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知识点训练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学常识
1、出处:本文选自《陶渊明集》。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
2、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是著名的田园诗人。自号为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现存诗歌120余首,散文6篇,词赋2篇。代表作品《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他长于诗文词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
3、作者相关故事:
例如:不为五斗米折腰。
4、写作背景:
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他拒绝同刘裕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对战乱造成的灾祸和农民逃亡的苦难生活有一定的感受,同时由于隐居农村十余年,对农民有了更多的了解,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文章。
5、代表作名句:
《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一)重点词语
1、缘:沿着。
2、鲜美:鲜艳美丽。
3、落英:坠落的花瓣。
4、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5、异之:对此感到诧异。
6、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俨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田间小路,南北向的为阡,东西向的为陌。
11、交通:交错相通。
12、种作:耕种作业。
13、悉:都,全。
14、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5、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髫:古时候指小孩子下垂的头发。
16、怡然:愉快的样子。
17、要:通“邀”,邀请。
18、咸:全,都。
19、妻子:妻子和儿女。
20、邑人:同乡的人。
21、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22、遂:于是,就。
23、无论:更不用说。
24、具言:详细地说出。
25、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26、延至:邀请到。
延:引进。
27、不足:不必,不值得。
28、扶:沿,顺着。
29、向:原来,旧。
30、志:做标志。
31、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3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33、规往:计划去。
34、未果:没有实现。
35、寻:随即,不久。
36、问津:问路。文中指探访、探求。
津:渡口。
(二)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三)带“然”的词
①豁然:突然开阔的样子。
②怡然:愉快的样子。
③俨然:整齐的样子。
④欣然:高兴的样子。
(四)古今异义字
①鲜美 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②开朗 古:开阔明亮。 今:指人的性格。
③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④妻子 古:妻子和儿女。 今:已婚男人的配偶。 ⑤如此 古:像这样。 今:这样。
⑥无论 古:更不用说。 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⑦绝境 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⑧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足。
⑨间隔 古:间离断绝。 今: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成语
1、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
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3、怡然自乐:
形容高兴而满足。
4、落英缤纷:
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5、黄发垂髫:
指老人与儿童。
6、无人问津:
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7、不足为外人道:
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
按要求默写
豁然开朗。
12、根据桃花源的故事人们得出的一个至今沿用的成语:
世外桃源。
本文中心
文章描写了武陵渔人偶入桃源的见闻,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黑暗现实否定批判。
文章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写渔人捕鱼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段落内容具体概述:
(2)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3)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 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
的经过。
第三部分(4)(5):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重寻桃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
课后重点练习题
(一)在桃花源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融为和谐完美的统一。讨论——具体表现在哪里?
1、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样优美富饶的环境中建立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让一个安定和平、宁静祥和的社会,在此安居乐业,自由快乐地生活,“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男女耕作、老幼欢乐,“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民风质朴、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是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二)“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向桃花源人说了什么?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可能说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遭受的灾难。桃花源人因与世隔绝时间长,外界变化大,桃花源外仍然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仍然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三)渔人、太守以及刘子骥访求桃花源,其目的有什么不同?“不复得路”“未果”又说明了什么? 渔人出访桃源是偶然的机遇,出于好奇心理,没什么目的。带领太守所派的人再访桃源可能是为了讨得奖赏。太守派人访求桃源可能是猎奇,也可能想侵占其地方,还可能鄙弃黑暗社会想隐居到那里。刘子骥是“高尚士”,他访求桃源也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
“不复得路”、“未果”说明桃源很神秘,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也说明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充满了无奈。
(四)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桃源仙境?为什么古往今来许多人宁信其有也不愿信其无?
从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来看,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社会黑暗,统治者内部相互倾轧,战乱频繁,加之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盘剥和压榨,造成了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的惨相。这些史实便是虚构桃源仙境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从思想来说,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并且追慕阮籍无君无臣,无富无贵德社会理想,接受过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素怀高洁,久慕淳风,眷爱丘山,厌恶官场,曾以羲皇上人自谓,幻想做无怀氏,葛天氏之民。这些思想意识积聚起来便成为其虚构仙境的思想根源。
桃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和平宁静,人民安居乐业,过着和谐幸福、自由快乐的生活,桃源里民风淳朴,有热爱劳动、敬老爱幼、热情好客的社会风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这既是作者理想的蓝图,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心声。因此,古今往来许多人宁信其有也不愿信其无。
问答题
1、第一段景物描写的意图(作用)?
这段景物描写到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做了铺垫。
2、第二段文字描写了乡间图景,请从三方面概括出其特点。
①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②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③人们生活:自由快乐。
3、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①以前饱受战乱之苦,
②现在安居乐业,不愿出去。
4、为什么桃园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因为桃源人是躲避战乱才来到这里的,他们对这里的生活很满足,想永远保住这个“绝境”,不想让外人打扰现有的生活)。
5、你是怎样理解桃源人避难在此,不复出焉的`行为?
①桃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
②但从积极意义上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战争。
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亦仙亦凡,缥渺莫测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7、写到刘子骥有什么作用?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可靠。
8、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又带人寻找桃源,这说明人们心中有怎样的愿望?
人们的心中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战乱的憎恶。
9、桃源社会有着怎样的特点:
①政治上没有统治者与压迫者。
②经济上没有剥削。
③人人都劳动并得到一定的休息。
④人们都过着幸福愉快的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社会风气淳厚,没有欺诈等坏风气。
10、作者为什么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的美好境界?
文章描写了武陵渔人偶入桃源的见闻,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黑暗现实否定批判。
11、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今天应怎样评价?
①桃花源是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平等、安定、和平,确实是和当时现实社会相对的,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理想的世界;
②这个理想境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12、作者勾画了一个平等、幸福的社会生活画面,看出作者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呢?
①对黑暗现实社会的憎恨,批判和否定;
②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其对没有压迫和剥削的向往与追求;
③此文也反映出作者无力改变社会而采取的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13、纵观全文,你认为本文能够成为千古传诵的美文的原因是什么?
①对现实社会不满愤恨,对美好社会追求,反映人民愿望(思想内容)。
②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语言优美,此文是一种理想与美的象征(艺术特色)。
创新问答题
1、你还学过陶渊明的哪些诗文,从其诗,其文或其人的任一角度发表见解,评析一下陶渊明的为人。 ①《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
②“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句话写出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闲静少言,不慕名利”表现他追求沉静自然,不追求荣华富贵的品格。
③陶渊明:热爱自然,适情任性,不慕名利,厌弃黑暗现实社会,不与官场同流合污。
2、简析本文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特点。
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让人生忧;
渔人“忽逢桃花林”,让人生异;
渔人“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让人生疑;
渔人“初极狭,才通人”,让人生悬;
渔人“遂迷,不复得路”,让人生叹;
渔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让人生趣;
渔人“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让人生惑。
3、本文是虚构的故事,但作者却把它放在“晋太元中”这样一个确切的年代里,你认为有何作用? 显得故事真实、可信,暗示晋代社会黑暗和人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
拓展问答题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
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翻译加粗字: ①颖脱不羁 (束缚,约束。) 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停止。)
2、请从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从选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①不是;
②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十二、课外扩展阅读
①原文:
桃花源诗 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⑴。黄绮⑵之商山,伊人亦云逝⑶。往迹浸复湮⑷,来径⑸遂芜废。相命肆农耕⑹,日入从所憩⑺。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⑻。荒路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⑼,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⑽。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⑾,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⑿。淳薄既异源⒀,旋复还幽蔽⒁。借问游方士⒂,焉测尘嚣外⒃?愿言⒄蹑轻风,高举寻吾契⒅。
②注释:
⑴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无道,造成战乱,贤人们都逃离世间。嬴氏,指秦王朝。天纪,指合理的社会秩序。
⑵黄,夏黄公。绮,绮里季。秦末汉初时高士“商山四皓”中的两人。
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时也离开了世间。伊人,指桃源中人。云,语助词,无义。 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进山的路渐渐湮没。迹,足迹,代“路”。
⑸来径,来时的路,与“往迹”同指,但角度不同。
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
⑺憩,休息。
⑻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靡,无。
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
⑽游诣,游玩。
⑾纪历志,岁时的记载。
⑿这两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异踪迹从秦末到晋已隐没了五百年,却被渔人在这一天发现了。五百年,约数。敞,开放。神界,仙境。
⒀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风俗跟浇薄的世风,二者本源不同。
⒁这句意思是,渔人离开不久,它又隐没了,指记中的“遂迷,不复得路”。
⒂游方士,游于方内的人,指世俗中人。
⒃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测知尘世以外的事。尘嚣,指尘世。
⒄言,语助词,无义。
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西江月·梅花2023-08-01 16:19:35
送子由使契丹2023-08-16 22:20:12
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最新大全2023-08-15 08:00:29
西江月·梅花2023-08-01 16:19:35
送子由使契丹2023-08-16 22:20:12
苏轼全文赏析2023-08-12 20:08:36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6 15:32:1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04 02:52:49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8 0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