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冬至节气的来历及养生攻略

更新时间:2023-08-18 16:28:46 来源:高考在线

冬至的来历

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12月21日~23日),太阳黄经达27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数九寒天从冬至开始。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冬至日虽然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9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有的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还有一些以冬至天气看后期冷暖的谚语有:“冬至出日头,正月冷死牛”、“冬至有雨明春暖”等。以冬至风向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冬至南风百日阴”,“冬至一场风,夏至一场暴”。以冬至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冬至冷,春节暖”,“明年暖得早”等等。

冬至节气养生攻略

1、穿衣要保暖

冬至后,天气更加寒冷,尤其是北方,天寒地冻,南方气温虽不算低,但寒温不定,且室内室外一样冷,常有阴雨浓雾,空气潮湿,因此人们早就养成了通过增添衣服来抵御寒冷。老年人,体质普遍较差,自身活动能力及抗寒能力减弱,在穿衣上如果不注意,很容易感冒着凉,从而继发其他疾病。因此,冬至时节,老年人选择冬装要注重防寒保暖功能。上了年纪的人,一般都有肌肉萎缩和动作乏力的现象,因此,选择宽大松软、穿脱方便的冬装也很重要。有关节炎、风湿病患者,可在贴近肩胛、膝盖等关节部位用棉层或皮毛加厚。患有气管炎、哮喘、胃溃疡的人,最好再增加一件厚背心,有利于保护心、胃和肺部,不致受寒。

2、起居勤晒被

冬至时节要勤晒被褥。勤晒被褥有很多好处。首先,可避免潮湿;其次,被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在人体分泌的汗水及油脂中极易繁殖。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强烈的杀菌消毒作用,可杀死各种细菌和微生物。再次,经日光曝晒后的被褥更加蓬松、柔软。冬季,人在睡眠期间因肌体抵抗力和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很容易患感冒及引起中风等症状,穿上睡衣则能预防疾病,保护身体健康。由于睡衣宽松肥大,有利于肌肉放松和心脏排血,可使人得到充分的休息。穿睡衣应以无拘无束、宽柔自如为宜。因为睡衣直接与皮肤接触,因此不宜穿化纤制品,其面料以自然织物为佳,如透气吸潮性能良好的棉布、针织布,柔软的丝质料子。

3、慎防“寒从脚下起”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头、胸、脚这三个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袭。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抵御寒冷的能力较差,而脚掌与上呼吸道黏膜又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足部着了凉,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毛细血管的收缩,导致抵抗疾病能力下降,潜伏在鼻咽部的病菌、病毒乘虚而入,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妇女痛经等症状。足部的保暖方法很多,除了穿着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平时还要注意多活动脚步,如参加跑步、竞走、散步等运动。

“睡前烫烫脚,胜似吃补药”。保健专家提示说,晚上睡觉前,用热水烫一烫脚,既能御寒又能有效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脚的营养供给,保持皮肤柔软,清除下肢的沉重感和全身疲劳。同时,热水对大脑皮层也是一种良好的刺激,有利于促进睡眠。此外,如果所泡洗的热水,改用中草药甘草、芫花煎剂,可防止冻疮;用白果树叶煎洗,可防止小儿腹泻;用浮萍、麻黄煎洗,有利于水肿的消退。

4、饮食调养

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人体内阳气蓬勃,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因此,冬至前后是进补的最好时间,不仅强健身体,还能消寒。

根据“冬主藏闭”“冬藏精”的自然规律,冬令进补的最佳时间是冬至后的“一九”到“三九”期间。冬补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食补,二是药补。冬补的药物有人参、阿胶、鹿茸等。人参补气,对气虚、体弱、四肢无力、过度疲劳的人最为合适。阿胶是滋阴补血的良药。但“药补不如食补”,冬至时节,适宜食用具有暖性的肉食,如狗肉、牛肉、鸡肉、羊肉、虾肉;蔬菜有黄豆、胡萝卜、韭菜、芥菜、油菜、香菜等;水果有橘子、龙眼、红枣等;其他的还有红糖、糯米、松子等。

冬令进补应避免造成血液粘稠,宜多食保护心脑血管食品,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红心萝卜等;应多吃利于降血脂的食品,如苦瓜、玉米、荞麦、白萝卜;多吃温补性、养阳性的食物,如羊肉、鸡肉、狗肉等,以炖食为最佳。其中,羊肉和鸡是冬天温补的主要肉食品,俗话说:“逢九一只鸡,来年好身体。”此外,还应多吃益肾、护肾的食物,前者有腰果、大骨头汤、核桃等,后者有黑木耳、黑芝麻、黑豆、黑米等。

冬令进补,要防止无虚滥补。滥补不但徒耗药品,而且会扰乱人体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疾病;此外,还要防止虚不受补,这是指体弱者进补之后,病痛不减,反而还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主要原因是阴虚火旺或气阳两虚,进补助火。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补时,最好不要吃生冷或过油腻的食物,以免妨碍脾胃消化功能,影响进补的效果。在进补期间,如遇感冒、发烧、腹泻时,应暂停服用各类补品,以防药补恋邪,待恢复健康后再进补。

冬至保暖养生之法

比较常见的是,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饺最为常见。

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