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水调歌头》苏轼的赏析

更新时间:2023-08-05 11:23:33 来源:高考在线

  《水调歌头》赏析: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至苏轼(1037-1101)有了更大的变化和发展。胡寅《酒边词序》云:"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这意味着,苏轼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偏见,提高了词的思想境界,从而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并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能力。苏轼这首《水调歌头·中秋》,便足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此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1076)。那年,苏轼四十一岁,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中秋节那天,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一整夜的酒,直到天亮。在酩酊大醉中,他写了这首词,既以遣怀,又用来表示他对弟弟苏辙的怀念。因为他兄弟俩已多年不见面了。

  一开头,词人就端起酒杯向着青天发出了一个离奇的问题:"明月几时有?"这显然是屈原《天问》传统的继承和延续。这样就把读者登时带入遥远的邃古年代和无垠的寥廓天宇中去了。它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象,并表现出词人天真的情趣和深邃的思考。

  唐代诗人张若虚曾问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李白也问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如果说,张若虚在诗中用精致流利的语言创造出一个澄莹生动的境界,蕴涵着无比诱人的旨趣;那么,李白在诗中则表现得更超脱、更豪迈。李白不慌不忙地在探求着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苏轼此词虽然它语气更迫切,而胸襟却更显豁达了。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突兀的设问,表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苦闷,因而神思飞越,一下子闯进月宫里去了。月宫里也许很美好吧?"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设想自己原是谪居世间的天上神仙(像贺知章称呼李白那样),因此打算乘风归回月宫里去; 但他又耽心广寒宫里的凄凉将使人无法消受。

  据杨湜《古今词话》说:"神宗读'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乃叹曰:'苏轼终是爱君。'既量移汝州。"今人多疑此话欠真实。因为苏轼移汝州在谪黄州之后,而此词作于谪黄州之前几年。但我以为,神宗读此词有可能在苏轼谪黄州后。若谓此时神宗察觉到苏轼忠心耿耿后将他改官汝州,也是说得通的。显然有此词中,苏轼是把"琼楼玉宇"暗喻皇帝居所的。前些时候,苏轼因与朝廷政见不合,遂自请离京外任。现在,他不禁又思念起皇帝来了。这固然流露出他对赵宋王朝的一悃忠忱;但从"不胜寒"一语中,也表明他已清醒地认识到在朝廷里的风险。因而一转念,他便接着写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意谓宁可在地方上做个清廉的官吏,也比在朝廷上担惊受怕要强一些。

  下片换头处三句,写月亮从朱红色的楼阁上面转过去,低低地照着雕花的窗户,照着情思满怀、睡不着觉的词人自己。胡仔的父亲胡寅曾主张将"低绮户"改为"窥绮户",认为如此改后"其词愈佳"。我以为不然。殊不知"低"在这里兼表时空。词人用月亮的低垂,暗示时间的流逝。正由于月亮的西沉,词人又睡不着觉,才引起以下的一连串思想活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拣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这样便转到怀念弟弟苏辙的主题上来。为此,词人又自宽自解,词意也就随着愈转愈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月有阴晴圆缺这一客观事物的规律,联想到人有悲欢离合也是难以避免的憾事。因此词人发出良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只祝愿亲人一生平安,"隔千里兮共明月"。从这里,词人清楚地吐露出对兄弟的浓挚感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望月时候创作的,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这首词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让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我领悟到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用月喻人生动形象。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会与希望。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我很喜欢的句子,它表达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而且这句词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等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认为《水调歌头》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水调歌头》赏析: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至苏轼(1037-1101)有了更大的变化和发展。胡寅《酒边词序》云:"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这意味着,苏轼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偏见,提高了词的思想境界,从而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并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能力。苏轼这首《水调歌头·中秋》,便足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此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1076)。那年,苏轼四十一岁,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中秋节那天,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一整夜的酒,直到天亮。在酩酊大醉中,他写了这首词,既以遣怀,又用来表示他对弟弟苏辙的怀念。因为他兄弟俩已多年不见面了。

  一开头,词人就端起酒杯向着青天发出了一个离奇的问题:"明月几时有?"这显然是屈原《天问》传统的继承和延续。这样就把读者登时带入遥远的邃古年代和无垠的寥廓天宇中去了。它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象,并表现出词人天真的情趣和深邃的思考。

  唐代诗人张若虚曾问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李白也问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如果说,张若虚在诗中用精致流利的语言创造出一个澄莹生动的境界,蕴涵着无比诱人的旨趣;那么,李白在诗中则表现得更超脱、更豪迈。李白不慌不忙地在探求着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苏轼此词虽然它语气更迫切,而胸襟却更显豁达了。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突兀的设问,表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苦闷,因而神思飞越,一下子闯进月宫里去了。月宫里也许很美好吧?"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设想自己原是谪居世间的天上神仙(像贺知章称呼李白那样),因此打算乘风归回月宫里去; 但他又耽心广寒宫里的凄凉将使人无法消受。

  据杨湜《古今词话》说:"神宗读'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乃叹曰:'苏轼终是爱君。'既量移汝州。"今人多疑此话欠真实。因为苏轼移汝州在谪黄州之后,而此词作于谪黄州之前几年。但我以为,神宗读此词有可能在苏轼谪黄州后。若谓此时神宗察觉到苏轼忠心耿耿后将他改官汝州,也是说得通的。显然有此词中,苏轼是把"琼楼玉宇"暗喻皇帝居所的。前些时候,苏轼因与朝廷政见不合,遂自请离京外任。现在,他不禁又思念起皇帝来了。这固然流露出他对赵宋王朝的一悃忠忱;但从"不胜寒"一语中,也表明他已清醒地认识到在朝廷里的风险。因而一转念,他便接着写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意谓宁可在地方上做个清廉的官吏,也比在朝廷上担惊受怕要强一些。

  下片换头处三句,写月亮从朱红色的楼阁上面转过去,低低地照着雕花的窗户,照着情思满怀、睡不着觉的词人自己。胡仔的父亲胡寅曾主张将"低绮户"改为"窥绮户",认为如此改后"其词愈佳"。我以为不然。殊不知"低"在这里兼表时空。词人用月亮的低垂,暗示时间的流逝。正由于月亮的西沉,词人又睡不着觉,才引起以下的一连串思想活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拣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这样便转到怀念弟弟苏辙的主题上来。为此,词人又自宽自解,词意也就随着愈转愈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月有阴晴圆缺这一客观事物的规律,联想到人有悲欢离合也是难以避免的憾事。因此词人发出良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只祝愿亲人一生平安,"隔千里兮共明月"。从这里,词人清楚地吐露出对兄弟的浓挚感情。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水调歌头·游泳》赏析及写作背景

2.《水调歌头》赏析及主题思想

3.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何时有》原文及赏析

4.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阅读答案以及原文赏析

5.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赏析

6.水调歌头·游览赏析

7.水调歌头·翠釜一朝裂赏析

8.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赏析

9.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赏析

10.《水调歌头·送王修甫东还》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