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边城节选课堂实录

更新时间:2023-08-01 08:09:35 来源:高考在线

边城节选课堂实录

  导语: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边城节选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课时

  师:昨天我们了解了沈从文在湘西古城的生平事迹,也了解了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古城的风土人情,了解了作者写边城的动机,今天我们对作者的了解就简略补充一下。(看PPT)大家都已经读过也都看过边城的部分电影,我想对小说的故事梗概也都概括过,我们再回顾一下,(PPT“情节概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李怡婷。

  李怡婷朗读。

  师: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这是小说的结尾,我们如果看过小说对这句话应该是有印象的。其实我读完这部小说,我会为翠翠的命运担忧,会为翠翠能不能得到幸福而充满期盼,今天我们就通过这两节文字来进入文本。如果我们再读了第一部分,你从中能读出什么?请我们的班长先来说说。

  吴天伊:自然朴实

  师:你读出的是朴实,自然朴实,从哪里可以读出?

  吴天伊:从环境和人物两个方面。环境的话,茶峒这个地方是类似世外桃源的,保持着它一直不变的一些风光、古城和它的自然景象,像第二段描写的。

  师:大家看第二段的描写。

  吴天伊:对它当时地理环境的描写就可以把读者带到那个景里面去,好像真能看到那些河、那些山。

  师:其实这一段对茶峒的描写是不多的,但是我们能够凭借我们看到的电影画面去想见,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保持自然原貌的、一种生态化的景色。好,你读到的自然朴实是从先环境的角度来看的。

  吴天伊:还有一个是人的角度。首先是第二段,对渡船人有一个描写,说他并不收取船费。后面详细描写渡船人和翠翠的生活背景,就使人感觉是很纯真、很善良的一群人。

  师:在你刚刚分析的过程中,你又有一个对人的概括,你们注意到了吗,她用了一个纯真善良。其实这是有关系的,他们自然淳朴的本性表现出来的在为人处世方面是一种善良和淳朴,从爷爷的不收船费,你来接着说。

  吴天伊:翠翠的天真活泼,在第六段,还有第五段翠翠的身世背景,她的爸爸因为不想违背一个人的责任,有自己的内心道德底线,所以义无反顾的选择去死。她的母亲首先是为了自己的孩子着想,所以把她生了出来,也是因为她想和爱的人在一起,所以故意吃冷水死掉了,很直接,没有其他顾虑,自己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的。

  师:你看出了她性格的什么?

  吴天伊:刚烈、执拗

  师:一种刚烈、执拗,其实我们从这种刚烈和执拗之中我们同样能看出她的善良和淳朴,这个善良与淳朴好像是边城中这些人的一个特性。用一种极端的话来讲,甚至里面的whore都有一种良善的本性,都不会让人心生厌恶对吧。这个善良淳朴是这一代边城人的共性,是不是?好,请坐。还有什么补充吗?蒋子晗?

  蒋子晗:······

  师:哦,你好像后面一部分写得比较多,请坐。针对第一部分,你们还想说什么呢?丁德立举手了,请说。

  丁德立:还有一种孤独忧伤。

  师:孤独忧伤,怎么讲?

  丁德立:首先是整个环境,第一段描写就是“单独的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师:他注意了第一段,这一段不留意是容易滑过的,我也在这一段有圈划。丁德立,你告诉大家你圈划了什么?

  丁德立:好多“一”。

  师:对,这是一个边城,有一条官路,有一小溪,一户单独的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如果要改的话,完全可以改成有一户人家,家中有爷爷、翠翠,还有一只黄狗陪伴他们,完全可以这样来写对吧。这样的表述和文中的表达所传递出来的情感是不一样的,传递出来的信息不一样,所以你从中看出了孤独对吗?好,这种孤独感你从其它地方看出来了吗?

  丁德立:还有第四段,爷爷他唯一的伙伴是一只渡船和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是那个女孩子。

  师:丁德立,我们真是知音哪,我也划了这个地方。我觉得把这两者和在一起看,我也读出了丁德立所说的这种孤寂。你觉得还有一种忧伤在哪里?

  丁德立:我觉得第五段翠翠父母的故事虽然壮烈,但也是一个悲剧。

  师:刚刚你说是一个悲剧,应该是悲伤,但你用了一个忧伤,忧伤好像还有一种别样的情感在,怎么讲?

  丁德立:也有寂寞。

  师:这里面也有一种寂寞是吧,怎么看出来的?思昊,你能补充吗?德立请坐。 顾思昊:根据第十段,这里有一个细节描写。

  师:细节?写什么呢?

  顾思昊:写出了翠翠对事物有一种好奇感。

  师:从这一段中你是读出了一种好奇,还有什么?

  顾思昊:从这个好奇可以反映出翠翠平时生活的平淡,所以她对一切都是好奇的。

  师:其实你这些是结论,我们应该看看这些结论是怎么来的。如果要圈划的话,你可以画出什么?

  顾思昊:必争着

  师:什么要争着?

  顾思昊:争作渡船夫,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

  师:她必争着作船夫,干什么?

  顾思昊:她想看之前她没有看到过的小牛、羊群、新娘子的花轿,为了让这个时间长一点,她懒懒地让船缓缓地过去。

  师:如果我们已经看到过电影,这个镜头应该出现过,她懒懒地,是想时间过得慢一点,可以多看一点。这些东西,她跟爷爷在一起的时候看得到吗?(生答看不到)她看不到所以想多看一眼,那她跟爷爷之间是一种什么方式。这第一部分好像也有祖孙的一种生活方式,看到了吗?我们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她为什么要趁这个机会争着上去,要懒懒地、慢慢地,并且仔细打量,她上去以后还要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且独自低低地学小羊叫,学母牛叫,装扮新娘子,她心理在想些什么呢?我们有必要去看看她跟爷爷通常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在哪里?

  顾思昊:第八段

  师:第八段,“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思昊,你读一下这一段。

  顾思昊朗读第八段。

  师:在这里,可以显示出祖孙两个通常是怎么过日子的,作者用了一种排比的手法,或···,或···尽管好像很多,但仔细想想看,如果长年累月过这样的日子,什么样的日子? 顾思昊:只有三个人。

  师:只有两个人和一只狗

  顾思昊:它已经是家庭的一份子

  师:对,他们已经把它当作家庭的主要成员了。

  顾思昊:如果长时间面对这些,他肯定有一个视觉上和精神上的疲劳。

  师:你能够设身处地的为翠翠和爷爷着想。这是长年累月的就是这样,总是这样,可见这是生活的一种孤独感。所以它才会有后面这一段,如果联系起来看,就更能理解表达了翠翠的一种怎样的心理了,所以你读出了好奇,还有什么?看她装扮新娘,我们刚刚在介绍翠翠的时候用了一个词语,这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对情感有一丝懵懂的少女形象。如果就到这里为止的话,十一段就没用了,这一段写什么呢?除了好奇,还有什么?

  她争着帮爷爷去办货,看到许多她之前没见过的事物,哪里是需要圈划的知道吗?哪些是作者强调的?“莫不给”,就是说什么都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到爷爷身边呢?“总把”,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说了之后呢?还不容易忘记。我们怎么去圈划重点,怎么去读出意味来,然后前后联系去读,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对吧。那从刚刚读的,她除了有对外界事物的好奇,还有什么?同时还有一种渴望、向往。

  刚刚我们是从两个角度分析了,在这样一种环境当中有这样的人物出现了。人物是有群体的,就是边城中的这些比如说坐渡船的人;有个体的,就是小说的主人公爷爷、翠翠。人物的形象也出来了。看看这一部分内容,在环境上面,除了你们说的自然朴实,还有点什么?他说这是一个湘西的边境,通过边境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偏僻的地方,而且交通只靠渡船,那可见它还是一个比较封闭的。这是一个特定的环境。小说的三要素,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两个——环境和人物。我们说一篇文章,开头的第一部分一般是起笔定调的,作为小说的第一部分,它其实也在整体的介绍,同时也为后面人物的塑造、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 我们文章是选择了两个章节,第一节和第十三节,为什么不选其它章节?它彼此之间肯定是有关联的,同意吧。在读懂第一节的这些东西对读第十三节的内容、理解翠翠的内心有什么关联?有点难说。宋元明想说什么?

  宋元明:可能是翠翠很有好奇心,没有见过很多东西,所以不难想象翠翠在十三节中会胡思乱想。

  师:你从她的好奇马上就跟十三部分的胡思乱想勾连起来了,你用了一个很准确的词“可能是”,等会我们再来看看是不是。思昊,你来说。

  顾思昊:可以从我刚刚说的那部分“独自装扮新娘子”的心理,在第二部分也是写出了翠翠的情窦初开,但她把这个秘密埋藏在心底没有说出去,第一部分为第二部分作了一个铺垫。 师:这个很有意思的,通常我们说心中有爱就说出来,她为什么没有说出来?如果是一个上海姑娘可能就会说出来了,但她是翠翠,她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闭塞的环境当中的,所以这肯定是翠翠才有的一种表达对吗。还有什么勾连?

  先想到这儿,好的。雪涵,你说。

  朱雪涵:前面说她的生活是平凡朴素的,没什么曲折,在十三节第二段里又说道好像生活太平凡了,便忍受不住。

  师:我发现你们是会读书的,一下就读到十三节的心理。好像缺了什么,太平凡了,于是有了让人想出走的想法。这和前面也有关系,有原因的。还有什么?我们还不能完全读清楚,那慢慢读,先回过头来十三部分,我为什么要突出翠翠的内心?因为它关系到我们昨天看到的课后练习当中着重要我们思考的,翠翠为什么会感到“有些儿薄薄的凄凉”?首先我们把十三部分读一读,先是一到十三节。我们请两位同学,以段为单位读,吴天伊和蒋子晗来吧。在他们读的时候,其他同学有任务的,就是围绕翠翠的心理来概括几个镜头。

  吴天伊和蒋子晗朗读。

  师:谢谢两位。我们听到在他们俩朗读的时候,虽然有反串,但吴天伊读得很有爷爷的样子,更难得的是我们蒋子晗把翠翠那种柔弱的样子也读出来了,说明他很用心地读这一段。刚刚

  我们读的这一段是有翠翠心理的变化过程,但它整个基调是一样的。那么我们按她心理的角度来看看,有哪些镜头是我们可以关注的。首先是什么?黄昏时分对吧。干什么?感觉凄凉。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概括下去。接下来你们第一文库网关注到了什么?黄昏时分她感觉有点薄薄的凄凉,她开始干嘛?开始胡思乱想了,胡思乱想之后她心里感觉是很爽吗?(生答不爽)哦,想到爷爷会追着她要杀了她,她害怕了,哪个词语?她吓怕了,有一种惊恐,担惊受怕。然后叫爷爷,听到回答后,独坐溪边,干嘛?又哭了起来是吧。我们用痴坐溪边、独自落泪可以吧。好像后面还有镜头,是什么?她又再次请求爷爷回来,爷爷不理会,她又觉悲伤。那同学们现在讨论一下,她为什么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第二课时

  课间,生埋头做各科作业。

  师:同学们一会儿要看历史,一会儿要做地理作业,刚刚我们走进课文,触摸到她的一点温度,(课间)又把她推开了。好的,我们整理一下情绪,再思考下。尽管我们第一个感觉是真的不理解翠翠。

  生:翠翠在我心中

  师:在你心中......我们科代表想发言了,沐青,你说。

  生:我认为翠翠的这种伤感是可以理解的,首先因为第十三章第一段描写的这个景致,它是在黄昏的时候,然后有许多的过渡人,这就意味着他们都是来自其他城镇的,这就勾起了她对外界的向往,希望离开这里。她希望到那边去看看,这激起了她的心绪;其次,她在胡思乱想的时候想到她爷爷要去杀她,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她与爷爷算是相依为命的,爷爷不能少了她,但她又想离开这里,那怎么办?如果爷爷一个人留在家里面,爷爷就无所依靠了,她很自责。

  师:就像当年怎样啊?我这里突然打断了你一下,就像当年她妈妈怎么样啊?

  生:就像当年妈妈也离开了......

  师:她也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她想到了这个父亲,对吧?

  生:她就很矛盾,很自责。还有后面写到翠翠看着萤火虫想“看你飞得多远”,这也是一种寄情于物的表达方式,因为萤火虫可以飞翔,而她不可以,所以她的情感是可以理解的。 师:很有质量的回答。同学们有没有感觉到,她注意了什么?她注意了语境,注意了这个情节,这个镜头的前后和字里行间彼此的关联,这是阅读啊,同学们。苗沐青注意了当时是黄昏时节,如果不是按照作者这样写的话,而是一句话就写“黄昏时分,翠翠有了薄薄的凄凉”,那我们就觉得很莫名啊,这凄凉很没来由,对吧?但是作者不是这样写,苗沐青注意到了过渡的一伙人。好,除了这些,还可以注意些什么呢?顾思昊。

  生:刚刚苗沐青提到了萤火虫,文中还提到了一种动物叫杜鹃,杜鹃是很凄凉的,因为在古典诗词中它往往寓意着一种悲哀。

  师:好,你能不能举出一句来呢?你太有文化了,来。这是一个特定的意象,凡是有杜鹃的地方总有一种悲哀在、总有一种凄凉在,这是一个特定的意象在中国的古诗词当中,来,能不能举出一句。

  生:“杜鹃啼血......猿哀鸣”

  师:这是出自哪里啊?还记得吗?应该是《琵琶行》里的对吧?“杜鹃啼血”是一个成语,是一个典故,“猿哀鸣”也有悲凉的意味。那么这里写的是黄昏时分,老师想到一句“杜鹃声里,斜阳暮”,我记得这是秦观的。黄昏时分,夕阳西斜,暮色苍茫的时候,杜鹃叫了,有一种特定悲凉的气氛。你注意到了这样一个杜鹃,而且可以说杜鹃不只是一个词...... 生:杜鹃又叫了。

  师:嗯,前文中也有杜鹃叫。这就是我们的积累在起作用,同学们平时的积累不是没有用的,当我们解读到一定文字的时候,我们会产生相关的联想,这种联想是能够帮助我们去阅读新的东西的。好,这是一种,你们从字里行间看出了这种凄凉,不是莫名,不是没来由的。还有谁想说?陆赟。

  生:通过上一节课整个的故事来看,翠翠想要叫爷爷回来,那是因为在一个十分繁忙的时间段,所以爷爷没有理会翠翠,而且......

  师:没有理翠翠是因为爷爷他是这么一个人,他这个时候是有自己的活在,而且他也不想让别人呆等着。他这时候想翠翠不乖,你还是不要闹,等爷爷做好了事就回来。嗯,这是一个老师打断你的地方。

  生:而且翠翠她是在比较懵懂时期的女孩,要蜕变成一个成熟的阶段。

  师:哦,这个词用的好,又让我们联想到了第一部分的翠翠是什么样的啊?陆赟,你能不能把第一部分的翠翠给我们再描摹一下?

  生思考

  师:她是一个......文中有一句话是说“大自然长养她且教育了她”,她本身就像大自然中的一只小兽物,对吧?这个时候的翠翠更多的是一种?

  生:活泼天真

  师:而到十三章中的翠翠已经成长了,你刚用了一个词语非常的准确,是用了什么? 生:懵懂

  师:变成了一个懵懂,蜕变成了一种......生命在成长在成熟,所以这种懵懂有时候不是藏在心里了,不是去打量别人,不是去装扮新娘,而是想要有自己的一些特有的情感在,对吧?好,这是生命成长成熟,使她有了在特定情境当中,我们再联系到刚刚过渡人那么热热闹闹的场景当中,但是翠翠心里却有一种凄凉。还有谁想说?刚刚谈到了爷爷是她生命中的最亲的人,所以如果爷爷不在的话,她倍感孤寂。还能读出些什么呢?那么这样的孤寂,大自然长养了她,那么跟她最亲密的大自然是不是理解她?看得出来吗?我倒是注意了有一段,大家读读看,看看大自然有没有理解她?周围的人是不是理解她?爷爷是不是理解她? 生:爷爷不理解她。

  师:爷爷不理解她,那我们先听你说,为什么爷爷不理解她?和她这么亲近的爷爷,一直为她的婚事操心的爷爷怎么就不理解她呢?

  生:因为翠翠坐在河边痴痴地哭,爷爷过去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哭,而叫她去烧火煮饭,后来她一个人在那边哭,爷爷自己就去做事了,然后和翠翠说不要搅他,让他专心做点事,所以我觉得爷爷不理解她。

  师:嗯,而且爷爷也在教育她,如果看后面一段的话,爷爷跟她说,爷爷不在你就哭着怎么可以呢?人生活在这地方,你要硬扎点,对吧?但这不是她哭的原因,可以看出爷爷真的是不理解她。那大自然理解她吗?如果我们用一段话来写出翠翠的心里独白,怎么讲?我们已经知道凄凉悲伤,那心里怎么讲?刘晨阳,你说什么?她现在心境怎么样?

  生:她现在心境和当年她妈妈是一样的,当年她妈妈想走向外面的世界,但是又放不下她爸,然后翠翠也一样,她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她想走出去,但她也是同样放不下她爷爷。 师:哦,你还是站在外围的角度分析翠翠,如果用心里独白的话,可能这个时候翠翠想起了妈妈......这个时候爷爷跟翠翠其实还没有讲太多妈妈的事,只是心里在想着什么,她想跟谁说?最想跟谁说?你们前前后后看过的话,在那一章其实已经,傩送和天宝已经在夜里唱歌了,翠翠也跟爷爷说了:好像梦中真的有人给我唱歌,这个时候她可能也在想,谁给我唱歌呢?或者说二佬啊,你这个死鬼,不,这个很不好,不像翠翠的口吻,你觉得怎么说呢?她想跟二佬说什么呢?周正岚。

  生:我觉得翠翠因为一年前和翠翠有过一次邂逅,他们两个关系并不是太好,翠翠因此就对

  傩送许下了芳心......

  师:我听出有问题,同学们表达的时候要注意,“关系不怎么好,然后翠翠许下芳心”前后逻辑上有没有问题?尽管她表面上是,叫“狗,狗”,叫狗走,不要理他,但是...... 生:但是后来在别人的解释之后......

  师:也不用解释,其实有时候爱就是没理由的对吧?(生笑)不用解释。

  生:就因此喜欢上了他。

  师:好,你们表达还有点难,你们还在外围分析翠翠,其实我要求你们什么,其实这又是一种表达能力,我希望你们是站在翠翠的角度去说翠翠想说什么?你们好像有点遮遮捂捂,有时候我们要走进去的。吴天伊。

  生:可能想的是二佬你怎么还不来(有生说“纵我不来,子宁不嗣音”),你到底喜不喜欢我,你给我个准信儿,不要让我猜。

  师:这是吴翠翠,而不是文中的翠翠,非常的爽快。

  生:就是我不能说,但她大概就是这么想的

  师:是的,很难表白,所以文中也留着我们去想想翠翠肯定又想法,但是很难说,真的是很难说

  生:翠翠想的可能更多,只是我概括下就是这几个方面。

  师:总而言之,就是围绕这个主题在想

  生:然后还有一个方面,她真的很想出去看看,如果她能嫁给傩送的话,那么这个生活是一个崭新的,很多事情都开始改变了,那么比如她梦里那些求的东西她就会得了,那她也不会凄凉了。

  师:对,因为在第一节她已经有好奇,有向往,已经情窦初开了,是吧?这个时候她真的希望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她觉得自己的生活缺少了些什么,她太平凡了

  生:她缺少一些惊喜,那些不确定的东西。

  师:但是又怕改变这种生活,她整个就是非常的纠结矛盾,和当年的妈妈一样,是吧?好,请坐。刚刚我们谈了一些,其实总结起来的话,其实随着年级的增长,有一种自我意识的萌动,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会有一种忧伤,有时候就是莫名的对吧?生活平凡有一种新的需要,这也是文中说的,你们也读到了,心中有对情感的一种懵懂的,但是又说不出来,作者也没把她心中的话说出来。能说吗?

  生:说不出来。

  师:爷爷也在问她,她自己也说不出来,这就对了,这是符合翠翠的,如果她说得清清楚楚,那她是一个已经很成熟的女人的形象了,她是一个十五六岁懵懂的少女的情怀,所以她也是说不清道不明,到底要什么,她也不清楚。而且回到刚刚的一个问题,生她养她的大自然,我们看十三章的第十段,“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被暮色所笼罩的一切”我们可以想见,这两句话,翠翠坐在溪边,她痴痴呆呆地想,在暮色中,在当下的一个环境中,大自然能回答她吗?除了暮色还是暮色。然后再看看周围的人能回答她吗?

  生:不能

  师:大家看这一句“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好像无关紧要地在写着,其实都能表达翠翠的心理,“热闹是你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是吧?这是朱自清《荷塘月色》里面的一句话。谁都不能理解她,很难想象当时的人能够理解她,真的是很难理解的,在这么一个特定环境中的人怎么会理解翠翠这样的一种心理?跟爷爷说,爷爷也不理解,所有的人都不理解她,所以我们觉得翠翠的倍感孤寂是可以理解的。我突然想到那句话“无处话凄凉”,这是苏轼的《悼亡妻》里的,你看,如果旁边有同伴可以诉说,这种孤寂可以消解,但是这是以后总无法言说的又无处可说的凄凉,可见这里薄薄的孤寂感确实情有可原,确实会有。这些我们都读出来了,除了我们的聪

  明,其实也借助于作者的高明,你们同意吧?我们刚开始觉得难啊,怎么可能凄凉呢?你“作”什么呢?很难理解,但是我们还是读出来了,所以说除了我们的聪明也借助于作者的高明,那么你们觉得作者高明在哪里?他怎么把这种无法言说的凄凉表达出来呢?我觉得刚刚同学们在谈论过程中已经有提到了,比如说苗木清说的作者是借景在说,我突然想到沈从文自己说的一句话,这好像昨天的视频当中也有,他说我对一件事去想象五十种可能,想象五十个情景这是很容易的`,但是叫我去背五十遍书我会忘记的,他说“我平常最会想象好景,且会描写好景致”,你看他把这种很难言说、不可言状的情感表达出来了,其实他是从细处着手,善于运用声、气、味来描写景,刚苗木清注意了声音是过渡人的声音,其实还有什么声音?我们一起再把这一段读一下,好吧?“黄昏来时.......”读。

  生齐读

  师:感觉到了吧?是不是有很多声音,很多气味,是怎样的声音呢?如果这个时候只是写是树上的知了在“啦啦———”叫,那也可能是不能衬托什么的,那他写的是什么? 生:杜鹃的声音。

  师:杜鹃的声音,只是点了点,但是还有其他的。杜鹃是奠定了一种比较凄凉的基调,但是在这基调中,在这当下让她感觉到的是什么?她看到这些景,听到这些声音,闻到这些气味,感觉到的是什么?如果我们身处此境,体会到的是什么?

  生:忙碌的

  生:有生机的

  师:忙碌的,有生机的,人很多的,是热闹的,忙碌的,翠翠此时看到的这样一番景象,她心里会怎样?形成一种反差,一种落寞。你看,这么热闹,这么有生机,但是我的生命却缺少些什么?是不是这样,你看看,如果联系到后面翠翠的胡思乱想,这一段真是能把人物和景物结合在一起,成为人物的一部分,这样一个形象就更明显了,在当时的一个情境中,就更能理解了。这样的还有吗?其实刚刚找到了杜鹃、萤火虫,你看当萤火虫带着光亮飞向天空的时候,翠翠羡慕说你可以飞得那么高,后面潜台词是什么?

  生:我却不能飞。

  师:对,我不能飞,我却在这个地方,然后杜鹃又叫了,翠翠眼泪就掉下来了,我们再看下去还有吗?爷爷跟翠翠讲故事时,同样有这样的描写,第几段啊?

  生:第24段。

  师:哦,第24段,我们再来读一下“月光如银子......”预备读。

  生齐读

  师:读这一段的时候,同学们也注意,刚刚也说了,不要只盯着这一段看,前前后后要联系起来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思考

  师:此时的月光是如此皎洁,无处不可照及,我宁可也相信这里的月光是实写,也是一种意象在出现,这个月光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月光啊?是翠翠抱膝坐在悬崖边上,听爷爷说故事的时候,这时候月光明亮得都无处不可照及,像流水般泻在所有的景物上,这个是有一种什么感觉啊?月光如果作为一个特有的意象的话,它还有一种,每逢月色明亮时,有一种思亲的感觉,有吗?

  生:有

  师:那这种怀念,对母亲的怀念,她沉浸在这种怀念之中,在想象之中,对吧?但是这种想念是静态的吗?这时候青翠的竹篁变成一片黑色,它是实写,在夜色中的竹篁当然是黑色的,但是我们也能够在暗色中看出人物心里的什么?听着爷爷讲妈妈的故事,翠翠的心境是怎样?叹了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得远一点,才吁着一口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你看,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是吧?所以这种黑色是不是在写

  生:是,很沉重。

  师:沉重,你看这样的描写如果不是结合前后去体会的话,可能就觉得只是一个景物。至少在我们读的十三章里,这样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回过头来看,“大家”们的文字为什么能内涵如此丰富,可以回味的空间这么大?让我们一时觉得走不进,渐渐走进以后,回味无穷,真的觉得有很多东西在,这也是借助于他描摹和表达的一种技巧,有他的高明之处,有他的艺术在。我们不仅要读懂,也要清楚他怎么处理的。为什么人家说这部小说在写法上是“无韵之诗,无彩之画”,边城如果说从人情环境上给我们一种诗意美的话,其实在写法上也让我们感觉到了一种诗词化的感觉,我们眼前会有一个画面出现,有一种古诗词中特有的一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在,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他的一些写法,同时再去看看为什么说这是一幅民俗画,清新的,很有意味的民俗画,这是一首歌,是一首牧歌,对吧?是这样的一种对它的评价。好,其实我们就读了它的两节,要真正地理解这篇文章,还有待于我们课后好好地再去把整本的读一下。这里留下一个思考题,刚刚我们还没有彻底回答完的,我们只是感觉到的第一章和第十三章的关联,我们是不是可以理出来了?我们同时也可以体会到,以后我们写文章,彼此之间不要打一枪放一个地方,前面写的和后面写的,你要一步三回头,是不是啊?不要前面写了就忘记了,彼此之间应该是有关联的,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回看题目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思考,其实第一章和第十三章都是以翠翠为主角的,对吧?其实整篇小说也是以翠翠为中心的,那么为什么不叫《翠翠》而叫《边城》呢?怎么讲?王俊文。

  生:可以说,是这样一个较为封闭的、与世隔绝的边城造就了翠翠的个性和性格,翠翠只是边城中的一份子,边城中应该还有许多跟她一样的人物,她只不过是一个载体,一个代表。 师:哦,一个代表,一个载体,一个缩影。

  生:反应了这个边城,从她身上可以看出这个边城里的人物。

  师:翠翠身上所独有的特质,人物的特质,她的淳朴,她的善良,她的人性方面表现出来的种种,可能在边城中的很多人身上都会有。要跟边城挂钩,是因为这个特定的环境当中才会造就这样的一个个性。这是一点,好像我们很容易想到,还有吗?李仪玲。

  生:沈从文着力描绘不受现代文明玷污的原始、淳朴的人性,然后从翠翠身上就看到了这一点,边城,不仅指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而且“边城”的“边”这个字,我觉得...... 师:好的,推敲了,这个“边”字怎么理解?

  生:就是说这个古朴人性已经慢慢消失了,慢慢地就看不见了,沈从文感觉有点失落。 师:我们从这篇文章看到了后面的人,那作者想要干什么?

  生:呼吁大家保留一些美好的东西。

  师:我觉得这个还词语可以改改,“呼吁”好像还不是特别符合这篇文章所表现一种感觉, 当然我们确实是“呼吁”这个词语,如果符合作者的这种笔调的话,确实有这个意思:不要丢了,他想要多留住一些美好,多留住一种淳朴之心,多留一些人性中的美,当然也包括自然的美。我又打断你了,是老师不好。那这个“边”还可以看出什么?

  生:还可以看出......

  师:我觉得你已经说的很好了,好像这道题好像大家都意识到了,好像也不必再去做了。先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去整理的对吧,跟我们以后的写作有关系,第一部分还是用文字,你不要展开,就关联处,你找到有几处就写几处。刚刚李仪玲已经为我们回答了第二道题,我觉得很好,先是从“边”入手,从地理环境上看,它是实词。那么从时间文化上去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背影,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个世界,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感受城市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其实他所写的茶峒也不是他的故乡,是哪里啊?

  师:他的故乡在凤凰,但是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为不是写纪实,它是小说,是有所改编的,茶峒是更加偏远的一个地方。按照作者自己想说的,沈从文在一篇文章写道,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可以说《边城》是理想化的一部作品,寄托了沈从文一种理想化的世界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这么一部小说。我们从昨天的视频当中知道,他已经看到这种他所期待的风气的一种没落,所以他想通过小说把它留住,并且把它呈现出,让更多的人感觉到,尽可能唤醒人性当中美好的东西。好,我们还有一点时间,趁我们还有记忆的时候再把它整理下第一章和第十三章的关联,我们把这些零零碎碎的勾连整理一下,以后我们写作当中也要注意前后逻辑关系的一种照应,不管写什么都是这样,小说是这样,如果我们说议论文、散文也是这样。好,看你能整理出多少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