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聆听《金刚经》

更新时间:2023-08-11 00:47:06 来源:高考在线

聆听《金刚经》

  金刚经在中国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经典,是记录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须菩提问答对话的一部经。以下是聆听《金刚经》,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非菩萨。

  思惟:这一段主要说说一切众生之类。

  1、一切众生之类指那些?在《楞严经》第七章结尾,解释了众生形成的原因,变化的各种形式。其中就有: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整部《金刚经》中,没有惊天动地,没有放光发声,及大菩萨众,阿罗汉众等集结,和三恶道的场面描述吧?换句话说:是针对你我他的本性,各自的心行;所以时刻不离自身及思惟。文中的有所譬喻事件,例举现实的会比较多点,还是不要对号入座。因为在这个时段,说服别人或与其争论,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

  比如《六祖坛经》中:皈依自佛,自法,自众生。换句话说:上述众生都是我们自个生出来的(我们身体属于胎生);就比如你我他,会因为各种声音而生心,不管是无声,有声,高声,低声,男声,女声,赞声,辱声等等;香,味,触法,也是一样。而这种心,遵循四相之规律。

  又比如:汉传佛教中,有不杀生,不吃肉的戒律,提倡素食,少食;因为各自吃的肉,不会超出一切众生之类的范围,本质上都是一个整体,因为大悲心而不食肉。

  2、从佛对应众生的角度理解:四,十二,十三,八万四千等数字,都是有所对应的。比如《僧伽吒经》中:于十方面,一一方各十二恒河沙诸佛如来,一一如来住世说法满十二劫,若有善男子,说此法门功德,与上诸如来等。若有供养十三恒河沙诸佛如来,若有于此法门,闻一四句偈,此福德胜彼,况具足闻。

  为何要大概知道这些数字?比如《金刚经》,《道德经》中,都有许多相似部分,程序或说顺序上一样,好像是在不断地加深和重复?比如:进去寺庙或者道观,看见里面的宝塔,是由一层一层,一圈一圈的佛或者得道者所构成。

  那么《金刚经》重复描述怎么理解呢?对应一切众生之类这句话,也就是:“穷十二变,为一旋复”。还有另一种理解,各自发愿之后,到不同佛国土投生;比如,我们在释迦牟尼佛法中发愿和种植善根,下一轮投生弥勒佛土去闻法行道;《法华经》和《僧伽吒经》变化描述,就可以这样去理解。

  学习者知道这些,就能理解此刻在展现什么,描述到什么位置。这也是我写心得时,经典原文书写一遍的原因,不然可就断片了;但需要经历很多很多。比如有些人一生作了许多许多事情,也留下了不少各种记忆,对许多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回头看时,呵呵一乐,一笑泯恩仇,忽然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作。

  3、对于学佛者,修道者,探索者来说,怎么理解和使用上述第二段的描述?可以理解为各自的:愿望,初心,理想。这是聆听《金刚经》的第一核心。

  比如学习《僧伽吒经》1---10中:何因缘故,此会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因为此会众生过去在于鹿中,发愿胜故。又比如《地藏经》第一品中: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

  我们许多人都有愿望,特别信佛人都发过愿,网上此类文章和信息不少。比如:愿解如来真实义,是指行此法者;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指以积累的多世善业,投生到净土世界。又比如:未来无量无边际,度尽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等等,就是对应上述各类众生而言。

  大概知道一切众生指什么,就能大概知道各自愿望的`含义,以及各自愿望所覆盖的范围及作用。比如:学习《僧伽吒经》1---12中:一切勇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白佛言:世尊,一发誓愿,尚得如是福德之聚,寿八十劫,何况于佛法中,广修诸行。在此处誓言所形成的空间与时间。

  愿望,愿行,愿力这三项,许多信佛学佛人都比较熟悉;比如《法华经》,《僧伽吒经》中,开篇就讲愿力;去西方极乐世界,也讲要承阿弥陀佛的愿力;地藏经的三个名字就是愿望,愿行,愿力。我们平常也说:愿望就是种子,就是希望,就是未来;看看我们的愿望是什么?

  比如前几年我家老大动不动就说:今天发了个愿,捐了几百元,要为什么什么;今天发了个愿,为几个寺庙做了什么什么;今天发了个愿,作了多少多少好事。我一再纠正,用词低调,只是念头,一系列念头而已。这里愿望的含义,是指一切众生之类,是涵盖所有变化的意思。

  在历史长河中,在现实生活中,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也可以用我们比较熟悉的一句话去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当然也是生活的经历者,表演者。人的一生,就是一种经历或演绎,你我他难道不是吗?

  拓展阅读:六祖慧能《金刚经》口诀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须陀洹者梵语,唐言逆流。逆生死流,不染六尘,一向修无漏业,得粗重烦恼不生,决定不受地狱畜生修罗异类之身,名须陀洹果。若了无相法,即无得果之心,微有得果之心,即不名须陀洹,故言不也。

  【「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流者,圣流也,须陀洹人也,离粗重烦恼,故得入圣流,而无所入,无得果之心也。须陀洹者,乃修行初果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者梵语,唐言一往来。舍三界结缚,三界结尽,故名斯陀含。斯陀含名一往来,往来从天上却到人间生,从人间却生天上竟,遂出生死,三界业尽,名斯陀含果。大乘斯陀含者,目观诸境,心有一生灭,无第二生灭,故名一往来。前念起妄,后念即止;前念有著,后念即离,故实无往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梵语,唐言不还,亦名出欲。出欲者外不见可欲之境,内无欲心可行,定不向欲界受生,故名不来,而实无不来,亦名不还,以欲习永尽,决定不来受生,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名阿罗汉。阿罗汉者,烦恼永尽,与物无诤。若作得果之心,即是有诤。

  【「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阿罗汉梵语,唐言无诤。无烦恼可断,无贪嗔可离,性无违顺,心境俱空,内外常寂。若有得果之心,即同凡夫,故言不也。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何名无诤三昧?谓阿罗汉心无生灭去来,惟有本觉常照,故名无诤三昧。三昧梵语,此云正受,亦云正见。远离九十六种邪见,是名正见。然空中亦有明暗诤,性中有邪正诤,念念常正,无一念邪心,即是无诤三昧。修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若有一念得果心,即不名无诤三昧。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即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阿兰那梵语,唐言无诤行。无诤即是清净行。清净行者,为除去有所得心也。若存有所得心,即是有诤,有诤即非清净道,常得无所得心,即是无诤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