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记忆中的豆腐散文

更新时间:2023-08-01 15:02:49 来源:高考在线

记忆中的豆腐散文

  在我的脑海中,时常浮现母亲制作豆腐的情景。老家那地方管做一锅豆腐叫“出一做豆腐”,出一做豆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记忆中的出豆腐是从“捡黄豆”开始,黄豆是生产豆腐的最佳原料,所谓捡黄豆就是把黄豆倒在簸箕里通过来回“晃”“巅”“遛”等手法将黄豆里面的稗子以及微小的石头土坷垃等杂质滤去,实在滤不掉的再捡出来,就这一道其实是捡出杂质的工艺恐怕没有三遍五遍是不行的。这直接牵扯着豆腐的质量也说明着出豆腐的人家是否爱干净。捡完黄豆之后就是“泡豆子”,泡豆子之前当然还要在石磨上“拉黄子”,拉黄子就是通过人工推磨把豆皮去掉把豆子破成两瓣或多瓣,破碎得越粗啦越好,光破碎大概就要花费个把小时的功夫。

  最初母亲把破碎了的豆子倒进一个大盆,加水不能过多也不宜过少,漫过豆子最好。豆瓣泡涨了再加水,如此反复。用什么样的大盆虽说没有过多的计较,花瓷盆陶土盆鲜有的铝铁盆都行,但还是以前两者为上好。泡豆子虽没有过多的技术含量,一般也要泡七八个小时。豆子泡好了就可以“拐豆浆”了,拐豆浆一般都在“拐磨子”上拐,在农村石磨家家有但拐磨子就不一定了,石匠很少直接做拐磨子,拐磨子一般是石磨用了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用薄了之后用马钉固定在山楂木或枣木架子上,下面架一口大铁锅改装的。拐磨子一般配七八条拐棍,甚至更多,不用的时候挂在墙上,理论上讲拐豆浆两个成年人就可,一个拐磨,一个一边掌勺往磨眼里掭豆子一边搭手转磨。

  每年过了腊月二十三,出豆腐作为储备过年的一项必备年货,家家开始出豆腐,这是拐磨子最忙的时候。农村人开始用打招呼的方式排队,轮到谁家谁家就开始拐,前面的人家拐豆浆,后面的人家会提前来帮忙,拐磨棍就挂在墙上,后来的人有时打个招呼,有的连个招呼也不打,从墙上摘下磨棍,往手心唾口唾沫套上磨棍就下手。不管男女老幼齐上阵,嘻嘻哈哈,一会帮忙的就会把拐磨子围严了,前一家拐完会返回头来帮后面的,尽管还有后面的来帮忙,鲜有见忙不帮的。拐豆浆人多了拐起来磨就轻快很多,拐磨一般右手先握棍头左手反手握住磨棍中间前腿弯曲后腿崩直手脚相随,如果有人拐累了会有人来替,没人来替的时候前后腿双手调换方向换个姿势,但大家总体姿势步调必须一致。

  我在一边玩耍的时候曾被招呼到去拐豆浆,那时候八九岁,刚够着磨棍的样子,带着棉帽,学着大人的样子用根草绳扎住棉袄上磨,没系好的帽子耳朵随着身子的转动上下“忽闪”,多少年过去了,现在想想觉得既心酸又滑稽又可笑。掌勺掭豆子是个技术活,做这活必须做到眼尖手快心细,眼尖是指能准确预测磨眼什么时候转到自己跟前,手快是指磨眼转到自己跟前时必须准确地将豆子投进磨眼,如果掌握不好,勺子要么被磨棍打到下面的豆浆锅里要么被打飞,心细是指必须做到不用回头看豆盆,勺子从豆盆里舀的一勺勺豆子和水必须掌握个死数,这样磨出来的.豆浆才能匀实,做出来的豆腐才能细腻,掌勺掭豆子一般有女人来完成,如果谁家有腊月刚进门的媳妇,那些婶子大娘们就会把这活让给穿红挂绿的新媳妇,这是展示干活利索的大好机会,这时候的新媳妇如果不是做的太差就会得到褒扬,婶子大娘们就会夸说谁家的谁娶了个好媳妇。

  拐完豆浆,家里的大锅也就烧开了,把烧开的热水倒进盛豆浆的水桶里烫烫,然后把豆浆倒进布袋里,开始在架在大锅上的H形木质萝架上“摁布袋”,摁布袋的过程就是让豆汁和豆渣分离的过程,为了做出更可能多的豆腐,必须尽可能榨出更多的豆汁,这个摁布袋榨豆汁的活最苦最累,两个小时下来常常累得人直不起腰来,但一点懒也偷不得。榨完豆汁再开始烧大锅,烧大锅时必须专注,如果沸了锅豆汁溢出来跑了豆汁那么就会前功尽弃,等豆汁锅烧开了就来了最关键的技术活—“点豆腐”,所谓点豆腐就是豆汁开锅后把盛在葫芦瓢里的“酸浆”匀实地浇进锅里,除了要掌握好火候外,豆腐的老和嫩产量的高和低都要在这时候掌握好分寸。点完豆腐,大锅里的豆汁变成了雪白的豆腐脑,把豆腐脑从浆水里撇出来倒进铺了稀布的豆腐模子或者用柳条编的大菠萝里,用力压上半小时,再搬起备好的大石头压住。这种用原始的工艺原生态手法,温润光滑口感清爽的豆腐才总算做成。

  我们家卖过豆腐,况且一卖就是十几年,那时父亲在队里干活,出豆腐的一道道工序全由母亲完成,水由我来挑,下午放了学我就跑到老远的村外去挑泉水,有时要挑好几担,也从不担心雨雪路滑,路上有大人见我挑好几趟水就叫着我的乳名逗我说你想把泉子挑到你家里?你挑这么些水想晒晒吃?我就受到鼓舞似得边忽闪扁担边说你管不着!也不管往外溅水的桶到家还剩多少。母亲一般是晚饭前就把黄豆泡上,早晨一点就起来用家里的石磨推豆浆,这本是用拐磨子拐的豆浆,母亲点着“电石灯”在石磨上自己推,推一做豆腐的豆浆大概需要三个多小时。有时候我会看到母亲常常拖着疲惫身子在磨道里撑着磨棍喘口气,之后接着继续推。但我从没见过母亲守着我们叫过苦叫过累。

  母亲出的豆腐,温润光滑口感清爽,怎么炒也都能炒成条。我们的村那时候人口多,是周围十里八乡的大庄,庄里有五六家卖豆腐的,早晨七八点钟的早饭时刻热腾腾的豆腐正好出锅,山村里卖豆腐的梆子声此起彼伏。我们村一条小河把村子分成河南河北,豆腐做得差的就挑到桥头的向阳处去卖,每家卖豆腐敲得梆子节奏不一样,时间久了庄稼人就能听出哪家卖的豆腐出锅了,然后再决定去买哪家的。我们家的豆腐很少挑到桥头卖,但是梆子还是要敲的,星期天或不上学的日子我就早早爬起炕来去街上敲梆子,梆梆——梆梆——梆梆,因为母亲做的豆腐好吃,那核桃木梆子我敲起来底气十足,梆子声里充满自信。

  用酸浆出的豆腐好吃,但产量很低,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一斤豆子能最多能做出二斤多一点的豆腐,那时候虽说是叫“卖豆腐”,其实庄户人家哪有闲钱买豆腐?除非那几个有在城里上班的工人家属。庄户人吃豆腐其实都是换,当然用豆子,一斤豆子换二斤豆腐,沿袭了千年的铁定规矩。因母亲做的豆腐好吃,去街上敲一圈梆子回来,家里就来了很多换豆腐的人,当然端碗来换豆腐的除了女人就是被打发来的孩子,在农村换豆腐这是女人的活,如果那个男人干这活会被耻笑:“娘娘们们的活也干?”过日子比较仔细计较的,会在家里把豆子称好,换完豆腐再回家过称,但大多数人怕排不上号,早早来到家里排队,如果来的过早,豆腐还没有出锅,家里又有事的媳妇们就和正在饭屋里点豆腐的母亲打声招呼:“嫂子,豆子放在磨盘上了,给我挨个号,一霎我来拿”。等豆腐出锅,不管人在不在,母亲就按号头,给人称好,有时候磨盘上的豆腐碗会摆一小溜。

  换豆腐的尽管鲜有人端含稗子较多的,母亲从不数落人家,在称上更是从不让人吃亏,称豆子时秤砣很低,称豆腐时秤砣很高。豆腐毕竟是含水分的东西,母亲每次给人过好,总觉得会不够称,总是意犹未尽的再割块小的给人家放进碗里,在农村这块小豆腐叫“搭头”。随着年龄的增大,看母亲出豆腐那么辛苦,明明够称了,还有送人一块搭头,总想说母亲一句,母亲似乎看出来我的心思,说都是乡里乡亲的,称头低头高不过是块搭头,咱少吃一口有啥?咱不能叫别人说出别的来。然后朝着盛着豆腐渣的铁桶一呶说;再说又不是没有赚头。

  豆腐渣是个好东西,尽管用它做的窝窝头很噎人,但毕竟能充饥,豆皮又能做“小豆腐”,就连出完豆腐剩下的清浆都会被婶子大娘们找去洗头洗衣服,那时候肥皂少,有也舍不得用,清浆水洗头洗衣服我没用过,据说很下灰。

  豆腐的吃法成百上千,我独喜欢野韭花酱蘸豆腐,趁热吃,也总喜欢倒上酱油喝碗真正的豆腐脑,那是每次考试时母亲为了让我考出好成绩取谐音补脑的,尽管每次我都考不好,尽管那已是遥远的记忆。我家出豆腐十几年直至母亲的黑发染上白霜,直至从那艰难的岁月里爬出来,直至我们兄弟三人结婚生子。

  后来一不小心迷迷糊糊混进了城里,小时候染上的爱吃热豆腐的老毛病却已积习难改,无论老妻从哪家超市或沿街叫卖的地方买的豆腐,再热,我也吃不出那种家乡的味道,那种渗透着母亲辛勤汗水的味道。

  豆腐这道人间美味我无暇考证是由谁发明,又是什么时候怎样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这本身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纠缠不清的问题。如果说我家几乎顿顿吃豆腐有点虚张声势,几乎天天吃豆腐确实毫不夸张。如果有人说没吃过山珍海味,这个我相信,如果有人说没吃过豆腐,这个我不相信,除非你嘴特别好使特别会说,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有谁没吃过豆腐呢?但如果有人又说没吃过好吃的豆腐,我又开始相信了。我也已很久没有吃到好吃的豆腐了,春节将至年味渐浓,我开始又心馋起好吃的热豆腐来。

  俗话说人生有三苦:乘船打铁卖豆腐。可见无论撑船打铁卖豆腐都是苦汉子活,都不是好营生。俗话又说: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又足以证明做豆腐的辛苦和制作工艺的繁杂。

  如今父母年事已高,可喜的是身体尚好。尽管不能再出豆腐了。现平常素日已经很难吃到老家的热豆腐了,但所幸孩子的小姨也远在老家,现在每逢过年她夫妻二人会开着三轮进城置办年货时,专门出一做豆腐给我捎来。

  远处似乎又有清晨山村的梆子声传来,我又闻到了清新的豆腐味,我想我的连襟兄弟也许正开着三轮车赶在给我送豆腐的路上吧!有感而发的的这段文字接近尾声已是黎明,我推开22楼的窗口,远眺老家那个方向,山峦起伏,像母亲吃苦耐劳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