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下马陵前忆仲舒美文欣赏

更新时间:2023-08-12 07:09:34 来源:高考在线

下马陵前忆仲舒美文欣赏

  走出碑林时,已近夕阳西下,因是春末夏初便总觉得天色尚早。于是,我又沿着三学街走上了顺城巷,过文昌门一直向东,往和平门方向走去。

  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下马陵。提到下马陵,就不得不讲到一个关于它的故事:相传,汉朝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董仲舒逝世后,安葬在京城长安的南郊。一日,汉武帝经过这里时,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与哀思,特意下马步行,于是民间从此就称这里为“下马陵”。我姑且暂不去评说,这则传说故事的真伪,既然来到了这里,我就应该相信它的存在是真实的。

  在这里又一位思想大师与传世巨匠,浮现于我的脑海之中,他就是“下马陵”的主人——董仲舒。提起他,我想绝大多数人,对于他的认知和了解,几乎都是来源于他向汉武帝进谏的一条学术建议与治学方略,那就是他所倡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既然说到了这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与方略,那么就又不得不讲一下,在汉武帝登基执政之前,中国古代社会中所流传的各种学派,以及治学主张。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先秦,曾在治学领域中出现过“诸子百家”的繁荣局面。诸如:以孔丘、孟轲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李耳、庄周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以墨翟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以韩非、商鞅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学派;等等。

  在西汉王朝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在在经济上采取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治国上则信奉了“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并将其立为治国的基本方略,一直延续到汉武登基之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车轮不仅能碾轧许多腐朽的事物,同时,更多地是使得一些新鲜的,符合发展规律的人和事应运而生。

  公元前141年,中国古代历史上迎来了一位雄才大略,且建树颇多的皇帝,他就是汉武帝刘彻。汉武帝继位时,西汉王朝已经建立了六十余年,在经过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及汉景帝刘启等几朝的不懈努力与平稳过渡后,整个汉朝的国力大为增强,民众的生活也日趋富足。在汉武帝临朝执政之前,汉朝就已经历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在这样的状况下,汉朝原先所奉行的“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汉朝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原先的体制也无法适应和满足刘彻蠢蠢欲动地内心了。所以,在刘彻继位后七年,即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已经能独立执掌朝政的他,便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和推举贤良的文学之士,征求治国方略。

  当时,在江都易王刘非那里任相国的董仲舒,被推举参加了汉武帝的策问。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都是有关天人关系的问题。

  第一次策问,主要是询问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问,主要是询问治理国家的政术;第三次策问,主要是询问天人感应的问题。汉武帝与董仲舒之间展开的这三次策问,也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在其著作《举贤良对策》中,不仅明确地阐述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也详细地论述了在大一统中神权与君权的关系,并且大胆地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建议。

  由此可见,董仲舒所提出的思想体系与治国方略,主要包含了三种论断,即大一统、天人感应和以德治国。

  西汉初期,实行的“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其经济迅速发展,并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可是,在汉景帝后期却发生了以吴、楚两个诸侯国为首的七国之乱,打破了这样的盛世,并使统一的国家即将面临着被分裂的危险。

  董仲舒以为,这样纷争现象的出现,关键在于没有在思想上形成大一统。于是,他从儒家经典著作《公羊春秋》中找到了有关于“大一统”的理论。并在他自己的著作《天人三策》中对“大一统”理论作了说明:“《公羊春秋》中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是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

  他根据“大一统”理论的普遍法则,提出了在思想上也要“大一统”的观点。他在《天人三策》中还说:只要不在六艺之列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都不允许其发展下去,不允许其与儒家思想一起存在。只有这样,那些乱七八糟的学说与教派才不会再来迷惑百姓,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才能顺利地执行下去,也能彰显出统治阶级至高无上的地位。

  只有思想的统一,才能维护和巩固政治的统一。用思想来巩固政治,那么思想就应该统一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教派上来。故此,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思想大一统的建议之后,遂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政策。将儒家学说作为正统的思想学说,从此,汉代思想界与文化界树立起了儒学的权威。

  众所周知,儒家学说的创立者为孔子。当年孔子为了宣讲和弘扬儒学,不辞辛苦,驱车千里。以周游列国的方式进行宣扬,但是是收获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真正使儒学成为封建王朝正统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者,实乃董仲舒也。仅此一点,董仲舒对于儒学的贡献,丝毫不逊与孔、孟等儒学鼻祖。

  在“天人感应”理论中,董仲舒将《公羊春秋》里,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而“遣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董仲舒采用“天”来限制皇帝的私欲,制约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这就是“天人感应”理论,为封建社会长治久安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另外,在董仲舒治国方略的思想理论体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以德治国”理论。他倡导“德治”应是巩固封建统治基本的治国原则。他在给汉武帝的上疏中明确表示:作为帝王,应秉承上天的意思进行国家的管控与治理。因此,就应该用仁德教化,而不是用刑和法予以治理,应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

  正是由于董仲舒的善谏,加之汉武帝的纳谏,才使得汉武一朝的思想、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能够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发展;更使得汉武一朝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前所未有的盛世之期。

  我要为此番情景的有功之臣董仲舒喝彩,尤其是在下马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