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公务员行测复习常见成语总结2023

更新时间:2023-08-14 21:03:31 来源:高考在线

公务员行测复习常见成语总结

1.不刊之论:不能够更改的言论,形容言论不可磨灭。

2.高山仰止:指高尚的道德使人仰望向往。

3.洛阳纸贵:古典式说晋代的作家左思,用了十年的时间写成了一篇作品《三都赋》。被大家所赞赏,于是很多人竞相传抄,以致洛阳的纸供不应求,提高了价格。现用来比喻文章精美,广为流传。

4.包罗万象:指包括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指内容丰富、复杂,什么东西都有

5.洋洋大观:指事物繁多,丰富多彩的景象---侧重景象

6.汗牛充栋:指书籍多。

7.叹为观止:意思是赞叹所见的事物是最好的,好到了极点

8.贻笑大方:被内行人笑话-----注意,不能再有“被”与之搭配

9.美轮美奂:只能用来形容建筑

10.鳞次栉比:形容房屋排列整齐

11.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用来形容技艺高超

12.鬼斧神工:侧重非人力所能做到

13.趋之若鹜:比喻很多的人争抢着去追求某种东西,带有贬义色彩

14.豆蔻年华:旧指少女十三四岁的时期,现在也泛指处于少女时期。

15.首当其冲:比较最先受到攻击或者最先蒙受灾难的

16.无所不至: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多指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贬义

17.无微不至:没有一个细小的地方没有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十分周到和细心。

18.不负众望:不辜负别人的期望

19.不假思索:形容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做事快捷。

20.求全责备:意思是要求尽善尽美,完美无缺,强调完美之极

21.弹冠相庆:比喻因为将要做官而互相庆贺,贬义,形容坏人得势而庆贺

22.百依百顺: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侧重感情上的“爱”

惟命是从: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贬义词,侧重拍马屁的人

23.千夫所指:侧重指触犯众怒,被众人所指责,是贬义词

众矢之的:中性词,其对象可以是好人,也可以是坏人。

24.心照不宣:多指双方彼此都领会对方的意思

心领神会:一方了解另一方的意思,多指单方了解。

思忖:思量,想的意思。

思索:思考探求(问题等)

唐突:乱闯,冒犯的意思。

冒昧:(言行)不顾地位、能力、场合是否适宜,多用作谦词

调节:指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

调解:指劝说双方消除纠纷

简洁:指(说话、作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简捷:指直接了当,方便

退避三舍:用来比喻对人让步,不与人相争

敬而远之: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尊敬但不接近

登高自卑:比喻事情的进行有一定的顺序.

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

交浅言深:跟交情浅的人谈心里话.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比喻不了解事情真相,随声附和.

雪泥鸿爪: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白头如新:指交朋友不能彼此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

拓展: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五大作答原则

原则一:对与资料分析来说,解题原则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做试题,因此在解题时要遵循一定的“优先级”来进行求解。拿到资料分析部分的试题之后,首先要观察每一道大题的阅读量,先从阅读量小的题目入手进行求解。其次,由于图形、表格具有直观的特点,因此应当优先图形、表格两种资料来解题,之后再进行文字资料的阅读。

原则二:资料分析的测查目的是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把握数据的规律,从而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起到指导、定向以及调整的重要作用。只要考生明确了这点,就懂得该从哪里入手解决资料分析。像文字、图形、表格这三种形式的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是对这三种形式的数据和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和加工的能力,所以要求考生不但要读懂统计表,还要准确把握里面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含义。

原则三:①做题时一定要仔细,像是图标或是表格里呈现的内容考生要尽量读懂读准读仔细,一些有关日期或是单位名称考生要一次性的给予分类和合并从而替它们找到归属,必要时可以拿直尺一行行的看过去。千万不要把题都读错或是串行造成张冠李戴,结果算了半天浪费时间。②资料分析里面需要你进行运算的题大部分都是很基础的运算,表格或是图标里呈现的内容虽然很繁多,但是你仔细看下去,成形的运算方式就会浮现在你的脑海,剩下的就是需要你动手做出相应的解答。

原则四:像文字类的资料分析,你别看它映入你眼帘很多文字和百分比,显得读上去都是一种压力,但是只要你在读的过程中别走神,它里面的内容其实交代的很少,这就需要你在一大段的表述中去提炼,最好考生一次性就读透彻,若是一遍不够就读两边,当然第二遍是对第一遍的加深补充,考生千万把第二遍当成是一种重新读,那样不但对表述依然陌生,而且还不利于考生解答。

原则五:考生可以尝试带着问题去看资料,注意选取与试题相关的重要信息,这样还有利于对资料的理解,也能减少答题时老师重复去看资料从而耗费宝贵时间。在答题时可适当采用“排除法”解决问题。备选答案里通常有一两项是迷惑考生的,考生要学聪明,可以通过图表或文字反映出的定性结论就可以排除;在进行计算时,往往通过比较数值大小、位数等可排除迷惑选项。

拓展: 行测定义判断的复习策略

一、定义判断复习的误区

定义判断主要考查考生运用给定标准定义进行判断的能力。每道题,先给出一个概念,然后再对该概念进行定义,要求应试者根据给出的定义,从备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典型事件或行为。题干中给出的定义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这种题不是很难,考的不是平时知识积累,考的是一种领悟能力,是一种严格理解和规范理解的能力,要答好这种题目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并进行小量的训练。

这种题一般是10道,用时一定要控制在8分钟以内,即每道题48秒左右,是标准时间题。

定义判断是每年公考判断推理部分的必考题型,难度很小,如果考生在平时稍加练习,掌握做题规律,考场上认真审题,完全属于拿分题型。但很多考生却花了大量时间用在这种题型的复习上,效果并不一定很好。

误区一:定义判断和知识面成正比

很多人认为知识面越宽,定义判断答对的成功率越高,事实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定义判断和知识面没有关系,如果以专业的眼光来做定义判断的话,反而不利于快速作出正确判断。

误区二:定义判断需要专门辅导

很多机构花大量的时间用在定义判断的辅导上,这是有违考试规律的,同时也浪费了广大考生的宝贵时间,这是不可取的,万源泉老师建议考生朋友不要花大量时间用在定义判断的复习上,只需要十分钟就可以搞定,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

二、先用两分钟时间了解题型特点

经过研究,发现最近几年来公务员考试中定义判断试题有如下特点:

1、定义本身不容置疑。依据这个定义所确定的正确选项可能与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规范表述有不一致的地方,考生不要因此产生障碍,这就要求应试者在解题时,要理解被定义项的内涵,不要放大或缩小,否则就会对定义产生误解,犯类似“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错误。

2、题材比较集中,法律概念占据主体题材。前两年的题目几乎全部是法律概念,但2004年以后法律概念的比例有所下降,这也将是以后考试命题选材的趋势;

3、定义、概念本身比较专业,但都是一些比较基础的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有所接触,一般不会很陌生;

4、题目一般比较容易,是一种不需平时知识积累,一点即通,不点易错的题型。

5、提问形式有肯定性的判断和否定性的判断两种类型。前者是指选出一个最符合定义的选项;后者是指选出一个最不符合定义的选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定义判断并不是判断定义本身的正误,而是根据给出的定义(定义核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全面的理解、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最终选择最符合题意的备选项.

三、再用三分钟的时间了解定义判断的规律基础

1、定义的要素

定义是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个部分组成的。被定义项就是通过定义来揭示其内涵的概念;定义项就是用来揭示被定义项内涵的概念;联接被定义项和定义项,组成定义项的概念是定义联项。例如:“意外事件是指因当事人故意或过失以外的偶然因素而发生的事故”,其中“意外事件”就是被定义项,“因当事人故意或过失以外的偶然因素而发生的事故”就是定义项,“是指”就是定义联项。

2、定义的特征

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务或事物。例如商品的外延就是古今中外的一切商品。

3、定义判断的逻辑方法

在对定义判断进行解析之前,首先介绍一下定义的逻辑方法:

(1)“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

就是通过揭示概念最邻近的“属”概念和“种差”来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一般可用公式表示: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概念。具体解释如下:第一,被定义项的邻近属概念,即比被定义概念范围更大、外延更广的概念,以确定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属于哪一类事物。第二,被定义项的种差,即指被定义项的这个种概念与同属于其他同级种概念在内涵上的差别,这种差别也就是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同其他对象的本质区别。第三,把被定义项同属加种差构成的定义项用定义联项联结起来,构成完整的定义。

例如:人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

解析:这是给“人”下的定义。其中,“人”的属概念是“动物”,确定人是动物这类事物中的一种;“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是种差,是将人与其他动物相比较而得出的本质差别;“是”是定义联项,它把被定义项与定义项(属+种差)联结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定义。

(2)四要素分析法

定义中通常包含四项要素,即主体、对象、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这四项要素可能全部出现在题干的定义当中,也有可能只出现其中的一项。但是,从这几年的命题情况看,一般出题人不会把这四个要素同时作为考查点,只是会选择其中的一项、两项或三项。

1.主体,就是行为或事件的发动者、当事方,如果选项不能满足定义中对主体条件的要求,即可排除。

2.对象,是指行为或事件的承受者,被指向者即某些定义必须针对某些特定的对象,如某些单位和个人。

3.主观要素,即行为者或事件的当事人主观上具有什么样动机、意图、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目的。

4.客观要素,指客观上实施了什么行为,采取了怎样的行为方式,达到了一种什么程度,造成了一种怎样的结果。

(3)定语中心词分析法

在题干中没有明显的主体、对象、主观要素或客观要素的情况下,而且题干中有一连串的定语的情况下,我们采用定语中心词分析法。中心词表示的是行为或事件的一个大类,也就是逻辑上的“属”,定语是对中心词的的限制或修饰,使这个大类进一步缩小、精确化,在逻辑学上我们称之为“种差”。题目既有可能同时将定语和中心词作为考查点,也有可能中心词并无特殊之处,题目的考核点重在对定语中所设定的条件。

以上方法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其实质是相同的,仅仅是一种参考和借鉴。

四、再用二分钟时间进行突破

在解答定义判断题时,运用“属+种差”的方法进行分析最为快捷实用。在仔细判断定义“属”与“种差”的前提下,与选项进行对照,从而筛选出正确答案。

1.从定义项的“属”和“种差”入手,看选项是否属于该定义项中“属”和“种差”的范畴,不符合的立即排除。

例如:投机是指为了以后再销售(或暂时售出)商品而购买,以期从其价格变化中获利。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投机范畴的是( )

A.10年前老张承包了村里无人要的15亩果园,如今依靠果树发家致富

B.小刘最近买了一双皮鞋,因不喜欢样式又转卖给朋友

C.老杨以10.03元的价格买入2000股股票,以11.00元的价格卖出

D.王老师买了住房自住,后来房价上涨,王老师卖出房屋,从中获利

解析:首先判断定义中的“属”和“种差”各为什么,本题中“属”为省略了的“行动”, “种差”为“为了以后再销售(或暂时售出)商品而购买,以期从其价格变化中获利”,问题要求找出“属于投机范畴的选项”。分别分析:A老张承包果园并非为了以后再销售,因而不属于投机行为。B小刘买皮鞋显然不是为以后再销售,不符合“种差”,因而不属投机。C老杨买股票目的为了再销售,从而从差价中获利,毫无疑问属于投机。D王老师买房子目的是自住,后因其他原因才卖,最初目的也并不是为了获利,因而也不属投机行为。

2.寻找定义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

上例中,考生应该注意的关键词分别为“为了以后再销售(或暂时售出)商品而购买”,“期从其价格变化中获利”。牢牢抓住这两点,很容易得出答案,A、B、D三个选项都不是为了以后以获利为目的的购买。

根据我的经验,定义中常见关键词通常有以下几类:主体、内容、时间、地点、对象等等。

3.做此类题目时,考生要格外注意,看完题干后不要急于做答,要仔细看清问题是肯定性的还是否定性的,即有问“属于”定义范畴的,还是问“不属于”定义范畴的,避免因急于争取时间而导致本来拿分题目却得分不高。

掌握了以上几点答题技巧,再通过考前多做练习,相信每位考生都可以在这部分拿到自己理想的分数。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定义判断名为定义判断,实质是考察应试者的一种领悟能力,是一种严格理解和规范理解的逻辑推理能力。

五、最后利用三分种时间进行考前训练

定义判断一定不要大量做题,做多了也没有用,最多做十道题熟悉题型和强化要点就行了。最好选近两年考的试题,以前考的题没有太大的训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