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幼儿学古诗:登鹳雀楼
引导语:《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是小学生必学的一首诗。
讲这一首诗,是针对妈妈讲的。通过这首诗的讲解,目的是要如何教孩子读诗背诗。
有画的诗好领会。现在有绘画本的唐诗非常好。但是好多妈妈让孩子背的时候重在文字上了。我个人认为要把重点放在画上,让孩子先读画,就跟看小人书一样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才好领会。
最好的办法是让孩自己画出来。要让孩子自己画出来----当然是简单的画,因为绘画本上的画毕竞是作者的画是编者的事,不是孩子的画。读书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书不要求同,求同了就不是书了,尽信书不如无书。要读出自己的味道就要先画出自己的画,画在胸中了,诗就在心中了。那才是自己的东西,这才叫掌握。光背出来还不叫真正的掌握。
我们讲中国的汉字就是一幅画。诗是把很多的字组合在一起,这样,诗就是连环画了,是动漫了。就可以在读诗的时候,不至于看到一块块的字,而是一幅幅具有动感的画。
我们不要简单的区别什么山水诗,言志诗,从根本上来讲,诗以言志。诗人常会通山水风景来表达情怀志向,同样,也会把情怀志向融炼于山水风风景之中。古人写诗从来没有为写景而写景的,也没有简单为言志而言志的。
白日依山尽,重点在依山尽三个字,依就是山中有云,云有有山。依是相互作用的,就光与影,影与光一样。我们可以体会出一种动感:不知山生云,还是云依山。这就是第一句。
黄河入海流。我们知道这首诗的题目是鹳雀楼,作者上了楼就看到了黄河。远远的来,远远的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我们要让孩子去想象天际流、碧空尽的那种意境。一条白练远远的'来,又远远的去。有妈妈说孩子问了什么叫世界?世为时间,界为间。我们这个时候看到到就是一个动静合一的世界。白日依山尽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但动的不是那么快,那么匆忙忙。白日依山,云与山的关系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越近越动,越远越静,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的。我们眼前的动的就快,远一点的动的就慢。我们在近处看飞机划的一下就过了,看天空上的飞机慢的比蜗牛。读诗要细品。
金刚经的开经偈的第一句“无上甚深微妙法”,什么叫甚深呢?就是要入细入微的去体会。这样子体会,才能发觉动与静的关系。这个白日依山是有静有动、有动有静,并且是有层次的,近的在动,远的如静。
我们要看到这一层深意:静中有动才是大动,动在有静才是大静。比如于无声处听惊雷。突然一个炸雷才是真响,要老是轰隆隆的你也就麻木了。同样的道理,黄河入海流也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是远远的来远远的去。静是什么呢,我们站远了看河是静的,看不到动的。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理?站远了看河,只是一条白练,是静的。动,是心中动动,静是眼中之静。
那么我为什么要讲世界呢?这个动静之中就体现了世界--时间与空间。时间在过,空间在变;时间不动,空间未变。看那黄河还是那黄河,入海而流,空间是没有变的;你看那白日,还有高日也是没有变的。时间在变与不变之间变化,空间也在变与不变之间变化。
欲穷千里目。这个目是指眼力吗?眼力能穷尽吗?不能。穷就是极目力之所极。金刚经的时候讲过有五眼:肉眼、慧眼、天眼、佛眼、法眼。我们不知作者讲的是什么眼,但可以肯定作者讲的是意象中的眼,可以理解成胸襟、气度、智量。要把一个东西看清楚光靠肉眼是不行的,
要有胸襟、气度、智量。有了胸襟、气度、智量了,说不定就有天眼、慧眼了,名称不一样而已,但内质是一个。
更上一层楼。这个楼是有形的,是诗中表达出来的,但更是无形的。不要简单的理解成有形的,如果理解成有形的,你就是上了东方明珠,上了珠穆朗玛峰,你的肉眼也尽不了千里。而是。
浅一点讲是站的高看得远,要看得远必定站的高。但甚深一点讲,这是讲心中之楼、法中之眼。心量够宽了,智量也就大了。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2023-08-17 08:03:56
《登鹳雀楼》测试题及鉴赏2023-08-15 12:50:38
解读:《登鹳雀楼》2023-08-07 18:56:25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2023-08-17 08:03:56
《登鹳雀楼》测试题及鉴赏2023-08-15 12:50:38
解读:《登鹳雀楼》2023-08-07 18:56:25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6 15:32:1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04 02:52:49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8 0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