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八年级历史渗透德育教案最新模板

更新时间:2023-08-14 03:45:06 来源:高考在线

八年级历史渗透德育教案1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基 础

知 识 了 解 甲午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掌 握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能 力训 练

过 程

方 法 口 头

表 达 让学生介绍邓世昌、徐骧、刘永福等人在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斗争中的事迹,提高复述能力

比较分析综合说明 从《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的变化,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历史趋势

讨 论

探 索 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情 感、

态 度、

价值 观 爱 国

情 感 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思 想

意 识 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 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列举左宗棠收复x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尽管他对于太平天国的镇压,具有反人民的一面。在收复x疆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却值得赞颂:他对于较弱的阿古柏果断动武,直接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俄国则尽量避免直接交战,通过外交谈判,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伊犁。)

2.起初在收复x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对立的代表人物是谁?(李鸿章)

教师讲授:李鸿章重“海防”轻“塞防”的主要企图是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但是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形势下,李鸿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终把“老本”都输光了。请同学们阅读《甲午中日战争》,看看李鸿章怎么把“老本”输光?中国又遭到哪些重创?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现出哪些与李鸿章态度不同的英雄人物?(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海大战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2、请2——3位学生同时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评判优劣。(教师作“画外音旁白”,学生配合表演适当的动作或对话)

师: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日本舰袭击,邓世昌动员致远舰官兵保卫旗舰。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冲锋情景)……

师:致远舰中弹过多,舰身严重倾斜,弹药也用光了,邓世昌动员将士决死一战。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撞向“吉野”的情景)……

师:致远舰被敌人用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决心与军舰同沉大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

生:(表演不接的动作,也可自拟语言表白殉国决心)……

师:邓世昌的爱犬死死衔住了他的衣服不放,邓世昌怎么做?

生:(狠了狠心,表演用手将义犬按入水中的样子,接着沉入碧波……)

《马关条约》

1、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所以,黄海一战,中日双方各有损伤,实力对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是,后来日军却连战连胜,相继占领了哪些地方?(辽东半岛、旅顺、威海卫等)

2、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

3、 战后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双方的代表分别是谁?(《马关条约》,1895年,[中]李鸿章和[日]伊藤博文。)

4、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指导学生制表填表)

项目 内容 分析 影响

《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等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加重中国的贫弱列强向中国倾销工业品,瓦解了中国的封建经济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5、台湾人民怎样谴责卖国的清政府?(有人写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卖国嘴脸。)

6、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奸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八年级历史渗透德育教案2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成就以及863计划的制定;理解教育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论断;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其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你怎样理解上述法律条文中你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失学或辍学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培养学生理解历史材料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分组搜集、整理资料,用生动的事例说明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3)课后延伸: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帮助失学儿童?”或者以“让我们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阳”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写一封倡议书。激发学生关注祖国命运的情感和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增强直观性,感悟历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辉煌成就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方针等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3)通过对所在社区学校同少数落后地区义务教育情况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增强热爱家乡的观念,树立学好本领、建设好祖国的伟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难点

“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重温课本84页“自由阅读卡”,启发学生思考:加入WTO以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学生回答:有助于加强我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贸易联系,为我国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的空间。同时,在WTO里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必须遵循这个组织规定的许多“游戏规则”,假如有所违犯,可能得不偿失。

一、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师:“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国家增加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各地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出现了一些设备先进的中小学校。”

多媒体显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及邓小平的照片)”

师:这个题词不仅是对景山学校的,更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这是新时期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方针。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真可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下面我们一起进入历史回顾。

多媒体显示:历史回顾

师:我国自清朝末年以来,一再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但从未实现。*制度的确立为实施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则使义务教育由理想变成事实。

多媒体显示: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师:“在政治课中大家多次接触到《义务教育法》,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它的含义是什么?”

生:它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基础教育,强制学龄儿童接受一定的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必要措施。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问题。”

多媒体显示:《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你怎样理解上述法律条文中你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小女孩:我们上学是家长和学校的事,家长和学校让上学就上,不让上学就不上。

小男孩:不对,上学是我们自己的事,既是我们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也是我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依法执行。不能让上学就上,不让上学就不上。

师:“尽管我们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赋予了青少年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少数地区的孩子还不能享受到这种权利和义务。”

随后教师问题:总有一些孩子由于种种现实问题而辍学,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纷纷阐发他们的观点和见解。

生:“应该大力发展经济,经济搞上去,我们就能很好的发展教育。教育搞好了,人才就多了,科技就进步了,经济也就发展了。”

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生: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处理那些侵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人和事。另一方面要发动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兴办“希望工程”、“阳光工程”,切切实实地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改善办学条件,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应得的权利。

师:“刚才有的同学提到发展经济和教育的关系,提得很好,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多媒体播放短片“科教兴国”(视频:科教兴国)。

师:“‘科教兴国’战略中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是怎样发展教育事业的呢?”

①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②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师:“面对我国过去所取得的成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与此同时,作为与‘科教兴国’战略同步成长的你们更应该放眼看世界!”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一下。

生:“日本大力发展教育,长期坚持智力高投资,不断改革教育体制,为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培养大批具有中等以上学历的有技术的优秀工人和科技人才。”

生:“德国和日本都是二战中战败的法西斯国家,战后经济颓废。然而仅仅一、二十年时间,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的飞跃令人咋舌,两国分别成为60年代初和60年代末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尤其日本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究其原因,我们发现除了一定的民主改革、加强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依靠美国扶植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高度重视教育。”

生:“发展中国家新加坡也是大力发展科教事业、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不仅保证了科技和生产对人才的需要,也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大军,70年代新加坡经济年增长率不仅超过西方,而且成为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竞争对手,令世界瞩目,被称为‘70年代的奇迹’。”

师:“这些国家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和后天的生产力,所以高瞻远瞩的邓小平一再强调,发展科技,不抓教育不行。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科技的进步”。

教师过渡:现在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牢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自然能够“水到渠成”了。

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师: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教师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资料的汇总,思考、讨论并作答。

①数量大增,学科齐全,布局合理。(展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网址、图片、文字资料等)

②科学研究硕果累累。(“863” 计划项目和国家发明奖。鼓励学生查找课外资料,说出具体事例)

师:“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时代的高度,审时度势,提出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坚持“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这都是我们新时期教育取得成就的有力保障。那么,我们青少年又应以怎样的实际行动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呢?你能否为自己将来的学习前景作一番美妙的设想?譬如,你将为自己初中毕业以后选择什么道路?你将以哪门课程作为重点选学的方向?”

生:“当前我们正处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大潮之中,学校和老师为我们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精心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大家要珍惜这些机会,争取多学些本领,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打下坚实基础。”

生:“想要考重点高中,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理科我很喜欢,我想搞科研工作,希望拿到‘诺贝尔’奖,为国家作贡献。”

生:“初中毕业后,我打算去读艺术高中,以后考艺术学院,做一名演员,能走向国际。”

生:“我不想读高中,我希望直接去读技术学校,早点工作,边工作边深造,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司。”

生:“我们读初中毕业是最低的标准了,多数人都还是希望能继续深造,现在读大学是我们的起码要求了,研究生和博士生更是不断地扩招,所以,我们为了自己也得好好学习,要不然,怎么在以后的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啊?”

教师总结:“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所以大家有责任、有义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课后思考和探讨

对于我国目前尚存在8507万的成人文盲,请你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课后小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想?

八年级历史渗透德育教案3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中国的热爱之情。认识到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漫画、地图、实物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设计课后延伸内容,让学生拓展知识,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合理方案。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组织学生分四个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变化。

2.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教师的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授: 过去男女谈婚论嫁,常以“四大件”作为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课件展示新旧“四大件”图片)。“四大件”的演变,足以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衣食住行的变迁

(一)服饰看变迁

1.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2.六、七十年代人们的服饰被称为“蓝(灰)色的海洋” 这一时期人们的衣着不仅色彩和样式单调,而且数量有限,需要凭布票来购买。

3.“-”时,青少年喜欢穿绿色的军装。

4.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日益丰富的饮食

“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吃”的方面有何变化呢?

1.改革开放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人们 “吃”的水平也很低,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难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粮充饥。城镇居民吃粮油要凭票供应,居民每天只能凭粮票、肉票、菜票 等获取有限的食物。

2.改革开放后,大米等精细口粮成为人们的主食,蔬菜种类日渐丰富,90年代营养搭配、绿色食品、膳食平衡成为百姓饮食“主旋律”。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吃出营养、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教师过渡:人们常说,我们现在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也好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怎样的改善呢?

(三)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1. 人均居住面积: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只有3.6平方米,农村是8.1平方米。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几年里,中国的城市面貌和百姓住房条件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到2000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超过了10平方米,农村超过24平方米。

提问:你在家里有独立的房间吗?请说说你家现在的居住条件怎样?

2.配套设施、房屋装修: 改革开放前随处可见破旧木板房,改革开放后逐步被外表装饰漂亮的楼房所取代。城镇居民住上了高楼大厦,而且装饰讲究,宽敞明亮,中国农村的住房变化同样令人吃惊。

(四)四通八达的交通

改革开放前,农村靠畜力和步行,城市靠公共汽车和自行车,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乘出租汽车和开私家车的人多了起来,除此之外,我国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坐飞机不再是件稀罕事,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了一定的比重,说明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和改革前交通工具紧张,道路拥挤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提问: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汽车的发展,随之带来了什么严重的问题?

2、如何缓解城市中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问题

教师过渡:了解完了衣食住行状况,我们再来看一下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两个内容:

就业和社会保障

提问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问2:铁饭碗要不要打破 ?为什么?

提问3: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

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大幅度提高。

课后习题

1、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要凭粮票,主要是因为当时( )

A人口多,耕地少

B 政府控制城镇人口规模

C 政府提倡节约粮食

D 经济发展水平低

2、下列符合-时期人们服饰特点的是( )

A 服装争奇斗艳

B 时装表演成为风景线

C 穿解放装,千篇一律

D 西服革履,风度翩翩

3、下列各项就业办法中属于

“铁饭碗”的是( )

A 持证上岗

B 毕业分配

C 就业培训

D 公开招聘

八年级历史渗透德育教案4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和意义。

2.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形成国际意识,理解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分析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

3.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认识-集团分裂祖国的丑恶行径,理解中国共产党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内容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的重大决定,如国旗、国歌、首都、政府主席、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突破这一教学重点内容,同时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本课的难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和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学生对西藏和平解放的过程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历史材料,通过分析西藏和平解放的进程,进一步认识-集团分裂祖国的丑恶嘴脸。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长江三峡、神州七号发射成功、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图片。

这几幅图片从几个侧面反映了祖国今天的强大与繁荣。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在过去的百余年里,我们曾遭受到外来的侵略,任人宰割。正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而卓绝的努力,建立新中国,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节课,让我们重温那振奋人心的一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多媒体打出课题: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播放《开国大典》视频

同学们,当你们看到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时,你的心情如何?

指导学生把握时间、地点、人物、重要话语、庆典议程等基本要素。

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54门礼炮吗?为什么要齐鸣28响呢?

在开国大典上,我们听到了国歌、看到了国旗。这些新中国的象征,是如何确定下来的呢?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有662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团体和民族,许多代表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来北平参加政协会议的,这些都说明政协会议的召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因此会议能限度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具有类似现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要求学生用5分钟时间看书P2,按照导学提纲的提示自学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有关内容

引导学生归纳出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是:一个文件:《共同纲领》;一个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一个主席:毛泽东;一面国旗:五星红旗;一首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一个首都:北京;一种纪年法:公元纪年;一座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

多媒体打出五星红旗图片

政协会议上提到的五星红旗,我们每天都能看飘扬在祖国的上空,那么,五星红旗是如何确定的?有什么象征意义?

《义勇军进行曲》是在日本步步进逼、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创作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成为历史,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那为什么还要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

点拨:《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采用了进行曲的旋律,铿锵有力,唱出了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虽然新中国成立了,但我们还将面对国内国际方方面面的困难和威胁,这就要求我们用这种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建设我们的国家,克服各种困难,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也警示后人,不要忘记这段民族战争的历史,居安思危,以史为鉴。

多媒体打出“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碑文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中,提到“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别指的是哪一时期?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归纳总结: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工作。

学习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把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归纳出来呢?要求: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析

解释:

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结束了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结束了,开始向*过渡。其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开始了*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最后,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首先,新中国的成立,使占世界1/4的人口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的力量;其次,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打出朱德总司令在开国大典上宣布命令时的情景图片

解释:1949年月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西南、东南沿海、海南岛、新疆等地仍盘踞着大量的国民党军队,为了解放全国领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开国大典上命令人民解放军继续进军。到1950年底,除西藏外的大陆全境基本解放

西藏地区是在什么时间、通过怎样方式获得解放的?西藏的解放有什么意义?

打出“西藏和平解放历程”的图片,并解说其过程。

解释:解放前西藏情况十分复杂,外国的一些政治势力利用宗教和历遗留的民族矛盾插手西藏问题,企图使西藏与祖国分离。所以解放西藏的核心问题是政治问题,应采取和平解放的办法。消除汉藏之间的民族隔阂,争取藏族同胞的支持,孤立少数分裂分子。1951年5月中国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0月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插上了雪域高原,西藏千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长期以来,不断有一些国家干涉中国内政,策动西藏叛乱,-喇嘛也出逃国外,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还在1989年授予-喇嘛诺贝尔和平奖,进行反华活动。

播放-集团在西藏“-”视频

课后小结

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在维护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决不会有丝毫让步,企图依靠外国势力达到“-”、分裂祖国的活动是背叛祖国的可耻行径,决不能让其得逞。

多媒体展示学习小结问题卡

指导学生设计本课大事年表

板书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开国大典

二、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

2、地点

3、主要内容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四、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

2、意义

八年级历史渗透德育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掌握先烈英雄业绩,体会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他们身上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增强学英雄的信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知识与能力

1.了解美国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史实,讨论分析“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出兵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2.掌握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能生动讲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体会认同他们的优秀品质。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增强感性认识。

2、通过分组讨论和图文转换活动,提高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通过发言,加强知识的理解和交流。

3、通过朗诵经典作品,讲故事,学唱歌曲,进行情景体验,加深对过去的理解。

4、通过阅读课本,地图,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思考历史问题。

教学对象分析

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态度,原有基础和存在问题,才可能进行针对性教学。本课教育对象为八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期待教师、同伴的赞许和认可。他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日渐增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经历,实践经验,其思维方式,思维角度不够全面。这就要求教师能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掌握丰富的课程资源,巧妙设计问题,多角度引导探究。此外,随着八年级课业的增多,升学压力的增大,许多学生对历史课学习主动性下降,已经不能主动去阅读相关书籍,搜集有用的资料。基于此,在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平台制作多媒体课件,提供丰富详实的资料;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认识历史问题。

教学媒体设计

1.电教媒体的选择

依据事实性教学原则,情景性教学原则,探究性教学原则,选择计算机教学媒体。用POWERPOINT自制幻灯片13张,选择文字,地图,影视片断等,形成完整课件。

2.电教媒体的应用

在《最可爱的人》课件中,充分调动视听等感官的感受,可以在课堂45分钟,提供给学生大容量的知识信息,还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于启迪思维,促使学生乐学,主动学。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背景音乐。

[提问]作家魏巍以他的切身体会,告诉人们谁是“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志愿军为什么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课件演示]出示课题及背景音乐。

[学习新课]

[课件演示]资料片《百年中国──抗美援朝战争》

[讨论]中朝两国唇齿相依,接到金日成的请求,毛泽东闭门思索三天三夜。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不出兵可能会有哪几种结果,利弊如何?出兵可能会有哪几种结果,利弊如何?

[教师归纳小结]美国出兵侵略朝鲜,同为*国家,唇齿相依,我们不能坐视弱小的邻国受强国的欺凌;美国侵略军直接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课件演示]《中国人民志愿军1-3次战役示意图》

[活动]同桌两人一组,对照地图,指出鸭绿江,三八线,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进攻方向,讲述抗美援朝经过。

[课件演示]《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图、停战的相关文字资料

[讨论]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国人怎么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2、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课件演示]邱少云、黄继光的图片,电影《英雄儿女》片段

[活动]英雄赞歌①说说最可爱的人,生动讲述你所了解的英雄故事。②探讨志愿军身上有哪些高尚的品格?为什么会被誉为“最可爱的人”?③同唱一首歌《英雄赞歌》

课堂小结

[活动]个人分别做本课的知识结构图,前后四人一组交流完善

[练习]教师点拨本课易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