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归园田居》教案大纲

更新时间:2023-08-02 01:02:55 来源:高考在线

《归园田居》教案大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熟知陶渊明其人及影响。

  (2)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人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源记》,记得作者是谁吗?(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充满景美、人美、生活美的“世外桃源”,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也反映了广大人们的美好意愿。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品——《归园田居》。

  (二)教学主要流程

  1、作者简介

  对于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诗人,他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渊明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反映田园风光,又被称为“隐逸诗人”和“田园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至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

  2、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诗,从总体上把握。在朗读过程中,注意找出这首诗的题眼,并思考几个问题: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解题:俗话说,眉目传情。同学们看题目,归园田居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题眼:“归”。

  既然“归”是题眼,标题中也明确地告诉了我们陶渊明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显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围绕题眼,我们这节课将一起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第一,从何而归?

  题中只是告诉我们陶渊明回到田园生活,那么,他是从哪里归向田园的呢,请同学们看课文的首尾处,找出他从何而归?

  从何而归?——“尘网”、“樊笼”。我们前面介绍过这首诗写于诗人由官场归隐田园之后,这里诗人借“尘网”“樊笼”来比喻险恶、腐败的官场生活。一个“误”字,可以看出诗人悔恨误入仕途,强烈的表现出了对官场的厌恶。除了对官场的厌恶之外,还有什么原因促使诗人回到田园?

  第二,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句话讲诗人天性喜爱田园山水,而这种热爱自然的气韵与世俗社会的人情世故是格格不入的。这样,诗一开头,就揭示了矛盾。

  这里同学们可能要问,既然他天性喜爱田园,陶渊明何以要出仕?这是因为古人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走读书出仕这条道路,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族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普济苍生的壮志。然而东晋社会黑暗,不可能实现他的抱负,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中感到精神压抑。“达则兼济天下”的路走不通,那就采取“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命态度吧,这是中国文人的选择,也是陶渊明的选择。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

  第三,归向何处?

  从“性本爱丘山”一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为何而归。接下来诗人用了一个比喻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作者用“羁鸟”“池鱼”自比,借“羁鸟”“池鱼”恋旧的特征再现自己离开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失去自由活动空间的内心苦闷,在他认识到为禄而仕是一种错误时,必然会对故乡田园产生眷念和向往。事实上,描写对故乡眷念的诗句古已有之。“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哀郢》),“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等都是寓情于物,只不过陶诗中的“旧林”“故渊”所倾注的是恬静幽美而又充满生机的大自然。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个过渡句告诉我们他归向园田。古人归隐大多归隐山林,而陶渊明却选择田园。那么,田园究竟有什么独特的景色吸引着陶渊明呢?写了什么景物?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方宅”四句状写自家庭院的景物,这是近景,静态地描写田地与草屋的数量、堂前檐后的桃李与榆柳的生长情况。“暧暧”四句描写院外村落的景物,这是远景与中景,动态地描写笼罩在炊烟之中的远处村落,以及深巷中的狗吠声与桑树颠的鸡鸣声。这样一幅安宁静谧的田园风光图被诗人描绘得远近错落、动静相宜、有声有色。诗人正是要借对村居之景的描绘,抒写诗人归田之后的快慰心情。

  第四,归去何如?

  诗人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一幅有近有远,有声有色,带有自然的趣味的美景。这一切与官场污浊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诗人更加想归去。 那么,归去如何呢?同学们再看课文,结合我们前面所讲的,表面看来,诗中写的都是农村极普通、极常见的事物,但是在诗人看来,这些平淡无奇的农村见闻正与他自己所理想的自然之趣相妙合。“远人村”、“墟里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常事物营造了一种极其自然、真淳的'氛围,无怪乎诗人会乐处清贫而倍感悠闲。这种精神上的感受,诗人在最后两句加以归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以说,这两句是诗人人生理想的最终体现。“返自然”也就是诗人最终的人生理想。它总括了全诗的要旨,又水到渠成的破了题,真可谓画龙点晴之笔。

  3、小结并布置作业:

  (1)小结: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这是陶渊明辞官归田后写的第一篇作品。全诗围绕一个“归”字,抒写了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最终诗人的心情也由归前的无奈追悔变化到归后的释然愉悦,达到了他精神上的超脱,一种自由自在的潇洒境界。

  (2)作业:背诵《归园田居》。

  写一篇关于陶渊明的评价文章,文体字数不限,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