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梁实秋雅舍教案

更新时间:2023-08-02 08:31:52 来源:高考在线

梁实秋雅舍教案

  梁实秋《雅舍》是抗战期间(1940)与其清华大学同窗吴景超一起住在重庆北碚时写的。所谓“雅舍”,实际是指他当时居住的简陋屋舍。其名源起于吴景超的夫人龚业雅的名字。

  一、教学重难点——抓住本质,不避重就轻

  一篇散文,教什么,怎么教,重心何在,可以说,是个本质问题,也是体现一名教师眼力的问题。比如《雅舍》,最基本的问题当是:“雅在何处?”这个问题无法绕过,因为从篇幅来看,它确实已占了绝大部分,文章的1~5自然段都是在诠释这个问题,分别可从“景致优美”“陈设不俗”“有好友拜访”“与蚊鼠共居”等几个角度加以剖析。可是,是不是讲清楚这些就可以了呢?一稿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

  (二)梳理并分析文本

  1“雅舍”是一座怎样的房子?

  2作者眼中的“雅舍”是怎样的?

  3身处其中,作者心情如何?

  (三)结合课题,进一步研读文本

  “雅”在何处?

  (四)作者介绍,拓展延伸

  1梁实秋是个怎样的人?

  2这样的人,是不是独此一个?他们存在的意义何在?

  (五)总结

  二稿做了如下修改:

  1这是一所怎样的房子?(客观角度)

  (一)导入

  (二)学生分工朗读全文

  (三)梳理并分析文本

  2“雅”在何处?(主观角度)

  结合文中关键句“有个性就可爱”,请学生具体展开分析。

  (四)深度研读

  雅舍之“雅”主要在于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而“可爱”,仅仅是因为这个吗?还有没有什么其他原因?引入第6段重点分析。

  (五)作者介绍,拓展延伸(点到即止)

  (六)总结,学生再读第6段

  两次设计,除去前边环节的紧凑压缩,最大的改变在于关注到了第6自然段。这部分内容比较深奥,学生不容易看懂,就连教师恐怕也要琢磨琢磨。这样的地方,当是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却往往被我们忽略或一带而过。若像一稿那样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就停留于表层,只是走了个过场,而真正深刻、深沉处未解读出来。而如果前面浮浅,那么后面部分对其他人物的延伸阅读(由个到类)也是隔靴搔痒,意义不大的。

  第6段讲的'到底是什么呢?此段中,首先有以下这些地方学生理解有难度:什么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什么叫“人生如寄”,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又是什么意思。所谓“天地者万物之逆旅”,“逆旅”即为“客舍、旅馆”意,这句话是说:“天地,原是世间万物的旅馆啊。”“人生如寄”即言“人生短促,就像暂时寄居在人世间一样”。

  综合以上,开头一句话首先表明作者与雅舍间的客观关系——“非我所有”,“房客之一”,颇有些事不关己之意;然后笔锋一转,当作者想到天地苍茫,人生只是过客,一个人又是那么卑微,一种珍惜的心情便油然而生(而不是放弃)——只要“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作者以一种感恩的心情来领受这份在乱世中的难能的馈赠。他很庆幸,在这样一个漂泊的时代,能有这样一个哪怕极其简陋的小小的居所可以容他栖身,可以让他品悟生命的酸甜苦辣。这里可说是作者的一种主观认知了,故前后表述并不矛盾。

  因为这份庆幸,这份感恩,所以接下来用刘克庄的诗句说“客里似家家似寄”——对“我”来说,“雅舍”即似“我”家呀——从中折射出的是作者一份随遇而安的心境。写到此,似乎可以打住了,可是他又说,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在说,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其实已不是“家”这种“实体”的存在,而是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我”的心在哪里,哪里便是我的“家”,所谓“心安即是家”。这一小节是在告诉我们雅舍于“我”之“意义”了——让“我”找到精神归宿。

  二、板书设计——体现核心,骨血丰满

  固然,板书应随教学内容而定。一张板书,体现的当是一节课的核心内容,所以,板书质量体现的实际上是一节课的设计水准。比如,一稿板书相对平面、干枯,更像是理科的一个分解公式,骨感有余而血肉不足,缺少内涵;相比较而言,第二稿的板书就要血肉丰满一些,能抓住文中的关键字眼逐层展开。

  三、关键词句——择要而讲,灵活处理

  一篇课文,不可能一一尽述,应抓住关键(重要)词句进行研读。关键词句有哪些?一般而言,可以是文眼句,可以是表明思路的一些句子(如过渡句、总领句、总结句),也可以是主旨句。比如在《雅舍》一文中,首段末的这句话——“纵然不能避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它既在结构上是个过渡,又从内容上告诉我们下面要讲这房子的“个性”所在了,全文主体内容即为讲述此点。再比如,在这样一间陋室,作者的心态如何呢?如果你能抓住几乎在每段都出现的“安之”“仍安之”“已数见不鲜”“亦不复他求”“正合我意”这些字眼,相信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朗读——因班而异,因人而异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培养情感,加深体会。但不是所有的朗读都能起到良好效果,要视班级情况而定,要据情况而变。比如有诵读才能的可个人朗读,或几人分工读,没有的就小组读或齐读;若早晨安静可小声读,午后吵嚷困倦则需放声读;柔美的段落可让女生读,粗犷的段落可让男生读。在处理本课的朗读时,笔者先安排男女生齐读1~3节,再由女生读描写月夜雨景的第4节,接着是男生读居室布置的第5节,最后齐读6、7节。总体效果还行,但如果重来,笔者会选择由教师来朗读最后两段,因为此两段为文章理解最难处,也是情感最深沉处,或许由具备一定阅历、情感体验的教师来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

  真正的语文,应该是“脱离了种种概念、程式和现实利害”的,应该“从技术而至学术”,才能达到浑朴归真、“春风化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教学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