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金刚经的智慧:渐修顿悟

更新时间:2023-08-02 01:13:53 来源:高考在线

金刚经的智慧:渐修顿悟

  禅定虽然是渐修,但也离不开顿悟,否则很难完成质的飞跃。所以,释迦牟尼在渐修了许多年之后,依靠菩提树下的瞬间顿悟才恍然成佛。渐修和顿悟是佛法修行的两翼,缺少哪一边也飞不起来。以下是金刚经的智慧——渐修顿悟,一起来看一下吧。

  后人说起渐修与顿悟,往往会把神秀和慧能提偈子的公案拿出来,片面地夸大两者的对立,以为渐修、顿悟水火不容,甚至还会武断的认为两者有高下之别。其实两者并没有佛法上的高低,差别只是修行层次和所达到的境界不同。修行的初级阶段,渐修递进比较实用,这是一个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的过程;而修行到一定程度之后,定力和智慧具备了一定的能量,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极少有人不通过渐修而直接顿悟的,连释迦佛都是先渐修而后顿悟的,更不用说一般初学者了。可以说,渐修是顿悟的基础。渐修是量变,就像是登山,你必须一步一步往上攀爬;等到最后一步跃上了山顶,你才有“一览众山小”的觉悟,那最后一跃就是顿悟了。任何的佛、菩萨、高僧、大德,得道证悟都是经过渐修这一关的,世人大都不原意吃苦,所以只讲顿悟不讲渐修,特别是推崇禅宗六祖大街上悟道的事。但六祖慧能只是在大街上明白了道理,对于真正的佛法还是不能切身体会;跟了五祖后一开始也是被派去舂米,跟众人一起听经,这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了三年后,他才真正得道。所以,渐修是基础,顿悟需要渐修的积累与支持。

  佛学是很需要下功夫的学问,即使顿悟了,也仍然要坚持渐修。因为即使佛理通达了,没有经过实践的验证,也算不得真正得道。禅宗六祖惠能在顿悟之后又忍辱偷生了十二年,才出来开坛弘法。因此,佛法的修行不是简单事,它始终离不开循序渐进的修证过程。

  而佛法也离不开顿悟,顿悟是修行的结果,如果没有顿悟,即使离成佛只有一米之遥,与离佛十万八千里的境界是一样的。仍然以登山作比喻,顿悟无门就像是围着山峰转圈,就是没有登山的路。

  严谨的讲,顿悟是一种直觉体验,但它并不是精神病人说的意识混乱,而是像艺术家突然来了灵感一样,一下子就跨越了有限与相对,在刹那间体验了无限与永恒,是一种理性直觉。因此,在具体形式上,顿悟也不循常理,一句话、一棒子、一滴水都可以是顿悟契机,这与牛顿被一个苹果砸到是相同的道理。

  并不是什么人都能顿悟的。普通人不管被苹果砸到多少次,都发现不了地心引力;禅宗六祖说:“我此法门,乃接引上上根人”,也就是说顿悟只适合具备了足够智慧的人。而具备这种条件,除了凤毛麟角的菩萨转世,最主要就是像牛顿一样,通过漫长而执着的努力,已经攀到巨人的肩膀上。

  实际的经验是,渐修和顿悟在佛法修行中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在渐修中顿悟,在顿悟中有渐修。马上要顿悟的人肯定是经历了渐修的“九九八十一”番磨难,到达了真理之门,只差最后轻轻一推,就豁然开朗了。要没有经过充分的修行,即使经过真理的门前,也会视而不见。

  总之,渐修是修行的过程,而顿悟是“得道”那一瞬间的现象。这个道理在自鸣钟上最清晰了,要想听到下一次报时,必须经过三枚指针一格一格的进步;而如果运转正常,积累适量,到了一定水平,它自然就会“叮叮当当”的向你报告。

  但无论渐修还是顿悟,都不要执着于表象。对渐修而言,如果执恋于谨慎勤勉,最终不过是佛门的忠实奴仆;如果沉迷在纯洁明净的感性体验中,那就等于跌倒在成佛悟道的终点线之前。顿悟也一样,不要以为“一顿解千愁”,否则就是“刻舟求剑”,离佛法真理越来越远。

  拓展阅读:金刚经十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读懂其中精华十句话,即可读通此经,开悟人生。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六祖惠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契合了这个道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因缘聚合的现象、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梦幻泡,露水闪电一样,随瞬即逝,无常变化的。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见性,一旦觉悟,法也就不再需要了,何况那些与佛法相背的非法呢?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谓的佛法,其本性并非实有,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佛法不一定在佛经上,世间皆是佛法……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该无任何执著的升起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真正的修行,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去则不留。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即非菩萨。

  如果菩萨在心中还有对自我的执着、对他人的执著、对众生的执著、对生死的执着,那他就不是菩萨了。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一切众生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对于所做的福报功德,不应因贪求而升起执取之心。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并不需要。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众生本具的如来本性,不停住于任何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离一切分别妄念,即是如来清净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