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2023春节的传统美食及来历

更新时间:2023-08-16 09:57:47 来源:高考在线

春节传统美食

红烧肉

红烧肉算是一道非常出名的菜了,好吃,口味鲜甜,肉质柔软,入口即化,肥而不腻,老少皆宜。所以,也是年夜饭餐桌常见的菜品。红色的五花肉,寓意着日后的生活充满活力与希望。

四喜丸子

这四喜丸子代表着福禄喜寿,是非常美味而且寓意特别吉祥的美食,在过年的时候吃上一道这样的菜,那也是非常幸福的事情,绝对是一种让你回味无穷的美食。

甭管是鲫鱼还是鲤鱼,红烧的还是清蒸的,总得有一条放在桌子正中间,留头留尾,寓意年年有余,一年有头有尾。

粉蒸肉

粉蒸肉的味道想必大家都吃过,肥瘦相间,肥而不腻,吃起来一点也不会觉得腻,味道绝对算得上是上乘,口味儿是真的非常的棒。

辣子鸡

辣子鸡是很有名的一道川菜,材料也很简单,就是鸡肉、干辣椒,比起一般的做法来说,这种做法煸干了鸡肉里面的水分,让鸡肉变得更有嚼劲,回味也更加香了。

大虾

春节离不开大虾,大虾做出来颜色红亮,象征着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而且春节不比平时,做任何菜都要讨一个好的寓意,以求得一个好彩头。

狮子头

狮子头属淮扬菜,是扬州的一道名菜,这道菜早就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古人还把吃狮子头的人比喻成“骑鹤下扬州”的快活神仙。里面还放了荸荠,正好起到了清爽解腻的作用。

地三鲜

地三鲜是由茄子、土豆和青椒炒制而成,这地三鲜就是指地里新鲜的食材搭配而成,既有营养又好吃,而且超级的下饭呢,颜色也是很多样,寓意明年生活五彩斑斓。

元宵

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通常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原料为馅,用糯米粉包裹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团圆圆、生活美满之意。

春饼

中国民间立春时吃的传统美食,南北方都有,但是做法不同,而东北、北京一带的春饼口味最为可口。春节之时,准备几样小菜,烙上一叠薄薄的小饼,这味道不仅仅是美食,还包含着新年的美好味道。

春节的由来

中国农历的年的岁首称为春节。它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人,也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很多的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园前2000多年前的一天,虞舜即天子位,并带领部众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制定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首月,后来人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几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旦”、“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旦”、“元首”、“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一月一日叫新年,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任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七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时,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节为夏季,中秋节为秋季,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时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施行。自此夏历岁首称为“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十二九)半夜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_,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过新年的形势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习俗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彩,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的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作“白节”,叫百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族”。春节也是苗族、铜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春节为什么要发压岁钱

因为大人们认为小孩容易被鬼祟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也表达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有祝福之意。压岁钱在民俗文化里的寓意是辟邪岁,保平安。

压岁钱具体的来历没有文献记载,传说是为了压制邪祟,但历代相传成了大家普遍认可的原因。压岁钱起源比较早,但在明清时期才在全国范围流行。

民间认为小孩子灵魂纯净,恶鬼会挑小孩子祸害,但把压岁钱给小孩子,孩子就可以拿钱贿赂它们逢凶化吉,所以压岁钱可以压祟。这是长辈们对于孩子们平安的祈愿,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关怀方式。

对于小孩子们来说,拿到压岁钱是一件期盼的事情,“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在没有收入的时候,每年的压岁钱代表自己终于可以买喜欢的玩具糖果了。

到现在,压岁钱依然在我们过年的过程中被保留了下来。每个孩子得到的数额不同,可以自己支配买一些东西,理性的家长会引导孩子买一些比较实用的书籍文具,或者填补一下比较贵的物品达成孩子的心愿,这也是将传统的风俗习惯赋予了新的时代特点了。

压岁钱给到几岁

统一的习惯就是到十八岁的时候,一般也是成年了就代表完全的独立,压岁钱也是成年了就不会给了。一般是说从生出来开始,到十八岁成年。或者从生出来开始到工作之前,有了正式的工作就不给了,这两种都有的。有些条件差的家庭说从懂事也就是两三岁开始,到16岁就不给的也有的。

也有的地方是结婚之前都是小孩子,那么压岁钱也是很常见的,不过因为地区的差异,还是会有很多的不同,如果在十八岁以后过年还有红包,那就不算压岁钱,而是算长辈给自己的红包,但是也是长辈对自己的疼爱,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习俗,习俗不同,压岁钱给的时间数量方式都不同,如果想知道自己家乡的压岁钱是给到多大,可以问自己的长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