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除夜作》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更新时间:2023-08-11 14:39:34 来源:高考在线

《除夜作》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思乡诗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最常用的题材之一,游子家人两地相思之情,想必如今很多在外的年轻人都了解,中国文学史上也有很多关于思乡的诗,这里就来赏析一下高适的《除夜作》以及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翻译

  住在客栈里,独对残灯,睡不着觉。不知什么缘故,诗人的心情变得十分凄凉悲伤。

  在这除夕之夜,想象故乡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而明天又要增加一岁,新添不少白发啊。佳节思亲是常情,历来如此。但除夕之夜,“独不眠”、“转凄然”、“思千里”,还有一层意思:到了明天,就又增加一岁,包含了诗人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

  注释

  ①除夜:除夕之夜。

  ②客心:自己的心事。转:变得。凄然:凄凉悲伤。

  ③霜鬓:白色的鬓发。明朝(zhāo):明天。

  创作背景

  像这样没有多少具体背景的诗,很不容易确定其作年,但周勋初在《高适年谱》有一个绝妙的推测,他将此诗系于天宝九载(750年),根据是:“高适游踪虽广,然离梁宋而至远地,亦不过闽中、幽州、陇右、河西、剑南数地而已。高适至闽中时,年岁尚轻;次至幽州时,未及‘霜鬓’之年;至陇右、河西、剑南时,已甚得意,与此诗内容不合,故知此诗定作于第二次北上,即送兵清夷归来寓蓟门旅馆之时。”(《周勋初文集》第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此说十分合于情理。

  作者简介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翻译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写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