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杜甫诗歌的心境

更新时间:2023-08-08 23:35:58 来源:高考在线

杜甫诗歌的心境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最繁荣的时代,杜甫是这个时代作品最丰富,成就最辉煌的诗人。

  杜甫他的作品很多都是惊世骇俗之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的黑暗现象都给予了深刻的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自我牺牲。在这样的心理因素影响下,杜甫的诗主要描写社会现实,国家兴衰,人民疾苦。他的诗中渗透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担忧和同情。可以说杜甫的诗歌是他心境的折射。

  杜甫诗中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愫,这也正是杜甫心境的完整诠释。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这种心境形成了杜诗特殊的诗境。

  首先,从杜甫的身世说起。杜甫出生于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杜甫这一生也在为了仕途奔波劳累。父亲,祖父都是朝廷官员,都在为黎明百姓,国家社稷做着自己的努力。所以杜甫耳濡目染,从小有为国贡献自己一份微薄之力的志向。这样的家庭氛围对杜甫在以后无论是作诗和生活都有重大的影响。

  其次杜甫不光饱揽群书,而且在年轻时也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可以说杜甫正因为读了万卷书,又行了万里路才会有那样博大的胸怀,才能写出意境那么凄清,凝重,现实的诗歌。杜甫曾先后漫游了吴越和齐赵一带。结交了很多朋友。在游历的过程中不仅看到了祖国的山河壮丽,景色秀美,也看到了一些社会现实,这些刺激着杜甫早日考取功名,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一些贡献。在游历的中途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随自信满满的杜甫却名落孙山,这对杜甫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也正是这样经历让杜甫看到了一些更加黑暗的社会现实。在杜甫应试失败后,他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判时政,讽刺权贵的诗歌。

  下面以《兵车行》这首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名作为例,探究一下杜甫写诗的心情和此诗的意境。"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这两句诗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官府在百姓中,大规模征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天宝十载,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伐南诏,兴兵打仗,结果战败。宰相杨国忠谎报战功,在关中募兵再攻南诏,结果就出现了诗中描写的场面。文章末尾几句话隐讳的道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凄惨境遇。“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短短的几言几语浸满了作者内心的无尽伤痛和同情的泪水。全诗借征夫对路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百姓对战争的痛恨以及因战乱带来的灾难。字里行间透显出杜甫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忧国忧民的心绪。杜甫的心境在这首诗中已有了比较深刻的体现。

  最后,杜甫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将国家带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杜甫自己也进入了自己一生中最艰难困苦的阶段。看到破碎的国家残骸,作者发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叹。国家的破落不仅使杜甫的创作在继承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铸入了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思。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杜甫的才能的发展倾向,甚至是特性,也就越和生活的发展紧密地联结着。别林斯基在《莱蒙托夫的诗》中提出的卓见,完全适用于杜甫。“杜甫胸中那颗对祖国对人民无限赤城的心,始终敏锐的感受着历史的风云,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时代的变迁在杜甫诗中有着深刻而细致,全面的记述。下面以杜甫的《阁夜》为例来看一下诗人对时事的记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外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首诗作于766年冬。诗中描述了在残冬的破晓时分,军营中的鼓角就开始回响,声音悲壮。这声音牵连着千家万户,牵连着荒野的每寸土地,牵连着无数的无辜生命,还牵连着国家的命运。但尾句一语惊醒梦中人。“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英雄们的辉煌战绩最终都是一抷黄土。书信中的寂寥,人间萧条零落却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诗中诗人也有很多感慨,悲叹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悲叹人间 宏伟事业的空无。诗中流露着诗人杜甫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出诗人当时孤寂的境遇。

  杜甫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是荆棘丛生的,是坎坷不平的。他经历过唐朝的太平盛世,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他见证了唐朝的锦绣山河走向破碎和凋落。他的人生也是起起伏伏,由锦衣玉食到贫困潦倒。这样一位天才诗人,一生的境遇不仅未能飞黄腾达,顺风顺水,反而处处波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因为在这种境况之下,他用他手中的笔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盛衰难料,又用心中的笔为后世勾勒出了一个全盛王朝的昙花一现,总结了战乱更迭,改朝换代的残酷历史。杜甫的诗因之成为诗史,杜甫也因此成为圣人,然而杜甫的人生却是“长使英雄泪满襟”,但在他的一生中,我们看到了信念的力量,我们学到的是一个真正高尚的人永远把大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杜甫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忠实的描绘出了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

  杜甫的名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平淡舒缓之中,写出了人生的怡然淡静。也写出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喜悦。杜甫蹉跎的一生,生前饱经风霜,并没有飞黄腾达,而这舒缓平和的人生感悟,却穿透了千年的岁月,缓如细雨润泽我们的心田。

  拓展:

  杜甫的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兼容并蓄

  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

  炼字对仗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体现。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内容深远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美,不隐恶”,故号诗史。此说可取。另一说是,杜甫之诗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但也有不喜欢杜甫诗者,杨亿就不喜欢杜甫,刘放《中山诗话》云:“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