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湖心停看雪》课堂实录

更新时间:2023-08-10 19:51:46 来源:高考在线

《湖心停看雪》课堂实录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师出示幻灯片1《江雪》

  师: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明末清楚有位文学家也写了一篇冰清玉洁的文章。现在让我们随着他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板书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最想了解什么?

  生1:为什么要去看雪。

  生2:这么冷干嘛还还去看雪。

  师:看来你对文章内容已经很了解了。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起去赏读这篇文章吧。

  师:那么如何去赏读呢?

  (出示幻灯片2)

  1、 学会阅读,读中质疑,读中感悟。

  2、 学习目标:读懂张岱,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师:听课文录音,你们觉得听录音重在听什么?

  生1:听内容。

  生2:听感情

  生3:听语调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听听录音是怎么读的呢?

  (生听读)

  师:录音听完了,除了感情内容外,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生1:读音准,语调缓慢。

  生2:停顿十分准确。

  师:说得很好,那你能不能试着读一读呢?

  (生2有感情的朗读)(读毕师生齐鼓掌)

  师:你能不能自你点评一下?

  生:因为老师多有点紧张,有点疙瘩,停顿没掌握好,但是感情掌握的挺好。

  师:她读所比录音中更好的一点是什么?

  生齐:感情。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生齐读)

  师:读得很好,好的文章要多读,我相信你们会读得越来越好。

  师:不知道同学们在课前对字词预习的怎么样,下面我们就小试身手。

  (出示幻灯片3:重点字、词、句)

  师:一分钟准备时间,等下我们抢答。

  (生看书准备并抢答)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一处前后内容明显矛盾的地方。

  (生自读课文)

  生1:我觉得“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有矛盾。

  师:怎么矛盾呢?

  生1:前面是“独”而后面却说“两三粒”

  师:一个大文学家竟然犯了这么一个底级错误,甚至有人见意把它改一改,后来经过对

  文章的研究发现这其中另有奥秘。大家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呢?

  生齐答::想。

  师:那就让我们在品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

  师:同学们再继续找一找,文章中哪一个字最能概括张岱的为人。

  (生边读边找)

  生1:独

  (生纷纷表示有不同意见)

  生2:痴

  (其它同学纷纷表示同意)

  师:“痴”字用我们现在的话怎么理解?

  生1:呆、傻

  生2:行为古怪

  生3:笨?

  师: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他的“痴”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全班齐读。

  师:谁能找到张岱“痴”的行为表现在哪里?

  生读:大雪三日———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你找得真准,读得也好,理解能力很强。我们来讨论一下:去湖心亭看雪这件事呆不呆? 生1:呆。

  师:你们也看过雪,你们也很呆吗?

  生1:反应过来说:看雪是不呆的,呆就呆在他在特别的天气里去看雪。

  师:怎样的天气?

  生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师:这种天气和《江雪》中的哪两句所表现的一样?

  生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师:为什么会鸟飞绝,人踪灭?

  部分生自说:因为天气太冷了。

  师:像这样奇寒雪夜,你一般在家干什么?

  生4:烤火、看电视。

  生5:在被窝里睡觉。

  师: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晚上,独自一人去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 什么性格吗?

  生6:清高、孤傲。

  师:哦,说说你的理由。

  生6:我们一般在白天看雪景,并且会邀上几个好朋友一起。他却一个人,而且在这么冷的晚上。

  师:恩,说的很有道理。还有吗?

  生7:孤独,没有朋友。

  生8:高傲、超凡脱俗的人。

  生9:独来独往、不同常人。

  师:除了这些以外,我们来想一想,一般情况下,人在什么时候才会做出这种“痴行”。

  生10:愁的时候。

  生11:伤心的时候。

  生12:苦闷的时候。

  师:那么张岱为什么而愁,为什么而伤心呢?

  生:沉思?

  师:同学们不用着急,谜底在品析中自然会揭晓。我们先来解决开始留下的一个疑问。当我们了解了张岱是个清高孤傲、没有知己的人,是不是可以解决我们开始遗留下来的问题? (解决问题:“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是否矛盾? “独”到底怎么理解?)

  生13:我认为“独”字是指张岱内心很孤独,而不是独自一人的意思。

  生14:独是孤独,舟子他们不理解他的心,不知心的人就好像不存在似的。这里并不矛盾。 生15:这个“独”字更显出他的清高、孤傲。

  生16:我认为这个“独”字,体现他们的心境不同。

  师:同学们品的真好。(板书:痴行——孤傲、清高)

  老师:孤独的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学生读。)

  师:写雪景的有两句。我们看看前一句和后一句所描写的雪景有什么不同?

  生1:前一句描写的范围比第二句大。

  生2:前一句给人一种苍茫、浩大的感觉,后一句所写的景物给人的感觉很渺小。

  师:让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屏显: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看了这句话,仿佛一个银装素裹、苍茫无垠的雪的世界就展现在眼前。你认为哪个字在句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生3:“与”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师:你能不能通过读来体现它的作用?

  生4:有感情的读,并且重读了“与”字。

  师: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生5:我认为“与”字不能去掉。“与”字把这些景物连成了一片。

  生6:我也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师:去掉呢?(屏显:“天、云、山、水,上下一白。”让学生比读品味)

  生7: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

  生8: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师: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我们接着看第二句。前面同学们说这句中的景物给人的感觉很渺小,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9:从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而已这些词看出来的。

  师:对,这些词的确体现了景物的小。可是有人提出疑问,这些量词是否用错了。我记得小时候,你们做量词填空题:一( 个)人,如果你填成一(粒)人,老师会怎么样?

  (学生笑。)

  师:你写一粒人,是绝对不行的。那张岱这样用到底妥不妥呢?

  (屏显: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学生比读)

  学10: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景物的渺小。

  学生11:这些量词都缩小了,作者可能是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的.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

  生12:我认为这不是错用,而是妙笔,像一幅水墨画。

  生13:改后就体现不出天地的大,人物的小,似乎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渺小的感叹。

  师: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假如是你只身一人站在这苍茫的雪的世界中,你会有何感受?

  生14:啊,真美啊!(生笑)

  白话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