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金刚经对婚姻好处

更新时间:2023-08-12 11:43:36 来源:高考在线

  读诵金刚经对与婚姻有着怎样的好处呢?让我们看看佛友的真实感应吧!

  三年前我跟前夫离婚了,那时候整日以泪洗面,逢人就痛诉前夫对我的种种不好,还有婆婆小姑的搅和,现在想想一切都是报应,婆婆小姑对我的态度就是我对妈妈妹妹以前的态度,前夫对我的种种行为就是在映射过去我对初恋男友的不珍惜,前夫跟我是第一次谈恋爱就结婚了,所以没有比较,处处都嫌我做的不够好,付出的再多他也不放在心上,偶尔有什么地方对不住他的,他就紧抓不放,回想当初我对他的控诉,再朝前面追溯,那他所作所为不就是我当年对初恋的的种种吗,现在有人问起他我都会说我不恨他,他就是我的镜子,照出我的过去给我看的。我不顾他人的感受,任性自我,结果嫁给的人就是这样。我心胸狭隘,斤斤计较,丈夫对别人可以宽容,偏偏对深爱他的我就是不依不饶,伤透了我的心。

  他的妈妈妹妹也都挺善良正直的,就是跟我处不来,尤其是前婆婆总是无端为一点小事冲我恼火,其实平时生活上对我不错,我的衣服袜子都是她给洗好收回来,冬天担心我怕冷,洗菜都是争着做,就是喜欢为点小问题就跟我大喊大叫的冲我发脾气,过后很快就忘了,我也都是先忍忍,忍无可忍就跟她大吵一顿,结果,她到处说我脾气不好,那时候想想真委屈,明明都是她先跟我吵架,最后还怪我脾气差,度量小,跟儿子告状,破坏儿子媳妇的感情,回想一下,我对母亲不也是这样吗,虽然对妈妈存着一片孝心,给妈妈买这个买那个,但总是因为是妈妈不计较,遇到妈妈做的不好的不合我心意的就跟她吵架,吵完反正是女儿,觉得妈妈肯定不会记恨于心,对待妹妹,也是我处处占先,妹妹也不跟我计较什么,娘家的大套房子因为我嫁的老公家境不好,就让我霸占了,两个妹妹的房子都没我的好,他们一点都不计较不让父母难做,想想真是愧对两个妹妹的礼让。最后感召那样的小姑来跟我做对,刚谈对象的时候没说小姑要跟我住,关系稳定了,小姑却闹离婚了,结果领了结婚证,前夫提出小姑离婚了,以后就必须跟我们住一起,那时候我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明知道这个婚姻将来可能因为婆婆小姑的介入而不幸,还是必须接受了,一切如我所料,婆婆小姑跟我的关系严重破坏的我们的夫妻感情,最后导致离婚的最后一根导火索就是我跟小姑吵架,她就偏不走非要住在我家,想想真失望,这样的日子何时是尽头,前夫也为家里的矛盾伤透了脑筋,跟我说不行就离婚吧,我对前夫对我的态度非常失望,经常玩到深夜回来还酒后驾车,有时夜不归宿也不顾我的感受,我觉得也没什么好留恋的,毅然决定离婚。

  其实写这些,我对过去已经可以像个旁观者一样能冷静客观的看待了才敢写出来,也想借通灵佛教网告诫大家什么样的婚姻都是自己修来的,不要抱怨别人,错都在自己,我都不用追溯前身前世,今世就是一个因果的实例。我脾气不好心地善良感召来的婆家都是这样的人,遇到问题不会用心智去解决就知道生气恼火,婆家人就如是对我, 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说的就是我的婚姻。这几年我也好好反省了自己,真心希望前夫和家人也能醒悟,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有所反省,将来再婚才可能真正幸福。毕竟他们过的好不好,我的孩子很在乎。

  大概真的是善良的缘故,我在离婚不久就接受了前夫家亲戚送的蔡老师的《弟子规---幸福人生讲座》以及《和谐拯救危机》,从此对佛法里面的一些善知识非常认同,后来通过百度搜到了通灵佛教网,接触到那么多佛法的知识,开启了我做人的智慧,尤其感激通灵佛教网给我的引导,后来我不仅没有因为学佛而耽误什么,为了学佛而学佛,我转而去考了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并且在网络上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共享资料,共享我们财税方面的经验,把佛法的思想揉入到日常的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当中,虽然做的还不够好,但是我也至少明白自己哪里做的不好不够,很多人单独跟他谈佛法的教义他不一定认同,但我把佛法重新用通俗的方式用行动表现出来,我感到了很多人在跟我学,在学习过程中,我不遗余力的教大家,遇到不会的,大家也都积极探讨,给我启发,也有一些经验丰富的人给我无私的指导帮助我感谢他们更感谢佛的教诲,虽然通灵佛教网因为考试的缘故上来很少了,但我还是惦记这里,遇到事情心烦意乱的时候我也会上来看看那些居士大德的文章,听听法师的讲座,心里特别平静舒服,后来烦心事大多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办。

  非常推荐大家听听通灵佛教网,周老师的文章讲座,非常受用,尤其那个爱情事业生活篇

  将来的路不知道会怎么样,但现在的我开开心心,带着女儿幸福的享受每一天,鼓励孩子多跟父亲奶奶接触,竭尽所能的为父母家人做点让他们欣慰的事情,享受佛法指导下的生活,平静祥和。

  金刚经全文介绍

  摘取“初问初答”和“再问再答”二段经文,略作说明。

  【初问初答】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

  此二问是为发大菩提心者问。发心者在动静语默、来去出入的一切中,如何能安住於菩提心而不动?所以问云何应住。众生心有种种颠倒戏论,所以问云何降伏其心。住是住於正,降伏是离於邪,住是不违法性,降伏是不越毗尼。但此住与降伏是在实行中去用心。如本经在发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等,开示悟入此即遮即显的般若无所住法门。

  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能不住於色声之境乃至法境。住是取着不舍。众生於六尘境起意识时都有自性执见,以色为实色,以声为实声。因为取着六境,即为境所转而不能自在。菩萨的布施行,对所施所受的一切能远离自性妄取。否则,觉得有我是能施,他是受施,所施物如何如何,希望受者的报答,希望未来的福报,甚至贡高我慢,这都从住於法相而生起。

  【再问再答】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这里须菩提请问和如来答复与前面一样。前面宣说般若道,以下说方便道。前面的明心菩提约凡入圣的悟证说是成果;但望於究竟佛果,这才是无相发心的起点,即发胜义菩提心。前文所问发心以立愿普度众生而发,是世俗菩提心。这里由深悟无我,见如来法身,从悲智一如中发心。前后同样是发无上菩提心,所以须菩提重新请问:应怎样安住和降伏其心?

  前观所化境的众生不可得,此处内观发心能度众生的菩萨──我也不可得。依修行次第:先观所缘色声等诸法,人天等众生,皆不可得不可取;但因萨迦耶见相应的能观者未能遮遣,还未能现证。进而反观发菩提心和修菩萨行者──心亦不可得,不见少许法──色心有自性,可为发菩提心者。这才萨迦耶见──生死根拔,尽一切戏论而悟入无分别法性。中观广明一切我法空,以离萨迦耶见的我我所执为入法的不二门。这样降伏其心,能安住大菩提心,出三界而住一切智海中。

  遮照中道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 见如来。”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安立二谛

  “如来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

  第一句举法:所听闻的,所见到的;所修学的,所成就的;

  第二句约第一义而说“即非”——表示“绝对的”(Paramārth,即胜义谛);

  第三句是世俗的假名——表示“经验的”(Samvrti,即世俗谛)。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较量功德

  一、净信功德:①“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二、法施的功德大於财施:①“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三、受持读诵演说的'功德:①“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③“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④“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四、不受福德是无量功德:①“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②“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思想重心

  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金刚经是哪个教派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般若,梵语,意为智慧。波罗蜜,梵语,意为到彼岸。以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光明、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说一切世间事物为认知的客体,实相者即是非相。

  主张离一切诸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以爱住其心,以无爱住其心,以般若智慧契证空性,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而体认诸法实相空性的境地。《金刚经》是中国禅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之一。

  六祖当年在山上砍柴时,听人诵《金刚经》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有所悟,立即就跑去找五祖了,在五祖那里天天捣米。其实那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只是在捣米,那是一种大家都在修禅的氛围,看着好像都在干活,实际上每个人都在磨炼自己的心性。

  最后五祖看时机到了,要把衣钵传给六祖惠能,就在半夜把所有的窗户堵上,用袈裟盖住给他讲《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这次六祖恍然大悟:万法万物不离自性!当即作了个偈子: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何期”就是没想到的意思。他悟到了什么?他悟到了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佛和佛国土,包括所有的众生和他自己,包括能想像到的和想像不到的,一切都是由自性变现出来的。

  《金刚经说》:“此破诸菩萨度生之执。诸菩萨所以不能住心降心者,由于度生念切,多作痴想,发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舍己为人,思以藐然之我,置四生十类之中,人人普度,物物曲成,佛有三不能,尧舜其犹病诸。是故我佛立教,于众生无边誓愿度已,即收归自己分中云:自性众生誓愿度。

  盖以大地之众生,即自性之众生也。着相菩萨分而二之,实相菩萨合而一之。我能度自性之众生,则自性涅盘,无欠无剩,众生涅盘,亦复如是。此即儒教所谓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也。梵语涅盘,此云寂灭,寂是不动,灭是无生,能以寂灭而度众生,则六合一家,八荒一闼,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为一。

  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不出自性众生之中,无有众生而不灭度者,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识得自性众生,菩萨痴念,一期降伏矣。到此一句说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本空,无所则圣,有所则凡,菩萨者以智度人之名也。舍己从人,顾子失母,非大菩萨矣。故(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四句偈为金刚般若宗旨。”

  “自性生万法、万法不离自性”。由此佛门早晚课中,原先的四句偈”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学“,将众生、烦恼、法门、佛道,收归自性,变更为”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

  禅宗在东土自达摩祖师开创以来,一直以《楞伽经》印心,自五祖六祖后,改成以《金刚经》印心了。

  “金刚”是喻指印度的金刚石(即钻石)。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所以他最坚最利,而没有能破。所以用金刚石作为譬喻来形容般若。金刚是贵重的宝物,以譬喻实相般若是诸法中尊。它坚固不为一切所坏,来譬喻观照般若不被一切碍见所侵犯。金刚能裁玻璃,作用猛利,来譬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生种种疑惑。

  “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性耳。因为诸佛即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称般若为诸佛之母,般若也即众生自心灵知之性。所以经中释尊说:《金刚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来所说这个法,是为发大乘心的菩萨所说的,是为发最上乘心的菩萨所说的,可见这个经是殊胜的。

  “波罗蜜”是到彼岸,也可译为度无极。本经是般若是波罗蜜,故称般若波罗蜜,是可以解脱一切世间烦恼,修一世福德,从而教人成佛的无上经典。《金刚经》:智慧无双,福德无比的永恒经典

  在佛教文化中,《金刚经》的影响之大,流传之广,是其他经典所无法比拟的。中国最大的佛教教派禅宗,就以《金刚经》为立派之本。

  在中国,由于金刚经流传很广,所以各个时代、各个宗派都有对它的注疏传世。最早由僧肇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随后三论宗吉藏有《金刚般若疏》。天台宗智顗有《金刚般若经疏》。华严宗智俨有《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唯识宗窥基有《金刚般若经赞述》、《金刚般若论会释》。

  禅宗祖师惠能相传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口诀》传世,而后宗密作《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以上各注疏都被收入《大正藏》内。此后明清历代高僧,如真可、藕益也有注疏流传,进入近现代后,太虚、慈舟、印顺、圆瑛等也有相关的论述和讲记。

  在佛教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馀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金刚经是佛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