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风筝》(鲁迅)课堂实录

更新时间:2023-08-09 01:05:01 来源:高考在线

《风筝》(鲁迅)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应该接触到了不少鲁迅先生的作品吧,下面就请你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先生的作品。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少年闰土》。

  师:很好,不过老师要更正一下,《少年闰土》是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请大家再说说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

  生:《社戏》、《孔乙己》、《阿Q正传》、《铸剑》。

  师:真了不起,你居然知道鲁迅先生这么多的小说,连选自《故事新编》的《铸剑》都知道,不会是看了参考书吧?下面我再请同学们谈谈鲁迅先生的作品集,知道的同学请举手。

  生:《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

  师:嗯,很好,大家预习得很充分哦。下面,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讨论一下,请大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好“思维扩展”的题目。

  (投影仪显示)

  思维扩展: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就作家作品而言,学得最多的就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那么先生曾经对自己的作品选入中小学课本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学生讨论,大约两分钟。)

  师:好,大家安静下来,我点刚才没有举手的同学讲一讲。

  生:鲁迅先生一定很高兴,他有这么多作文入选我们的课本。

  师:这个想法不错,你可得好好努力,说不定有一天你的作文也会入选语文课本。

  (学生大笑)

  师:鲁迅先生可不这么想哦,请看大屏幕!

  (投影仪显示,点一位同学朗读)

  鲁迅是反对自己的文章入选中学课本的。他曾经说:“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 鲁迅不愿意让他的这本小说集入选中学的课本其原因,他说是因为自己对人世的悲观,不愿意这悲观的情绪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师:读得很好,大家课后再去讨论这个问题。好,言归正传,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风筝》就是鲁迅悲观、绝望情绪的充分流露。大家是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这样的散文,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克服阅读的障碍,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在一起学习课文之前,我认为很有必要让同学们了解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请同学们认真领悟,这对于我们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帮助。

  (投影仪显示)

  写作时间:《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这一天恰逢旧历年正月初一。

  师:正月初一可以说是中国人最喜庆的节日,往往中国人还喜欢在新的一年里图个好兆头。那么在新的一年的第一天,鲁迅先生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当然是很高兴啦,我们家每年过年都很热闹。

  师:大家不要拿自己去推测鲁迅哦,我们回答这样的问题一定要有根据。大家先来一起读读课文的第一段,再谈谈作者在新年里的第一天的感受。

  (师生齐读第一段。)

  生:我觉得鲁迅内心挺悲哀的,他居然这样写:“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师:很好,有人要补充吗?

  生:我觉得鲁迅先生很孤独,过年干吗不去打麻将啊(学生爆笑),一个人在家写这么死气沉沉的文章。

  师:讲得很好啊,还有同学有问题吗?

  生:作者在大年初一居然这样写道“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我觉得这种景物描写很恐怖,树枝居然是“灰黑色的”而且还是“秃树枝”,又添了一个“丫杈”,怪吓人的!

  生:老师,鲁迅为什么看到风筝会“惊讶”啊?

  生:我觉得这句话前后矛盾:“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冬天地面上有积雪很正常啊,作者为什么还要用个“还”字?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老师先来简单的回答一下,大家注意认真听,课后再想想老师说的'对不对!对北方的冬天已有风筝感到“惊异”,因为“我”的故乡放风筝一般在春天。作者用一个“还”字,可能是说积雪时间很长,北京的冬天很寒冷。现在又轮到老师来问大家问题了,文字很深奥,大家先抄下来,慢慢体会。

  (投影仪显示)

  思维扩展:孤独、焦虑、恐惧的情绪不仅意味着自我意志与世界、与自己的有限性或命运的对立,是否也意味着另一更深层次的不安?

  师:抄好了吧。老师突然想到了一首老歌──张学友的《吻别》(唱):“想要给你的思念,就像风筝断了线,飞不进你的世界,也温暖不了你的视线,我已经看见一出悲剧正上演,剧终没有喜悦我仍然躲在你的梦里面……”

  (学生狂笑)

  生:老师,你走调了!

  师:哈哈,老师只是觉得冬天和风筝联系在一起很凄惨啊:“我的世界开始下雪,冷得让我无法多爱一天,冷得连隐藏的遗憾都那么地明显……”(学生继续笑)。大家安静一下,看看老师诗化的语言。(一片嘘声)

  (板书:精神高飞远走的寂寞感和一个人暗夜行路的孤独感寒冷感,进而生出无限悲凉的人生感慨。)

  (学生鼓掌)

  师:《风筝》这篇课文写的是不是鲁迅的“吻别”啊?(学生笑)

  生:(齐声)不是!

  师:那我请同学说说《风筝》这篇课文到底讲的是什么?

  生:鲁迅小时候把他弟弟的风筝扯坏了,长大后很内疚!

  师:说得不错,很简洁。不过你可能犯了一个错误哦,文学作品是允许虚构的,文中的“我”就是鲁迅先生吗?

  生:(齐声)不是!

  师:大家可不要这么简单地判断问题,请看大屏幕:

  (投影仪显示)

  《风筝》的“真实性”认定:

  《风筝》一文所叙述的关于精神虐杀的一幕是否是真实的?

  鲁迅有时候,会把一件事特别强调起来,或者故意说着玩,例如他所写的关于反对他的兄弟糊风筝和放风筝的文章就是这样。实际上,他没有那么反对得厉害,他自己的确不放风筝,可是并不严厉地反对别人放风筝。”

  ──周建人

  (乔峰《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见《鲁迅回忆录》中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

  他不爱放风筝,这大抵是事实,但鲁迅写折毁风筝等事乃属于诗的部分,是创造出来的。

  ──周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