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八篇

更新时间:2023-08-10 22:42:07 来源:高考在线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公输》选自《墨子·非攻》,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课文记述了墨子制止楚国攻宋的故事,详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墨子不仅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而且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对方,终于迫使楚王取消了这次侵略行动。文章情节生动,一波三折,悬念迭生;人物形象鲜明;言辞巧妙、锋利。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文,应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先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启发学生研习课文。先设疑,再让学生从内容、人物、写作特点等方面鉴赏文章,然后点拨总结、拓展延伸。

  教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品味墨子的劝说技巧,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能力目标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德育目标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热悉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位顽固狡诈,阴险狠毒的人。他的面前站着一位英勇无畏的外交家,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于。

  设计(二)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请看他非凡的表现。(多媒体插放动漫flash)

  二、资料助读

  1.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于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

  生字:

   械(xiè) 轩(xuān) 舆(yǔ) 犀兕(xī sì) 鼋(yuán) 罨(tuó)

  鲋(fù) 梓(zī) 褊楠(piá nán)

  多音字:

  请说之(shuō) 长木(zhàng) 公输盘(bān) 见我于王(xiàn)

  禽滑厘(gǔ)

  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3.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示例: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加点词须重读,显示墨子焦急的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

  (2)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公输盘恭敬请教之意。

  (3)子墨子曰;“壮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读出祈使语气,显示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4)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义”字须重读,显示公输盘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5)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6)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狡猾推脱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7)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注意“善哉”的虚伪。“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气十足的诸侯的强硬与蛮横。

  (8)公输盘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子墨子敏锐地揭穿这一阴谋,显示出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之意。

  4.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

  四、译读课文,疏通文句,熟悉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请献十金(请允许我,表敬词)

  荆之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与现代汉语表意不同)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现代汉语中“机变”为“随机应变”之意)

  (2)一词多义

  公输盘不说(高兴) 见公输盘(拜见)

  请说之(解释)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不可谓知类(事理)

  为与此同类(类别)

  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

  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的”,结构助词)

  (3)翻译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胡不已乎? 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胡不见我于王? 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此为何若人? 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五、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提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提问: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1.以“见”字一线穿珠。

   墨子见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见公输盘

  (1~12) (13~16) (17~22)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2.以人物思想、态度的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

   背景交代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17 看云识天气。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17 看云识天气》。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课前准备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有关母鸡的趣事(农村的学生可通过实地观察了解,城市的学生可通过阅读、上网、请教他人、利用音像资料等方法进行7解)。

  教学过程

  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收集整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自读自悟

  1、师生共同制定读阅读目标。

  a、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b.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c、理清文章条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d.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不同之处:《猫》一文中流露的自始至终是喜爱的情感,而本文体现的是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

  2、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a.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如:“我一向讨厌母鸡。”“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b、作者分别通过哪些事例具体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如:随处乱叫 欺软怕硬 发狂炫耀 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c、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d.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全班交流。

  3、同桌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辨褒贬,积累语言

  1、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所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2、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区别四种场景的不同性质和各自所代表的一类人的生活,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张珍惜生命、保持乐观、锐意进取、辛勤劳作。

  3、写一段比喻性文学,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来,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科研成果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兑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勃兰兑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三、指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在文中,作者是怎样看待人的一生的?

  交流归纳:作者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地洞、远征广阔领域、劳作于工场。

  四、研读探究

  1、你觉得哪种比喻最为贴切(或最不合适)?为什么?

  在讨论过程中顺势归结这几个比喻的不同性质:

  形成板书:

  ①攀登高塔──高度

  (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所有人)

  ②挖掘地洞──深度 以小

  (指向科学家──举例:如阿基米德、爱因斯坦等)

  ③远征广阔领域──广度

  (指向政治家、军事家──如拿破仑、秦始皇等) 见大

  ④劳作于工场──琐碎却有益

  (指向普通劳动者──如技术工人等)

  提示:说理由的过程中应该紧扣文中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

  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比较有哲理意味?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

  五、片段仿写

  “然而这里还有一个……,……”

  要求:仿照课文语段,从“学生”或“青少年”的角度出发,用一个比喻(并稍加阐述),尽可能真实准确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选择几个片段读一读,进行交流。

  六、课堂小结

  七、综合本单元四篇散文的学习体验,总结“散文”的特点

  1、学生说说自己在本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对“散文”这种文体的理解,教师适时板书。

  最基本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表达方式:一般以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为基础,主要目的却是抒情写意。

  主题:集中、深刻,给人留下思考、启迪。

  语言:比较优美、生动。

  表现手法:象征、比喻(隐喻)、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2、回忆在前几册中学过的散文,对散文的特点有进一步深入。

  如:《生命 生命》、《春》、《紫藤萝瀑布》、《散步》……等等)

  八、课外作业

  1、完成仿写的片段;

  2、课外阅读散文名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九课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故事。它讲了在一个下着雪、又黑又冷的大年夜,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罪恶。让学生通过学习,唤起他们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学习语文有浓厚兴趣,学习主动性强。农村小学校的教学设备虽然简陋,远不如城市学校,但是他们已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和训练,已经积累了许多学习方法和经验。没有先进的辅助教学设备,对学生学习本课的效果没有什么影响。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的设计,我根据这一理念,摆正老师的主导地位,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语文课程实施》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课的设计,遵循这一理念,以读为本,放手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体验,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个性得以张扬,凸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了解作者合理开展想象的方法和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罪恶,加深对*的感情,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小女孩的每次幻象中体会小女孩的的悲惨生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作者的合理想象和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指名说说:经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

  2、 师: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能挨过这个又黑又冷的大年夜吗?她的命运会是怎样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 把学生的思绪拉到那个又黑又冷的大年夜,唤起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学习“擦火柴”这部份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小女孩几次擦火柴?每次各出现什么幻象?

  2、自由读第一次擦火些的课文内容,思考:

  (1)为什么出现的幻象是火炉?你有什么感受?

  (2)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3)齐读这小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处境。

  (4)小组讨论学法,教师帮助归纳。

  (读——思考——释疑——再读体会)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大胆质疑、主动积极地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学习方向;让学生总结学法,丰富学生的经验积累过程,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3、同法分小组学习小女孩后面几次擦火柴的课文内容。

  (1)各小组用学习“第一次擦火柴”的方法,学习后面几次擦火柴的内容的交流汇报。

  (2)教师小结自学情况。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获得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实践,实现学法迁移。同时,也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小女孩小女孩几次擦火柴的课文内容。

  (1)齐读 (2)分组赛读 (3)指名读

  (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内容的理解和感情体验,与文本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二)分小组合作探究小女孩死去的课文内容。

  1、各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后,交流、汇报。

  2、各组的代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3、教师小结自学情况。

  (这个环节,教师致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开放的学习空间,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情和情感体验,不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个性得以张扬,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内化情感体验,与文本产生共鸣。)

  三、小组讨论写法,教师帮助整理归纳:

  想象丰富符合实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使所学形成系统)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小女孩的命运是多么悲惨啊!谁读了这篇课文会不深受感动呢?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像小女孩帝样的穷人是不计其数的。如今,我们生活在这个美好的*里,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该怎么做呢?请说说你的想法。

  (该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再度唤起学生对小孩及所有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加深对*社会的感情,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五、课外活动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思考练习第二题。

  (进一步拓展文章的人文内涵,让学生从文本内涵想开去,联系生活实际,走出课堂,走向生活。)

  【板书设计】

  19卖火柴的小女孩

  (幻象) (原因)

  1、火炉——冷

  2、烧鹅——饿

  卖火柴 擦亮火柴 3、圣诞树——没有欢乐 冻死街头

  (可怜) (渴望幸福) 4、5、奶奶——没有幸福 (悲惨结局)

  飞走

  (珍 惜 美 好 生 活)

  【自我评价】

  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课堂上学生学习主动、兴趣很浓,教学效果甚佳。最突出的地方主要有如两点:

  其一、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或是让学生自读感悟,或是让分组合作探究,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多元反应,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二、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读中体验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那些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悲惨命运,爱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不足之外;在引导学生总结写法时,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足,有少许学生对这一块理解不透彻。

  点评

  本节课,王长振老师是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设计,有机地整合了三维目标。其优点主要表现在如下这些方面:

  一是阅读教学中,不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教学“擦火柴”这部分时,教师并未做分析,只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自读感悟,讨论交流。

  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情感的体验,对文章思想的体会,老师让学生或是自主、或是合作探究,张扬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是以读为本。“读” 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主要活动,本节课以“读”贯穿始终。读的形式多样,如齐读、自读、小组赛读。让学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读加深情感体验,以读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淡淡的乡愁

  2、体会文中的雨情、雨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教学重点:体会意境,鉴赏语言

  教学难点:鉴赏表达技巧,学会表达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习方式:活动体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从音乐《雨声》导入。学生寻找古诗词中的写雨的诗句,品味意境。如此优美的意境我们用散文的语言可以表达吗?

  二、课文分析: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2、品读嗅雨、观雨、听雨的相关文字,体会意境、情思。

  三、品味语言:本文语言凝练华丽,文字典雅而富于弹性,巧妙地熔古典语汇与白话于一炉,善于通过汉语的象形和音韵特征来渲染情感,把握徐疾交错的节奏。

  四、借鉴运用:

  1、借鉴表达:作者在本文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渲染和强化对大陆故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念之情。首先,作者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穿插运用。其次,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顺及:余光中散文的特点)

  2、体验运用:听相关雨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口头表达。

  五、布置作业:

  1、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2、找出文章中写雨的诗句,注意积累。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指导思想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教学目标

  1、 感知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

  2、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3、 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思路

  1、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开课时讲故事引入,初步感知课文:小动物帮助正音,为正确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2、 理解课文内容,引入探究性的合作学习、讨论,鼓励在阅读中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

  ①引导孩子们自由分组(即“蜻蜓组”、“青蛙组”……),合作学习,讨论“为什么各个小伙伴把荷叶比作了不同的事物?”

  ②在“小暗号”的帮助下,尝试变成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

  3、 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①讲自己的故事。

  ②将这里发生的故事变成一幅画,一段小作文等。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

  1、 激趣引入

  黑板上,你看见了什么?

  2、 边听边想:故事讲了荷叶和哪些小伙伴之间的事?

  出示课件,师范读课文。

  生回答(师贴图)

  3、 生字正音

  故事中的小伙伴要带着我们一起读准字音、读好词语

  ①(出示课件)生示范,全班齐读生词

  ②齐读生字卡片

  ③开火车读卡片

  二、讲读课文,探究学习

  1、 看黑板。荷叶是什么样的?

  看见这么多圆圆的、绿绿的荷叶,你一定非常喜欢,课文虽然只用了一句话来说这样的景色,但从中,你也可以体会出作者和我们一样的心情。

  出示1段

  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圆圆的”、“绿绿的”)

  2、 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多美呀,小伙伴们都来了……

  首先出场的是——小水珠

  ①出示“小水珠”段(文字课件)

  小声自读,你知道了什么?

  ● 小摇篮是用来做什么的?

  ● 小水珠说什么是它的摇篮?

  ● 一阵风儿吹来,荷叶微微摆动,小水珠躺在这“摇篮”里,轻轻地晃动着身子,可舒服了! 指导朗读“摇篮” 。

  ● 聪明的小水珠一边晃动着身子,一边眨着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好奇地四处瞧着,他一定看见了许多许多,有什么?

  ● 为什么把荷叶说成小水珠的摇篮?

  ②这么舒服的摇篮,让我们和小水珠一块再去感受一下吧!其读和试背第二自然段。

  3、 了小水珠,其它的小伙伴也有话要说,我们把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说的话,用“——”在书上勾出来。

  生答,师课件展示

  ①四个大组分角色读

  ②观察这四句话,都说的是谁?

  都说的是荷叶,为什么小伙伴说的确不一样呢?小水珠,你们说荷叶是你们的?小蜻蜓/小鱼儿?

  师勾出。

  4、 小水珠的秘密,老师刚才和孩子们通过认真读课文,想想自己生活中看,已经找到答案。

  剩下的三个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进行讨论学习。

  5、 自由分组。(蜻蜓组、青蛙组、小鱼组)

  布置任务:你们为什么说荷叶是你们的停机坪?(歌台、凉伞)

  汇报形式:⑴我是谁?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睡构”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关于太阳的诗。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检查读课文情况。

  3、我来提醒:学生提醒生字的读音。

  “彤”字本音第二声,在ABB式词组中变成第一声。

  4、检查读诗情况。

  5、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朗读,并想一想自己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

  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小组同学听,相互评价。

  3、全班交流:

  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原因。

  重点感悟:课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孩子、小树和鲜花的朋友,显得亲切、易懂。诗歌中把孩子、小树和鲜花并列,是因为它(他)们都有蓬勃的生命力。这样写显得新奇、有诗意。

  4、想象说话:

  我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几句话……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感受诗意。太阳是大家的,世界是大家的。

  2、学生交流读课文后的感想。

  3、有感情地朗读。

  二、练习背诵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三、拓展交流

  学生搜集其他国家小朋友生活情况、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介绍。

  四、指导写字

  学生自己观察书写。教师进行提示。

  五、积累语言

  六、板书设计

  25、太阳是大家的

  撒在鲜花上

  照耀着小朋友 小朋友做游戏

  世界是大家的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