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8-18 16:04:46 来源:高考在线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学生在七年级学习过古代诗词,对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苏轼,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课外读过许多有关苏轼的小故事,对其人其作品有初步的了解,而且本课是苏轼的名篇,千古传颂。学习本课,学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还能在逐步感受苏轼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过程中,感情作者表现出来的旷达胸襟。

  这首诗词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句型打破形式束缚,兼有长短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本词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像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二)教学对象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以前曾学过《如梦令》、《西江月》等词,故可在此基础上拓展对《水调歌头》的讲解。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拟抓诵读这一中心,组织不同的课堂活动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环境分析 多媒体教室环境 二、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词,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品味苏轼词风的豪放。

  5、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教法学法】:

  基本原则:围绕目标,注重知识迁移,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教,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师首先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

  (1)教法

  ①朗读法。诗词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爱,诗词所蕴藏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背诵,还应要求

  朗读,读出情与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教程。

  ②启发式教学。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 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①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②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钥匙。

  ④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⑤ 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2)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为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③ 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法具体如下:

  ① 朗读法——积极读书。

  ②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③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引词)

  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我们诉说什么。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熟读成诵。

  3.把握词意,领略意境。

  4.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指名读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词的有关知识:

  兴起于五代,兴盛于宋,是一种和乐可歌的文体,因为它和诗不一样(每句话字数不等),又称“长短句”,“诗余”。

  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词的段落叫做阙,也叫做片。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两片)。

  2、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读词,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也就是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请同学们来展示你的预习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从字音方面来说,这位同学读得是否准确?(如果不准确,请同学说哪里读得不准确。如果准确。教师说:这位同学做到了字正腔圆。) 这位同学朗读的停顿与节奏把握得怎么样?(指名回答。如果不好,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好,你做到了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读。)

  3、读词,还要有板有眼地读。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下面请同学们看着幻灯片齐读,力争做到以上两点。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老师给同学们一点提示:韵脚,押an韵。押韵的字为红体,读的时候声音要拉长。全班同学一起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注意押韵的字拉长音。

  4、在疏通文意方面,谁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教师借助幻灯片检查词语解释,指名照幻灯片说译文。

  我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去,又恐怕经受不住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此情此景,哪里比得上人世间呢?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离别的人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四、文本解读

  读诗还讲究有情有味,但必须是在理解词的意思、意境之后。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这首中秋词。

  (多媒体展示:自学提纲。)

  (指名读自学提纲中问题。学生思考。) 反馈:

  1.小序交代了什么?

  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 “欢饮达旦”,是真正欢饮呢,还是“借酒浇愁”?如果是后者,那么愁从何而来?(知人论世)政治失意 怀念弟弟 知人论世: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而被迫离开京城,在密州做地方官。那时他已经41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辗转各地为官,政治失意,壮志难酬。

  苏轼写作这首词时,已经在外当官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七年未见。他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为官,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多年不得相见。

  小序当中说“兼怀子由”,从“兼”字可见“怀子由”并不是主要目的还有其它。

  2. 上下阙主要写什么?各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感情?

  望月 失意矛盾

  兼 乐观旷达

  怀人 离愁别恨 穿插问题:

  (1)谁问“明月几时有”?谁“把酒问青天”? ——苏轼。

  政治失意中的苏轼想怎么样?“我欲乘风归去” “归去”什么意思?想回朝廷。 “天上”“人间”各指什么? 朝廷 地方

  作者想回朝廷,却又矛盾。

  师:从哪看出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中“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

  师:他怕什么? “寒”。 师:“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那指什么? 指心理上的恐惧,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

  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心生恐惧。殿试时,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评为翰林学士,立下政治理想——辅君济世。欧阳修很赏识他,提拔他,可如今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受排挤,被迫请调杭州、密州„„ 于是,词人还是认为哪里好?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人间”就是指“地方”,包括密州在内。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他想通了,从失意矛盾中解脱出来了,表现出乐观旷达的精神。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埋怨:月亮啊!我有很多遗憾,你不应该有什么遗憾啊!可你为什么常常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圆啊?1062年,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离开父亲和弟弟,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郑新门才与兄长道别。1074年为了能和在济南做官的弟弟经常团聚,自愿请调离济南很近的密州,可如今与自己精神契合的弟弟近在咫尺却不能见面,母亲去世,父亲去世,妻子去世„„

  好像是对月亮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难以十全十美。很富有哲理。

  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五、主题探讨

  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欣赏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全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整首词无不体现了苏轼那种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旷达胸襟。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情绪高涨 疑惑

  不知天上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沉思 矛盾 忧郁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情绪高涨 排遣忧郁无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沉思 遗憾 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彻大悟 乐观旷达

  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六、背诵全词。

  这么优秀的一首中秋词,我们一定要把它变为自己的积累,下面给同学们1分钟时间,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背诵这首优秀的中秋词作。

  七、当堂检测(20分)

  1.苏轼, 朝文学家。(1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

  宫阙 琼楼 转朱阁 低绮户 婵娟

  3.按原文填空(4分)

  1)我欲乘风归去, , 。

  2) ,何似在人间。

  3)不应有恨, ?

  4.理解性填空(10分)

  1)“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轮”。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______ _ __ ,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的那份辗转反侧。

  2)苏轼与弟弟天各一方,中秋时节,难以团圆。于是他在《水调歌头》中,借一轮圆月表达了作为兄长的一份美好祝愿。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世事没有十全十美的,用《水调歌头》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 月亮是文人笔下常见的景物,曾经勾起许多诗人、词人的创作情思,写出很多名篇佳作。请你写出古代诗词中一个含“月”字的上下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八、作业设计 二选一:

  将《水调歌头》改写成散文。

  以“月”为背景,写一段300字左右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