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
文言文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文中加粗字的意思。
①念:____________
②但:____________
2.“于”字的意思和用法与“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贫者语于富者曰
C.又留蚊于素帐中
D.生于淮北则为枳
3.找出文中的一处比喻,这处比喻的本体是__________,喻体是__________,相似点是__________。
4.《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结合这一背景,体会结尾一句的丰富内涵,试回答:
①“闲人”之“少”实为__________的人少,作者的叹息表达了对__________之人的不满。
②两问一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想到,考虑 ②只,只是
2.B
3.院中月光 积水 空明(澄澈清明)
4.①淡泊名利、流连自然。 忙于投机钻营的“不闲”
②不得不做“闲人”的无奈和不甘心做“闲人”的积极进取之间的矛盾心情 (意近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2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二、试一试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
参考答案
一、1.《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三苏
2.C(户:门。与:参与,此指欣赏)
3.(1)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2)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信 给谢中书的信
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6.(1)对偶 (2)对偶,借代
7.三 (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
(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
(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
8.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9.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10.(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11.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12.何夜无月?……两人者耳。略
二、(只要能写出松的坚韧不拔,竹的高风亮节,梅的凌寒傲骨等意思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3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画皆以人重
王士禛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章惇(dūn)京、卞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
1.解释下面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3.《记承天寺夜游》中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4.《记承天寺夜游》中画线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5.“苏、黄”中的“苏”指苏轼,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参考答案:
1.①念:考虑 ②只
2.②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的久远
3.①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③遂至承天寺
理由:只有张怀民才是自己的知音,理解自己的情趣。
④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志趣相投,庭中赏月。(答出两句即可)
4.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4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小题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簋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小题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小题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小题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小题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小题4: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小题5: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小题6:月色美好;幽静
小题1:
试题分析:D:两次/估计、考虑;A都为“门:;B都为“比”;C都为“听到”。
小题2:
试题分析:A与例句都为“介词,在”;B:对;C:向;D:比
小题3: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4:
试题分析: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本句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此处为句间停顿。
小题5:
试题分析: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这里学生理解作者用什么手法对景物进行描写,表述正确即可。
小题6:
试题分析:学生理解二篇文章作者写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征,理解找出相同的.特征进行总结阐述,合理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5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6)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遂至承天寺 ④如积水空明
(2)概括写出本文“记”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3)翻译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章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哪一句?内容可用那四个字简括之?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6)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实际不是这样,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1)①高兴的样子 ②考虑,想到 ③于是,就 ④清明澄澈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承天寺;“我”、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3)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竹影
(5)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6)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6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面的划线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参考答案:
1、⑴考虑,想到
⑵于是,就
⑶睡觉
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豁达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7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过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
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1)遂:于是,就 (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
2.B
3.(1)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5.①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8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③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⑤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⑥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⑦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_______②怀民亦未寝寝:______________
③志喜也志:______________④雨麦于岐山之阳阳:______________
8.将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10.(4分)(1)贯穿
(2)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①念:人教版,考虑、想到;语文版,想。(1分)②寝:睡觉(1分)③志:记(1分)④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门为阳(1分)(只要答出句中的“阳”指山的南面即可。)
8.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2分)
9.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分)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1分)
10.(1)赏月(月光)(1分)(2)喜(1分)
11.甲文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的复杂心情,(2分)乙文表达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遇到好雨的喜悦之情。(1分,意思接近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盖①余以八月之望②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③童隶④而登焉。沙之色正黄⑤。与月相夺⑥;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⑦、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⑧耳。
——张孝祥《观月记》
【注】①盖:句首语气词。②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历每月十五日。③尽却:全部退去。④童隶:书僮仆役。⑤正黄:纯黄。⑥与月相夺:和月光争辉。⑦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⑧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_________
2、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解 衣 欲 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写景的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请你说说他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一起,共同;(2)只
2、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1)月光照在院子里,像积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4、庭中月色(或:月下美景)
5、不同点:甲文作者除了赏月的欣喜外,还表达了贬谪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表达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乙文则主要表现了作者赏月时的闲适恬静、心旷神怡。
(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0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室明,水中莲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夜游》)
(二)曾与印持①诸兄弟,醉后泛小艇,从西泠而归。时月初上,新堤柳枝皆倒影湖中。空明摩荡③,如镜中,复如画中。
(节选自李流芳《题孤山夜月图》)
【注释】①印持:僧人名。②西泠:桥名。古时原是西湖从北山到孤山的渡口。③摩荡:荡漾。
1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庭下如积水空明/幽明变化者(《醉翁亭记》)
B.相与步于中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C.欣然起行/性行淑均(《出师表》)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15.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6.语段(一)中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以下背景材料说说作者“闲”“在何处?(3分)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冋悲见,后被贬为黄州因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17.同样是描绘月色之美,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段(一)(二)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写出一种即可)(3分)
答案:
14. D(2分)
15.(2分)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6.①苏轼满腹才华却被贬黄州,有职无权,才能无以施展,可谓职闲;②他趁夜出行,庭中赏月,醉心空明月色,可谓情闲;③作者以闲人自称,既有被贬的惆怅苦闷,也有赏月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可谓心闲。(一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7.示例一:都运用了侧面描写。(1分)语段(一)(二)分别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堤上柳枝来表现月光的明亮。(2分)(共3分)
示例二: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语段(一)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语段(二)将湖面比作镜子,将美景比作画。(2分)(共3分)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两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浮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
(1)月色入户()(2)念无与为乐者()
(3)盖竹柏影也()(4)经宿方至()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2分)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分)
③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3分)
答案
②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2分)
③我本来就是趁着有兴致而来的,兴致消退了就回去,何必要见戴安道呢?(3分)
解析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2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眠觉:睡醒。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 欣然起行( )
② 念无与为乐者( )
③因起彷徨( )
④人问其故(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愉快地,高兴地 2.想到,思考 3.于是 4.原因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的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甲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同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乙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3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划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只划一处)。
遂 至 承 天 寺 寻张 怀 民
2.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念( ) 但( )
3.用现代汉语描画下面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最后却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念:考虑、想到;但:只是
3.庭子下面的月色如一潭清水,明亮清澈,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织,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4.正因为哪里都能看到这样的景色,只有清闲的人才能够有心欣赏,共抒情怀。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却旷达悠闲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
(1)解衣欲睡 解: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廷 步: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着重号的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的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脱掉(2)散步
2.院子被明月照得就像一池清水,明净空阔,还好像长满了纵横交错的水草,这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两个句子都表现出二人的默契。
4.“略”。要点:表现了苏轼被贬后的失意和对当局的不满。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__________,再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月色美,触景生情。
2.“庭下如积水空明”发挥奇特想像,用了新奇的比喻。
3.月色皎洁。空灵。
4.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6.叙事描写议论。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六篇2023-08-13 07:28:51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六篇2023-08-05 04:33:24
《金刚经》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释义2023-08-09 21:19:22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六篇2023-08-13 07:28:51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六篇2023-08-05 04:33:24
《金刚经》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释义2023-08-09 21:19:22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6 15:32:1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04 02:52:49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8 0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