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中华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

更新时间:2023-08-11 20:04:10 来源:高考在线

中华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

  中华诗词大会可以走得更远

  在鸡年来临之际,诗词大会可谓是送给全民的浓浓的精神鸡汤。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孩童;从电视到网络、微信平台,谈论最多的还是诗词大会,谁谁的表现,专家的水平,主持人的风度如何如何。其受关注、喜爱的程度远远大于春晚。这对于诗人、老师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对于弘扬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一件幸事。然而,近日在我们珠江月诗社展开了一场关于这次诗词大会一些细节合理与否的论争,我觉得作为诗人群体中的一员,有必要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看看能否为以后的诗词推广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这次诗词大会,我觉得成功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题目的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攻擂赛所选用的诗词,基本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唐诗宋词居多,兼以近现代诗人如毛主席、陈毅、纳兰性德等人的诗词,只要熟读过《唐诗三百首》和《唐宋词简释》(唐圭璋)或者《唐宋词欣赏》(夏承焘)、《近三百年来名家词选》(龙榆生)的参与者,基本都能答题目。更何况,现在的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到高中,加大了诗词分量,这次大会的很多诗词也是来源于课本,所以,也降低了参与者的年龄要求,增加了观众的兴趣。

  出题形式上,由易到难。九宫格里选一句诗词,有一些迷惑项,但是因为基本是比较熟知的诗句,主要考察选手的准确性和速度。填字的题目,就更指向准确性,而有关诗词中背景、典故、诗人所描写的地点或者对象等等,是考察对诗词的深入理解。相信经过各种考试的选手不难对付。

  在争夺攻擂者这个环节以“飞花令”决胜负,既是再现了古代文人的娱乐方式,也大大检验了选手的诗词储备量和心理素质。一般能挑战的选手,诗词储备量绝对够用,关键是能于高压之下迅速输出,这确实具有很大的挑战。

  攻擂者与守擂者的对决,选用的是抢答的方式,也增加了激烈性,也考察了选手谁反应更快、更胆大心细和谁对诗词、图画更敏感。其中沙画和当场画画来猜诗句,更是利用中国古诗词非常具有形象性而精心设计的,非常新颖。

  另外,在电视画面的设计上,一轮圆圆的月亮为背景,配以书画或者非常有韵味的音乐,很适合古典诗词。百人团的答题情况,万箭齐射又具有动感和现代性。

  二、参与面加大,提高了竞技性、趣味性和不确定性

  百人团的参与,增加了受众面与趣味性。百人团的组成、集训首先是一个宣传和强化过程,也是让团友们不仅是竞争对手也是建立友谊互相取长补短的一个良好契机,估计这个形式也是受到了很多娱乐节目的启发,由更多的人观战到更多的参与,由象牙塔走向平民百姓,增加了受众面。这样,凡是对诗词有兴趣或者有一定基础的,可能都会成为百人团中的一员,也有可能挑战擂主成功而备受瞩目。所以,这次的百人团成员中有七十二岁的老人,也有十岁的小孩;有专业的中文教师,也有农民、工人,这里以诗词为语言,以诗词为标准,一起走进诗词的王国。

  攻擂与守擂的轮轮转换,极大地增加了趣味性和不确定性。除了最后一期总冠军决赛是按照前九期的擂主次数而选定,其他每场都是现场从百人团中选出四名攻擂者。攻擂者的最后胜出,不仅取决于自己是否答对了所有的题目,还取决于百人团中打错的人数。这就大大增加了趣味性与相关度,使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让谁可能成为新的擂主增加了悬念。这就有了故事性和观赏性。观众也因为有自己心目中期待的对象而期期观看。

  三、主持、点评与选手的互动

  董卿作为诗词的主持人,落落大方,言辞和气氛调节也很得体。在这个过程中,介绍白茹云的诗词历程,在病魔折磨下,那么乐观坚强,用诗词濡养心灵和面对现实的困境,也是一堂人生励志和诗词精神功能的一次宣讲,算是一种坚韧人生观的再现。还有,介绍“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词时,引出七十二岁的老人陪着外孙开始学习诗词;解读“化作春泥更护花”时介绍贵州山区的中学老师,为他们的情怀和执着而感动......这些跟古代诗词的修心养性的目的十分吻合。古人学习诗词,更多的是用在生活中。而且,所谓文如其人,我们看到的诗词,不仅是美丽的文辞,更多的是诗词背后那颗对待社会、人生、他人的一颗心,并从中得到激励和效仿。

  作为评委的四位嘉宾,也搭配得很好。康震教授是古代文学的教授,研究、欣赏古代诗文算是很全面,又在《百家讲坛》讲论过很多课程,口才很好,还会画画。他对重要诗句的点评立足于大处,还是比较到位的。蒙曼和王立群是历史学方面的学者,着重从诗词的来源、历史典故上解读诗词、人物背景,也体现了中国诗词的“知人论世”的解读方式,增加了观众的理解深度。

  主持人和专家点评也延缓了比赛的节奏,起到放松气氛的作用,让大家可以慢慢享受这个过程。

  然而,任何一件事件,总有它可以改进的地方。最近网上盛传关于对这次节目的一些瑕疵,我们更愿意相信大家是本着爱护央视这样一个大的影响力广泛的平台,格外期待她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期待我们心中最美的古典诗词得到更完美的展现和推广,而不是怀着一颗不平的戾气之心而发泄怨愤。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讨论可能改进的地方。

  、这次大会变成了背诗大会

  提出这些观点的,我想主要是在进行古典诗词创作的诗人。诚然,如果全民不仅会读诗还会写诗,那是相当美的事情。可是,这件事在古代读书人中也做不到,在今天更是困难。古典诗词是一个非常小众的.文体,不仅受到各种格律的桎梏,更有创作天赋的限制。会写文章的人不一定会写诗,这是文体差别使然。

  而且,作为传统文化复兴中很重要的一环,普及古典诗词,央视能于背诵诗词中讲解分析诗词继而引申到人生、社会的各个层面,我觉得已经在古典文化宣传方面取得了很重要的进步了。即使诗人创作,也是要以背诵、鉴赏作为基础的,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和借鉴永远是创新的第一步。任何学科都一样。

  二、古典文学的博导不懂平仄

  康震教授在读苏轼的这首《次荆公韵四绝 》(其三):“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时,将“入荒陂”读成了“人荒陂”引发了大量诗人对古典文学教授不懂平仄的质疑。按照格律这句的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而如果读成“人”,那么明显是不合律的,由此证明教授不懂格律。

  这个看法未免极端。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对于一些自己不熟悉的诗句,或者即使熟知而思维短路,照着稿子念错了,也是有之的,我想谁都不会在那时对照一下格律是否有问题。但是,至少提醒我们,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专家,准备充分是必须的。另外,对于那些在学习和欣赏古典诗词的人,平仄是古典诗词的最重要的特点,也是音韵具有跌宕之美的体现,如果以各种古典诗词经常出律来证明自己写诗可以出律,那无疑是说我怕麻烦而不穿衣戴帽。穿戴整齐漂亮不是更美吗?当然,古人也有“不以辞害意”的说法,那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者,在诗意和词语之间选择出现困难时,让我们首先考虑诗意而去掉词语平仄的考虑,这不是鼓励我们出律的证据。

  三、古典文学博导创作的诗很老干

  康震教授在最后一场比赛中朗诵了自己的诗作:“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竞芳菲。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确实,这首绝句不仅不合平仄,还失粘。而且以口号的形式来表达新时代诗词复兴的良好愿望,没有古典诗词的含蓄隽永等韵味。

  这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反思,古典文学的研究与反思的脱节。在古代,因为自从唐代科举考试就要考核诗文创作,所以,作好诗是他们的入门砖,也是必修课。而今天随着教育的平民化、大众化,诗词创作已经不是主要的功课,能欣赏就足够了。这也造成了即使是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也不一定懂创作的现象。

  当然,写诗当一个诗人特别是有成就的诗人不仅跟学习,还跟天赋有很大关系,所以,允许有人专门做理论研究,允许有人创作,所谓评论者并不一定会写,在哪个文体中都有这个现象,他们所用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

  但是,用自己创作古典诗词的经历来看,自己创作诗词,绝对是对古典诗词的认识和分析有了质的飞跃。以前觉得背得滚瓜烂熟的诗句,觉得诗人得来何其容易,然而,在反复的诗意提炼、结构安排、韵部及词语选择等等方面捉襟见肘,更理解一个真正的诗人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感触何体验。这样,从另外一个角度也会促进我们从更深的层次理解古人的诗意、遣词炼句的妙处,从而更恰当而深入地传播古诗词。

  从欣赏及创作诗词的角度来说,我也期待至少古代文学方面的学者,也要写写古诗词。并不要求诗词的水平多高,而是从创作和研究双向思考一定更有利于多方面的发展。而且,我也期待以后的诗词大会能在最后的擂主争霸环节,增加现场创作的内容,也如“飞花令”中规定的主题一样,现场抓阄,写绝句或者小令,限定时间,由真正懂得创作的专家评出优劣。这样,古典诗词的推广就会像另一个深度进发。当然,这也是非常有难度和具有挑战性的,也是一个理想的设想。

  总之,从这届诗词大会中,我们看到了全民参与以及观赏的热情,也看到了参与者高水平的发挥,这对于娱乐至上以及拜金主义的社会风气无疑很有阻击作用,对民众的欣赏习惯推广古典诗词也有启发与指导意义。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大家不懈的努力,我们五千年文明的优秀文化传统以及优美的诗词韵味可以成为生活、娱乐、审美的首选。而一些不足之处也是要靠大家努力去改进,将自己置身于其中,而不只是观望者和评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