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杜甫《登高》的文本细读

更新时间:2023-08-11 04:24:37 来源:高考在线

杜甫《登高》的文本细读

  杜甫的《登高》被称为七言律师的典范,问世以来,受到高度的评价,对这首诗的评论也有很多。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写作有严格规定:每首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邻韵通押;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回”、“来”、“台”和“杯”押韵,都是阳平声;三、四句严对:“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对“滚滚”;“下”对“来”;后几句同样是字、词对仗工整,句子之间也构成严对,平仄也毫无问题。从律诗的规范上来讲,这首诗可称得上是七言律诗的典范。

  杜甫有对文体意识很有研究,他博采众长,自成一格。把作诗视为“吾家事”,在诗歌的体式、章法、字、句、韵等方面极为重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谓是他一生在诗歌创作上精益求精的写照。他在诗歌上取得的成就是天才与后天的功夫结合的产物。下面是笔者试从英美新批评的角度来对这首诗的文本层面进行的解读。

  新批评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于英美。它重视文本细读,从细节入手,去揣摩推敲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含混”、“反讽”“、悖论”、“语境”、“张力”是它的术语,对于文学文本研究颇有启发意义。新批评最具代表性的批评观点有:“诗是有机体,所以诗人的任何一个部分要得到解释,都必须联系诗的整体语境;任何一个‘令人不能忘怀的诗句’,都是在其特殊语境中取得的。”优秀诗作的基本特征是――含混,诗之为诗即诗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诗是内涵与外延相互作用的结果,诗意的多重性来源于内涵,因外延而变得明晰,诗歌也有了辩证的因素,即张力结构。新批评的代表人物有兰塞姆、瑞恰兹等。

  《登高》这首诗的文本结构,可以分为标题、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标题“登高”两字具有开宗明义的作用。“登高”作为古诗的标题,也说明写作的背景。“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睹物之后所引发的对情感、人生、命运的感喟,长期累积沉淀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情结。无数的骚人墨客都喜欢把自己的悲愁与秋相结合,杜甫便是典型。想象一下,登高远观后,景物与自己的处境产生共鸣,因而从标题中就能感受到作者的悲苦之情。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充分显示出登高望远的境界。首联两句,对仗之中仍然用韵,而且句中自对,无一不工。诗的'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首联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遣辞用字,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秋天一派肃杀的景象,猿声阵阵悲啼哀啸,使得诗歌意境悠远,极富张力。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此联被称为千古名句,仰视与俯视相结合,把秋天那种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写的活灵活现,一种疏宕之气顿然而生。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声势,都极为深动传神。前两联诗句都在描写秋天的景物,诗人站在高处,四周的秋色尽收眼底,心中感慨万千,由此引出后四句,使得整首诗浑然一体,不觉突兀。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此句可谓是愁到最深处时不言愁的最佳例子。“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进一步写出了国势艰难危急,仕途坎坷,须发皆白或许都是年迈与愁苦的结果;疾病缠身即顺其自然了,新来戒酒,所以即使愁绪万般也无从排遣。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从具体景物到气氛渲染,从时空相对的感情表达到回归现实的愁绪根源,交融在一起,我们感受到的是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瑞恰兹说:诗人由于富于想象力,“能把纷乱的,互不联系的各种冲动组织成一个单一的、有条理的反应”,使“相互干扰,相互冲突、相互独立、相互排斥的冲动,在诗人身上结合成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就如诗中,秋天的景色可谓多之又多,但诗人杜甫却把那些本来不为人们所注意的事物组织在一起,在自身遭遇的关照下,给予自然物以生命力。因此,“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诗句就在读者心中产生了共鸣。诗歌前四句意境十足,意在言外,很有感染力,后几句所写虽机富感情,但是似乎又把那种悲愁之情过于直白的表达出来,与“意在言外”“诗在含混”形成了反讽。

  总之,《登高》是诗人七言律诗的典型代表,透过诗歌我们可以感受诗人的那种忧国忧民、颠沛流离的悲悯之情。同时,一部伟大的作品,它也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在西方新批评的语境下,它也是一部经得起推敲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