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案 篇1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
3.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走进诗歌神奇的艺术世界。
4.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讲授法:帮助学生疏通诗意。
2.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3.合作探究:训练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4.启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所描写的蜀道之难及其载负的情感。
2.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3.诗歌主旨的分析。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蜀道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蜀道难》是开篇,在讲解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同时要涉及诗歌诵读技巧,为接下来几篇诗歌的讲解作铺垫;《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写蜀道之难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值得师生鉴赏其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方法一:展示有关蜀道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蜀道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接着共同赏析几篇描写蜀道难的诗作,看看它们的表现手法,进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难》。
2.方法二:可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借用李白“谪仙人”雅号的由来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导入部分是必须的,好的开端等于成功课堂的一半。
(二)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1.作者生平。
注:学生虽然熟知李白,但信息是零碎的,所以教师应梳理作者信息,让学生对李白的认知成系统。
2.创作背景。
注:可结合唐代文人壮游天下以求功名为大背景,特别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时的精神世界,然后引入贺知章对《蜀道难》的赏识。
(三)乐府诗和乐府古题
1.乐府诗相关知识。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收罗汉至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2.乐府古题常识。
亦称“乐府往题”,乐府诗类别名。即“拟古乐府”。汉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为汉末魏晋以来诗人所继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艺术风格,并沿用其旧题写了许多不再入乐的乐府诗。唐诗人更大量借用乐府旧题抒写时事,从而赋予旧题以新生命。
【设计意图】虽然必修二中学习过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乐府古题《短歌行》,但必修三有必要再介绍一下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
(四)文本解析
1.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
注: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字词读音、句式停顿、情感基调。
(2)学生齐读。
注:在学生齐读之前,教师应结合相关资料,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2.细读文本,梳理文句(重点)。
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按字句段的顺序进行,类似于文言文的串讲,但不等同于串讲,在把诗句分离之后,要有句段的整体观。结合注释及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基本文意,并在描写内容和写作手法及作用上要做适当的点拨,原因是《蜀道难》里的词藻比较新奇丰富,意象和技巧运用较多,学生理解有难度,也是为下文问题探究作铺垫。
3.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从课文可知,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试概括三叹的内容。
参考要点:一叹蜀道之高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
注:一咏三叹是本诗的行文特点,也是让学生宏观把握诗歌的线索,结合第一部分的整体感知,通过此小题检查学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参考要点:首先明确这是反复(复沓形式)的表现手法,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应结合具体文本分析,立足于形式结构和诗歌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3)请结合具体文本,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要点: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张扬厉的笔法,流转华美的韵律。(这是主要的艺术特色,在学生回答后,需要老师点拨和补充,学生如果体会到其他特色,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肯定)
(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A.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B.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C.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D.“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有关主旨的争议应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有所了解,但应提醒学生注意主旨的理解应有理有据于文本,不可牵强附会。)
【设计意图】古典诗歌解读应以文本为本位,进行细读,在学生整体感知后,由教师引导分层分析诗句,将诗歌压缩的内容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文本的深入才有了基础和前提,体会诗歌的方法精髓在于文本细读,所以在“细读文本”部分重点是梳理字句,析词解句是诗歌解读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但是它不是跳跃性地选取应试性的考点讲解,而是注重发掘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会读诗,读懂诗,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感知”到“文本细读”再到“问题探究”,三个模块重视的是基础,能力层级是提升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诗的方法。
4.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可以欣赏不同的名家朗诵视频,帮助自己理解。
【设计意图】李白作品,浑如天成,不可节解,所以要多多诵读,进行整体观照。通过反复诵读、美读,当能更好地领会这首诗的妙处。
七、课后作业
1.《行路难》(其一)与《蜀道难》写作时间接近,请结合你对这两首诗写作目的的理解,对比分析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情感状态。
2.读宋代石介的《蜀道自勉》,说说它与李白《蜀道难》的写作重点和思想感情各有何不同。
潮阳章烟墨,去京路八千。
吏部有大功,得罪斥守藩。
朝冲江雾行,夜枕江涛眠。
蛟蜃作怪变,时时攀船舷。
鱼龙吐火焰,往往出波间。
故为相恐怖,倏忽千万端。
道在安可劫,处之自晏然。
我乏尺寸効,月食二万钱,
自清西南来,此行非竄迁。
蜀山险可升,蜀道高可缘。
上无岚气蒸,下无波涛翻。
步觉阁道稳,身履剑门安。
惟怀史部节,不知蜀道难。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比较阅读,仍是做整体观照。
《蜀道难》教案 篇2
【教学内容分析】
《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点拨法。
3、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 多媒体影音。
【教学过程】
一、请您欣赏
PPT展示画面,引入本文教学(PPT展示)
二、写作年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书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进士,活了八十多岁,一生只有此作,其说当有根据。
研究者认为李白十六岁创作《蜀道难》 东方网03年9月3日消息:四川平武县学者曾维益经过十多年研究发现,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成名作《蜀道难》的时间是在其20岁之前,而且该诗作于古江油关(今平武县南坝镇)。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象,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和不平。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皮日休说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三、经典评论(PPT展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千古一诗人—-----杜荀鹤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四、走进新课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2、释题: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3、听读全诗 注意读音(PPT展示,播放录音)
噫吁戏(yī xū xī) 鱼凫(yú fú) 猿猱(náo)
(mén)参(shēn)历井膺(yīng) 巉(chán)岩
飞湍(tuān) 喧豗(huī) 砯(pīng)崖 万壑(hè)
峥嵘(zhēngróng) 崔嵬(cuīwéi)吮(shǔn)血 咨嗟(zījiē)
五、讨论分析(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并思考)
1: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险要,想杀人惨景——叹蜀道的高峻、艰险、可畏。
2: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之要。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3: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高峻?(PPT展示)
4:诗作是如何表现蜀道的险?
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5:诗歌对蜀道之要是如何表现的?
剑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要 所守 化为狼与豺
杀人如麻
这一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别人都说此段有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的意图,“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这样理解可能有些道理,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但我以为如果诗人真有此意的话他绝对不会如此小气,所以我认为诗人的重点就是为了表现蜀道之难的。
六、能力提升
1: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
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
2: 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PPT展示)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 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之要,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七、全诗总结(PPT展示)
八、知识补充(PPT展示)
2、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 。初唐成就最高的是陈子昂。
盛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盛唐成就最高的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中唐的代表有“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和“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PPT展示)
九、课外欣赏(PPT展示)
寻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余光中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马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地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都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而今,果然你失了踪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惟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猿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这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蜀道难》教案 篇3
一、 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简介作者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有《李太白全集》。
《蜀道难》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了解李白的生平、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二、体会作品本身所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美丽的诗歌语言及其深刻的含义。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其作品内容含量之大、艺术特色之奇妙为历代评论家所称道,然而无论对其创作目的的认识,还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又使历代评论者仁者见仁,众说不一。对此,我们在教学中也不应该要求学生对作品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拿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切实达到提高独立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的目的。具体的做法可以按照下列思路进行:课前预习(自学:通过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疏通诗歌大意,提出问题)→课上分组讨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课下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并提自己新的见解)→课上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提出,全班学生发言谈看法,最后解决问题)→课下总结归纳,就作品的某一方面写评论或感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作品的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以上内容分四个小组准备,每小组只准备一个问题,要全面、准确,每个问题由各小组出一名代表准备课上汇报。)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通读全诗,熟读全诗,以备课上教师叫起朗读。
3.弄清全文主要内容及感情脉络的发展,准备复述(全班每个学生都准备)。
4.每个人把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写在纸上,在课前由课代表统一收齐交给教师,以供教师备课和课上讨论使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诵读全诗,了解本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脉络。
3.熟悉全诗,提出问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是李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作。大凡杰出的作品都具有内容丰富、艺术特色多样的特点。因此,学习这样的作品,我们要解放思想,不受前人成说的束缚和制约,敢于思索、敢于想像,拿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二、检查预习作业。
1.根据课前布置,由四个小组的代表分别介绍作者的生平、作品创作风格、本诗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在学生介绍的同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订正和补充。有条件的学校,课前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相关内容制成投影卡片、电脑幻灯片或打印成资料发给学生。(有关内容见“方案一”。)
2.让一名学生复述全诗主要内容,并请至少两名学生补充说明。
教师明确:
本诗描述了蜀道山川的艰险,而以惊人的想像力和奔突在想像之中的浓烈情感见长。全诗分三段:第一段,以开辟之奇写蜀道之难;第二段,以奇峻荒凉的景色之令人悚惧写蜀道之险;第三段,由自然而及人间,表现对蜀中可能出现叛乱割据的隐忧,仍然不离“难”、“险”。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朗读。
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三个自然段,每个学生朗读以后,请全班学生指出其朗读过程中的字音和音节的错误,教师应及时订正。
三、分组讨论、交流。
分组讨论、交流有两种形式(内容):一种是,教师把收集上来的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系统整理归纳后,编上号,如果问题特别多就分散到几个小组;如果问题少,就全部发给每个小组。另一种是,教师不把收集上来的问题分给各小组讨论,而只让每个小组讨论本组成员提出的问题。
活动方式:
学生:
首先分成活动小组(小组的多少、大小应视班内人数或其他具体情况而定),每个小组应该有一名负责人,负责召集、组织活动并负责做好记录,待下节课全班交流时发言(或给答案,或提问题),其他同学应对每一个问题(或老师分给的题目,或本组同学提的)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的目的。讨论的问题,可以涉及作品的任何角落,小到一个字的读音、解释,大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
教师:
要密切注意每个小组讨论的进程,掌握讨论的时间,巡回辅导,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第一自然段,熟读第二、三自然段。
2.收集各小组讨论后仍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准备下节课发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继续朗读练习。
二、重点鉴赏诗的主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和重要写作技巧。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我们经过课下大量地查阅资料和上一节课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对《蜀道难》这首诗一定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不少新的看法。不过也一定还有不少想不通、弄不明白的问题,那么这节课就来个全班讨论,大家共同提高。
二、朗读背诵。
1.提问个别学生,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全班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三、全班讨论、交流。
根据上节课分组讨论的情况,全班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要相应变化,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每小组的代表按照老师分给的题号逐一向全班同学汇报(说出答案或提出问题)。
二是全班每个学生不必拘于顺序和形式,随便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对问题的看法。
活动方式:
学生:
按顺序或随便提出自己仍然弄不清的问题,或提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后,全班其他学生可以随便地、不拘形式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同意或反对),并认真做好笔记。
教师:
首先要组织好学生讨论、交流,注意随时调节讨论、交流的气氛,对所有问题要给出较为准确的答案或较为明确的说法。有些问题答案不是惟一的,特别是一些语句含义的理解本来就可以见仁见智,要给学生讲解明白,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应给予肯定,对答案不必要求整齐划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三自然段,熟悉全文内容。
2.就课上讨论、交流的问题中,找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写一篇研究性报告,不得少于700字,下节课课上交流。
参考题:
1.《蜀道难》一诗的文体特色。
2.探索李白写作《蜀道难》一诗的背景及目的。
3.从《蜀道难》一诗看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4.李白诗风与杜甫诗风比较谈。
5.诗中有几处用典,作用是什么?
6.开头连用三个叹词,其用意何在?
7.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8.主旨句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何作用?
9.全诗的夸张。
10.全诗感情的脉络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
11.本诗哪些情节体现了诗人奇特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
12.李白的政治预见性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充分认识《蜀道难》思想内容的精深、艺术特色的绝妙。
二、继续品味《蜀道难》语言的华丽,体会作者胸怀的博大。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李白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他有许多优点,但也有许多缺点,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对这一历史人物及其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二、检查全文背诵。
(检查方法如前)
三、组织交流。
交流方法可以先小组交流,选出好的再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全班交流,谁愿发言谁说。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交流。
教师:对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交流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指出。
四、布置作业。
《蜀道难》教案 篇5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多媒体课件展示:(余光中《寻李白》片段)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提问] 写的是哪位诗人?
[明确] 李白。这首诗就叫《寻李白》。
[提问] 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歌,你对李白诗歌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几位同学来谈。
[参考] ①李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夸张成分非常多。给人感觉非常豪放,他说的`东西看了以后让人过目不忘。
②李白的诗中洋溢着飘逸豪放的感情,他的诗向来直抒胸臆,狂放不羁,非常奔放,倾斜着浪漫主义的激情。李白的有些诗歌在我们读来虽然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但李白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激情。我们欣赏李白诗歌也要带着这种感情去欣赏。
③李白主要是豪放,利用大量奇特的想象写他的诗,我们读起来会很生动、具体,印象特别深刻。
[小结] 豪放、夸张、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体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蜀道难》。再次感受一下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示:《蜀道难》封面。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字词的读音。另外,把你预习过程当中遇到的不能理解的字词划下来。
[提问] 朗读非常的精彩,听完以后,你们有什么感觉,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感到非常的恐惧、害怕,甚至毛骨悚然。
[活动] 我们先看字词,你们在预习的过程当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提问。
[参考] “扪身历井仰胁息”。解释为“屏住呼吸”,为什么解释为“屏住呼吸”?
[明确]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向友人说明蜀道是很艰险的、路途是险峻的。人们在这种状况下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作者说要屏住呼吸。屏住呼吸和路途的险峻有关系,是害怕。
“乒崖转石万壑雷”的“乒”字:发出很响的声音。
2.下面我问大家几个字词。
多媒体课件展示:
危乎高哉 危:和后面的高是反复,同义复用。李白还有诗,“危楼高白尺,手可摘星辰。”
西当太白有鸟道当:阻挡,挡住。
以手膺坐长叹 膺:胸。成语:义愤填膺。
剑阁峥嵘而崔嵬 峥嵘:山石突兀、高峻的样子。
所守或匪亲 或:倘若,如果。表假设。
3.[提问] 大家初读这首诗,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记得最牢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明确] 难于上青天。
多媒体课件展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话在全诗里面反复出现了三次,可以说是贯穿全诗始终的一句主旨句。由这个主旨句我们可以基本上把握住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叹蜀道之难是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为什么作者要感叹蜀道难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具体研习课文
1.赏析第一小节
(1)感悟
[活动] 首先看第一小节,先把第一小节自由朗读一遍。找出第一小节中叙述的句子、描写的句子。看看它叙述了哪些内容,又描写了哪些内容。
[活动] 请一位同学找叙述的句子。
[明确] 叙述的句子: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娥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提问] 叙述了什么内容?请一位同学概括。
[明确] 叙述了蜀道长期闭塞的状况,以及蜀道间重山叠岭的地貌和蜀道的由来。
[小结] 交代了蜀道的由来,以及秦蜀之间不通人烟,长期阻隔的情况。
[提问] 描写的句子有哪些?请一位同学回答。
[明确] 描写的句子: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提问] 描写了什么?
[明确] 描写了蜀道山势的险峻。
[小结] 这些叙述和描写都非常生动。之所以生动,是和诗人那种浪漫主义激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请大家自由朗读其中的句子,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参考]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 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
[小结] 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2)诵读
[提问] 如果要通过朗读来体现他的这种浪漫主义激情,该怎样表达?
[活动] 首先看看叙述的句子。怎么读比较好?请一位同学范读。(生读)
[提问] 为什么这样处理?
[参考]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娥眉颠”是做叙述,就是做了一种铺垫。读得要相对平一点。“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讲了蜀道的由来,这部分是这一段最重要的句子。因为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就应该是介绍了蜀道的由来。语气应该读得比较重。
[活动] 全班齐读。从“蚕丛”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提问] 下面描写的句子又应该怎么处理呢?为什么?
[参考] 下面描写的句子首先应该读得比较缓慢。因为这一段描写蜀道的高和险,让人有一种处身于蜀道之中,可攀而不可及的想法。特别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句更应该读得比较缓慢,让人想象出蜀道有一种盘旋情形。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的“尚”,猿猱欲度愁攀缘的“愁”应该重读。因为这两个字强调了蜀道的高和险,连黄鹤之飞都过不去。“尚”和“愁”是修饰这两句话的重点。所以当重读。
[点评] 师范读纠正。(比较读,①重点强调尚、和愁。②拉长“尚”和“愁”,到两句诗后面略慢,稍轻。)
[活动] 让学生比较哪种更好。简说原因。
[明确] 第二种。“尚”和“愁”拖长,起到强调两个字的作用。而且语速使人感觉到重点是在“不得过”和“愁攀缘”上面。完全符合要突出山势的高和险峻这个重点。
[小结] 正因为山势险峻,连黄鹤和猿猱都过不去,人当然更过不去。所以有时候要突出一个意思,不仅仅是用加重语气的方式。有的时候反而降低声调,读慢一些,更能突出这个词句的含义。
[活动] 生齐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小结、提问] 这几句表现人难以攀越蜀道的无可奈何之感觉。最后剩下开头的两句话,这两句应该怎么读?
[参考] 开头两句读得应该比较有气势。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全文出现了三次,是全文的主旨句,读得比较有气势就可以突出全文的这个重点。
[提问] 怎么读才能有气势,怎么读?
[参考] 语序要缓慢一点。应该抓住重点“难”。(师范读)结构比较紧凑。(生范读)
[明确] 应该读快一点,强调“难于上青天”。再重点强调“青天”。因为上蜀道比上青还难。突出蜀道的高。前面两句直抒胸臆的话,最前面三个叹词“噫吁曦”稍微拖长读。(师范读)后面一句“危乎高哉”“呼”和“哉”要读慢一点,突出前面的“危”和“高”。
生范读。
[活动] 全体学生齐读。(从开头……难于上青天。)
[点评] 难于上青天还应该读得声音高一点。更果断一些,有力一些。充分突出这首诗的主旨。因为一开始它就奠定了这首诗的豪放的基调。我们应该通过朗读把它体现出来。
[活动] 生再齐读。
[活动] 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2.赏析第二小节
[活动] ①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鉴赏了一下。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②这一段的鉴赏我要交给大家,请大家先选择其中一处改写成散文并体现出这首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不要扩展,只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做拓宽就可以了,并且要能体现出他浪漫主义的风格。)
③(几分钟后),先将写的东西在四人小组里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推举出一名写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改写参考一] 只见在那个沧桑的千年古树上,一只单薄的鸟儿站在最单薄的那根树枝上用劲啼叫,仿佛心中充满哀怨。成对的鸟儿一前一后穿梭在林子里,好不自在。一片的空山寂寥、肃静,只听见杜鹃在夜色中啼血。
[改写参考二] 连绵的山峰高大险峻,仿佛耸入云霄。一棵枯松倚挂在悬崖上,似乎即将跌进深谷。湍急的流水与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势的瀑布像是在互相较量。它们使出最大力气撞击山崖。发出雷鸣般的声音。
[改写参考三] 只见鸟儿在高高的古树上悲哀的鸣叫着,雌鸟紧跟着雄鸟在林间盘旋。又听见杜鹃在朦胧的月光下悲哀的鸣叫,似乎在为空无一人的山峰悲鸣。
[改写参考四] 接连不断的山峦直耸入天,在夜色中更显得可怖,崖边的几棵松树机警地挂在绝壁边,鬼魅而妖冶。奔腾的激流与瀑布相撞,发出雷鸣般的巨响,冲击着山崖,一块块碎石沿着几乎垂直的崖面滚入了涛涛的江水中,转眼便不见了。
其他同学评一下,哪个同学改得最好,为什么?请两位同学。]
[点评] 第一处描写营造的是让人惊恐,非常凄凉的氛围。第一段写好不自在,和原文的意境不相切合。改写不仅仅是扩展、想象就可以了,还要忠于原文。
[提问] 这一段如何通过朗读体现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首先看第二段,描写有两部分,这两部分描写处理是否相同,为什么?
[明确] 不相同,因为第一段是讲“悲鸟”和“子规”,体现了一种比较悲凉的气氛。应该读得稍微慢一点。显得气氛比较悲凉一些。下面一句描写的是山势的险要和情景的可怖,要读得快一点,气势要稍大。使人能体会到险要的感觉。
[活动] 生示范读。(从“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连峰去天不盈尺”……“乒崖转石万壑雷万壑雷”。)
[点评] 第二处读得快一些。语调再加重一些更好。
[活动] 全班学生齐读这两处描写。(从“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连峰去天不盈尺……乒崖转石万壑雷”。)
[提问] 这段里面还有几个抒情的句子,应该怎么念?
[明确] 这段里的抒情句念得表示出对朋友的担心,劝告他不要去蜀地的感情要表现出来。
[活动] 齐读。把它和两个写景的句子和在一起。(从“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赏析第三小节
[提问] 第三段的句式和前两段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前两段都是以长句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段大多数都是短句,以四字句为主。好处:与前两段形成了一种语言上参差不齐,整散结合的特点。更加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奔放热烈的感情。也反映出诗歌语言富于变化。
[小结] 由此可见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不仅仅体现在诗歌的内容上,还体现在诗歌的语言上。语言上灵活多变,句式参差不齐,自如地表达诗人的情感,这也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一种特征。
[提问] 一起来看第三自然段,这一段的韵脚有什么变化?首先把压韵的字找出来。
[明确] 第一个:开、豺压ai韵。
第二个:麻、家压a韵
第三个:嗟
[小结] 前面几段,第一段和第二段韵脚的变化比较少,基本上比较一致基本上是压an韵。第三段韵脚变化一共发生了三次。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第三段主要讲的内容是感叹蜀中战祸之烈。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情感。韵脚多变也就更加灵活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情感。换句话来说,就是作者强烈的情感通过韵脚的变化表现出来了。
[小结] 由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知道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是章法灵活多变。
[提问] 第三段四字句比较多,这些四字句应该怎么读?
四字句应该读得节奏比较快一点。因为它表现出蜀地战祸比较多,他更希望朋友不要去那些地方,是他一种比较真心诚意和确实希望这样的劝戒。应该读得比较快、坚定一些。
四字句节奏短促而有力,读时两字一顿,要稍快一点。
[活动] 齐读(从“剑阁峥嵘而崔嵬”……“侧身西望长咨嗟”。)
[提问] 这两段分别从什么角度来突出、咏叹蜀道之难的呢?
[明确] 第二段咏叹蜀道之险。第三段突出蜀道经常发生战乱。突出蜀地之乱。
多媒体课件展示:
叹蜀道之高(第一段)
蜀道难 叹蜀道之险(第二段)
叹蜀中战祸之烈(第三段)
通过一个咏叹句反复出现,使得咏叹的感情逐步加深。
多媒体课件展示:
前人对蜀道难的高度评价:
逼真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沈德潜《唐诗别裁》
《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也
——殷番《河岳英灵集》
首二句以叹词开其端,末二句以叹词结其尾,首尾相应,关键之缜密也。白此诗极其雄壮,而铺叙有条,起止有法,唐诗之绝唱者。
——朱谏《李诗选注》
[活动] 这些是前人对《蜀道难》的评价,我想请一部分同学对这篇课文也来评点一番。用很精简的一句话。把你阅读的感受、理解都可以写出来。其他同学也思考,在书上写一下。
[参考] ①感情豪放,笔法飘逸。
②气势雄伟,引人入胜。
③句不拘长短、声不拘高下、韵不拘同异、笔随兴至、自然真切。
④文句参差、笔意纵横。如天马星空,非太白不能为也。
[小结] 1.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
(1)李白的诗具有非常强烈的思想感情。
(2)鲜明的个性。
(3)具有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并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奇丽惊人的幻想来描绘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抒发美好的理想愿望和强烈的感情。
(4)结构上跳跃多变。
(5)风格多样,但以雄奇、飘逸为主。语言热情奔放,而又清新自然。
2.[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鉴赏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特点。至于这首诗的内容,比如说它的主旨,他的写作的目的,甚至写作的时间历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我希望大家在下课以后能够多去翻阅一下这方面的资料,形成自己的看法。
[活动] 齐读课文。 全国优质课教学录象整理
《蜀道难》教案 篇6
[导学新概念]
这个单元学习李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
风格,指的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李白和杜甫的诗,我们已经学过若干首,李白的豪放飘逸风格,杜甫的沉郁风格,我们早已有所领略。
为了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的,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要复习背诵以往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并尝试品味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是要认真学好本单元课文,要熟读成诵,一边诵读一边品味诗中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一点分析。
三要参读《语文读本》第五册所选李白和杜甫的诗。要用心去读,读得多一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些诗,也应力求背下来。需知:背得越多,记诵的速度越快。
《蜀道难》,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学习中的难点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资料显示屏]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和主题思想,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詹钅英先生《李白诗文系年》推翻众说,论证了此诗为送友人入蜀之作。诗中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应是天宝初年受权贵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前后所作。〖HTK〗(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明·胡震亨《李诗通》)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教学设计
一、导入(见导语设计)
二、简介写作背景
方法:出示《唐摭言》第七卷有关记载,让学生练习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
三、诵读
方法:教师范读。要具体示范诵读方法和要领,组织学生集体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诵读中注意:①口熟脑记;②连缀关键词句;③理清思路;④分清语调语气;⑤把握感情基调。
提示:诵读是唐诗鉴赏的重要环节。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言蜀道之险,咏叹意味尤浓,因而,诵读时应把握这个基调,再现诗中的意境。
教师要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要求做具体指导。目的是使学生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点韵味来,以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具体提示要求见《教参》。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试背全诗。
四、理解
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习归纳各段段意,并探究各段间的内在联系。可用点拨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
提示:这首诗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讨论1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讨论2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讨论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的运用和夸张的写法。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教参》。
讨论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诗的寓意。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设计B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诗的艺术风格。要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一、诵读
仍采纳“设计A”的诵读设计。
二、鉴赏
方法: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
(一)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资料:《唐摭言》第七卷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揽《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之时或在此之前。根据:(1)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次提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正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2)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
(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
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三)关于这首诗的结构
资料: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四)关于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资料:(1)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价李白的诗“驰走风云,鞭挞海岳”。(2)殷璠编《河岳英灵集》中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讨论后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2)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3)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设计C
比较阅读
比较《蜀道难》和《剑阁赋》的异同。
拓展训练
读李白《送友人入蜀》。鉴赏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品味诗的意境,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蜀道难》教案 篇7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捫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蜀道难》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点拨法。
3、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引出教学文本。
二、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一)、《蜀道难》解题:
《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于乐府旧题。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
《乐府解题》:“备言蜀山之阻。” (PPT展示)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三)、朗读指导:
1、 教师指正个别易读错的字音。
2、 提问学生:朗读应注意的要素。
朗读要素:节奏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PPT展示)
3、 以首段为例,教师示范并指导朗读。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捫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学生再读。
(四)、问题研讨:
1、《蜀道难》为乐府旧题,本为写行旅之艰难。李白作为唐人再写旧题,是简单的再重复还是另有创新之处?
李白诗歌的最高建树就是乐府旧题诗歌的创作。我们能借助于本诗的学习,以了解李白这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对乐府旧题诗的继承和创新?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让学生结合初高中以来所学过的乐府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3.成果展示:
4、 教师总结:
第一处创新:句法的推陈出新。
乐府诗歌,尤其是初唐以来,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但李白善于把3、4、5、7言等各种句法混合运用,成为一种杂言体。大量使用散文化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奔放的语言风格。这是继承了楚辞和汉乐府的传统,加以推陈出新。句式的创新,有利于情感抒发的自由和变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羁,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灵魂。(PPT展示:)
第 二 课 时
三、再读文本,浅探主旨。
(五)、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
(六)本诗内容主旨浅探。
1、教师提问:本诗题为“蜀道难”,此道到底有多难?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把蜀道之艰难表达淋漓?
诗人运用比喻和反复手法,直接抒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教师提问:蜀道之难的具体体现为哪两个关键字?
高、险
3、学生小组合作,从高、险两个方面分析本诗内容。
4、教师指导总结:
一 叹蜀道之高险 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蜀道之惊险 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 山水险恶
三 叹蜀道之凶险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三叹无奈作罢)(PPT展示:)
5、 教师提问:本诗主要写蜀道之高险,目的何在?只是单纯的以写景为目的还是另有他意?
6、 学生讨论,请个别学生谈谈看法。
7、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与学生“剥皮抽筋”读法。
让学生划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并组成一诗。
8、 成果展示:(PPT展示:)
全诗的骨干句子集中起来:
● 噫吁戏!危乎高哉!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问君西游何时还?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侧身西望长咨嗟!
诗歌主旨:赠别友人入蜀,对友人去蜀地的忧虑和惜别之情。
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9、教师总结:
第二处创新:主题的现实意义。
本诗虽是引用乐府旧题,诗的内容依照传统的题意,但李白的文字表现着充沛的时代精神,有着针对现实的主题。
四、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对文本进行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找出语言要素,如炼字、修辞等,共享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交学习成果,由小组长组织负责。
(此课后作业是针对第二课时做准备)
板书设计:
一 叹蜀道之高险 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蜀道之惊险 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 山水险恶
三 叹蜀道之凶险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三叹无奈作罢)
《蜀道难》教案 篇9
特别注意:
《《蜀道难》教案》及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学习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教学目的:
1、理解李诗表现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
2、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研读、赏析。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高二时学习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同学说说其特点。
明确:该诗主要记述梦境中的山水,表达诗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品质。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象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象原野上的奔马。在诗里,诗人一抖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同神游“蜀道”吧。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2、简析内容:本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的艰险,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华,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三、阅读课文
1、自由诵读;2、提名朗读;3、齐读。
注意“其险也/如此”等句的句读及一些字音。
四、疏通字词
五、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诗歌字面基本内容
导入: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难。
思考:题目即讲攀登蜀道之艰难,即是说蜀道险峻雄奇,那么哪些诗句是写这方面内容?
明确: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思考:那么此前此后又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前写开辟之难,后写安居之难。
小结:本诗以“难”,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攀越之难
(nán)安居之难
六、布置作业
思考:那么本诗是不是就是写蜀道之难呢?请思考完成练习三第4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主旨,赏析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字、号;2、本诗是近体诗吗?3、齐读课文。
二、分析主旨
1、回顾上节课内容,将上节课板书内容继续板书下来。
2、分析主旨
思考:练习三(4)。
提示:分析诗歌的方法是多样的。《重创诗歌的艺术天地》就告诉我们一些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本诗写于什么背景呢?看注释1。其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是在告戒李唐王朝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板书“难”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应该说,诗人的预言后来是得到印证的。755年有安史之乱,761-766年又有段子章反叛等。
可见,本诗虽说是浪漫主义之作,但还是反映了诗人关照现实的情结。
诗人少年时期即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藁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于是从此漫游四方。但是诗人虽有道家出世的思想,但他仍然关注着现实社会。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参加了打着……
三、赏析
思考: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高大?
明确:主要有: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2、侧面映衬:黄鹤……;3、夸张:扪参历井……连峰去天……4、烘托:鸟声悲凄。
小结:诗人正是这样以变换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攀越之难难
(nán)安居之难(nàn)
浪漫主义的现实情结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蜀道难原文翻译赏析(汇编7篇)2023-08-10 22:05:50
《蜀道难》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四篇)2023-08-11 00:16:19
蜀道难教学设计(集锦十五篇)2023-08-02 09:18:34
蜀道难原文翻译赏析(汇编7篇)2023-08-10 22:05:50
《蜀道难》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四篇)2023-08-11 00:16:19
蜀道难教学设计(集锦十五篇)2023-08-02 09:18:34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6 15:32:1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04 02:52:49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8 0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