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与各宗之间的关系
《金刚经》教人修福修慧消业,是一部各方面都顾到的完善佛典。下面是《金刚经》与各宗之间的关系 ,欢迎阅读。
《金刚经》与中观宗的关系
中观宗是由龙树菩萨建立,他依《般若经》而建立中观正见,所以《金刚般若经》也是中观宗所宗本的圣典。《金刚经》的“无相”与“无住”思想也是中观宗所要集中阐释的妙义。众所周知,中观宗以二谛为宗,以八不而显中道义,以空性为究竟。所谓二谛者,一真谛、二俗谛。据《中观论·观四谛品》中云:“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知其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这里的世俗谛即是俗谛,第一义谛即是真谛。又如《百论·破空品》中云:“诸佛说法,常依俗谛,第一义谛,是二皆实,非妄语也”。又如《二谛章》中云:“谛是实义,有于凡实,空于圣实,是二皆实”。又如《中观论》中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从上引文我们可得知,佛教中的二谛是依言教而安立的。言教有化导之用,由于世间凡夫常落两边,不得中道。故圣者立二谛义以破除之。
《金刚经》中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此句显诸法性空义。又有“于法不说断灭相”。此句显诸法缘起义。以性空义破常见,以缘起义破断见。又如“应无所住”即是性空义,“而生其心”即是缘起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金刚经》确实是依二谛之理而演妙法。中观宗的二谛之教与《金刚经》也不无关系。中观宗的二谛教的引申就是八不义的推度。
所谓八不者,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是也。这八不是直接从《般若经》继承过来的,如《般若心经》中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八不主要从认识角度对存在基本范畴的推度,这是论藏的思维方式。经典则从实证角度对感悟境界进行表诠。二者有一定区别,但是确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八不的不生不灭是阐释存在的实体自性问题,不常不断是阐释存在的永恒性与中断性问题,不一不异是阐释存在的同一性与差别性问题,不来不出是阐释存在的运动转化问题。为了醒目例表如下:
八不者是显真谛义,据《中观论》云:“问曰,何故造此论,答曰,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有言从韦纽天生,有言从和合生,有言从时生,有言从世性生,有言从变化生,有言从自然生,有言从微尘生,有如是等谬,故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种种说我我所,不知正法。佛欲断如是等邪见,令知佛法故,先于声闻法中说十二因缘,又为已习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说因缘相,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毕竟空无所得。如《般若波罗蜜》中说佛告须菩提,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佛灭度后,后五百岁像法中,人根转钝,深著诸法,求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决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闻大乘法中,说毕竟空,不知何因缘故空,即生疑见,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如是则无世谛第一义谛。取是空相而起贪著,于毕竟空中,生种种过。龙树菩萨为是等故,造此《中论》”。又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以此二偈赞佛,则已略说第一义。问曰:“诸法无量,何故但以此八事破?答曰,法虽无量,略说八事则为总破一切法。不生者,诸论师种种说生相,或谓因果一,或谓因果异,或谓因中先有果,或谓因中先无果,或谓自体生,或谓从他生,或谓共生,或谓有生,或谓无生。如是等说生相皆不然,此事后当广说,生相决定不可得,故不生不灭者。若无生何得有灭,以无生无灭故,余六事亦无”。
从如上引文我们可以看出,八不的中心是不生不灭义。不生不灭即是空义。《大智度论》卷二十中云:“观诸法我,我所空,诸法从因缘和合生,无有作者,无有受者,是名空门”。一切法当体即空,空即是诸法实相,因此《中观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大智度论》卷五十二中云:“若法无常,即是动相,即是空相”。六卷中又云:“因缘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说中道。”《金刚经》中了三心空四相,就是从无常义和无我义上显诸法之相为虚妄,虚妄者即是无常无我,因之故空。《金刚经》中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表有为法当体之空。一切法皆是假名有,《金刚经》中云:“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也就是揭示因缘法是空,是假名,这就是中道义。
《金刚经》与中观宗都是依言教而讲中道义。僧肇大师《维摩经·注》中云:“法从因缘生,缘生则无自性,无自性则无主,无主则无我人寿命,唯空无相无作无起,此深经之所顺也”。又云:“法从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中观宗的言教中道是依二谛义而显,由众生有两边执,故于言教立二谛破除,缘起与性空就是破众生虚妄分别之二执,这与《金刚经》乃至《大般若经》的深妙理趣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断定龙树与提婆二大士的中观宗是正宗般若学。但是后来的应成中观和自续中观则与根本中观学有了一定的距离,在某种意义上讲,异化了。我们要深入般若经要对根本中观学做深入探究,当然对于般若的要典《金刚经》更要如实亲证体会,这样才能通达般若的甚深意趣。
《金刚经》与唯识宗的关系
唯识宗是由慈世菩萨建立,他对全体佛法做了彻底地论体的集成,当然《般若经》也是慈氏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慈氏菩萨有《般若波罗蜜现证庄严论》对全部般若妙义进行的系统的诠释。立八品七十义。可以说慈氏菩萨的般若学是最权威的阐释。历史唯识宗大师对《般若经》都十分重视,无著世亲都有《金刚经》论著,玄奘大师翻译了《大般若经》六百卷,并对中观学的名著也有译述。中国唯识宗大乘基也有《金刚经》注疏。当代唯识宗师欧阳竟无居士也有《大般若经·叙》一书问世。全部般若经所要阐释的核心要义,就是《金刚经》的“无相”与“无住”思想,这一思想也是唯识宗的法相学基本内容。
唯识宗的法相学主要讲“五法”“三自性”。五法者就是“名”、“相”、“分别”、“正智”、“真如”。三自性者:一遍计所执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圆成实自性。“名”、“相”是所分别,是所缘境。分别是能分别,即能缘心。在某种意义上讲,“名”、“相”即是所想,“分别”是能想。“名”、“相”“分别”是有漏界,即凡夫所知范畴。唯识学的目的在于,转分别识成无分别正智。也就是破妄显真。
《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破除名相之虚妄,名相是所取相,分别是能取相。破除能取所取。唯识学与《金刚经》是相同的。《金刚经》讲:“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是诠显“正智”与“真如”。《金刚经》的“无相”就是实相真如,“无住”就是般若正智,“无相”与“无住”就是无漏界。五法是对诸法的分类。
三自性则是对诸法的实相义的揭示,据《瑜伽师地论·抉择分》中云:“云何名为三种自性?一遍计所执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圆成实自性。云何遍计所执自性,谓随言说,依假名言建立自性。云何依他起自性,谓从众缘所生自性,云何圆成实自性,谓诸法真如圣智所行圣智境界圣智所缘。乃至能令证得清净,能令解脱一切相缚及粗重缚亦令引发一切功德”又云:“问:遍计所执自性,缘何应知?答:缘于相名相属应知。问:依他起自性缘何应知?答:缘遍计所执自性执应知。问:圆成实自性缘何应知?答:缘遍计所执自性于依他起自性中毕竟不实应知。世尊,于余经中说缘不执著遍计所执自性,应知此性者,依得清净说不依相说,今此义中,当知依相说”。
又云:“复次,三种解脱门亦由三自性而得建立,谓由遍计所执自性故,立空解脱门。由依他起自性故,立无愿解脱门。由圆成实自性故,立无相解脱门”。又云:“问:遍计所执自性何等智所行?为凡智耶?为圣智耶?答:都非智所行,以无相故。问:依他起自性何等智所行?答:是二智所行,然非出世圣智所行。问:圆成实自性何等智所行?答:唯圣智所行”。“从如上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唯识学的三自性理论也是对治“名相分别”之有漏界的,这是对《般若》的离相观念的引申与发展。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般若》就是唯识学的基础,因此我们认为唯识学与《金刚经》也是有极为深厚的因缘关系。所以学修唯识与法相,要对般若学做一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夯实基础,有力于对法相唯识的进一步的深入体悟与亲证。
《金刚经》与金刚乘之关系
密宗自称为金刚乘,是即身成佛之无上佛乘之道。密宗的历史发展阶段复杂,内容又十分繁复,一般人不易通晓。大概讲,密有三类:一是杂密,二是纯密,三是无上密。密宗各派都把最上乘的金刚道称为无相密。其实,密宗实是大乘佛法的形象化和世俗化。它采纳大量外道秘法的形式,又以佛法名相来表诠,又加上重新的诠释。使之与大乘佛法异其本质。众所周知,《大般若经·理趣般若》实际是密宗的一个起源。特别是以“金刚”冠其修法之名,更受《金刚经》之影响,近代有学密者,多用《金刚经》与金刚乘教义会通,从而让人感觉《金刚经》与金刚乘实为一体。然而我们若细心分析,就会发现,《金刚经》的'“无相”是彻底地“离一切相”,是不落诸有的。可是金刚乘之无相实是大执于相,把“法身”本体化、实体化,同时又把业报之身当成修密法之法器,有执身之见,等等。总之,学习《金刚经》不要混淆与金刚乘之关系,二者各有自己的意趣。
《金刚经》与中国禅宗之关系
中国禅宗自称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是宗门。传佛心印。《金刚经》是教内真传,属佛法印,是教门。两者之间区别是很清楚的。然而,在历史上,有许多人混淆教宗,视为一事,考其原因,不外因为禅宗曾以“借教悟宗”为方便。由而之故混为一谈。《金刚经》在禅宗甚受重视,特别是禅宗五祖和六祖,他们的传佛心印就是依《金刚经》而印心。事实上,禅有禅的道路,教有教的行径,是各不相同的。《金刚经》的教旨禅宗并不一定全能接受。众所周知,《金刚经》是了“三心”的,即认为心是无常的,这和四念处的“观心无常”义,是相通的,另外全部般若经都没有讲有一个产生万物的自性真如心。然而,禅宗的真正本元在于真如自性心体,依此本体而生万物。所谓的明心见性,就是同归真如自性心体。这与《金刚经》的“离相”之义有本质的差别。所以我们不要盲目地把《经》与宗混为一谈,这样,即容易失其真教,又容易失其本宗,最好,依《经》说经,依宗说宗。
《金刚经》与净土宗之关系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的产物。它依据三经一论,而立念佛法门。念佛之法有四种:一是观想念佛,二是观像念佛,三是实相念佛,四是持名念佛。其中以持名念佛最为方便,但是实相念佛则是根据《般若经》的实相无相之理而来,并认为实相念佛是最高境界。智旭大师讲:“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这就是从实际理地上讲。诸法本不生,故实无往生,约体立,若依用立则有往生相应之事相。净土为方便道,《金刚经》为究竟道,两者本不相违,一用一体,所以说若明净土宗的无上境界,实际就是《金刚经》的现量之实境,从这个意义上讲,持《金刚经》就是无上的实相念佛,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净土宗讲信愿行,《金刚经》也讲信心、发心、无住行,从这一点讲,净土宗的真正本源是与般若思想有其渊源。
拓展阅读:学习《金刚经》的真正用途
《金刚经》在中国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经典,是记录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须菩提问答对话的一部经。读诵这部经的人很多,可是我们往往念过就算了,正和念佛一样,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又有几个人心里存着阿弥陀佛普度众生不可思议的无边功德?我想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不可思议无边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弥陀佛相应,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如此,念经也如此,所以如果我们念《金刚经》时,能心中念念不忘《金刚经》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金刚经》里讲的道理相应,更能得到好处。
“《金刚经》的功德”这个题目,说得完整一点,应该是“受持《金刚经》的功德”。所谓“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了解要更进一步,换句话说,了解了一个道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诚心接受,这是“受”的意义。“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后,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上。所以受持《金刚经》,简单地说,就是明白了解《金刚经》的道理,有了信心,诚心接受,而且忆念不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上,这样才可以叫“受持”,这样的受持读诵,或为他人解说,并不一定要全部的经文,经中一再地说“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既使是一小段,几句经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难以想象了。
佛是一位非常细心、非常慈悲的老师,他担心我们的心量大小,容纳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刚经》有这么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别在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我若具说者”就是说,我如果将这种功德统统讲出来,或者有人听了,心里会起狂乱,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毁谤,造意业、口业,这样反而害了这个人,所以佛说,我实在还没有将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在《金刚经》里统统讲出来哩!
那么,佛在《金刚经》里已经讲出来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几种譬喻说明。首先拿布施七宝的福德来比较。“七宝”简单地说,就是金银珍宝。“布施”就是帮助他人。“七宝布施”是拿金银珍宝来帮助他人。在《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个福德大不大呀?三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现在的天文学家说的“银河系里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装满了这许多世界的珍宝来帮助人,这样的福德大不大呀?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佛又说:“倘若另外有一个人,他受持《金刚经》,甚至只有一小段,或几句经文,解释给别人听,这个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个人用七宝去帮助别人的福德更大,这已是大得不可想象了,可是这还只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而已。”
再看经文,佛用恒河的沙做比喻,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河中的沙很细,是出名的多沙的河。佛说如果我们有像恒河沙那么多的恒河,再把这许多恒河的沙加起来,这么大的数目,如果装满了这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你说大不大呀?须菩提说:那真是大得无可比喻了。可是佛又说倘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希望各位听到这里,不要怀疑不信,心即狂乱,因为佛是不说谎话的。各位请想一想,佛如果将福德说得小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又何必骗我们?所以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实在是非常大的。
不仅如上所说,在《金刚经》的最后一段,佛用无量阿僧祇世界来比较。“阿僧祇”是印度梵文“无数”之意。换句话说,是拿无量无数的世界的金银珍宝来助人,这样的福德,还不及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为人演说的福德。
佛在《金刚经》里又说,他从前还未成佛,在做大菩萨的时候,有一位佛名叫“燃灯佛”。他在燃灯佛的时代,八万四千亿那由他的佛,他一一供养,没有漏失过一位。照理来说,他供养了这么多的佛,其功德应该是大得无法想象,可是佛说,他供养了这么多佛的功德,还不及在末法时代,能够受持《金刚经》所得的功德大。
各位听到这里,千万不要心即狂乱,狐疑不信,佛就是担心我们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错失一良机,所以在《金刚经》里,非常恳切地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以他自己亲证的经验,知道《金刚经》的功德是这么大,他殷切地希望我们这些后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获得最大的福德,不要浪费宝贵难得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再地强调《金刚经》的福报功德。其实《金刚经》的福德,还不止如此哩!佛又以用身命来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刚经》的福德做一比较。
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佛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中午又以像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晚上也以像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如此不断地布施了八千万亿劫,而他所得到的功德,还不及另外一个人,他一听到《金刚经》,就生起信心,并且相信《金刚经》的道理所得的功德多,更何况他相信了,之后又能书写,能念,能受持,能为他人解释。所以佛做了一个结论,他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金刚经》是佛在般若法会上讲的。般若是佛亲证的空性体验,是不着行相的教理,可是佛在《金刚经》中,这样一再强调受持解说《金刚经》的福德功德,我希望各位能细心体会其中的含义。
《金刚经》能消业障
在这里,我诚心诚意地再贡献各位一点意见,在多生多劫之中,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种下很多善因,今世才会投生为人,而且能看得懂、听得懂中文的《金刚经》。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中文《金刚经》,流畅美丽,我看过数种英文的译本,但都不及中译本的好。换句话说,各位实在太幸运了,就如同开经偈中的“百千万劫难遭遇”一样,有这么好的机缘在一起研究《金刚经》,希望各位能好好珍惜,不要错失良好机缘。
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到了相当的成就之后,往往会体验出业障的重要。无始以来,多生多世,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不然是不会投生为人的,但也难免积了很多的罪业,这种往昔所造的恶业,尤其是结怨的怨业,往往会在紧要的关头来障碍我们。
从前有一位老居士,他修净土修得很不错,在他临终时,大家在旁为他助念,他也很欢喜,说他看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看到阿弥陀佛。此时,忽然“呯!”的一声!门应声而开,一个披头散髮的女子跑进来,这就是他的姨太太。这个女子哭啼着:“老爷子!您怎么可以走!您走了我靠什么人过活啊!您不能走啊!”经这么一叫,这位老居士双眼一白,脸上现出很难看,很痛苦的样子,阿弥陀佛不见了,西方净土也不见了,这就是业障现前,前世的业在这紧要关头现出来了。
造业要受报,往往受报的时候,就会障碍我们,不但是障碍修行,也可以障碍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如何能消罪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佛教里有很多消业障的方法,如拜大悲忏、拜八十八佛等。在《金刚经》中,有这么一段:“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金刚经》,如果受他人批评、侮辱、辱骂,或者生病、破财等,这些都是先世的恶业,原本应该投生到恶道去的,现在因为受持《金刚经》,恶业取消,重报轻受,所以念《金刚经》有这样的无边功德。上面经中这句“若为人轻贱”,“为人轻贱”这句话含义很广,例如:凡是被人侮辱、被人打骂、生病,或者有不愉快、不如意的事等等,都可以包括在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这种不如意或不愉快的事,就要记得这句话的含义。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恶道”就是三恶道,也就是畜生、饿鬼、地狱。简而言之,就此人过去的罪业,本应投生在恶道中,现在因受持《金刚经》,或者为人解释《金刚经》的不可思议功德,而将他应该投生至恶道的罪业消灭了。这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大德解释为“重罪轻报”,重的罪可以消,轻的业当然更可以消了。一个人,如果过去的罪障能消得愈多,不但来生会更好,就是现世的生活情况都会改善的。所以就这一点来研究,如果有人能精进地念《金刚经》,研究《金刚经》,为人解说《金刚经》,不论是一句两句或是很短的一段经文,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是可以将他要成熟的重罪消灭的。在这种情形之下,有一部分罪障往往表现在为人轻侮,或者不如意。所以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各位如果遇到这种情形,要将欺侮你的人,或是要加害于你的人,视如帮你消灭重罪的朋友或善知识,甚至是恩人。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金刚经》的关键句及其释义2023-08-01 07:01:50
金刚经的实修感悟2023-08-04 12:12:14
金刚经灵异故事2023-08-12 18:13:06
《金刚经》的关键句及其释义2023-08-01 07:01:50
金刚经的实修感悟2023-08-04 12:12:14
金刚经灵异故事2023-08-12 18:13:06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6 15:32:1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04 02:52:49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8 0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