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读莫言《粮食》有感

更新时间:2023-08-13 02:32:57 来源:高考在线

读莫言《粮食》有感

  伊回到家,找来一只瓦盆,盆里倒了几瓢清水,又找来一根筷子,低下头,弯下腰,将筷子伸到咽喉深处,用力拨了几拨,一群豌豆粒儿伴随着伊的胃液,抖簌簌落在瓦盆里……伊吐完豌豆,死蛇一样躺在草上,幸福地看着孩子们和婆婆围着瓦盆抢食。我不太读莫言的小说,不是因为他讲的故事“泥土味”重,而是因为所写的情节里有太多的苦难与贫穷,如《红高粱》读来压抑、沉闷、难受。

  伊就这样跪在盛了清水的瓦盆前,双手按着地,高耸着尖尖的胛骨,大张着嘴巴,哗啦啦,哗啦啦,吐出了豌豆、玉米、谷子、高粱……用这种方法,伊使自己的三个孩子和婆婆获得了一些蛋白质和维生素。婆婆得享高寿,孩子发育良好。

  这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个真实故事,这故事对我的启示是:母亲是伟大的,粮食是珍贵的。

  因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大量翻译成各国文字,相信不久以后,最为国际友人所熟知的中国文学家将会是莫言,不再是鲁迅;国际友人耳熟能详的文学形象也将不再是阿Q,而是莫言某部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有人说,莫言将取代鲁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人物。我以为,这一切都不确定,但也不排除这种可能。

  前段时间,偶然看到莫言写的《粮食》,有意无意间读毕,感慨良多。《粮食》全文讲述了一位母亲每天将磨坊里的豌豆塞到嘴里、不咀嚼、囫囵咽下,回家后再设法呕吐出来,以此养活家人,读后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特别是《粮食》的结尾画龙点睛,打开了我尘封已久的,关于物质极度匮乏年代的记忆。

  当年,知青插队落户时因不知什么政策,让父亲和全家下放到了农村,因为实在没有吃的,父亲便偷偷将农民埋入泥土中的死兔子挖出来,烧烧后给全家当美食吃。当时我们邻居家的儿子也是知青,印象中他特别瘦长、特别聪明,学东西非常快,回城后成了毛纺厂的一名技术员,业务上非常出色,曾经不少事迹还登过报,但不幸的是50多岁便身患癌症不治去世,现在想来不知是否是当年吃了太多脏食物的缘故。

  记得上世纪60年代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时,我们都很小,日常生活用品、食物均配给,人人喊饿。我的同学有一次带来猪吃的糠饼,和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蚕蛹,好心地塞进我的嘴巴,等我反应过来时恶心得呕吐不止。那时学校还时常组织学生们打冬青树的籽,然后和南瓜、红茹糅合在一起作为粮食,当时经常提到“瓜菜代”,以此来填充咕咕叫的肚子。

  因为饥饿,时常会听说子女多的人家怕分配不公、吃不饱,干脆将饭票分给小孩,让他们自己到食堂去打一两薄可见底的`稀饭,也有小孩因饥饿难忍,跑到食堂、小商店偷东西吃而挨打。我家隔壁有一对医生夫妇,他们其中一个儿子智力有点问题,他在破旧的墙壁上挖了一个洞,将一碗米饭藏匿在里面,等到家人上班、上学就用来充饥,时间一长,终于被发现,被大人狠狠地打了一顿。

  那些年我们家从来不购买晚稻米,因为当时粮食供给有限,晚稻米做成米饭涨性差,不够吃、但早稻米,即尖米,烧饭出饭率高,价格还便宜,所以一直买尖米来吃,也算是那个年代的一种生活智慧吧。

  我的大舅是武汉的建筑工程师,曾经上海的某大饭店就是他所设计的。我记得困难时期大舅到我家,我妈做了一顿代替晚饭的山茹汤让他兴奋得不得了,他说总算吃到好东西了,现在想起来,辛酸不已。

  翻看当时的照片,只见我的二个弟弟在长身体时瘦得像猴子一样,和旧社会三毛形象没有区别。后来家里经济好一点了,但困难仍旧存在,所有的生活物资菜油、大米、糕饼、糖果、白糖、过年的瓜子……都是凭票供应。我的同学有一次想吃芝麻饼,但仅有的糕饼票已经用完,便要我想办法带他进我父亲当时工作的机关大院,因为只有那里小商店能免票购买。

  那时医生是能给肝炎患者开医疗证明到商店购买白糖的,我有同学常常肯求我做医生的母亲给予帮助,母亲为人正直,不肯违反医院规定,我的同学就临摹我妈的笔迹签名,这件事一度让我非常生气。

  人不能一日没有粮食,粮食的问题和人口问题密切关联,人口基数或增长比例越大粮食的问题就越严峻。当今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机械化种地实行太慢,老一辈人走了以后,80后、90后大部分都不会种地,我国的粮食前景真不知道会怎样?但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我想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只有居安思危才不至于再次陷入困境。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当代著名作家莫言,他著的《神聊》中一节《粮食》发表在2013年的《读者》上。《粮食》叙述一个村妇为了养活三个儿女和家婆,用吞食豌豆,再吐出豌豆养活一家人。有一次,因偷豌豆被责问,后上吊绳断不死,再后,她在磨坊用嘴吞食一些豌豆,逃避检查,回到家中用筷子一个个的挑剔吐出豌豆,洗后让儿女和家婆吃。莫言大胆真实地把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农村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描述出来,用朴素的语言,刻画出村妇坚强不屈的母亲形象,同时给人的启示是:粮食是多么珍贵。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给出莫言获奖理由:“他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粮食》体现出莫言创作的高水平。《粮食》主题突出鲜明,敢于实话实说,反映当时中国大地农民缺粮闹饥荒痛苦的生活。

  现在跟20世纪60年代初期相比,大不相同。那时想吃没有吃,而今和以前恰恰相反,人们在浪费粮食。据媒体爆料:在餐饮业里,我国每年就倒掉约两亿人一年的粮食。有一位教授对全国大专学院剩菜剩饭作调查,每年大学生倒掉的食物可以养活一千万人。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笔者也亲眼目睹一个小学校两千人早餐,一桶桶的粥、粉、面条、馒头、包子,倒进潲水桶。管理早餐的老师说:“这是常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体会到农民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看来是不能忘本呀!小学生浪费粮食是教育问题,大学生浪费粮食那是令人费解呀!

  如果把吃剩的食物兜着走,反而被人瞧不起,扔了反而显得特阔气。

  节约粮食是我们公民应尽的义务,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在餐馆用餐时点餐要适量,不摆阔气,珍惜所拥有的财富。让节约粮食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