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苏轼的作品《水龙吟》翻译以及赏析

更新时间:2023-08-18 11:37:56 来源:高考在线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译文

  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看起来是无情物,细想却荡漾着情思。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我不怨杨花落尽,只怨那西园,落花难重缀。早晨一阵风雨,杨花踪迹何处寻?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满园春色分三成,两成变尘土,一成随流水。细细看,不是杨花,点点全是分离人的泪。

  注释

  1. 这首词大约是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苏轼在汴京任翰林学士时所作。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章质夫:名楶,(jié),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而且依照其先后次序写诗或词。

  2. 从教:任凭。

  3.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4.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5.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6.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7. 落红:落花。缀:连结。

  8.一池萍碎:苏轼自注 “ 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9.春色:代指杨花。

  赏析

  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

  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即是回答“遗踪何在”的问题。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达成余音袅袅的效果。

  词牌沿革

  据说,“水龙吟”最早是南北朝时北齐的`一组古琴曲,据《北齐书》卷二十九“郑述祖传”:“述祖能鼓琴,自造《龙吟十弄》,云尝梦人弹琴,寤而写得。当时以为绝妙。”同时,汉马融《长笛赋》云:“近世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吟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故人们也以龙吟喻笛声,如南朝梁刘孝先《咏竹诗》:“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南北朝诗人庾信《对酒诗》:“惟有龙吟笛,桓伊能独吹。”

  入唐,唐代君王出行有仪仗鼓吹,所奏乐曲有《龙吟声》。据《新唐书》卷二十三下“仪卫下”载:“大驾卤簿鼓吹,分前后二部。凡鼓吹五部:一鼓吹,二羽葆,三铙吹,四大横吹,五小横吹,总七十五曲。……鼓吹部有扛鼓、大鼓、金钲小鼓、长鸣、中呜。扛鼓十曲,……长鸣一曲三声:一《龙吟声》,二《彪吼声》,三《河声》。”《龙吟声》是出行中吹打的一种仪仗乐。而在宫内娱乐时,也有类似的笛曲,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第三:“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杜甫《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诗:“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除了宫廷音乐外,唐代民间也流传着一种击打乐《龙吟歌》。中唐时,诗人李贺作《假龙吟歌》,歌为杂言,前半四言,后半七言,全用仄声押韵,韵字则入声与上声交替,语言亦奇崛险怪,用各种奇特比喻写龙吟声。假者,假借也,借龙吟歌作杂言歌词。唐代乐曲名虽有“龙吟”而无“水”字,但在唐人的理念中,龙与水密不可分,故唐人亦多以龙吟喻水声。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晚唐张祜《题李渎山居玉潭》,用“一听夜龙吟”比喻潭水声。另外,中国古代的《易经》云:“云从龙,风从虎。”故人们以为龙吟云起,虎啸风生。每当干旱之时,君王便下诏祈雨。唐玄宗时曾诏令修建龙坛和龙堂以供祭祀求雨。由唐代这种风俗文化出发,龙与水是不可分离的,所以很容易由《龙吟声》或《龙吟歌》演变出《水龙吟》的曲名曲调。对于词名的来源,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三认为李白诗“笛奏龙吟水”是其调名之来源,而陈元龙《片玉集注》卷十谓本于李贺诗“雌龙怨吟寒水光”。对于最早使用该曲调填词之人,一说唐末五代时的道士吕岩;《见历代诗余》卷七十四认为是柳永;一说为苏轼。

  《词律》《钦定词谱》均列此调,所举体格颇为纷繁。《词谱》共列体二十五种,并谓“此调句读最为参差,今分立二谱”。一谱为起句七字、次句六字者,以苏轼“霜寒烟冷蒹葭老”一词为正体,双调,一百零二字。一谱为起句六字、次句七字者,以秦观“小楼连苑横空”一词为正体。又,《高丽史·乐志》所录无名氏“玉皇金阙长春”一词,虽亦为双调一百零二字,然句读韵律与苏词、秦词迥异,名“水龙吟慢”。《水龙吟》的异名亦多。如秦观词有“小楼连苑横空”句,故名“小楼连苑”;吴琚词结句为“片片是,丰年瑞”,故别名“丰年瑞”;方味道为赵丞相祝寿词结句为“长是伴,庄椿岁”,故亦名“庄椿岁”。欧阳修词“缕金裙窣轻纱”名“鼓笛慢”;史达祖词名“龙吟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