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教材分析]
《夜归鹿门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的一首自主赏析诗歌。它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别的代表人物之一王维的著作。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学情分析]
在我们的常规模式中,诗歌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一是背诵;二是把握诗人情感;三是分析艺术手法。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冻结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动情读书的欲望,把诗歌变成了公式,把思考变成了形式,把书本变成了枷锁,把课堂变成了囚笼,从而导致学生只能初步感知到诗歌的内容,却讷于对其意象、情感、意境等的理性分析和深度表达。而本单元的赏析方法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也就是通过反复阅读,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读者放入诗歌的意境,缘景明情。高二学生已有了一定诗歌鉴赏知识的积累,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思维比较活跃。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自由地涵咏,自主地探究,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孟浩然及诗歌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置身诗境。
2、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3、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孟浩然寄情山水“隐逸超脱”的情感。
2、感悟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和诗人追求隐逸的情趣志向。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
[教学难点]“缘景明情”欣赏方法的把握。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导读法问答法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记忆中储存下的`第一首诗歌是什么?《春晓》“春眠不觉晓……!” 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它的作者是谁?――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相约在他的《夜归鹿门歌》,聆听他心中的声音吧!
一、作者生平
你认识孟浩然吗?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填写他的名片:
二、诗题解读
为什么叫“夜归鹿门歌”呢?
我们来看看这个题目:夜:夜晚,时间。归:回归。 鹿门:襄阳鹿门山。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
郊外,岘山附近,汉江对岸,名曰“南园”,鹿门山在汉江东岸。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三、品读诗歌
(一)音读、意读,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读诗,把握诗意。
2、找学生范读诗,谈整体感受。
基调:欣喜、沉醉、悠然自得
3、齐读诗。
(二)情读、美读,鉴赏品味。
读诗,寻找出诗句的意象。(复习:什么是意象?)。
山寺钟鸣、渔梁渡头、江村、舟、鹿门、月、烟树、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幽人等。
2、这些意象按照时间和空间的顺序构成了那两幅画面?这些画面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情思呢?
(1)黄昏江景图:山寺钟鸣我 鹿门 我闲望沉思
渔梁渡头世人江村 世人归心似箭
我:潇洒超脱
(2)月夜山景图:烟树树影朦胧 夜月皎洁清冷
岩扉幽深僻静 松径清幽寂寥
我:怡然自得
(三)悟读探究。
1、感悟诗境,思考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指的是从哪归回到哪?
诗中所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2、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 衬托 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 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四、诵读诗歌。
1、再次齐读诗歌。
2、限时背诵。
五、课堂练习。
1、“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争”字写得好。“争”为“争夺”之意。
“争”字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
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中的”惟“字可否换成”还“字?请简述理由。
“惟”字不能换成“还”字。“惟”为“单单;只”之意。
用“惟”字突出描绘了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还感受到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仕进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用“还”字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特别是此诗后四句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
[作业设置] 把本诗改写成一篇散文。
[板书设计]
[能力拓展]
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同: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和闲适自得的心情。
异:《夜归鹿门歌》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构成了诗境的平淡自然,优美恬淡,脱尽尘世烟火,但“惟”句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归嵩山作》诗寓情于景,意境充满变化。清川,离归的车马,结伴而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泊。
[教学反思]
教师的作用就是引路人。教是为了不教,越俎代庖的后果一定是费力不讨好。
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给学生印发“导学案”,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初步感知(初读)――寻找意象(反复咏读)――进入意境(品读、联想)――缘景明情。一步步把学生导入了诗境,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就把握了诗歌意蕴,背诵自然就不在话下。在此同时,我也在板书中一步步地完成了由意象到意境,流露情感、穿插手法、突出主旨的完美框架图。
通过《夜归鹿门歌》一诗的学习,学生就学到了“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再趁热打铁的对比阅读王维的《归嵩山作》,这样就容易多了。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鉴赏2023-08-02 18:12:15
《听郑五愔弹琴》孟浩然全诗赏析2023-08-01 09:51:07
孟浩然的思想2023-08-07 02:34:27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鉴赏2023-08-02 18:12:15
《听郑五愔弹琴》孟浩然全诗赏析2023-08-01 09:51:07
孟浩然的思想2023-08-07 02:34:27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6 15:32:1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04 02:52:49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8 0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