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现状论文1
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大学生道德人格研究对大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大学生道德人格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符合现代大学生培养的要求。本论文从不同方面阐述大学生道德人格,希望为研究大学生道德人格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一、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内涵界定
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是大学生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特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机组合。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是大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关于人的认识的总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道德人格更强调尊重人的自由与平等。大学生必须认识并遵守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利益与共同规范,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发展,即是强调大学生对于道德相关问题的理性思考与自觉把握;强调个人在道德领域中的权利与义务;强调尊重和保持自我主体性利益的同时,尊重他人的主体性权利。大學生道德人格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的道德自律不断形成的过程;精神领域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
(一)精心组织道德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只有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逐渐形成.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道德活动是个体道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学校德育要精心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道德活动.并不断开拓学生个体的道德活动领域,做到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集体活动与个体独立活动相结合,道德理性因素与道德非理性因素相结合。但并不是学校德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能发展学校的道德人格.那种把学生看作“道德容纳器”的道德活动不仅不能发展学生的道德人格.而且还会扼杀道德人格。只有能够激发学生个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成为“活动主人”的活动,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道德人格。
(二)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社会道德个体化的内化过程,这个内化过程从教育学角度看,就是自我教育过程.道德活动是道德人格发展的源泉和墓础.但道德活动能否产生影响.产生多大影响,还要看学生的自我教育.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自己在实践中的主观努力,离不开在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学习。”如果没有从道德活动向内心世界的转化,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就不可能有道德人格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就必须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语),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进行自我教育。
(三)创设有冲突的道德情境,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道德选择。学生的道德人格不是教育的消极“产品”,而是经过学生主体在一个又一个的道德情境中通过自主选择形成和发展的。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按照一定的德育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具有可感性的对象、有移情效应的气氛和有冲突的情境,引导学生自觉地在道德选择中发展其道德人格.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改进以灌输为主的、学生没有自主选择和思考的余地、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抑的德育方法。
三、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策略
(一)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注重提升道德认知能力。道德人格的形成主要依赖个人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程度在于两方面,一是有高度的自律精神。道德人格的培养是一个人内心深处进行除旧纳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没有高度的自律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的勇气,就难以实现道德人格的升华。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必须具备自律意识,充分发挥人格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升道德境界成为可能。
(二)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提升道德人格境界。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道德人格的塑造以及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培育其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学校要对大学生的道德困惑和问题,应多引导,多作说服工作,多给学生关心和诚恳的建议。广大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以自身优秀的品质引导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形成。除此之外,通过校风、学风、教风、文体活动、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多种文化手段和载体来熏染和影响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和培育,这些格调高雅,题材新颖、引人人胜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对于大学生提高创新求异的能力、开阔眼界、增长才干,而且对于大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提升道德人格境界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现状论文2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但现在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不仅要重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有重视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道德人格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关键作用。本论文从不同方面阐述民办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实施对策,希望为研究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格中存在的问题
(一)价值取向功利化
从客观上来看,部分大学生的社会意识观念差,社会责任感低,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够坚定、缺乏信仰、信心和信念,立场容易摆动,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部分学生将政治看作自身成长的客观条件,但对政治的认知甚少,既不想参与政治,又不想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功利倾向明显。而且“利益最大化原则”和“本位利益原则”下,*核心价值观受到严重的冲击,部分学生对于金钱和物质利益的追求突出,导致各种拜金主义、功力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滋生,行为方式容易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在金钱和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很容易使学生思想误入歧途,造成学生价值观和人格的扭曲。
(二)纪律观念不强,公德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受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缺乏纪律意识和观念意识,自由散漫、自私自利,行为出格,不顾他人感受,不遵守公共道德,不讲秩序。当然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具备较强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具有明显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只是在公德实践方面,由于自身独立性差、劳动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严重使其实践操作能力、自我道德行为约束和监督力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确的判断力、分析力和道德水平。
(三)有自我中心化、个人主义倾向
在多种文化、多种价值观和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這种价值观被放大,并且对大学生的影响日渐突出,严重的影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使得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过度的重视个人利益而忽略集体利益,为了满足自身成就和需要不顾他人感受,自私自利、自大。
二、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途径
(一)以德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道德判断力是人们应用已有的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合理性的判断能力。道德认识是其基础。所谓道德认识也称做道德观念,由于它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相应行为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的概念、原则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包括自己的行为)作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因此,一要通过德育课堂教学主渠道,向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从理论上树立*的道德观念,促进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
(二)加强自我修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
自律能力的培养,一要认真学习学校、家庭、社会对自己提出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并相信其正确性和合理性,自觉坚持,自我约束;二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并主动地寻找榜样,长善救失,确定目标;三要拟订个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计划;四要注意行为训练和实践,广泛运用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誓约、自我禁止和自我监督的手段,提高道德自律能力。
(三)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力
大学生要把道德意识的修养与践行道德要求结合起来,实现知行统一。一方面,要积极参加有关社会政治方面的调查活动,通过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另一方面,开展学科专业和学术性研讨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加他们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价值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推动大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创造。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现阶段,要让网络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载体,要采取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精心设计教育内容,讲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开展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之,网络环境中诚信危机十分严重,有的大学生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严重,不考虑网络中他人的利益、感受,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会在网上放纵自己,心理不健康,任意说谎,伤害他人。网络中很多行为具有匿名性,网络中的欺诈比比皆是。人们创造了网络,为人们交流提供了便利,也为谎言、欺诈打开了方便之门,对此大学生要有清醒的认识,要从自身做起,坚守诚信,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现状论文3
道德自觉是高校大学生为响应时代召唤需具备的实现民族复兴之必备能力。作为认知主体,大学生通过“择善固执”之举,需具备“自明”之心,采取“慎独”之行,才可达到道德自觉的目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大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符合大学生发展规律的实践平台和隐性环境,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助力添彩,为*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
从古至今,人们习惯于把道德状况作为判定一个人行为善恶的衡量标准,从价值判断角度而言,道德已经成为人们追寻生命意义、激发个人信念的文化软实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正面临且承受着新旧道德价值体系的相互交融与激烈冲突。怎样使大学生准确把握*道德建设的原则,提升道德责任感和自觉践行道德的能力显得尤为突出。
1道德自觉的内涵。
什么是“道”?老子的《道德经》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在天为“天
道”,在地为“地道”,在人为“人道”,道是“天地之根”。所谓根,就是谁也离不开的根本。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根本,人也如此。什么是“德”?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意即,对“道”,也就是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理解、认识和把握,并且去践行。“道德”二字连用出自荀子的《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把学习的终极目标归结为提高人的道德品质,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某种能谋生的功利目的。从道德责任感提升的角度而言,“学至乎礼而止”可谓真知灼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道德”被划定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即“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自觉”一词源自《孔子家政.致思》:“吾有三失,晚不自觉。”意即,自己有感觉和认识并且主动去做。从哲学角度来看,自觉就是人类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在处理内外矛盾关系中的自我发现以及不断创新和自我解放。梁漱溟认为,“人惟自觉乃临于一切动物之上而取得主动地位。”通过自我感觉、认识和主动实践与创新,个体将会得到一次真正的精神洗礼和重生,也就进入了人类进化的下一步。简言之,道德自觉,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对周围环境所需要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自知之明”,并且能够深刻理解和付诸实践的能力。
2当代大学生道德自觉现状。
从历史发展规律看,当社会处于剧烈转型期时,也是道德失范论调大行其道之时。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变革剧烈、中西方价值体系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面对专业选择多元、价值选择多元、生活方式多元等情况时,不自觉地迷失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道德问题。
2.1道德情感淡化。道德情感是道德实践的源头和助力器。当代大学生多数为“90后”的独生子女,除心智还尚未成熟外,“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极为常见。例如,学生交了学费就是消费者,因此作为“上帝”的消费者就可以不再尊师重道;“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只是宣传部门魅惑人民的一种宣传工具,于己有何关系;“活在当下”的享乐主义如洪水猛兽般泛滥于大学校园等。
2.2道德认识缺失。在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完善的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按照经济运行的逻辑,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该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大学生群体中的部分人群却在理想与实际的较量中丧失执着的坚持力,忘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之辨”,集体主义观念逐步淡出大学生自己“界定”的价值范畴。例如,日常生活领域中,类似“打包”这样的节约行为被视为另类,“光盘”大多停留于口号,而尚未完全付诸实际;公共生活领域中,在图书馆大场喧闹、随意破坏公物等行为失范现象随时随处可见。
其实,大学生在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厌恶一些丑陋行为和社会不公。可是,一些大学生会在市场经济错位价值观的诱惑下试图用某些非正当手段为自己谋利。他们虽然在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但仍然避免不了低级世俗化的影响。针对大学生的道德滑坡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把“道德自觉”培养提到重要的意识日程。
3道德自觉的培养路径。
既然道德自觉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对周围环境所需要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自知之明”,并且能够深刻理解和付诸实践的能力。那么,思政教育工作就有义务和责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采用多角度、多渠道的教育方式,提升大学生道德自觉的能力。
3.1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自觉的理论认知。
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血脉,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精神细胞。如果一个民族的接班人不了解自己民族的道德文化,那么这个民族终将灭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核心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再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凝聚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向心力。
中国早在古代就提出,“道”是规范和规则,“德”是在认识规则和规范的基础上,使之内化于心且外化于行的实践所得。作为描述人性修养的著名经典《中庸》、《老子》、《论语》等就彰显了道德自觉的重要性,对于大学生提升道德自觉大有借鉴意义。
“中庸”二字的解释为:“中”是内在于心的诚和善,“庸”是美德、善德,要接近“庸”的境界,就需要从“中”出发,即从“修善”开始。方法有以下三点。
其一,择善固执。择善固执出自《礼记.中庸》:“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择善指能够认识和判断道德自觉的目标,能分清人伦关系和德性境界;固执指必须坚守所认识和选定的道德目标,并且坚持下去;择善固执就是认定目标不放弃且能够坚持不懈。择善需要明辨是非的智慧,固执需要不畏困难的勇气。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从理想、信念环节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认知判断和信念坚定教育,借以提升大学生择善固执能力。
其二,自明。自知之明出自《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明指知道自己的道德状况和所处的位置之后时刻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点,更要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后在平凡的实践中和离自己最近的小事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就如:“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礼记.中庸》)
其三,慎独。慎独出自《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既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自律,就是在无人监督的独处环境中也能凭借高度的自觉进行自我约束,这是大学生进行道德自觉提升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环节。
3.2创新道德教育模式,在真情实感中提高大学生道德自觉的情感认知。
“当我们的伦理学家用那套行为规范和道德条目对大众进行启蒙、教化和规训时,不仅缺少对生活的亲和力,反而还表现出一种曲高和寡与居高临下的尴尬,表现出一种对时代的精神冷漠。”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红色文化等主旋律教育占领着思政教育舞台,其教育结果却收效甚微。在国内生活了将近20年的大学生仅仅只是跟随旅行社在国外游玩了10天左右,国国后就对生养自己多年的故土家园百般挑剔,万般指责。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对此情此景,除了叹息之外更应该认真思考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结构是合理的,但其方法与模式却值得认真商榷,居高临下和曲高和寡的灌输与说教只会违背教育规律、忽视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很难对大学生的日常道德认知与行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科尔伯格的研究指出:“个体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关系对道德判断的自律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在合作和相互尊重的环境中,有利于形成道德自律,反之,则易于导向道德他律。随着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心态的多元化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教育者应使道德教育贴近时代、直面现实、敢于真正面对和认真剖析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丑恶,用深刻的理论知识为学生解决分析实际困境,从以理服人到以情服人,让大学生真正心悦诚服。从道德体验主体的角度看,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变德育教师为“引导者”,变大学生为“体验者”,使两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学习、交流的关系。这种用情感浇灌的平等对话交流的教育模式,又可以真实有效地培育大学思政课获得感和道德自觉的能力。
3.3推介志愿服务的实践平台,在真实的实践体验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认知。
道德教育注重的是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觉悟,培养受教育者道德自律能力。大学校园生活相对于将来走向社会后的实践生活还只是冰山一角,如何使大学生接收的道德自觉提升理论转化为实践动能,正是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志愿者服务,不仅能够为大学营造一个接触社会的实践平台,又能使大学生在实践生活的历练中,理性且认真地思考所涉及的由多种人群聚集而成的道德氛围。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是理论传递,更重要的是真实内化于心的实践体验,换句话讲,要把履行公民责任意识的教育活动与大学生的志愿者活动相融合。据悉,我国注册志愿者大学生的总数已超过3000万,诸如天津全运会、大学生互联网+竞赛等常规志愿者活动中,大学生已经成为中坚力量。由于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自由时间相对富余,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热情极高,因此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优势尤为突出。思政教育工作者應抓住大学生的这一特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到诸如“进农村”、“大手拉小手”、“扶贫帮困”等志愿活动中去。大学生通过志愿者活动不仅对自身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有所提升,更会对激发内心的善和美以及道德自觉能力的提高具有实际意义。
3.4学校各部门共同协作、互力重视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道德自觉的习惯认知。
“隐性教育”就是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孟母三迁的历史故事就从环境熏陶的角度对隐性教育合理价值的肯定。隐性教育的熏陶就是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无意识教育。为了提升大学生道德自觉能力,高校各部门需要通力合作共同营造优质教育环境,改变当前大学生总是以应付、被动的姿态去接受教育的现状。这种模式可以淡化教育角色,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大学生所熟悉的图书馆、宿舍、食堂、展览馆和演播室等日常活动环境中,打造阳光向上、友爱互助文化软氛围。例如,各个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要使用标准礼貌用语;每逢如“九.一八”等重大纪念日时,老师指导学生驻足、默哀;授课教师除了用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还要以高昂的热情和待生如子的温情感染学生等。坚持成就习惯,习惯造就氛围,日积月累,大学生就会在良好隐性环境的熏陶下向善成美,成就道德自觉的习惯认知。
总之,道德自觉是高校大学生为响应时代召唤需具备的实现民族复兴之必备能力。作为认知主体,大学生通过“择善固执”之举,需具备“自明”之心,采取“慎独”之行,才可达到道德自觉的目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大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符合大学生发展规律的实践平台和隐性环境,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助力添彩,为*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现状论文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必修课程,对于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起到重要作用。大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够逐步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国情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成长为*建设的合格接班人。自“基础”课进行课程改革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不少新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提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相应对策,希望能对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大学生真正喜欢的思政课有些帮助。
一、“基础”课教学现存的问题
1、教学内容多,教学效果不明显
现“基础”课是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成的,改革后的“基础”课教学内容较多,教材包括绪论部分共有八大章,每章有3~4个小节,由于这门课是针对大一新生的,因此,一般高校都是在“十一”假期结束后才开始正式上这门课,这就导致了该课程的教学时间比其他课程的时间都相对较短。面对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短的情况,“基础”课的任课教师无法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授课,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或者有些内容只能给学生大概讲,无法做到全面,这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教师知识老化,教学质量一般
现“基础”课的任课教师几乎都是高校思政课老师,他们之前是专门讲“思想道德修养”这块的,而“基础”课改革后新增了“法律基础”的知识模块,要想把课程上好,这对任课老师来说既是考验,也是挑战。因此,任课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新知识,了解教材新增内容,才能讲授好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但有部分任课教师没有认清实际情况,还是按照以前讲课的知识上课,注重讲“思想道德修养”,随意讲授“法律基础”,甚至完全跳过这块内容,这种“有偏向”的教学正说明“基础”课任课教师的知识亟待更新,每位教师都能够独立完成两块教学内容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学校重视不够,定位较低
从目前来看,在高校的思政课中,“基础”课是比较不受重视的,许多学校认为这门课程太简单了,跟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差不多,在高校的思政课体系中是可有可无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对该课程投入的教学经费较少;二是认为该课程不需要太多理论知识,任课教师非科班出身的也能上该课程,安排任课教师较随意;三是对该课程的教学监控不严,导致有部分教师经常不上课,或是上课时不授课,只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视频。这些情况无形中就把“基础”课的定位拉低,导致教师上课不用心,学生听课不专心。
4、教学方式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前,许多高校“基础”课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停留在简单说教的层面,授课只讲授教材内容,不结合实际教学,在课堂上一味给学生讲大道理,灌输思想,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注入式”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听了没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抵触的情绪,更谈不上对该课程投入更多的热情了。
5、考核方式简单,不注重实践成绩
各高校“基础”课的考核方式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方式,平时成绩(作业、课堂出勤、回答问题等)和考试成绩两项指标,平时成绩一般占30﹪-50﹪,考试成绩占50﹪-70﹪,两项指标都合格了,该门课程也就算通过了。所以,学生在学习“基础”课时,他们会按照这两项指标的要求去做,通过考核一般也相对较容易。“基础”课虽有安排实践课堂,但是由于这项成绩不列入考核范围内,学生普遍也不重视,随便应付过去,实践效果大大打折。
二、“基础”课教学改革建议
1、整合教学内容,形成教学体系
“基础”课由于授课时间短,教学内容较多,如果不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那么教学效果就会不如人意。任课老师在授课前应先集体讨论如何整合教学内容,哪些内容应讲,哪些内容不必讲,或者如何将一些相关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授课,从而形成“基础”课的教学体系。这有助于该课程的连贯授课,也使教师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精心准备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
2、加强培训,合作教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高校应注重对“基础”课教师的业务培训,特别是培训“法律基础”这块,使任课教师能同时讲授“基础”课两大块的内容知识,而不会出现“失衡”状况。考虑到目前高校里的“基础”课任课教师绝大部分是思政体系的老师,因此,高校可以邀请法学专业科班出身的老师给这些任课教师培训法律知识,请他们给如何上好“法律基础”这块内容提出建议。还有一种做法就是思政老师与法学老师联合上课,“思想道德修养”由思政老师上,“法律基础”由法学老师上,各自发挥所长,提高教学水平。笔者曾认识一个“基础”课教师就是采取这种方式,她本人讲授完“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后,请她一个学法学的好友给学生讲“法律基础”,结果非常受学生欢迎。
3、学校给予重视,加强教学监督
“基础”课面临的尴尬地位跟各高校的重视不够是密切相关的,要改变这种局面,唯有各高校给予重视,慎选任课教师,加强教学监督。高校教学主管部门要改变“基础”课可有可无的观念,对任课教师严格把关,既要考虑教师的专业出身,也要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把好提高教学水平的第一关。同时,要加大投入科研经费,鼓励教师积极研究如何上好“基础”课,组织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科研能力。此外,教学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基础”课的教学监督,可聘用一些学生、退休教师当教学监督员,经常检查课堂情况,对于一些对教学不负责任教师应给以处分或辞退,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基础”课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在教学手段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制作PPT课件、电子课件、影像资料等,把枯燥无味的教材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的材料,增强视觉冲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授教材内容,还可以在课堂上采用讨论式、辩论式、案例法等方法授课,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更加深刻。
5、加大情感投入,增强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投入情感会直接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若是全身心投入的,在课堂上会跟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能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不至于分散课堂上的注意力。相反,若教师在课堂上毫无情感投入,上课沉闷,学生自然也会神游太虚。此外,教师应注意在课堂上尽量走到学生中,与学生进行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使师生实现情感上的交流融合。现代课堂基本采用的是多媒体授课,有些老师因太过依赖于多媒体,上课时不愿离开讲台,或坐在多媒体前上课,这样整个课堂就缺乏互动、缺乏交流,课堂
效果也会受影响。
6、注重实践环节,选好实践主题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基础”课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课堂。实践主题的选取对于能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课堂非常重要,因此在安排实践课堂的环节中,应认真选好实践的主题,例如,可结合时政、社会热点来选实践主题,兼顾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课堂。
7、改革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合理恰当的考核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应改变“基础”课单一的考核方式,要坚持自评与互评的原则,既要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两者结合使考核方式更合理。除此之外,要改变以前不重视实践成绩的观念,应把学生参加实践课后所提交的实践报告或其他实践成果列入考核成绩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
“基础”课教学面临或多或少的问题,作为高校教师要紧紧围绕育人、塑人的教学理念,不断研究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改进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研究,充实教学环节,增强“基础”课教学的魅力,实现“基础”课的时效性和育人的功能,使之成为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现状论文5
技工院校在校生70%以上来自农村和乡镇,这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存在素质不高的问题。而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技工院校又普遍重视对学生技能操作技术的培养,往往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导致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滞后、德育教师队伍力量比较薄弱、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严重脱节、校园文化和学生社团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这种现状致使技工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失德行为纠治乏力。我国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智慧宝藏,其思想核心为“忠、孝、仁、义、礼、智、信”。而技工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与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思想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倡导学生学习传统国学文化,丰富传统伦理思想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其育人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
一、以传统“报国以忠”的伦理思想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技工院校学生多数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出身单亲家庭、接受简单粗暴教育的情况较多,形成部分学生玩世不恭、思想偏激、自卑封闭等性格,导致学生对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都缺乏一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主要表现为爱国爱家意识淡薄、崇洋媚外现象严重、待人接物缺乏忠诚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思想,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国故事更是举不胜举,比如汉朝霍去病扫荡匈奴、宋朝岳飞抗金、明朝戚继光抗倭等等。这种“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也是评价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学校可利用学生班会、校园广播、宣传橱窗、辩论活动、主题团日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和宣传我国传统爱国思想和报国故事,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爱国主义的内涵,唤起内心深处由衷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以传统“事亲以孝”的伦理思想对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教育
技工院校学生年龄多在14~19岁间,且独生子女较多,逆反心理和自我中心思想严重,稍不如意便对父母和老师横眉冷对、横加指责,毫无孝悌可言。“事亲以孝”是我国传统伦理的核心思想之一,随着人们长期的道德实践,“百善孝为先”已经成为人们主流的价值取向,以及维系家庭共同体和社会和谐的道德规范。当前技工学校教育的课程中,更多关注于学生技能技术的培养,缺乏“孝悌”伦理思想方面的内容。而“孝悌”的伦理思想对当代技工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有了“孝悌”之心,才会有感恩之举。因此,学校应把“孝悌”思想与感恩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营造校园内的感恩氛围,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学生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亲身进行道德实践,在不断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内化道德准则,进而形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道德习惯。
三、以传统“爱人以仁”的伦理思想对学生进行奉献意识教育
技工院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更易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网络不良信息和社会不良风气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荣誉与利益面前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对于他人和社会缺乏应有的爱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淡薄。在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墨子的“兼相爱”,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高尚情怀和道德情操,无不体现我国传统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伦理思想。学校应以培养学生仁爱之心作为伦理道德教育的基点,在学校团委主导下,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深入到住宅社区、养老院、福利院等社会公共场所,开展义工劳动、慰问走访、助残行动、扶贫助困、防艾宣传等主题的志愿公益服务活动。同时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活动形式,让志愿者活动渗透到社会各领域,使技工院校学生亲身进行道德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乐于奉献、舍己利人的高尚品德,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校园风尚。
四、以传统“取利以义”的伦理思想对学生进行义利观教育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义”和“利”不能分割,从而形成人们的义利观。所谓义利观,是指人们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关系。技工院校的学生受年龄和价值观限制,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在价值取舍上存在重利轻义、先利后义和自私自利的现象。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和“公义至上”,这里的“义”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正义”,指的是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二是“义气”,指的是主持公平公正。这里的“利”,指的是物质利益和功利,包括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学校应充分利用我国传统义利观的经济伦理思想资源,着重对学生进行义利观教育,让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认识到要先义后利、先公利后私利、先集体后个人,帮助当代技工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五、以传统“待人以礼”的伦理思想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技工院校学生素质受生源质量差的影响,学生的不文明和失礼行为较多。众所周知,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的思想在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造成周朝大乱、诸侯争霸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礼”的破坏,因此他一生倡导“克己复礼”。汉代也曾专门为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编纂了一部关于礼学的论著——《礼记》,成为士者必读之书。我国传统伦理思想认为,“礼”是由“数”与“义”两部分组成的,“数”是指具体的礼仪,制定了一系列繁琐而又具体的封建礼仪制度;“义”是指关于“礼”的哲学理论,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而又丰富的“礼”的哲学思想。“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人待物处事的道德规范,它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还是一种内心的道德自觉。学校应从学生内心和外在两方面培养学生文明礼仪的良好道德规范。一是通过制订校规班规,用制度约束学生行为,让学生从内心上知礼,形成恭敬谦卑之心;二是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礼仪,让学生从外在上要行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以传统“诲己以智”的伦理思想对学生进行技能成才教育
选择技工院校的学生多半遭受中考失利的挫折,易产生厌学情绪,在学业上往往不思进取,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我国传统伦理思想认为,“知有所合谓之智”,也就是说“智”不仅仅是人们自身拥有的智慧,还要做到认识和客观相符合,明白自己身处什么样的环境、该做什么样的事情、用什么方法做事情。学校应结合传统文化“智”的伦理思想和优良传统,深入开展入学教育、职业规划等活动,使学生在正式学习某项专业前,对职业意识中的立业、敬业和创业有一个积极正确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热情,努力学好技能知识,练就过硬技术本领,成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有用之才。
七、以传统“交友以信”的伦理思想对学生进行诚信意识教育
部分技工院校学生存在同学间缺乏信任、学习上考试作弊、社会上简历假冒等失信行为。在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信”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和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在诚信的重要性方面,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在交友方面,孔子认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意思是说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守信用、讲诚信、重承诺。可见“人无信而不立”。学校应积极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通过讲述“范式张劭交友重诚信”等生动形象的诚信故事,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诚信意识,进而确立以诚立身、以诚立业的职业道德。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北风和小鱼教案五篇2023-08-03 21:10:03
最新初一交通安全责任书五篇2023-08-07 07:29:06
妇女节的来历及意义2023-08-16 13:38:30
份省考公务员行测知识点2023-08-13 13:46:48
份公务员行测考试常识积累2023-08-04 12:32:08
幼师工作个人计划五篇2023-08-15 09:51:04
公务员行测考试论证模型指导2023-08-06 19:16:54
贵州公务员面试技巧整理2023-08-14 07:29:06
公务员申论考试公文思路2023-08-09 11: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