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听戏梁实秋阅读答案

更新时间:2023-08-01 01:34:27 来源:高考在线

听戏梁实秋阅读答案

  引导语:梁实秋的《听戏》与《社戏》有许多相通之处,看戏之乐,似乎不在戏的本身,而在看戏周围的气氛、看戏的过程,当然还有对戏法的模仿。下文是原文的阅读答案与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听戏,不是看戏。从前在北平,大家都说听戏,不大说看戏。这一字之差,关系甚大。我们的旧戏究竟是以唱为主,所谓载歌载舞,那舞实在是比较的没有什么可看的。我从小就喜欢听戏,常看见有人坐在戏园子的边厢下面,靠着柱子,闭着眼睛,凝神危坐,微微地摇晃着脑袋,手轻轻地敲着板眼,聚精会神地欣赏那台上的歌唱,遇到一声韵味十足的唱,便像是搔着了痒处一般,从丹田里吼出一声“好!”若是发现唱出了错,便毫不容情地来一声倒好。这正是真正的观众,是他维系戏剧的水准于不坠。当然,他的眼睛也不是老闭着,有时也要睁开的。

  生长在北平的人几乎没有不爱听戏的,我自然亦非例外。我起初是很怕进戏园子的,里面人太多太挤,座位太不舒服。记得清清楚楚,文明茶园是我常去的地方,全是窄窄的条凳,窄窄的条桌,而并不面对舞台,要看台上的动作便要扭转脖子扭转腰。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打赤膊,而我从小就没有光脊梁的习惯,觉得大庭广众之中赤身露体怪难为情,而你一经落座就有热心招待的茶房前来接衣服,给一个半劈的木牌子。这时节,你环顾四周,全是一扇一扇的肉屏风,不由得你不随着大家而肉袒,前后左右都是肉,白皙皙的,黄橙橙的,黑黝黝的,置身其中如入肉林。(那时候戏园里的客人全是男性,没有女性。)这虽颇富肉感,但决不能给人以愉快。戏一演便是四五个钟头,中间如果想要如厕,需要在肉林中挤出一条出路,挤出之后那条路便翕然而阖,回来时需要重新另挤出一条路。所以常视如厕如畏途,其实不是畏途,只有畏,没高考助手。

  对戏园的环境并无需作太多的抱怨。任何样的环境,在当时当地,必有其存在的理由。戏园本称茶园,原是喝茶聊天的地方,台上的戏原是附带着的娱乐节目。乱哄哄地高谈阔论是未可厚非的。那原是三教九流呼朋唤友消遣娱乐之所在。孩子们到了戏园可以足吃,花生瓜子不必论,冰糖葫芦,酸梅汤,油糕,奶酪,豌豆黄……应有尽有。成年人的'嘴也不闲着,条桌上摆着干鲜水果蒸食点心之类。打热手巾把的茶房从一个角落把一卷手巾掷到另一角落,我还没看见过失手打了人家的头。特别爱好戏的一位朋友曾经表示,这是戏外之戏,那洒了花露水的手巾尽管是传染病的最有效的媒介,也还是不可或缺。

  在这样的环境里听戏,岂不太苦?苦自管苦,却也乐在其中。放肆是我们中国固有的美德之一。在戏园里人人可以自由行动,吃,喝,谈话,吼叫,吸烟,吐痰,小儿哭啼,打喷嚏,打呵欠,揩脸,打赤膊,小规模的拌嘴吵架争座位,一概没有人干涉,在哪里可以找到这样完全的放肆的机会?看外国戏园观众之穿起大礼服肃静无哗,那简直是活受罪!我小时候进戏园,深感那是另一个世界,对于戏当然听不懂,只能欣赏丑戏武戏,打出手,递家伙,尤觉有趣。记得我最喜欢的是九阵风的戏如百草山泗州城之类,于是我也买了刀枪之类在家里和我哥哥大打出手,有一两招也居然练得不错。从三四张桌子上硬往下摔壳子的把戏,倒是没敢尝试。有一次模拟打棍出箱范仲禹把鞋一甩落在头上的情景,我哥哥一时不慎把一只大毛窝斜剌里踢在上房的玻璃窗上,哗啦一声,除了招致家里应有的责罚之外,惊醒了我的萌芽中的戏瘾戏迷。后来年纪稍长,又复常常涉足戏圈,正赶上一批优秀的演员在台上献技,如陈德琳,刘鸿升,龚云甫,德珺如,裘桂仙,梅兰芳,杨小楼,王常林,王凤卿,王瑶卿,余叔岩等等,我渐渐能欣赏唱戏的韵味了,觉得在那乱糟糟的环境之中熬上几个小时还是值得一付的代价,只要能听到一两段韵味十足的歌唱,便觉得那抑扬顿挫使人如醉如迷,使全身血液的流行都为之舒畅匀称。研究西洋音乐的朋友也许要说这是低级趣味。我没有话可以抗辩,我只能承认这就是我们人民的趣味,而且大家都很安于这种趣味。这样乱糟糟的环境,必须有相当良好的表演艺术家才能控制住听众的注意力。前几出戏都照例的是无足观,等到好戏上场,名家一露面,场里立刻雅雀无声,不知趣的“酪来酪”声会被嘘的。受半天罪,能听到一段回肠荡气的唱儿,就很值得,“语音绕梁三日不绝”,确是真有那种感觉。

  后来,不知怎么,老伶工一个个的凋谢了,换上来的是一批较年轻的角色,这时候有人喊着要改良戏剧,好像艺术是可以改良似的。我只知道一种艺术形式过了若干年便老了,衰了,死了,另外滋生一个新芽,却没料到一种艺术成熟衰老之后还可以改良。首先改良的是开放女禁,这并没有可反对的,可是一有女客之后,戏里面的涉有猥亵的地方便大大删除了,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认为这好像是个损失。台面改变了,由凸出的三面的立体式的台变成了画框式的台了,新剧本出现了,新腔也编出来了,新的服装道具一齐来了。有一次看尚小云演天河配,这位人高马大的演员穿着紧贴身的粉红色的内衣裤作裸体沐浴状,观众乐得直拍手,我说:“完了,完了,观众也变了!”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戏。听戏的少了,看热闹的多了。

  我老早就离开北平,与戏疏远了,但小时候还听过好戏,一提起老生心里就泛起余叔岩的影子,武生是杨小楼,老旦是龚云甫,青衣是王瑶卿,小生是德珺如,刀马旦是九阵风,丑是王长林……有这种标准横亘在心里,便容易兴起“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感。我常想,我们中国的戏剧就像毛笔字一样,提倡者自提倡,大势所趋,怕很难挽回昔日的光荣。时势异也。

  听戏梁实秋阅读答案

  1点明中心,深化中心

  2孩子们到了戏园可以足吃,花生瓜子不必论,冰糖葫芦,酸梅汤,油糕,奶酪,豌豆黄。。。。。。应有尽有。成年人的嘴也不闲着,条桌上摆着干鲜水果蒸食点心之类。打热手巾把的茶房从一个角落把一卷手巾掷到另一角落,我还没看见过失手打了人家的头。

  3.可以“放肆”,可以自由行动,吃,喝,谈话,吼叫,吸烟,吐痰,小儿啼哭,打喷嚏,打哈欠,揩脸,打赤膊,小规模的拌嘴吵架争座位,一概没有人干涉。

  4、因为不能够这样的“放肆”与自由,充满了约束

  5、本文与《社戏》有许多相通之处,看戏之乐,似乎不在戏的本身,而在看戏周围的气氛、看戏的过程,当然还有对戏法的模仿。

  赏析/梁实秋听戏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艺术,而一种艺术形式也必有其相应的一群观众,戏剧亦然。北平人拥有他们的京戏,而京戏也造就了这样一帮听戏的北平人。“听”戏而非“看”戏,这一字之差足以说明这戏的独特风韵了。梁实秋用幽默诙谐的笔调描绘了看戏之乐。看戏之乐,似乎不在戏的本身,而在看戏的氛围、看戏的过程,当然还有对戏法的模仿。作者以旷达人格叙事抒情,行文走笔“收”“放”有度,雅洁简练,不讲排偶却在自由参差中见齐整,不拘格律亦自有平仄和声韵搭配,读来朗朗上口,节律优雅。

  《听戏》梁实秋读后感悟

  今天早上还是很早的时候,在宿舍里突然传来一阵唱戏剧的声音。很奇怪为什么会有唱戏的声音,一看,原来是楼下的阿婆拿着收音机在听。突然想起,小时候,我也经常跟着奶奶到隔壁村一个叫内里的地方去看人做大戏。那叫潮剧,是我们那一带特有的一种大戏。

  在戏台的前面,有着差不多三四排的椅子,是给一些老人坐的,后面就是一些中年人,自己带着凳子,坐在后面。再后面就是一些没带凳子来凑热闹的年轻人。那时候我还很小,要奶奶抱着我,我才看得到。其实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在唱的是什么,也不是有多么的喜欢看戏,只是想腻在奶奶怀里而已。尽管那时听不懂,但看到戏台上的大花脸、黑头红脸唱起来也挺热闹的。

  后来长大点了,大概有六七岁了,奶奶抱不动我了,可是每逢过年过节有唱大戏的时候,我还是和以前一样牵着奶奶的手,去看大戏。到了那之后就和奶奶分开了,那时候的我主要的目的是去玩,看热闹,顺便买个小玩具。还有拿着压岁钱,去买零食吃。去买那种小鞭炮,放着玩。有一次玩的忘了形,回家晚了,被妈妈骂了,说我不懂事。

  也有天公不美之时,唱大戏的时候遇到下雨,雨不大,一丝一丝的,就是下不停。那时候去看戏的很少,不过奶奶还是和以前一样,风雨无阻,撑着雨伞去看。在路上的时候,有一条小水沟被水淹没了看不见,奶奶腿脚不灵活,一下踩到那水沟里,整个人摔下去了,好一陈子起不来,我又小扶不动她,我吓得直哭,拼命的叫奶奶,奶奶这才慢慢的爬起来安慰我说没事。在那里,少了小孩的玩闹,少了摆摊的大叔大婶。也少了那些带着凳子坐在后面的人,有的就是最前几排的那班老人。他们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挂着微笑,带着满足。

  再长大点,那些小时候的零食诱惑不了我了,也就很少再出去看戏了。每逢过年过节唱大戏也逐渐的少了,偶尔的那么几次也很少去了。后来条件好点了,家里买了一台电视机,每逢周五晚八点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电台在播放潮剧,那时候邻居的那几个老人都会聚在我家里看潮剧。那时候我不满过,闹过,说奶奶她们霸着电视机。现在想来,原来霸着电视机的那个是我,我已经一个星期罢了六天,少一天又有什么呢。

  现在村里已经没有唱大戏了,那时候我不理解奶奶那一辈人的那种文化。为什么她们那一代人这么喜欢看戏、听戏。

  直到现在,我长大了,不再是无忧无虑的孩子了,我也出来工作,在外闯。与家人见面少了,不能像以前一样朝夕相对了,不像以前一样依靠着家里的人了。我也渐渐明白,那时候年轻一代忙于生计,出外打工,平常家中的老人精神上就是一片空白,听戏,看戏,那是老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一种回忆。

  老人的生活经历比较厚重,值得回顾和总结的东西很多。看戏,听戏,一场又一场,就像是他们生活中的一幕幕,那是他们在回忆中生活!

  在他们看来我们现在听的歌那不叫歌,那叫喊,那叫嚎。因为里面少了回忆,少了那份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