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1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5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板书:同时相对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红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604=240(米)280+240=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⑶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1304=520(米)
⑷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用两种方法完成课本第37页上的练一练,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变式练习。
电脑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学的情景。
①认识相背而行(板书:相背)
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钟后两人相距多远?2分呢?4分呢?结果怎样?
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对而行求总路程时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3、拓展练习。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脑演示:张教授、李经理分别从湖州、上海去杭州参加经贸会,临行前一段对话情景。
对话实录如下:
张教授:喂,李经理吗?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
李经理:知道了,张教授,你车子的速度怎样啊?
张教授:大概每小时行70千米吧!
李经理:这样吧!我把车速控制在每小时行100千米,过2小时,我们就可在杭州见面啦!
张教授:杭州见!一路平安!
李经理:好,一路平安,杭州见!
分组合作,进行探究。
①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从对话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②根据刚才捕捉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比一比,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
③汇报提出的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
④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是不是一定都是这样?有没有别的情况?
4、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数学问题,刚才大家出的问题,都有一定价值。有些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解决了,有些问题还需要续学习,深入研究,将来去解决。
2021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教学准备
挂图,课件。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看看图,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
对话平台
1.说一说。
通过看图,理解题意。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指名汇报。
(2)试着做一做。
2.想一想。
由情境入手,领会理解运算顺序。
(1)议一议。
29+25÷9这样列式对吗?
(2)教师小结。
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中的。
3.试一试。
试着做一做(29+25)÷9。
学中做
1.做一做。
完成做一做的习题。
(1)先说一说计算顺序。
(2)再独力计算。
2.比一比,算一算。
16+24÷818-9×230-6÷3
(16+24)÷8(18-9)×2(30-6)÷3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在〇里填“<”、“>”或“=”。
7+7+7+8〇7×4+17×9-〇7×7+7
30÷5+1〇30÷(5+1)9-2×4〇(9-2)×4
8+32÷8〇(8+32)÷818+36÷9〇(18+36)÷9
(2)判断。
①(8+6)×7与8+6×7都要先算乘法。()
②81减去6乘以6的积,列式为:(81-6)×6。()
③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2021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2、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正比例的简单问题。
3、通过观察、实验、计算等方法,逐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5、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6、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手套,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手套更便宜?
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提问:你们是怎么比较的?(求出手套的单价再进行比较)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单价=总价÷数量)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老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⑴出示例1表格,让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思考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表中有数量和总价两种量,数量增加,总价增加;数量减少,总价减少。数量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总价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数量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总价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⑵认识相关联的量。
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⑴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0.5/1=1.0/2=1.5/3=2.0/4=2.5/5=3.0/6=3.5/7=4.0/8,比值相等。
⑵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圆珠笔的单价)
⑶让学生用公式把圆珠笔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⑷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y/x=k(一定)(老师板书)
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说一说。(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⑵小结: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是关键?(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它们的比值不变,这是关键。)
4、认识正比例图像。
⑴课件出示例1表格及正比例图像,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和图像,你发现了什么?(每一个数量和相对应的总价组成的一组数在图像上都体现为一个点,这些点连起来是一条直线;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
⑵把数对(10,5.0)和(12,6.0)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像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让学生操作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两个点与上面的图像仍能连成一条直线。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
⑶从正比例图像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由一个量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情况)
⑷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
买7只圆珠笔总价是多少元?20元能买多少只圆珠笔?(3.5元;40只)
小明买的圆珠笔的数量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在单价一定的情况下,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小明买的圆珠笔的数量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也应是小丽的2倍。)
三、巩固应用
1、P46 做一做,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交流。
2、P49 2、师生共同完成。
3、P49 4、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并集体订正。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021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4页.练习二十的第l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以及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是怎样导出的。并能根据它们的含义和公式计算所学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具准备:
教师把教科书第134页的两个图画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教师:我们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请说出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分别说一说多边形和圆的周长的含义。然后,教师用教科书上的结语进行概括: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计量周长要用什么计量单位?(要用长度单位。)
教师:我们还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请说出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然后.教师用结语进行概括: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公顷、平方千米。)
请你用手势比划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大小。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第134页中间的图,让学生比较一下每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直接比较。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左图中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长一些(它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那么两斜边就要长一些);右图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不相等,但是周长是相等的。
二、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第134页下面的图。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请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它们的计算公式是怎样导出的?先复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然后,复习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是基础,正方形的有关公式是在长方形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三角形和梯形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圆的周长公式是怎样导出的?(通过实验导出的。)
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表示什么?它是哪两个数量的比值?
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教师:从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发现,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最基础的?(长方形。)
教师还可以把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整理成下表: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三十的第1题。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做练习三十的第2题。
题目中没有给出数据,让学生先判断要求面积需要哪些数据,然后自己想办法量出数据,再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看学生做题有什么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有没有不同的做法。
3.做练习三十的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说一说思考的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明道理。必要时,教师可以画图演示。
4.做练习三十的第9题。
先让学生认真审题,明白题中所说的事情,然后指名说一说题目中要做的是什么事情,学生明白后,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4、5、6、7、8、10题。
2021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5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 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准备: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小结: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2)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生2:从学生尺中,我能发现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4、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交流 1厘米=10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5、举例说明1毫米的长度
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 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长了什么本领?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高中历史简单基础学习方法总结2023-08-17 19:16:47
家长必读之优秀生的问题有什么2023-08-14 14:48:33
小学数学课教学计划表2023-08-18 16:52:20
小学数学课教学计划表2023-08-18 16:52:20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3-08-16 02:09:54
学期教学计划初中一年级数学2023-08-06 05:53:12
小学数学上册二年级教案最新例文2023-08-08 22:23:05
新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模板2023-08-03 02:14:11
最新一年级数学跷跷板教案模板2023-08-05 17:3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