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2023年公务员行测考试科举制发展史

更新时间:2023-08-08 22:01:02 来源:高考在线

公务员行测考试科举制发展史

一、科举制的内涵

科举制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挑选、使用的社会性管理程序。科举制由隋代创立,1905年,开始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彻底被废除。

二、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一)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隋炀帝杨广又设进士等科,以及第者任官。隋朝制度,科举考中以后一般就可以任官了。

(二)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了进步。当时的科举考试分两类:一曰常科,一曰制举。

常科:分期考试,主要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重视。考试所依据的经典和题目要求常有变动。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时务。明法科规定考律七条、令三条,全部通晓者为甲第,通晓其中八条为乙第。

制举:皇帝特诏的考试,科目、时间、场所均由皇帝临时决定。制举出身也可能得到“美官”,但不如常科举受欢迎。

武则天执政时设立武举,但不如文举受欢迎。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中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三)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

(四)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地方考试。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

(五)清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族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拓展:公务员行测类比推理考试知识

一、包含关系包含关系其实是一种从属关系,也就是说一个概念的外延完全在另外一个概念的外延内,而非字面上的包含关系,如:宇宙包含万物,就认为“宇宙与万物”为包含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上句所提及的“包含”是在具体描述事物内部所容纳的事物,而逻辑中的“包含”描述概念的分类,是一种抽象地描述概念从属的关系,如:苹果和水果,水果就是“属概念”,而“苹果”就是“种概念”,据此,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逻辑中的“包含关系”意为:“种概念”是“属概念”,上述例子就可直接理解为:苹果是水果。

二、组成关系组成关系实质就是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将整体进行机械式的拆分,强调谁是谁的一部分。例如屏幕和电视,“电视”没了“屏幕”,从物理意义来讲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电视”了。

当然如果仅是从概念上去区分,同学们可能很难在考试中迅速分辨清楚,这个时候给大家推荐一个小技巧,就是造句排除。当我们分不清是组成关系还是包含关系时,可以在两个词间以“是”相联,如果可以形成完整的一句话,那么两者就是包含关系;如果不可以形成完整的一句话,还需要加上“一部分”,那么两者之间就是组成关系。举个例子:我们可以说,苹果是水果,但是我们不能说屏幕是电视,而应该说屏幕是电视的一部分。至此,“包含”与“组成”也就可轻松辨析了,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道题目来趁热打铁吧!

【例题】

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

A. 城市:居民区:商业区

B. 卫星:遥感:雷达

C. 糖果:水果糖:芝麻糖

D. 单位:千米:公里

【答案】C。解析:题干中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是地理的两种不同领域,所以他们是地理的一种,是包含关系,且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是不同事物并列关系。A项是一个迷惑性很强的选项,我们不能说居民区和商业区都是城市的一种,所以它们不是包含关系,它俩均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故他们与“城市”是组成关系,排除;B项遥感卫星和雷达卫星才分别是卫星的一种,与题干不同,排除;C项水果糖和芝麻糖分别是糖果的一种,且水果糖和芝麻糖是不同事物并列关系,符合;D项千米和公里都是单位的一种,但千米和公里是同一单位的不同表述形式,不符合,所以正确答案选择C项。

拓展:行测常识判断地理考点:“地震”

世界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及“海岭地震带”,中国夹于两个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其影响严重。

例题1::中国地震频发,其中对我国东北地区产生较大影响的世界地震带是()?

A环太平洋地震带

B欧亚地震带

C海岭地震带

D中国地震带

答案:A。解析:世界三大地震带不包括中国地震带,排除D选项。对我国产生主要影响的不包括海岭地震带,排除C选项。欧亚地震带主要影响我国西南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包括东北,A选项正确。本题答案为A。

追溯历史,中国自古便开始对地震进行了观测、研究,其中西汉时期张衡发明了地动仪,用以观测地震,推动了人类对地震的认识。

例题2::世界上最早对地震进行记录的古籍是()?

A《诗经》

B《竹书纪年》

C史记

D《春秋》

答案:B。解析:最早记载地震的是《竹书纪年》:“夏帝发七年泰山震”。故本题答案为B。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一些自然灾害已经能够进行有效的?,作出一定的防灾准备。但对于地震而言,尚无法准确?,因此做好正确的地震逃生方式宣传尤为重要。

例题3:以下关于地震逃生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中的人群应通过电梯快速下楼,前往空旷地带

B强烈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中的人群若来不及下楼,可以从窗户跳下

C地震发生时,若来不及逃往室外,可在小开间的室内,如卫生间内躲避

D发生地震后,周围有化工厂的话,应迅速向下风向撤离

答案:C。解析:发生地震时不应乘坐电梯,A选项错误。发生地震时高层建筑人群不要跑到阳台,尤其是不能跳楼,B选项错误。地震发生时,可以躲在跨度小、刚度强的小开间的室内暂避,C选项正确。发生地震后,化工厂有毒气体有泄漏的可能,应当向上风向躲避,D选项错误。本题答案为C。

针对地震现象,我国科学家不懈努力、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为今后地震的防灾减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