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人教社第七册第七单元《乌塔》一课,讲述的是德国一位14岁的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漫游欧洲的事,全文叙述的事情具体清楚,揭示的主题耐人寻味。根据教材编排和训练重点,本单元着重进行“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训练,在教学《白杨》、《桃花心木》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对此,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的精神,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2)通读全文,通过辩论的形式,提出自己阅读的见解和看法,提高个人的认识。
本文用时一课时,以下是教学思路。
一、自读课文,引发思考。
对于略读课文,我们向来强调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同时承担起进一步进行单元组训练的任务。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总体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过程是学生自由地读书,读前提出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是:(1)认真读原文,把原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理清课文的条理。自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打好基础。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就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独自出行,好不好?这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学生的辩论,为领会内容提高认识做了准备。
二、组织辩论,引导探究。
学生的思想中无形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好;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很好。对于这两种观点,教师不要急于解答,做出评价,可以要求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到文中找出根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大胆发言,说出看法。
此时,教师就可以组织一场辩论会,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通过辩论来引导他们提高认识。正方观点鲜明简练,认为独自出行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增长见识;反方则担心独自出行的安全、经济负担等问题。当双方争执不下,教师应注意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引导辩论的双方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反驳对方。正方同学找出的重点语句,足以解决反方同学的担心,请看:
(1)反方观点:“小孩一个人出行多不安全呀!”——正方反驳:“乌塔说她在家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2)反方观点:“一个人外出漫游,不是要花很多钱吗?小学生还没有经济收入,不必急着外出。”——正方反驳:乌塔“因为年纪小,可以享受优惠,买一张全欧洲旅行联票,不到400马克。”再说,还可以勤工俭学,乌塔“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3)反方观点:“小孩子一个人外出,没有大人指导,会增长见识吗?”——正方反驳:乌塔“为这次旅行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乌塔“拿出一摞书,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对照着看,就像老师带我玩一样。”
(4)反方观点:“独自外出,怎么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呢?”——正方反驳:乌塔带了闹钟,“一阵‘丁零丁零’的闹钟声惊醒了”,还懂得“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经过一番辩论,原先持反方观点的同学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担心全是多余的,乌塔已经用自己的实际经历告诉了我们,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再是遥远的梦。在这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发表阅读见解的过程,当然,学生所发表的见解也并非孤立地随意的说,而是密切联系课文,探究课文的过程,不仅深入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扎实训练了本单元的知识点,形式新颖活泼,探讨有实效。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要树立明确的观念,要学生学习乌塔的独立自主的精神,教师必须从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做起,从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入手。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应充分肯定,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都予以鼓励赞扬,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有利于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养成勇于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
三、总结提升,提高认识。
激烈的辩论可以提高学生思想上的认识,但这辩论也需要老师的指导。总结全文时,着重点拨乌塔说的两句话:
(1)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乌塔对中国家长把孩子“关”在身边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只有一个孩子多投入到社会中去,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而家长应该积极为孩子们创造这样的条件,否则,都不能真正体现长辈对孩子的爱。)
(2)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电视和书本提供的世界毕竟缺少了切身的感受。乌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好处,给人留下深深的思索。)
在总结提升时,需要注意的是,鉴于中国和德国国情的不同,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而应该首先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尝试着去逐步提高生活能力,当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外出旅行也不再是困难的事了。
四、安排活动,课外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以说,《乌塔》一课的主旨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提法是相吻合的。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对此,我们不妨课外组织“让孩子独自出行——学乌塔,家乡寻春记”的活动,活动的范围先确定在“家乡”这一小范围,可以聘请家长、老师同时参加,以小组的形式,尝试自行设计外出线路,自行安排外出设备,自行准备外出经费,设身处地地体验乌塔的感受。活动结束召开一次座谈会,总结活动的心得,并指导完成一次实践性习作。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课文重点和难点
1.叙事散文的选材;
2.叙事散文的结构;
3.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
(二)需落实的知识点
1.文章的线索;2.文章的整体结构;3.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4.朴实、含蓄、生动、细腻的语言风格。
(三)教法设计
1.要求学生将课文朗读一遍,默读一遍。教师提问: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要求从两个方面回答。(提示: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挚爱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2.本文描写的是“父亲”,却以“背影”为题,说明“背影”在文中一定有着重要作用。全文共有四处写到“背影”,作者以“背影”为主线,组织了全篇结构。
图表设计:
上述图表,教师讲述第一栏内容,第二、三、四栏由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填写。
3.作者围绕“背影”这条线索,紧扣主题,对材料进行了巧妙的取舍和安排。教师提问:(1)第一自然段后,作者为何要宕开一笔,写父亲失业,家境惨谈?(提示:渲染感伤色彩。为文章定下“苦涩凄冷”的基调,表明父亲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还无微不至地关怀“我”,突出了主题。)(2)在第二次写“背影”之前,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描述父亲如何终于决定送“我”,如何在送的过程中细致周到,劳形劳神?(提示:使“背影”的出现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为全文的高潮作铺垫。)(3)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提示:反映父亲晚景的凄凉,更衬出他爱子之情的深厚可贵,使文章具有一种悠长、令人回味的意境。)
以上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或看书思考,或二人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答案。
4.教师提问:全文有几处用了对比或反衬的写作方法?分别起什么作用?(提示:第一处:家中不幸之后,父亲本来心里难过,却说“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怜;第二处:“我”的“聪明过分”和父亲的“迂”相比衬,表现父亲的爱子情深;第三处:最后一段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与“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两种态度心情相对照,更加衬托出父亲在艰难处境下爱子之情的浓厚与久远。)
(四)教案扩展思路
1.分析第六自然段中一系列动词的妙用,让学生学习如何用平实、真切、得体、准确的语言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突出主题思想。设计一个作文片断练习。
2.引导学生体会朱自清于质朴中见深刻,于含蓄中见神奇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打碎的蛋壳、剪碎的布片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默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发现、假想、假说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深化感悟
1.观察世界地图和地球仪,了解课文中的地理名词,特别是找到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的形状,看看是不是像书中说的那样吻合,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借助两个蛋壳来演示相互吻合。
讨论、交流:鸡蛋壳的相互吻合是可以理解的,而地球上两个板块的吻合却是不可思议,为什么?
3.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纳格的假想是什么?“大陆漂流”是什么意思?魏格纳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一假想的?
4.默读第7自然段,理解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
讨论、交流:魏格纳为证明自己的假说成立,都做了哪些工作?
(1)利用剪碎的布片,理解什么是推理。“这几块布原本是一大块儿,现在支离破碎了,你们将怎样去证明呢?”如果几大洲是一块陆地,魏纳格将会从哪些方面去证明呢?
(2)魏纳格找到的有力证据是什么?结果如何?(课件理解中龙的推理过程)
五、总结布置
魏纳格在地图上的重大发现,对你有什么触动?你想跟魏纳格说什么?
课后阅读《新阅读》中《童年的发现》
练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训练要求
1、指导学生大体了解谚语的意思。诵读、背诵谚语,不断积累语言。
2、辅导学生自读,理解短文内容,教育学生要关爱他人。
3、辅导学生进行听、说、评的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训练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训练要求 完成总要求1、2。
训练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完成读读背背
1、学生自读:
(1)正确朗读下面的谚语。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能背诵下来。
(3)边读边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学生讨论,相机点拨。
火要空心,人要实心。--火心空,有氧气,才能烧得旺。人心实,信得过,才能办成事。
不怕有错,就怕不改过。--人偶尔犯个小错并不可怕,怕的是不知悔过,小错不断,酿成大祸。
好事多做,恶事莫为。--好事要多做,坏事千万不要干。
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树干直,做什么都能用得上,人正直,到哪里都能得到信任。
茄子不开虚花,真人不说假话。--茄子开的花,个个会结果,没有虚花。真诚的人说的都是真话,没有假话。
(这些都是谚语,内容上都是讲为人之道,教导人要正直、诚信,多做好事,改正错事,不做恶事。形式上音韵和谐,言语隽永深刻。)
4、学生朗读、背诵这些谚语。
三、完成阅读
1、指名读短文后面的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
2、自读短文,一边读一边思考短文后面的思考题。
3、指名朗读短文。
4、学生提问质疑,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小问题:财主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得到快乐了吗?为什么?(回答时要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他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所以一个朋友也没有”、“只好答应老人的条件”及他找到泉水后所想、所说、所做。)
5、组织交流、讨论。
6、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第二课时
训练要求 完成总要求3。
训练准备 制作《小摄影师》的朗读磁带。
训练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导入新课
1、播放录音,回忆《小摄影师》的故事内容。
2、说一说你眼中的小男孩、高尔基分别是怎样的人?
(小男孩有礼貌,高尔基热爱儿童,关心祖国下一代。)
二、展开想象,设计情节
(1)假想结尾的.几种可能
小男孩可能再来找高尔基爷爷,向他道歉并为他照相;也可能不好意思再来,通过其它途径找到照片,完成办墙报的任务;也可能观察了解高尔基的活动规律,在不耽误高尔基工作的情况下,完成照相任务。
(2)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种续说。
要求:
A、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线索中思考,也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设想情节的变化,想出补救的办法。
B、要符合人物的性格,情节合理。
三、学生分组说故事
A、请你进入角色,设想自己就是小摄影师,坐到电车上心情会怎样?回到家里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B、小组互相商讨,把故事讲完整,讲清楚,讲生动。
C、试着演一演。
四、小组评议
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要注意看别人的优点,赞赏别人的奇思妙想,学习别人的生动表达。(老师深入到小组中,关注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合作效果。进行个别辅导、点拨,使他们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全班交流
各小组推选优秀代表上台续说故事,大家评议,看谁的故事编得好,谁的故事讲得好,评出优秀小组。
六、课外拓展
把你续说的故事写下来,回家讲给你的父母听。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简析:
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快乐情景。第三自然段:人们的快乐一直延续到深夜。课文配有插图,图文结合,内容充实。因为民族的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必须多指导朗读课文,才能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体会、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教学重点:
第一、 二自然段课文体会傣族人民过节时的情景与快乐。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4个二类字,并理解有关的词语。
2、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风俗习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目的要求:讲读课文
一、复习词语:
幸福、香水、泼水节、一年一度
吉祥、象征、湿淋淋、不肯离去
1、个别读
2、齐读
二、讲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
2、理解:
你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时间、地点、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节日,一年一度举行一次。)
“一年一度”:一年只有一次,说明很难得。
3、齐读:
过度:你想知道泼水节的欢乐场面吗?
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
2、理解:
(1)说说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
(准备——泼水——喜悦)
(2)说说人们准备的情况。
(准备桶和盆、清水、滴上香油、撒上花瓣。)
(3)从哪些词语说明大家的心情迫切,盼望着过节?
(早早地来到、早已准备好)
(4)找找:找出泼水节中的动词?
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人们在泼水节时,非常快乐?
(追逐、灌、泼)
(5)个个身上湿淋淋的,为什么人们的脸上还笑开了花?
指导读句子:“清水是迹象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3、指导朗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导朗读:
2、理解:
你从哪些看出人们在泼水节中的快乐?
(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深夜)
3、齐读课文
三、朗读课文:
四、作业:
抄写词语。
《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珍贵的原因,使学生更加喜欢读书,热爱学习。
2.学习本课生字,通过,读准字音,了解词意,并有感情地读出人物的对话。
3.默读课文,找准重点段,试着总结每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课文中爸爸给我买书经过这部分,懂得《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的来之不易和读书的乐趣。
2.找准重点段,训练给课文分段及归纳段意。
3.感受走这么长的路是很累的爸爸说这番话时的思想感情。
教学思路
1.以读为主,读中悟,悟中读。
2.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从而体会父亲希望子女成为热爱学习的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珍贵的原因,使学生更加喜欢读书,热爱学习。
(二),了解字音词义,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三)找准重点段,总结每段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懂得并体会《皇帝的悲哀》这本书为什么珍贵。
(二)体会走这么长的路是很累的爸爸说的这番话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三)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皇帝的悲哀》这本书。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3.把不懂或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
(二)板书课题:爸爸和书。
导入 新课: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爸爸和书有什么关系?)是啊,爸爸和书有什么关系呢?学习课文后就知道了。
(三)自学课文。
布置预习要求,由学生预习。
1.边读书边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用△△作上记号。
2.标出序号,找准重点段,试写各段主要内容。
3.画出课后思考的句子,想想你是怎样理解的?
(四)指导阅读。
1.汇报自学情况:
(1)先由学生汇报自学的收获或不明白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作进一步检查。
学生可按自学要求汇报,也可以学懂一点讲一点。如懂得题目的意思;知道哪些部分是写买《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的经过。又如学会了哪些生字,学懂了哪些新词,还有哪些词不理解等等。教师在检查过程中,可根据要求询问学生是怎样学的?也可以补充一些学生没有讲到的问题。
总之,教师以指导、点拨为主,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初读课文。
(2)在字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字的读音和字形。
①注意下面字的读音,区分多音字。
②注意下面字的字形。
缠(ch2n):容易少一笔为緾。
晰(x9):容易多一笔为。
裹(gu%):果字最后一笔不要写成奈。
2.指导精读课文:
(1)先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皇帝的悲哀》这本书对我来说为什么是最珍贵的?这两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学生自学讨论:
《皇帝的悲哀》这本书对我来说最珍贵的原因是只要一翻开这本书,当年买书的情景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投影:一就体会出这本书的珍贵与当年买书的情景有关。
总结1、2自然段主要内容:《皇帝的悲哀》这本书对我来说是最珍贵的。
(2)学习重点段落3~12自然段:
①请一学生读文,其他同学思考:
A.爸爸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给我买《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的?
B.你怎样理解爸爸在给我买书过程中说的那些话?
理解A:爸爸是在公司倒闭,妈妈干零活,我无人照管,家中生活十分窘迫和贫苦的情况下给我买书的。而且买的是旧书,很便宜,还是用乘汽车回家的钱买的,而回去的路又不好走。
理解B:重点体会父子二人买书后在路上的对话。
投影a:怎么样,乘汽车比买书强吧?
不,买书比坐汽车强!
体会b:在路远天寒情况下,爸爸用反话激励我,使我产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投影b:走这么长的路是很累的。但是不这样做的话,爸爸就没法给你买这本书了!
体会b:爸爸的这句话既体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理解,同时又讲了这样做是迫不得已的。
投影c:尽管这本书很薄很薄,我捧着它还是像捧着一件珍宝似的。
体会c:爸爸朴实的话语,沟通了父子之间的心灵。爸爸含着热泪的一番话,使我倍感书来之不易,所以我觉得尽管这本书很薄很薄,我捧着它还是像捧着一件珍宝似的。为此,更加珍惜这本书。
②反复朗读,理解句子含义。
A.再读重点句,体会句子深刻含义。
B.分角色朗读,理解人物情感。
C.通读第3~12段,归纳主要内容。
爸爸给我买《皇帝的悲哀》的经过。
(3)学习课文第13至第15自然段:
默读概括13至第15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爸爸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继续给我买书以及买书给全家带来的欢乐。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体会出:读书,像吃饭穿衣一样,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4)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自读最后一段归纳总结主要内容:我和姐姐的一百来本书是怎样买来的,指出爸爸买书的目的是希望我们成为热爱学习的人。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并试归纳各段主要内容。
(1)老师提问: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讲爸爸给我买《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的经过的?
(2)学生朗读全文,找出课文3~12自然段是讲爸爸给我买《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的经过的。
(3)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
讲《皇帝的悲哀》这本书对我来说是最珍贵的。
第二段:(3~12自然段)
主要讲爸爸给我买《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的经过。
第三段:(13~15自然段)
主要讲爸爸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继续给我们买书以及买书给全家带来的欢乐。
第四段:(16自然段)
概括地讲我和姐姐的一百来本书是怎样买来的,指出爸爸买书的目的是希望我们成为热爱学习的人。
(五)总结全文。
1.让学生在朗读全文基础上,试总结全文主要内容。
2.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老师补充、做小结。这篇阅读课文,作者怀着深情,通过写买《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的经过,回忆我的爸爸在生活困苦的情况下,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为我们买书,给全家带来的欢乐,表达了爸爸对我们的深切关怀和所寄予的希望,说明这件事对我的童年生活有深刻的影响,使我懂得读书的乐趣,成为热爱学习的人。
3.学习了课文,你觉得读书有乐趣吗?
有哪些乐趣?
在学生自己谈体会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懂得:读书能给人带来很多乐趣,它可以使人增长知识,明白事理,陶冶情操,激发情趣。所以,我们从小就应爱书,读书,让书成为我们的朋友,使自己成为热爱学习的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雏”、“巢”,理解运用相关词语。
2、积累“姹紫嫣红、风平浪静”这类结构的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阅读芳草地”中的两句话。
4、通过因果句式的训练,使学生理解句子间的关系,并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仿写诗歌。
5、了解书信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形式。
教学重点:
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仿写诗歌。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以杜甫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简要说明信的重要性
师: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好几首唐代诗人的诗。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老师也特别喜欢他的诗,记得他的《春望》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
[出示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由读,抽生读,理解句子意思)
师:这首诗写出了在战乱中,诗人对远方的家人的思念与牵挂,此时一封报平安的家信可以带给他多少安慰啊!因此
[课件出示]信是心与心的交流,信是情与情的碰撞,信使你我手拉手,心贴心……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信》。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谁能说说我们平时写信要用到些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师:有一位小朋友刚学会写信,心情特别激动……大家看:
[课件出示]我学会了写信,
用笔和纸,
用手和心。
我多么想写啊,
写许多许多的信——
给自己,
我也要
写一封封信,
让自己的心,
和别人的心,
贴得紧紧、紧紧……
2、师:自由读这两段话,思考他写信所需的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吗?
3、写信为什么要用心?它又为什么能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学习课文。
(三)精读课文
[课件出示]
1、听课文录音,并思考我写了几封信?分别是写给谁的?
2、生仿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封信来读一读。
3、检查自读情况。
4、学习第二节
a、齐读第二节,自学生字“雏”和“巢”(从音形义三方面来学习)。
雏:谁会读这个字?(注意翘舌音)开小火车读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雏”这个字?
我们以前学过的好多字中也含有这个部分。想一想有哪些字呢?
“雏”什么意思吗?[课件出示]
师:瞧,它们是那么稚嫩,羽毛还没有长丰满,嘴角还是嫩黄的,走路也摇摇晃晃的。
(幼小)雏鸟、雏
巢:学生交流。(翘舌音、上下结构)
哪里见到过这个生字?
[课件出示]
师:这些不同形状的鸟巢,就是给小鸟遮风挡雨的窝,更是小鸟温馨的家。
生字宝宝回到课文中,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三句。
b、理解内容。读后回答:
(1)我替谁给谁写信?信上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要写这封信?
(2)出示句式:我要替雏鸟给鸟妈妈写信,是因为————,让她快回巢。
(3)师:在天色将暗的时候,小鸟在巢中焦急地等着妈妈回家。假设你是雏鸟会对妈妈说什么?
(4)交流后个人竞赛读。(注意读出急切的语气)
C、是啊,它们是亲亲爱爱的一家人,彼此关心,互相依恋,小鸟的心和妈妈的心贴得紧紧的。师生一起感情朗读。
5、学习第三小节
(1)女生读第三小节。
(2)出示画面,学习姹紫嫣红的意思。(老师指出词语后的1和注释条的1相对应)
(3)花朵为什么要蜜蜂快来采蜜?
交流小结:它们是甜甜蜜蜜的好伙伴,团结一心酿出甜甜的花蜜,造福我们人类。花朵和蜜蜂的心也贴得紧紧的。
抽生感情朗读第三小节。
6、习第四小节。
(1)男生读第四小节。
(2)大海为什么要请小船快去航海呢?
(3)出示句式练习。
(4)出示画面,理解风平浪静的意思。
(5)出示词语练习。
交流小结:它们是平安和谐的一家亲。此时,慈祥的大海敞开宽广的胸怀,让小船在自己的怀抱里自由驰骋。大海的心和小船的心更是贴得紧紧的。
小组竞赛读第四小节。
7、习第五小节
(1)分三小组读这三节课文
(2)齐读第五小节,读后体会2、3、4小节和第5小节的句式有什么变化?
(3)出示尝试园,师:聪明的你能否把这两封信修改成和前面三小节一样的形式呢?
(四)拓展
1、师读第六小节。我们给别人写信,真诚地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感情和看法,力所能及地给与别人帮助。从而使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贴得紧紧的。
2、师生合作朗读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带着自己最真诚的心,老师和你们一齐
3、过渡:这位小朋友用自己真诚的心写了许多许多的信,此时的你是否也有许多心里话要和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需要帮助的小伙伴、处于战争中的苦难的人们说呢?请大家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纸上。(提出要求:形式不拘,可选两句或三句,内容简短。)
4、创意读课文:加学生创作诗朗读
(五)总结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用一颗真诚的心,而信架起了心与心之间的桥梁。当你感到快乐,请你告诉你的亲朋,让他们共同分享;当你感到忧愁,请你告诉你的好友,让他们为你分担。这样,我们自己的心就会和别人的心贴得更紧、更紧……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释题激趣,整体感知
1、出示课题:
要下雨了。
点名读题。
提问比较:
“要下雨了”与“下雨了”意思有什么不同?
(“要下雨了”说的是将要下雨了,“要”是将要、快要的意思;“下雨了”是说雨已经下来了。)
2、启发激趣:
你知道下雨前有哪些自然现象吗?
(点名说,收集资料)
3、小白兔是怎么知道要下雨的呢?
读一读课文。
(点名说)
(贴出小动物的图像)
小朋友想不想亲耳听听、亲眼看看,感受一下小白兔看到的这些情景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小白兔、小燕子、小鱼、蚂蚁的对话。待会儿,就请同学们扮演这些小动物,喜欢哪个动物就读那个动物说的话,读一读他们说的话。
二、读读说说,理解品味
点生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他们读得好不好,在动作与表情方面有没有小建议送给他。
1、燕子低飞:
⑴ 指导读小白兔的话,他为什么要大声喊“大声喊”是因为小白兔觉得小燕子跟往日不一样──往日飞得高,今日却飞得很低,感到有些奇怪,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小白兔说的话,要读出急切的、疑问的语气。
⑵ “我正忙着捉虫子呢!”感悟,比一比谁读的好?你能用这个句式说话吗?
板书:
……正……呢!
小燕子告诉小白兔要下雨了,小白兔相信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是要下雨了吗?”谁能读读这句话?与“是要下雨了”比较(小白兔将信将疑,要读出这句话的疑问的语气 )。
2、小鱼游出水面:
⑴ 指导读小白兔的话:
语速稍快些,读出急切、疑问的语气。
(小鱼的行为跟往日不同,小白兔感到奇怪,急切地想知道缘由。)
⑵ 是啊,小鱼怎么有空出来呀?谁能读读小鱼说的话再告诉大家?
(原来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小鱼游到水面上来透透气。指导读小鱼说的话,语速稍慢,语气亲切。)
可让学生进行一次情境体验:学生假想自己是一尾小鱼,潜游在水下,感到水里很闷──稍稍屏住呼吸,然后伸直身子,张口“透透气”。这样,可加深学生对雨前天气闷这一现象的感受。
3、蚂蚁搬家:
⑴ 蚂蚁知道要下雨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学生读蚂蚁说的话,“是”要重读,要读出句子肯定的语气。)
⑵ 下雨前,蚂蚁为什么要搬东西呢?它们会向什么地方搬东西呢?
(往高处搬,以避免雨水的冲击,板书:蚂蚁搬东西)
⑶ 听了蚂蚁的话,小白兔又是怎么做的?它为什么这么做呢?
(小白兔加快步子往家跑,因为此时,小白兔完全相信要下雨了。)
重点指导读第8自然段,语速稍快,特别要读出小白兔急切的语气。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想象“刷子李”刷墙时的风采。
2.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感受独特的语言韵味。
3.认识课文中的6个生字,摘录描写精彩的句子。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写人的写作方法,摘录描写精彩的句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
1.出示课题。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见姓李的老师称李老师,看见姓李的会计称李会计,看见姓李的厂长称李厂长,那看见姓李的粉刷师傅,我们称什么呢?
3.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作者为什么称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为“刷子李”呢?请同学们结合预习,猜猜原因。
4.“刷子李”他的技艺到底有多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得流利。
1.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正音,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蘸(zhàn)和(hè)着琴音必得(dě)发怔(zhèng)调(tiáo)浆天衣无缝(fèng)
3.再读课文,画出能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语句。
三、小组讨论,深化感悟
根据学生所画句子,顺势导入以下两个话题的讨论:
话题一:黑衣服的描写
1.文中多次写到“刷子李”的黑衣服,你们发现了几处?
2.学生交流列举。(四处)
3.教师小结:听说黑衣服──看到黑衣服──检查黑衣服──发现“小白点”。
4.出示:“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白刷不要钱。”
5.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技艺高超)
6.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了他的技艺高超?
7.读一读,读出对他高超技艺的赞叹。
8.刚才我们通过对一些重点词句的品析来体会作者描写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小组讨论其它三处地方描写的好处。
9.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10.小组派代表朗读,要让同学听出“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在读之前可让其他同学友情提醒,促进交流,深化感悟。
11.为什么要着重写“发现‘小白点’”?
12.指导学生读出曹小三心理的变化。
话题二:刷墙的描写(第五小节)
1.“刷子李”的粉刷本领到底有多强?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2.学生自读。
3.这一小节,有哪些令你惊叹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与小组成员交流交流看法。
4.小组派代表小组讨论的结果。
(1)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折得清爽。(蘸浆的手法高明,或者调浆配料方法巧妙。)
(2)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声,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动作熟练,优美。)
(3)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做的活,效果非同一般。)
5.请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6.自由练读。
话题三:写法的妙处
1.课文是写“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本该花大篇幅描写他是怎样刷墙,刷得怎样好,可为什么却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他的黑衣服呢?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刷墙的描写是直接写他的刷墙的技艺高超,而黑衣服的描写虽然不是直接写,可从这些描写中却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技艺高超,我们可以称这种描写为侧面描写,但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是为了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四、紧扣末句,总结课文
1.出示最后一小节。
2.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分别见到、听到?
五、课后作业
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夸一夸身边有一技之长的人,用一段话写下来。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温度计》教学设计2023-08-07 18:04:25
湘教版《自己去吧》的教学设计精选2023-08-09 11:41:06
课文《玲玲的画》的教学设计范文2023-08-18 21:40:22
《温度计》教学设计2023-08-07 18:04:25
湘教版《自己去吧》的教学设计精选2023-08-09 11:41:06
课文《玲玲的画》的教学设计范文2023-08-18 21:40:22
《富饶的西沙群岛》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2023-08-05 06:42:54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2023-08-01 03:38:23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2023-08-17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