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前导入思路

更新时间:2023-08-16 03:35:23 来源:高考在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前导入思路

  引导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经典之作的课前导入思路是如何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课前导入思路:

  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同时,以注重其人文色彩,以逐步达到知行统一,乃是时代的要求。

  目前,语文教学忽视其开放性、人文性和思想性的情况并不少见,使教学活动缺乏应有的灵气、灵性和活力。如何在现有的课文中,尤其在古典文学精品中,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增进积累,激活思维,达到教学与生活、传道与授业的和谐统一,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时下,追星愈演愈烈。朝也明星,暮也明星,行也明星,坐也明星。这种现象语文教师不可等闲视之。细细想来,这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他们崇拜英雄、追逐时尚、渴求主体张扬的心理。如果能适当地满足心理需要,巧妙地引入语文教学,予以正面引导,将化为不朽的.动力。

  中国是诗的国度,明星闪烁。绵绵数千年,佳作充栋,名人辈出。如耿耿长夜照亮史册的屈原、曹植、陶潜、李白、杜甫、苏轼…都是人们崇拜的偶像。他们的诗展示的正是这个文明古国优秀民族心灵历史的一部分,凝聚、积淀、折射了时代的精神火花,其思想、情感、观念、理趣永远昭示后人。他们的人品本身就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如果语文教学偏重于工具性,仅在清词丽句、隽永意境上下功夫,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是对资源的痛心挥霍,而且有悖于语文的目的。

  缘于此,我就导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这样的思路:

  在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时候,我们不妨与学生一道去追溯苏轼这颗璀璨的“明星”具有永久魅力的原因。

  他,才华盖世,贡献卓著。散文与韩、柳、欧比肩;诗同黄庭坚相齐;词与辛弃疾并举;书法、绘画也属开山之尊,在他所涉及的领域里,都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他,勤政爱民,造福苍生。历仕四朝,屡任地方官。所到之处兴修水利,赈济灾民。百姓拥戴,有口皆碑。并多次向朝庭进言,革故鼎新。显示了封建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雄才大略。

  他,乐观豪迈,睿智旷达。政治上的失意令许多封建官僚深陷泥淖而无力自拔,发出英雄末路之叹,而苏轼则失意不失志,一曲“大江东去”,千古绝唱唱到今,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情感魅力。

  刚直不阿,充分显示了封建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智慧超群铸就了他深邃的思想和卓尔不群的政治主张,明知终遭贬谪也能力陈己见,“头虽常低气不屈”。达观幽默展示了飘逸超群的灵性;怀才不遇,仕途多乖和与胞弟七年离散之苦,并没有让他感时伤世而凄凄切切,反而诱发了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大彻大悟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祝福。

  由此观之,苏轼之所以光照史册,流传不衰,千百年来步其后尘者不可胜数。不惟才华盖世,更因至真至情、感天动地的人格力量。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是立体的、多层面的,有着鲜活的底蕴内涵。我们只有全方位、多角度的去把握,才能得其要领。古代所谓“道德文章”,今人言必称的“德才兼备”,源出一辙。我们无论是仰慕古代圣贤,还是崇拜当今明星,切切不可失之偏颇,由此导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1世纪与今相隔千年,我们由此缩短了时空;东坡先生早已驾鹤西去,我们让他翩然归来,活生生地走进我们的视野;仰慕古代圣贤与崇拜当今明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风马牛不相及,我们巧设机杼、科学嫁接,使它贴近生活、切近实际、走进人生。生动地把蕴含在语文教学内容中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道德行为准则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素质、社会观念、行为准则和独立人格,以达到知行统一,充分挖掘语文教学的潜在价值,实现语文教育的教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