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环节1
[课堂导入]
《芝加哥论坛报》这样说道:“他们默默无闻地为重塑中国的现代经济繁荣贡献微薄的力量,把幅员辽阔的国家转变成为西方有力的竞争对手。”这里的他们指的就是备受关注的农民工。这些年来,大量内地农民涌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子女教育,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生存环境,令人堪忧。可以说,农民问题,依旧是困扰中国繁荣富强的一个大问题,亟待解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中国历有好几个朝代就是没有解决好农民问题而发生了农-动,走向灭亡。现在我们就来根据所学回忆一下有哪些朝代是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走下灭亡的:秦等。那这些农民起义的一般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可以背背李绅的《悯农诗》)当历史的车轮进入近代社会之后,这些农-动到底呈现了那些新特点?他们的历史作用又是什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太平天国运动。
(板书: 太平天国运动)
[讲授新课]
我们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
【设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一段。
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板书)
(一)兴起的原因(板书)
1、 根本原因:阶级矛盾
2、 间接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3、 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我们说时势造英雄,在这样的时势下,一个英雄应运而生。这个人就是谁?洪秀全。(洪秀全的有关介绍)
(二)过程(板书)
【过渡】:1851年1月11日,是洪秀全38岁生日。教徒自然都要赶去道贺。等大家都吃饱了,喝高了的时候,洪秀全在生日宴会上一鼓动,大家也一附合,于是宣布起义。下面我们根据书上内容,看看其进军过程。
金田→武宣东乡称天王→永安(初步建立政权)→全州(冯云山战死)→长沙(萧朝贵战死)→武汉三镇→南京 到了南京后,洪秀全不走了。为什么?因为南京好啊,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既可以衣袖飘摇,又可以金戈铁马,适合建都。《金陵图经》上说: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埋金以震,故曰金陵。秦始皇至此,他也望到了这里的天子气,始皇的办法是,在南京郊外开挖河流,以泄散王气,并把金陵改称秣陵,这条河就是朱自清先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孙中山曾这样说过: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更何况这里还是“文章锦绣地,温柔富贵乡。”(可以背背杜牧的诗)既然这里有王气,又可以享受荣华富贵。那就在这儿定都吧。
【设问】:定都天京后所面临军事形势怎样?(注意从目的、物质财富、根据地等方面引导出)
【设问】:为此洪秀全、杨秀清采取那些军事措施?结果如何?
北伐遭到了失败,西征取得胜利,东征书上没提,我们就不管了,总体上说太平军脱去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太平太难过进入全盛时期。
【过渡】:我们常说,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
【设问】:太平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什么措施管理自己的半壁江山?
颁行比较完整的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现在我们来看看?《天朝田亩制度》
二、《天朝田亩制度》(板书)(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太平礼制》 )
1、内容:很多,但书上只重点提了两点
《天朝田亩制度》从字面上理解是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但实际上它不仅涉及土地问题,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因为以土地问题,所以称为《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既以土地问题,那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进步性) 分配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空想性)
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其核心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就是说天下田大多是地主阶级的,而现在把天下田,包括地主阶级的土地拿来收归公有,分给天下所有的人,包括占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来耕种。这就意味着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摆脱封建剥削,获得土地是千百年来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中国历,农民在历次斗争中也都提出过
类似要求,如“均贫富”、“均田免粮”等。但像《天朝田亩制度》这样,把农民的斗争目标提出的如此明确,这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它把农民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这里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鲜明的反封建革命性。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空想性、落后性)
⑵产品分配问题:
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空想性、落后性)
“按照“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农民每年收获所得,除生活必须外,其余一律上交国库。如有婚丧等事,则由国库发给一定数量的钱币和实物。通过这些详尽而细致的规定,太平天国是想使每一个公民都能永保一份平均财产,建立所谓的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的理想社会。这是太平天国设计的理想蓝图,这一美好社会能否实现呢?(讲讲农村公社时期事情化和太平天国领导人的腐化堕落的事情以助于理解)。所以说这一纲领具有空想性和落后性。
三、天国的悲剧(板书)
(一)天京变乱——由胜而衰的转折点(1856年)(板书)
1、天京变乱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板书)
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阶级局限性
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2、经过(书内容和画图结合)(板书)
3、影响: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板书)
【过渡】:经过这场变乱,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敌人得到了喘息之机,重建江北、江南大营,再次围困天京,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开始转入防御阶段。这个时候虽然洪教主虽然骄奢淫逸,但还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采取了一些措施:
(二)重建领导核心——英王、忠王、干王(板书)
【设问】:为了打破敌人的包围与封锁,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岌岌可危天国事业,进行那些军事斗争?
(三)后期防御战(1856——1864):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但是这已经是回光返照吧了)—受挫上海—安庆失守——天京沦陷。
【过渡】当然除了在军事做出这些回应之外,为重振朝纲,在洪仁轩的而主持下颁布了《资政新篇》。
(四)《资政新篇》(1859)(板书)
【设问】:《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内容包括那些方面?
1、背景:天京变乱,国势大衰,为重振朝纲,提出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系统的新方案。
1)政治:提倡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2 (2)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3)文教:学习近代教育和先进技术
4)外交: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
3、 评价:
⑴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近切愿望。
⑵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不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因此这个方案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任何积极作用,而且,太平天国迫于当时严峻的形势,《资政新篇》没能实行。(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可以作为补充内容)
【设问】:作为中国历规模,斗争水平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历时长达14年,席卷十多个省份,并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尽管如此,最终还是归于失败。那导致其失败的原因有那些呢?(提示学生从领导力量、斗争对象等角度分析)
1、 失败原因:
(1)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2,时代特点:
(1)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从而具有了民主革命的性质。
(2)一些领导入主张学习西方,向西方寻找真理。
(3)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而失败。
(4)作为“亚洲革命风暴”的组成部分,太平天国还同其他国家人民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
[课堂小结]
高中历史教案环节2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汉至元朝中央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重要制度(如汉削弱相权、三省六部制、宋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元朝中书省),认识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为削弱。
2.识记汉至元朝地方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重要制度(如汉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解决,唐节度使与藩镇割据,宋收地方军事、行政、司法和财政权,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宣政院和宣慰司等),认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识记汉至元朝的选官制度的演变(如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科举制),认识封建君主通过控制人才的选拔与任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与自己制作的本课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图表法等。
教学过程设计
【有机引入】
问题:秦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引导:秦朝是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又在历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极具开创性,尤其是秦始皇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是为后来历代统治者所沿袭。那么,在秦朝之后,作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如何发展的?其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探讨的问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自主学习】
1.中国从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一直存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想解决这两对矛盾。那么,你能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两对矛盾的?收到了怎样的成效?
2.你能透过“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发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哪些重要规律?
【知识梳理】
第一种归纳整理知识设计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汉朝郡国并行,封国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中央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把军权、行政权、财权收归中央,并设通判监督地方
4.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宣政院与宣慰司分西藏和边远少数民族区,便利中央管理地方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和行政权,汉武帝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三省体制,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3.宋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相权,由皇帝总揽
4.元设中书省取代三省为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权,后可左右皇帝继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央不断加强对选官与用官的控制
1.汉行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中央与地方各行其权
2.魏晋南北朝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与用官为世家大族垄断3.隋唐至明清行科举制,选官与用官为中央政府控制
第二种归纳整理知识设计
【探索攻关】
探索攻关一:汉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答案提示]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
探索攻关二:面对汉丞相位高权重,汉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答案提示]措施:①用布衣为相;②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郡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③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外朝”——执行机构;④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得出结论:两汉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
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探索攻关三:阅读教材,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形成的?有何意义?
[答案提示]形成:①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又有中书省、门下省)②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政府统治机构。③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④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结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都受制于皇帝,最终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三省六部制意义:①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君权;②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③后来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探索攻关四:宋初加强皇权的背景、措施、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背景:唐后期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
措施:①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枢密院是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③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④三司史——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结果: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结论:北宋中央政治制度——(“一参”“二府”“三司”)
探索攻关五:结合教材,元朝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①中书省——行政机构,统领六部,行宰相职权;②枢密院——军事机构;③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得出结论:元朝中央政治制度——(“一省”“二院“)
探索攻关六: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何影响?
①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和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以来,行政效率低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本课小结】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来历代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诞生之时就存在着相权与君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从自己统治的实际需要,对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了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其特点是相权不断削弱,地方的独立性不断削弱,地方权力更多地收归中央,而最终的受益者是皇帝,皇权得到了不断的强化。但是,在这段时期内,丞相的权力虽然不断受到削弱,地位不断下降,但毕竟还是存在的,对皇权而言仍是一个影响的因素。到了明清,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皇帝们会如何对待影响自己大权独揽的一些因素?这便是第4课学习的内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智能训练】
1.学过本课,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2.尝试查一查,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划?
提示:①教师应提供元朝疆域图,引导学生从掌握元朝的行省划分入手,宏观把握行省制度的建立及作用,进而以自己家乡为轴心,更深入地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细节,加深对这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重大变革的认识,从中更深刻地理解行省制度给中国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②鼓励学生运用电脑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汇集、展示、交流,互相观摩学习。
【教学后记】
1.本课用1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相当紧张,只能以教材内容为基本教学资源,如果引入其它教学资源就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
2.本课我设计了二种知识归纳法,相对来说,第一种更能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但第2种则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表格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
3.由于内容较多,在难度和深度上不能进一步提高,以后可以在内容精简上下些功夫,以腾出时间。
高中历史教案环节3
、课前导学
[课程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
(1 )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________建立的政权。
(2)东晋时建立代国 ,不久被前秦所灭,____________后,再度崛起。
2.发展
(1)386年,________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史称______。
(2)398年,拓跋珪迁都______,北魏历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统一
(1)完成:439年,北魏统一____________,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影响
①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推动了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的转变。
③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激化
(1)北魏靠武力统一北方,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2)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也激化了阶级矛盾。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激化了矛盾。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_______________。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___________,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
(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____________,改革______落后的统治方式。
(2 )和______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2、课堂识真
知识点一 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
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
C.曾多次迁都
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是在( )
A.386年 B.398年 C.439年 D.471年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 )
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 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 ③重用汉族儒生 ④兴办太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知识点二 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4.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 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 )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B.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
D.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手段
5.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 ③都城偏远 ④南朝政权的威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由于( )
A.鲜卑族的落后 B.统治者的残暴
C.战争不断发生 D.汉族不断反抗
知识点三 冯太后和孝文帝
7.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
A.拓跋珪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8.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 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 )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
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
C.改革了鲜卑族传统教育方式
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
3、课后见功
图二 太武帝 拓跋焘(423~452年在位 )
图三 冯太后(441~490年)
(1)简述北魏道武帝和太武帝对北魏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
(2)冯太后辅佐孝文帝执政时,面临着哪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她所选择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是什么?
(3)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冯太后 ?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10.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投奔他们,成为坞堡中的一员。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坞堡,被迫承认坞堡组织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 代管征收赋税和 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有许多的弊端,宗主往往隐冒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借此逃避赋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可知,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
(2)该制度的推行有何危害?
(3)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第7课改革迫在眉睫)
1、课前导学
一、1.(1)拓跋部 (2)淝水之 战 2.(1)拓跋珪 北魏 (2)平城
3. (1)黄河流域 (2)②畜牧经济 农业经济
二、1.(2)赋税收入 徭役征发 3.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
三、1.(1)汉族先进文化 (2)儒家经典 2.(1)统治经验 鲜卑族 (2)冯太后
2、课堂识真
1-8 A C D A A A C B
3、课后见功
9.(1)386年,拓跋珪重新建立了鲜卑族的代国,并改国号为魏;398年,他迁都平城,并于第二年称帝。拓跋珪为北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拓跋焘最重大的贡献在于统一了黄河流域,拓展了北魏的疆域。
(2)问题: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社会动荡不安。方式: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冯太后能在北魏发展的历史关头,积极辅佐孝文帝进行改革,顺应民族融合发展的潮流,不愧是我国历的女改革家。
5、拓展空间
10.(1)宗主督护制。
(2)剥削农民,隐冒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也造成地方割据势力。
(3)它的推行激化了矛盾,改革迫在眉睫,导致孝文帝进行改革。
高中历史教案环节4
《世界近现代史》
一、教科书对于学生发展的功用
(一)知识构建功能
本册书从内容编排上看,主要以时间顺序,以章节体形式编写;从线索看,主要有以下几条:
1、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2、重要的国际关系
(1)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三次殖民高潮)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争夺世界霸权斗争)
3、民族解放斗争
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战争——亚洲革命风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4、国际*运动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诞生和*运动的发展——*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从每课的内容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构建,并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各线索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整掌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能力培养功能
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些课程内容来培养学生能力,包括知识构建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践操作功能
教材设置活动课,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图书馆、阅览室,上网查找资料,拓宽了视野,掌握了查阅资料,利用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编自演的历史剧,虽尚显稚嫩,但在过程中,挖掘历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态和语言,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四)心理教育功能
历史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在学习过程中,从历史人物的坎坷悲壮,从历史发展的曲折反复,学生能够获得一个心理感受: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从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从世界史的发展中还学习到许多为科学献身、为国家捐躯、为真理求索的人,从他们身上,学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成功和失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情感教育功能
本册书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从中我们受到的启发是:一要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动,否则将被历史淘汰;二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知耻而后勇,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意识到当代青年肩上的重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奋斗。
二、教科书的课程价值达成度
(一)从内容选取上看课程价值达成度
本书内容包含从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直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集中叙述了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
本册书按时间顺序、以章节体的体例叙述了世界近代史的发展变迁。本书的主要线索是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与之相关的线索还有:三次殖民高潮;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国际*运动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与冲突。主干知识与支干知识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构筑成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从内容的选取上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广阔画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再掌握历史发展的各时期的特点,从而掌握了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内容。
(二)从内容组织上看课程达成度
本册书从内容上可以看出,它改变了以往教材的繁难偏旧的编排,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新的观点。以前的历史往往以政治史为主线索,学生从书中接受的往往是比较僵化的观点,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本书从内容选取上,增加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全貌,学生又可以从文学、科技、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掌握那个时代,迎合了高中学生知识的个性多样性和知识的综合化需要。
(三)形式特征看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本册书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1)新教材课型多样,除了讲读课外,还有阅读课、活动课。上好这些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2)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图片、画像、资料,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3)每章开始设引言。引言介绍了本章的内容背景和线索。便于学生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掌握历史发展的特点。(4)每节课后的练习题增设了《阅读与思考》专栏,由学生选做,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5)书后加附了《部分中英词汇对照表》,对书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文件、历史事件称谓进行中英文对照,便于学生查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善于组织教学,有效的利用书中的资源、资料、练习题,上好阅读课和实践课,搭建学生思维的平台,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一定会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对教科书的加工处理
本册书总体编排设计精当合理,符合学生在这一年龄段的认知能力,注意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结合。
(一)加工改造的视角
1、根据历史知识特点。历史知识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散,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一些历史线索难免显得支离破碎。
2、根据高二文科班学生的特点。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大多数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基本能够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有的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理解不到位,缺乏用精练的学科语言概括表达的能力;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阐述自己的见解。
3、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能力,成为摆在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教材,大胆取舍,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对教科书的加工处理
1、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增补了一些内容。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向学生介绍了富尔顿和他的汽船,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介绍了萨拉热窝事件的经过,增加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
2、有效的利用和整合课程资源。譬如:学习第四章第一节时,我注意将两次工业革命对比来讲授;第三节《列强对世界的瓜分》,我请同学总结世界历的三次殖民高潮。通过调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线索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3、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运用对比法、联系法、讨论法和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如:在学习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比较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学习了殖民侵略过程后,对比三次殖民高潮的时间、特点,从而认识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在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节时,设置了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学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后,安排了活动课“如何评价拿破仑”。通过这些措施,培养了学生学史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4、将世界史和中国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过程中,渗透一种观念: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学习工业革命时,请学生分析“鸦片战争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在学习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时,分析“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和十九世纪末在中国掀起的瓜分狂潮有无关系”等,增加学生横向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5、加强各学科的综合。历史展示的是过去那个时代的全貌,包罗万象,它涉及到地理、政治、文学艺术、科学等各方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将各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如:分析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国通过改革和革命,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从而,印证一个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分析历史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育形势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将更高,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较高的教学理论,还要有崇高的师德修养。在教学中,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好教材,才能适应今天的教学。教材是学习知识的一种载体,教师要能正确的驾驭它、使用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今天素质教育的需要。
高中历史教案环节5
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
一、对教材的剖析和处理--说教材: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人在地理上的重大发现,掌握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经过和意义;理解宗教改革的原因和作用;掌握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爆发的时间和领导人。
2、德育目标: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以下问题:
(1)、新航路的开辟既需要技术条件,更需要决心和勇气。
(2)、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积极影响,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掠夺的道路。
(3)、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
3、能力培养目标:
(1)、在教师帮助下,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的开辟的动机和取得的成就,结合开辟新航路的成果和后果进行思考,加以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使学生认识作为飞机制度精神支柱的天主教会的反动性,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反封建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看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其为重点、难点的依据:
1、重点、难点:
(1)、重点:四次重要远航。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
(2)、难点:对新航路的开辟做出恰当的评价。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在打击天主教会方面的作用。
2、确定其为重点、难点依据:
(1)、确定上述重点的依据:从"新航路的开辟何宗教改革"这一课题来看,它包括两部分内容,:"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而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是指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四次远行活动,所以确定"四次重要远航"为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而宗教改革首先是从德意志爆发的,德意志宗教改革期间又爆发了农民战争,而后宗教改革扩展到北欧、西欧其他国家,对欧洲的封建势力,特别是天主教会势力的打击颇大,所以确定"德意志宗教改革"为本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
(2)、确定上述难点的依据:"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影响巨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其评价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而这些知识既属于难于理解的知识,又超出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所以确定"对新航路的开辟作出恰当的评价"为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3本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以及知识结构和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
(1)、地位:"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是欧洲中世纪历史结束时期14---16世纪,欧洲巨变的两大标志,对欧洲和整个世界历史影响巨大,特别是对世界近代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世界古代历史到世界近代历史的承前启后的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2)、知识结构和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由于长期以来东西方贸易被阿拉伯人、意大利人所垄断,再加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对东西方贸易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随着西欧商业的发展,贸易的扩大,再加上《马可波罗行纪》的刺激,激发了西欧人探索新航路的欲望,先是迪亚士、达伽马往东的航行,最后达伽马到达印度,后是哥伦布、麦哲伦的往西航行,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也找到了一条通往东方的航路,从而把世界更紧密的联系起来,接踵而至的是欧洲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深重的劫难,而新航路的开辟进入高潮的时候,德意志社会动荡,天主教会成为众矢之的,1517年马丁路德引发了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期间爆发的农民战争,给天主教会以沉重打击,并且形成了新的教派,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社会基础。
二、教法设想--说教法
关于"新航路的开辟"要讲清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和意义。讲述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归纳出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教师可补充说明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也是新航路的开辟的重要条件。对于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教材提供的史料已相当丰富,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再指导学生通过填表格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四位航海家、航行时间、出发国家、到达地区或取得的成就,归纳出"两个方向四条航线",并且指出向东航行的迪亚士、达伽马是受葡萄牙国王的支持,向西航行的哥伦布、麦哲伦是受西班牙国王的支持,这样既便于学生记忆,也为以后讲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扩张埋下伏笔。在讲述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地图《新航路的开辟》,利用多媒体,把四条航线设计成动画效果,以增强其直观性、趣味性。通过"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的比较表",使学生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新航路的开辟的两大后果。这种教法既体现了本课教材的显著特点--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之一--既有较强的求知欲,又有较强的表现欲。学习"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一目,采取"导读--讨论--精讲--练习"的方法,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辅导题阅读教材,再小组讨论归纳出宗教改革爆发的原因,教师精讲宗教改革的原因与农民战争爆发的联系及对天主教会的打击,要求学生掌握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时间和领导人。
三、学法指导--说学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教材子目,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整体感知和把握教材。
2、利用实物投影仪,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
3、把预先编写好的阅读提纲用实物投影仪投出,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教材,使之成为学生独立自学的"拐杖",同时晓知以科学的阅读方法,如划线、加点、打圈、作批注、抠字眼等,以抓住重点,理清知识结构和层次以及记下难点疑点。(本课的阅读提纲如下:)
(1)、西欧人从何时起在努力寻找新航路?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最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哪两个?当时具备了那些条件?
(2)、开辟新航路过程中向东航行的两个人是谁?他们分别在何时从什么地方出发到达什么地区?
(3)、开辟新航路过程中向西航行的两个人是谁?他们分别在何时从什么地方出发达到什么地区?
(4)、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对世界对西欧产生了什么影响?
(5)、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6)、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时间与领导人分别是什么?
4、关于历史地图的使用:历史地图属于"图象性"的教材,它通过简明的地图语言,显示历史现象发生的时空概念。本课有两幅重要的历史地图,对于〈〈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可以用投影仪打出,使学生对东西方的主要交通路线先有一个初步印象,将所学的中外历史有关知识同课文第一段联系起来,讲述西欧人为什么开辟新航路,要求学生掌握交通要道上的黑海、波斯湾和红海等概念。对于〈〈新航路的开辟〉〉地图,是本节课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地图概念,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设计成动化地图,四条航线设计成四种不同的颜色带箭头的线条表示,并且设计上动化效果,利用幻灯片放映,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5、关于课文中插图的使用:
初中学生喜欢课文中的插图,有的学生还超越教学进度去翻看后面的插图,有的还在课余时间用纸蒙在插图上描绘。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本课的插图有10幅(不包括历史地图),如,《达伽马在航行中》刻画了达伽马不畏风暴,不顾疲劳,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
6、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培养优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其思维点与教学重点、难点正面撞击。如问:"郑和下西洋较西欧人的远洋航行有着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的特点,但问什么在世界历郑和下西洋反而没有新航路开辟的地位重要呢?"这个问题比较尖锐,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优秀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7、关于课堂提问: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可以运用巧设台阶的办法,使每一个学生都享有成功的快乐。如"西欧人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一题,可以用一题多层次的设问的办法,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如,第一步,问"是什么促使和吸引西欧人到东方探寻财富?长期以来东西方贸易被什么人控制?"第二步,问"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什么?)总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教学构想-------说教学程序
1、导入:(3分钟)投影一张现在世界海上航线图,提出问题:今天海上交通四通八达,当初海上的航线是怎样开辟出来的?由此导入新课,并指出"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欧洲发生巨大变化的三大标志。新航路开辟是指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的不经过地中海而是绕过非洲或美洲到达亚洲的航路。
2、出示目标:(2分钟)用投影仪打出,师生共同阅读,教师点明本课的学习重点,让学生心中有数,学有目标。
3、导读:(12分钟)在出示教学目标后,用投影仪打出本课的阅读提纲,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重点、疑惑点及作出相应的记号(加点、划线、打圈、作批注等),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教师巡回指导,对差生个别辅导,以回收教学信息。
4、导议:(6分钟)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前后四人一组进行讨论,主要讨论在阅读中存在的疑惑点,并组织各组选派代表到黑板上填出《新航路开辟简表》,教师仍要巡回指导,并控制好课堂气氛。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素材五篇2023-08-02 20:14:12
最新数学新七年级上册教案模板2023-08-17 07:20:41
初高中衔接历史教案范文2023-08-01 01:45:25
初高中衔接历史教案范文2023-08-01 01:45:25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民版五篇2023-08-12 12:49:54
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教案五篇2023-08-05 05:45:16
高中历史主要的基础学习方法2023-08-11 21:05:21
高中阶段历史简单高效学习方法2023-08-04 12:26:27
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导入方式的选择最新资料2023-08-08 04: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