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梁实秋《读画》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8-07 10:44:40 来源:高考在线

梁实秋《读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通过“读画”所展现的中国古老的文化的气息;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热爱之情。

  3.理解文章朴素真挚、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

  重点难点:

  1.体会文章通过“读画”所展现的中国古老文化的气息;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2.理解文章朴素真挚、平易亲切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圈点勾画读书法:通过反复朗读,领会文本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设疑研究读书法:对重点语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这样一位散文作家,他的散文看起来琐碎,没有故事情节,全凭见识,将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拼凑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点,杂而不乱,抖开斑斓;他的散文,似乎东一鳞西一爪,若云里神龙,飘忽不定,反而没有编故事的斧痕匠气;他的散文,触类旁通,信手捻来,随心所欲,东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一泻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几件琐事,任何琐碎小事,一到他的笔下,便衍化成滋润丰沛的长文。他的的散文看似轻松洒脱,但是没有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这一手是学不到家的。这就是一绝。

  他就是著名的散文家梁实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读画》,和他一起“读画”。

  (板书课题:读画)

  二、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祖籍浙江,出生于北京。他在散文上有很高的成就。

  三、听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听配乐朗诵散文《读画》。

  1.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读画》。

  2.学生聆听老师的阅读,初步感知课文。

  3.学生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本文写自己由读画引起的思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生感悟。

  四、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悟读文章,理清文章的结构。

  明确:

  1. 第1节:由《随园诗话》引出读诗的话题;

  2. 第2至4节:写读诗所产生的种种感受;

  3. 第5节:进一步明确“读画”给人以心灵上的享受。

  五、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本。

  1.学生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阅读文本,要求阅读时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文本旁边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

  2.教者巡视课堂,检查学生的阅读感悟情况。

  3.阅读文章第一节,思考文章引用《随园诗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交流后明确:

  引用《随园诗话》中的话,表明读是读诵之意,也就是把画当作诗来读,因为有文章词句然后方可读诵,读画其实就是应该是读诵画中之诗的意思。

  请学生思考,作者这样说“读画,就是读诗”,这个观点是否新颖啊?

  应该说,作者这个观点是很新颖的,读画,就是读出画中之诗,要善于读出画面背后的诗意来,使画面充满诗情画意。

  4. 思考,既然作者说“读画”就是“读诗”,为什么说“读画”就是“读诗”呢?

  学生思考,结合文章第二节内容,说出自己的感悟。

  (提示:学生互相交流,说出自己的思考结果)

  明确:读一首诗,可以欣赏其中的景物描写,即所谓“历历如绘”。诗之极致毕竟别有所在,其着重点在于人的概念与情感。所谓诗意、诗趣、诗境,多少有些抽象,以语言文字来表达最为适宜。

  看一幅画,可以欣赏其中蕴藏的诗的情趣,但并非所有的画都有诗的情趣,而且画的主要功能在于描绘一个意象。

  (提示学生,认真审读材料,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学生齐读文章第二段,要求读出感情,运用正确的语气语调,

  5.研读第三节,思考:为什么说“比较起外国画来,中国画里的诗意多一些”?

  明确:

  (1) 不少画,只看画题就觉诗意盎然。

  (2) 文人画家,一肚皮不合时宜,在山水画中寄托了隐逸超脱的思想,所以山水画的境界成了中国画家人格最完美的反映。

  (3) 即使是小幅的花卉,也有一股豪迈潇洒之气跃然纸上。

  6.“不少画家,在画面上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这样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明确:使画中的诗意更加明显;因为:

  (1)中国字本身有其艺术价值,若是题写得当,也不难看,而且画里面的诗意也有用文字表达的必要;

  (2)题上字的画就由纯粹的画变成一幅具有道德价值概念的插图;

  (3)画的本身应该能表现画家所要表现的东西,不须另外再借助文字作说明,题画的办法有时使画不复成为纯粹的画。

  7.思考:文章第四段举了金冬心在一幅清癯高傲之气扑人眉宇的墨梅之间题写词句,有作用?

  明确:文章举金冬心在画上题词,目的是证明中国字本身有其艺术价值,若是题写得当,会恰到好处,而且画里面的诗意也有用文字表达的必要的道理,他的画已经不再是一幅单纯的画,而是由纯粹的画变成一幅具有道德价值概念的插图。

  这就是梁实秋的散文,在平平淡淡中含蕴深刻的道理,本文在看似平淡的笔墨间流露出对中华绘画的赞美,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之情。

  下面,我们再来鉴赏一下大师散文的语言,感悟作家的语言风格。

  六、品读课文,鉴赏精美语言。

  1.“我们说读画,实在是在画里寻诗”,句中加点的`词语“实在”能否去掉?为什么?

  (提示:引导学生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

  明确:不能去掉。“实在”,是副词,强调“的确”。句中表明我们说读画,的确就是在画里寻找诗歌,读出画面背后的诗味来。因为所谓诗意、诗趣、诗境,多少有些抽象,以语言文字来表达最为适宜。而我们看一幅画,可以欣赏其中蕴藏的诗的情趣,但并非所有的画都有诗的情趣,而且画的主要功能在于描绘一个意象。如果去掉,不能起到强调的作用。

  2. “即使是小幅的花卉,也有一股豪迈潇洒之气跃然纸上。”体会“即使……也”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明确:“即使……也”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表示让步;句中表明“连小幅的花卉,都有一股豪迈潇洒之气跃然纸上”,更何况那些大幅画卷,鸿篇巨制了。这就更加有力地阐明了“读画”其实就是“读诗”的道理,使行文更有说服力,也更耐人寻味。

  3. “画中已有诗,有些画家还怕诗意不够明显,在画面上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请同学们体会句中加点词语“或多或少”的表达效果。

  (让同学们思考,请某同学上讲台板演)

  (学生研究自己的答案,并且与同桌交流,互相提出修改意见)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明确:

  “或多或少”,指“多多少少”,或者多一点,或者少一点。因为“画中已有诗,有些画家还怕诗意不够明显”,句中表明那“或者多一点,或者少一点”的“诗词字句”,对于深化画面的诗意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而极其有力的强调了“诗意”对于画面的重要作用,也就鲜明的表达了“读画”其实“应该是读画中之诗”的观点。

  (请大家交流刚才在词语品味环节所得到的收获,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

  总结归纳:

  综上所述所述,文章以鲜明有力的材料,阐明了“读画”就是“读诗”的道理,从而启发人们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凝视事物,读出事物背后的东西来,表达了作者美好生活的热爱,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赞美之情。

  七、默读文章,感知语言特点。

  1.本文内容简短,但又记述翔实。

  作家推崇作文要“简短”,主张“文章要深,要远,就是不要长”。本文内容短小精悍,阐述道理娓娓道来,仿佛拉家常一般。

  2.平淡悠远而内蕴深邃,充满智慧的光芒。

  梁实秋的散文小品常常是引经据典,又穿插谈笑,趣事,俚语,学识十分丰厚,使作品具有一种雍容大度,舒徐自在的品格。作家所选的材料选的都是身边平凡的常事或素材,入文后却能体现出不凡的人生哲思,这些和他的其他散文如《下棋》,《窗外》,《排队》一样,可见他清雅恬淡、随心所欲、丰厚适意的人生情趣和独特而又深刻的哲学思想。

  八、鉴读文章,进行练笔训练。

  作者认为,读画就是读诗,你还认为读画就是读 ,写出你自己的理解。

  (留几分钟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理解,并且开展交流。注意借鉴本文的写法。)

  九、布置作业:

  1.精细化阅读文章,写出你自己对读画的感悟;

  2.整理课堂笔记。

  附:板书设计

  读 画

  梁实秋

  读画:读画中之诗

  读画:就是画中寻诗 平淡悠远

  山水画:画家人格最完美的反应 内涵深蕴

  画面上:题写或多或少的字句 闪烁智慧

  画得美妙:诉诸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