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金刚经》与心灵环保

更新时间:2023-08-12 08:09:47 来源:高考在线

《金刚经》与心灵环保

  《金刚经》所说的,唯有慈悲与智慧的圆满,始能成佛。也就是希望一切众生皆能有智慧,也皆能有慈悲,以智慧行慈悲,继续不断地直到成佛为止。下面是《金刚经》与心灵环保,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保护物质的自然环境

  包括生态资源的保护以及物质资源的保存。所谓生态保护,包括对于所有野生动物以及植物的保护。

  要将所有动、植物生存的环境,都看作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没有这些动、植物,人类也无法单独生存。这些共同生活的生物环境,相互之间都有它自动、自然的调整作用,如果人为加以破坏,使自然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也会为人类带来灾难。例如,扑杀麻雀,结果蝗虫一来,即酿成虫灾。麻雀固然吃米榖,但也吃虫,也帮人类避去了虫害。麻雀吃了农夫辛勤耕种的谷物,把麻雀扑杀,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对的,但却因此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会为人类的生存带来灾难。又例如砍伐森林,目的在于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民生产,不过一旦森林砍伐殆尽,一片童山濯濯,成为光秃秃的不毛之地,势必引起旱灾,亦引来水患。

  台湾是个弹丸之地,如果任意破坏自然生态,我们很快便会受到报应。许多先进国家,例如美国、日本在国内讲环保,却到印尼、南美洲去砍伐原始森林,这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我们这个世界,现在已经是「地球村」,彼此息息相关,声气相通,树木在本国和自己有关系,在南美洲、印尼,又何尝没有关系?

  除了生态资源的保护,物质资源的保存也很重要,现在我们对物质资源的浪费,很快就会带来灾难;譬如,对石油及水资源的.浪费,石油及水,有如人体的血液,如果将油料烧尽,地下水抽光,会为人类带来什么情况?后果或许会可怕的不堪想象!

  目前,我们虽然生活在非常富裕的物质环境中,但是人类的健康状况却愈来愈坏,科学文明愈昌盛,人类的苦难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我们的快乐和幸福未必超越五千年前的老祖宗。

  以佛教来说,佛教主张要爱护一切众生。因为爱护所有动物,所以不杀生;因为爱护所有物质,所以要惜福。对所有一切物质,都应该好好爱惜、好好运用,一用再用直到不能用为止,这样才能把我们的环境保护好。

  佛法说,我们的身体是「正报」,生存的环境是「依报」,因为我们必须依靠环境而生存,所以叫作「依报」。如果我们继续不知节制地破坏、浪费而不加以爱惜,不仅我们的子孙无法享有这样的福报,我们自己的来生,也因此而无法往生净土了。

  (二)保护人间的社会环境

  保护社会环境包括对家族伦理、社会伦理,乃至于对职业及政治伦理的保障与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要有伦理。伦理的意思,就是尊卑、高下、长幼和先后有一定的次第。例如,我们今天听讲的座位,如果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位置,进入会场的时候,一定井然有序,不会你争我抢;如果会场的座位安排没有对号,一旦很多人同时进来,就可能产生你占我夺、争先恐后的状况。所以,人与人之间,必须有伦理的规范;如果不遵守伦理,或许一时间仿佛自己占了上风,他人遭殃,事实上,自己就在其中,根本难以豁免,到头来还是反受其害。

  有一个故事是说,有一个恶媳妇虐待她的婆婆,每天用同一只破碗盛饭给婆婆吃,吃完了也不洗,第二餐再用同样的碗盛饭给婆婆吃。终于有一天,这个恶媳妇自己也娶了媳妇,但是她对婆婆依然故我,仍是老样子。一次,这位恶媳妇拿了这只破碗随手一扣几乎打碎,她的媳妇马上把这只破碗抢过去说:「婆婆,不能打破啊!」

  这位恶媳妇问:「打破有什么关系?」

  她的媳妇答:「不行啊,我还准备将来留给你用哩!」

  这虽然是个笑话,却是值得警惕的,一代看一代,你如何对待上一代,你的下一代也会如何对待你;就算你的下一代不如此待你,以佛法的眼光来看,你仍然得承担起因果。所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若有不报,时辰未到」,这一生不报,来生也会报。佛法中有「花报」与「果报」,「现生报」也叫「现世报」,现世报仅像是开花一般,并不是全部,来世的报才是更厉害的结果。

  此外,既得遵守家族的伦理,也须遵守社会的伦理。社会的伦理是什么?每一个社团都有它的伦理关系,譬如,组织法中规定负责人和成员,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运作方式,否则,这个团体就变成一群乌合之众。而宗教更是重视伦理,师徒关系、信徒与出家人的关系,都是伦理;有职务的伦理、职位的伦理,甚至还讲戒腊的伦理,谁先受戒,便应受到尊敬。

  「伦理」如果用佛教的语言来讲,称之为「法住法位」,也就是说,每一个现象,都有它一定的位置。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中,都有他不同的位置;每一桩事物,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都有不同的立场和位置,我们要加以尊重,这就是伦理。

  例如,有时候我是老师,有时候我做学生。做老师的时候就要像老师,做学生的时候就要像学生。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各有其轨迹、地位;违者相互冲突,顺者彼此辅助。

  虽然说要随顺因缘,但佛法也鼓励人要积极促成因缘。因缘没有成熟,要促成它。如果怎么样也做不出来,那就暂时搁下。譬如说,我计画到国父纪念馆演讲,但是场地怎么也租不到,那到底还要不要讲呢?如果怎么也租不到,便放弃演讲计画。因为我知道「诸法因缘生」,别人也需要用场地,并不是只有我才能用,所以不需强求,只要等待以后有因缘就好了。

  (三)保护自我的内在环境

  自我的内在环境,包括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

  佛教指出,心有「染」和「净」,「真」和「妄」之分。「染」是烦恼,「净」是智慧;受幻境的迷乱,就是「妄」,证得诸法的实相无相,就是「真」。

  一般人的心理活动,无非是虚妄的烦恼相,无我、无相的精神活动才是解脱自在的智慧功能。

  前面我们已经大致解释过有我、执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意思,那便是染的、妄的、烦恼的;相对地,无我的、无住的、不以自我为中心,便是净的、真的、智慧的。

  拓展阅读:金刚经哲理句子

  1) 念起即觉,觉即不随。

  2)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3)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4)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5)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6)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 应无所住处生其心!

  8) 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9)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10)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1) 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12)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13) 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14)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15) 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16)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17)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8)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9) 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0)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21)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22)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23) 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24)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25) 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26)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7)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28)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