总留在诗意与诗境中。而曹老师充分利用一个“愁”字,“愁”出了自强不息的品格,可见他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的充分钻研和琢磨,并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教学构思。

  两点建议:

  教师的言语还可以再简练些,熟练些。

  诗意诗境的理解和感受还可设计更具有层次性。

  名师课堂《枫桥夜泊》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枫桥夜泊》

  2、欣赏《灵隐钟声》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感受音乐,了解中国的传统的寺庙文化。

  [智育目标]:能有较长的气息,连贯的声音演唱《枫桥夜泊》。

  [素质发展目标]:了解与钟声有关的故事,历史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有较长的气息,连贯的声音演唱《枫桥夜泊》。

  [教学难点]:能有较长的气息,连贯的声音演唱《枫桥夜泊》。

  教学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磁带

  学生活动设计

  唱歌,欣赏。

  教学过程:

  1、欣赏歌曲《枫桥夜泊》。

  师:请同学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后有什么感受?

  生:这是钟的声音。

  师:钟声是我吗生活中常听到发哦的声音。但是,在不同的场合给人的感觉就会不一样。下面请大家听一首歌曲,听一听这歌里的钟声表现的是什么情绪?

  生:欣赏歌曲并回答。

  师:这是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谱写的歌曲,虽然诗里并没有直接表现钟声的词语,却表现了一个离家远行的人听到钟声之后的思想情绪。现在我们再听一遍,想一想,音乐是怎么样表现这种思乡情绪的。

  生:第二次欣赏歌曲并回答。

  2、学唱歌曲《枫桥夜泊》。

  师:为了表现思乡的情绪,歌曲的速度较慢,运用了较多的下行旋律,在演唱上声音要连贯。现在,我们试唱第一乐段。

  生:视唱第一乐段。

  师:歌曲的第一乐段情绪基本上比较平稳,我们再来听听歌曲,听一听第二乐段和第一乐段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生:欣赏歌曲并回答。

  师:同学们的感受很正确,第二乐段的情绪更加激动,突出了思乡的情绪。在演唱的时候注意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生:视唱第二乐段,教师注意纠正切分音和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师:这首诗大家非常数亿,请一位同学合着音乐给大家朗诵一下。

  生:配乐朗诵。

  师:有人知道寒山寺吗?

  生:回答......

  师:寒山寺在苏州市城西的枫桥镇,已有1400多年历史,传说,有个叫寒山的高僧在寺内做住持,就改名为寒山寺。唐代诗人张继再来到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枫桥夜泊》,从此这首诗成了千古绝唱,也使寒山寺名扬中外。其实寒山寺是一座小寺,本身并不宏伟,是张继的《枫桥夜泊》增添了寒山寺的魅力。诗的书法作品和意境画更增添了这座古寺的内涵。寒山寺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而不单单是一座古寺,使我们对悠久历史文化更加怀想和崇敬。所以,在演唱时,要更好地表现古诗的意境。现在,我们完整地演唱歌曲。

  3、欣赏电子琴独奏《灵隐钟声》。

  教师先向同学们介绍灵隐寺。让学生听由电子琴演奏的音乐会带给你什么要的感受?

  出示灵隐寺的图片及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灵隐寺。

  在《灵隐钟声》的音乐中朗诵这些诗,对音乐就会有更深的.理解了。

  4、再次演唱《枫桥夜泊》,感受古典文化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唤起学生的音乐记忆,以“钟声”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能够主动参与到音乐的感受中获得美好的体验是本课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是学生在对音乐主题的视唱上还有一定的难度。《灵隐钟声》是教材中一首构思巧妙、形象鲜明的电子琴独奏曲,以电子琴丰富的音色和宽广的表现力描绘出了著名的佛寺“杭州灵隐寺”的风采。其中有段古色古香、颇有几分佛教音乐的神韵的旋律,令人如见香火缭绕,如闻轻声喃喃。孩子们特别喜欢,尤其是我在教学中让孩子用“响舌”跟这段旋律伴奏,模仿敲木鱼的声音,然后再请几个同学在其中敲击木鱼,孩子们显得特别有状态。课本中对这段旋律也有部分歌谱出示

  名师课堂《枫桥夜泊》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古诗在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感受并领悟古诗的意象和意境,体验诗人的愁眠之情。

  教学过程:

  一、启:夜半钟声越千年。

  1、陈小其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封尘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去烟。

  谁知道无眠的意思?给无眠找一个近义词。(失眠、愁眠、难眠、不眠)、

  教师启发,把难以入眠合成两个字,把难以入睡合成两个字,把不能入睡合成两个字。

  大白话就是睡不着觉,再读这一句。

  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这钟声是从哪儿来的

  2、200多年前,王士桢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指名读后点评。这是古诗,要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

  这是哪里的钟声?没错,这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奇怪的是作者为了听寒山寺的钟声,昐啊想啊,一等就是十年。这钟声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3、500多年前,高启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这是哪里的钟声?更让人奇怪的是,高启只要听到钟声,就会想到一个人,他是谁?张继何许人也?

  4、800多年前,陆游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从诗中可以看到,陆游曾经到过哪里,听到过什么,七年后他又到了哪里,听到了什么?如果把七年改成十年,诗人还会怎么想?

  师生对句: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百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是钟声,所以在陈小其的笔下有这样的钟声,(生读)200多年前的王士桢有这样的钟声(生读)…………

  5、质疑

  问题来了,你的脑海里冒出什么问题。

  为什么不同的诗人都会写到寒山寺的钟声?

  为什么四句诗中都提到了钟声?是啊,寒山寺旁边有那么多景物,为什么诗人只关注到了钟声。

  为什么这钟声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和一首诗有关,都和一个人有关,这首诗就叫枫桥夜泊,这个人就是张继

  二、承:张继卧听寒山钟

  1、通读《枫桥夜泊》

  (1)、学生自由读,要求:反复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顺,读清爽。

  (2)、指名读

  正音后再批名读,要求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

  评: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他不仅嘴巴在读,用表情在读,用整个身体在读。

  (3)、师生对读,学生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

  反过来师生对读,有了刚才老师的范读,学生能学着老师刚才的读调读后三字。

  船为什么要读得这么长?

  (4)、学生读整首诗

  2、整体感受诗歌的情绪

  读诗不但要读出味道,更要去体会诗给带给我们的那种情绪,那种感觉。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受、感觉和情绪吗?你会选哪个词?

  愁、

  忧愁、

  愁眠、

  神秘: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幻 好一个传神的幻、

  朦胧 月朦胧,鸟朦胧

  3、品读诗歌的意象

  (1)你读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你读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你读白居易的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肝有朦胧的感觉吗?为什么枫桥夜泊会带给你幻、愁、朦胧呢

  (2)再读这首诗,这首诗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在这个地方做一做记号。

  你们记下的不仅是符号,因为符号的背后是你们的思考和发现。

  这个晚上,张继睡了没有,睡着了没有,何以见得?诗中的哪个词在直接了当告诉了你张继根本睡不首。(愁眠)把愁眠圏出来。再说愁眠的近义词,反复读这个词,

  a: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我们按诗中写的顺序一件一件说。把这些词划下来。

  月落

  b:江枫:你们看到江枫了,你们看到的只是江枫两个字。

  学生闭上眼睛,师描述:月亮西沉,天地一片秋风瑟瑟地吹过,你看,那江边一株两株一排一片那是枫树,那是枫林,仔细地看,你看到了吗?睁开眼,说说你的眼前出现的关于枫树的画面,有一幅画面在你的眼前定格,那是什么?

  是啊,因为愁眠,诗人发现了江枫

  c:愁眠啊愁眠,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

  渔火:找一个词来形容江中的渔火(微微的,暗,隐隐约约的,忽明忽暗的

  d:面对着暗淡的、微微的、隐隐约约的、忽明忽暗的渔火,诗人睡不着觉了,因为愁眠,诗人的耳边突然响起了什么?

  乌啼:

  e:钟声:那是在夜半的时候,那是从姑苏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钟声。(补充板书)

  f:还是因为愁眠,诗人的感觉然发生了变化,诗中的三个字告诉了我们(霜满天)补充板书

  你们看到过霜满天吗?霜是在地上的,李白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可能满天呢,只能是满地,张继写错了,你是怎么看的呢?

  生:这是作者的一种遐想。女孩的心思就是细腻啊,她告诉我们作者看到霜满的跟什么有关系(作者的心情)霜满天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冷的感觉。

  张继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生:可能是因为他怀才不遇

  生:可能是被人诬陷了,

  有太多的可能了现在我们谁也不清楚是因为什么而心冷,而心愁,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那霜气满天的冷意和愁意。

  三、转:月落钟声对愁眠

  1、这景层层包围着谁,伴随着谁,用张继的话说,这是江枫渔火对愁眠,注意到这个对字了吗?

  因为这个对字太普通太平常,太容易被人忽视了。知道这个对的意思吗?出示选择题。你选第几种意思。

  (1)对付

  (2)面向 张继面向着什么?

  (4)使两人东西互相配合、接触。 什么配合他愁,似乎天地万物都陪着我一块儿愁眠,仿佛天地之间只写着一个字“愁”

  2、师配乐朗诵

  配乐齐读 在悠悠的音乐声中,学生入情入境。

  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就在客船之上,张继辗转反侧,这四个字不是从他口中出来,而是从他的心底缓缓流淌出来。再指导朗读

  3、月亮落下去了,还看得见吗?擦去月落

  乌鸦也消失了,擦去乌鸦

  那满天的霜气也只是用心感觉到的,擦去霜满天

  那江边的枫树也只能看到一个轮廓,擦去江枫

  那渔火似有似无,若隐若现,擦去渔火,

  那寒山寺也看不到了,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

  4、天地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可能相对的了。就在这个时候,你听(放钟声)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寒山寺的钟声穿过枫林贴着水面来到了客船之上,那声音那样真切地传到了张继的耳边。那声音仿佛在对张继说,此时此刻,你就是钟声,你来到客船之上,你来到张继的耳边,款款地,深情地对他说

  出示: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

  学生练习写话,

  5、交流写话

  写多写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笔的时候你有一种感觉,你有话想对张继说,其实不是钟声,而是你的心声。

  钟声悠悠传来,钟声终将消失,随着钟声的消失,张继的忧愁也终将消失。

  6、古今中我写愁的诗举不胜举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你一定发现,诗人的愁都和一种景物联系在一起。

  你想过吗?要是这个晚上没有月亮,这满腹的愁又将托付给谁呢?再读诗句。

  从此,在中国诗人的诗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思的景物,这也是张继这首诗的独特魅力。

  所以从张继开始,这钟声……

  再读开篇写寒山寺钟声的诗句

  7、融合生活语境

  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

  今天,王老师和大家一起品读了寒山寺的钟声,想象一下,十年过去了,你终于有机会到苏州去了,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那就枫桥,你来到桥上,你突然想到了一个人,那是谁,突然想到了一首诗,那是谁,人突然想起了十年前一个姓王的老师的老师曾经和大家一起感受了张继的诗。齐读这首诗

  虽然相隔千年,你突然觉得张继并不陌生,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诗意语文,追寻审美化的实践智慧。

  名师课堂《枫桥夜泊》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我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古诗意境,体会使人情感,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对诗中“愁”的理解。

  一、 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导语: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

  2、板书课题。

  3、释题。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过渡语:《枫桥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诗,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听一听?

  1、课件出示古诗内容,聆听范读。

  你们也想来读一读吗?

  为了让你们能读得更好些,老师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待会,同学们先一个人自由地读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明白了吗?

  2、学生朗读。

  ⑴分男女生朗读。

  ⑵指名朗读。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过渡语:古诗虽然短小,但往往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要学好古诗,咱们就得细细地去体会这其中的感情,只有理解了古诗所包含的意义才能更好的体会它所要表达的感情。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课件出示“月落乌啼霜满天”学生试理解“月落”和“乌啼”以及“霜满天”的意思。

  2、学生根据句中词语意思,试说诗句意思。

  3、用以上方法逐句分析古诗。

  4、自由诵读古诗。

  5、教师配乐吟诵古诗,学生闭眼想象诗文所描绘的画面。

  6、你觉得诗人此时心情怎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通过学习,我们一步一步走近了这位诗人,也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同学们,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了解这位著名的诗人吗?

  7、介绍作者。

  进一步认识了诗人张继,我相信大家更加理解他此时的心情。你能通过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哪位同学能自告奋勇地试试?

  8、指名吟诵古诗,试读出诗人的感受。

  9、作者在诗中没有写一句伤感失落的话,但通过八种景物,描绘了一幅宁静、幽暗、寒冷而又美丽的江南秋夜图,传达出他浓浓的愁绪,这就叫做借景抒情。同学们,以后在你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增添文章色彩。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过渡句:同学们,张继借《枫桥夜泊》抒发了千古一愁,你们还知道哪些带“愁”字的诗句?

  1、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愁”字的诗句?

  2、你想对这些充满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大家说的真好!

  3、教师小结如何正确面对挫折。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面对忧愁,有的人沉沦,有的人思索,有的人彷徨,有的人分奋发。而张继呢,变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4、全班齐声背诵诗文,结束本课。

  播放乐曲《平湖秋月》

  师: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在这优美的乐曲声中背诵全诗结束我们今天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