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
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
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诗词中的人生境界及文化底蕴
一、豪迈的人生态度
苏轼以豪迈的人生态度为世人所称赞,苏轼的豪迈体现在“真”,这种“真”让苏轼无所顾忌,胸怀广阔。有文学评论家说,苏轼的人生境界以及文化底蕴的核心所在就是保持率真的个性,追求一种自然无拘束的人格。早在苏轼少年时期,苏洵就已经注意到苏轼独特的性格。苏轼的性格豪放不羁,一生中也因为性格原因屡遭贬斥,甚至差点丢掉性命。例如在《刘贡父见于歌词数首,以诗见戏,聊次其韵》中:“十载飘然未可期,那堪重坐看花诗。门前恶语谁传去,醉后狂歌自不知。”十年飘然的生活,苏轼却未能像刘禹锡那样东山再起,,而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苏轼的性格,豪迈的他出言不逊,锋芒毕露,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苏轼引用古代典故,用来讽刺当时的人不敢直抒己见。豪放不羁是苏轼最大的性格特征,但苏轼也因为这种豪放而吃尽了苦头,屡屡因为“不外饰”而遭到陷害,最终被贬谪数次。幸好宋神宗虽然对苏轼的态度始终不一,好在仍是比较清醒,保全了苏轼的性命,让苏轼不至于被李定等人陷害致死。
苏轼豪迈的人生态度在文学创作中有很多表现,除了表现为直抒己见外,也表现在他总是在追求一种返璞归真、怡然自得的人生境界。苏轼的好友黄庭坚曾在《跋子瞻和陶诗》中对苏轼贬谪到岭南时的回归田园、返璞归真的生活进行了描写,如“东坡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餐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写出了苏轼对陶渊明当年田园生活的追慕,以及面对艰难环境却乐观向上、别有一番更为的情景。虽然这是旁人对苏轼乐观豪迈性格的一种描绘,但其实从苏轼自己本人来看,在仕途不顺、遭受贬谪后,苏子一直有这种返璞归真、回归田园的想法。例如在《八声甘州》中,苏轼有云“……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这首词创作于元祐六年三月六日,表达了作者不愿意介入朋党之争的政治态度,淡泊名利,以及希望归隐在西湖边,追慕当年东晋谢安的脚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士人无不希望可以入朝为官,建功立业。而苏轼面临黑暗的官场以及各种党羽争斗,这与他本身梦想中的仕途存在很大差别,因而他希望远离这些,回归田园生活。因而在屡遭贬谪后,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很大。苏轼想要远离复杂的官场争斗,不全是道家“无为”思想而致。远离并不是退缩,而是另一种放下。对于苏轼来说,这中远离也正是他豪迈性格的体现,充满信心的走入仕途,也可以潇洒面对仕途中的不顺,淡然离开。
二、远大的抱负与一身正气
在后代文学史的评价上,苏轼在诗词创作的艺术风格上接近于李白,苏轼也以豪放派诗词为代表。无论是《八月十五观潮》中的“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还是《游径山》中的“众峰来自天幕山,势若骏马奔平川”,这些诗句中都展现出苏轼创作的磅礴气势。后人文学评论中曾有人说过,自唐代李白之后,再也无人能赶上苏轼的“豪放”。苏轼诗词中的人生境界和文学底蕴,除了豪迈的人生态度外,还可以从他的抱负与一身的浩然正气来进行阐述。
苏轼一生的经历坎坷,为官的经历中历次被贬谪,官场、文坛中都不断有小人损毁他的名誉。面对这种令人心寒和屈辱的现象,苏轼却没有因此而屈服于名誉的安排。历次的磨难在苏轼看来都是不同的经历而已,只能让他更加无畏。在与有人通信时,苏轼写到:“福祸得丧,付与造物。”灾难不断,苏轼心灵却越发坚定,置生死于度外,洒脱的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不忘报效朝廷,忧国忧民。“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政治虽然屡屡受阻,但胸中仍有远大抱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最高境界,自强不息。这种洒脱的情怀,是苏轼远大而崇高的人生境界的体现,也是他豪迈洒脱文学底蕴的根源。《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中,苏轼写到:“……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难。用舍由人,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在这篇作品中,素食回想自己和弟弟苏辙年少时光,有着“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的远大抱负,展现出卓越的豪迈之情。虽然现在仕途艰难,每一步都充满坎坷。生命有限,苏轼却不甘由此沉沦,短暂的修养实际上是一种韬光养晦。除此之外,在我们都熟知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更加直接地体现出苏轼内心的远大抱负,词人自信有治世之才,只要慢慢等待,终有一日会和冯唐一样,受到朝廷重用。苏轼急于为国家施展抱负的愿望如此强烈,也是儒家思想中治世、入世思想的鲜明体现。
后人在谈及苏子的远大抱负,往往同时谈到的便是他那一身浩然正气,从不逢迎时弊、同流合污。在中国封建时代,儒家思想作为社会中主流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看来,君子要养“浩然正气”,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从苏轼的经历来看,他便是这种“浩然正气”的实施者。面对贬谪这地的艰苦,归期遥遥未定,苏轼始终不愿摒弃正义,一身傲骨立足于天地间。《定风波》中,苏子有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首简单的词体现出作者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展现出苏轼旷达豪放的精神。作者在野外的途中偶遇风雨,从简朴的生活记趣描写出深厚的意味,更能体现出苏轼旷达而超脱的胸襟,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正直的文人在坎坷的人生中寻求解脱的道路。篇幅不长,却意境深邃,体现出苏轼不一样的人生境界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三、超脱旷达的人生境界
叶燮曾对苏轼有这样的评价:“其笔之超狂,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换。”豪迈的创作风格、一生的远大抱负以及一身浩然正气,这都是苏轼最终超脱矿大的人生境界的体现。而他的'这些人生境界的体现,与他的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后世文学评论界很多人认为,苏轼超脱旷达的人生境界受到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很深,尤其是庄子的精神对苏轼影响极大。庄子的任性逍遥,佛教的万法皆空、一切平等思想都体现在苏轼的诗词创作之中。无论是在黄州、惠州还是儋州,都是苏轼被贬谪之地,这些地方在北宋时期都是艰苦之地,生活条件很差。面临着仕途不顺和生活条件的艰苦,苏轼从未抱怨,而是创作出一首又一首的诗词作品,用幽默的笔触来化解生活中的不顺,这种超脱旷达的胸襟一般人难以达到。例如在《初到黄州》中苏轼写道“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亦或是《食荔枝二首》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以及“他年谁作與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这些诗词作品都体现出苏轼深受佛道思想影响,但人生失意的阶段,人给我逍遥自在、一切随缘,形成了他超脱旷达的人生境界。
黄庭坚曾经对苏轼的诗词有这样的评价“似非吃烟火吃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正是针对《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这一首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面上苏轼描写的是良禽择木而栖,表现的是良禽的孤傲,实则也是作者的自比,反映出自己任性逍遥,不愿与黑暗同流的随缘的旷达。作为同一时代的文人,黄庭坚比苏轼小九岁,二人亦师亦友,趣味相投。黄庭坚对苏轼有十分高的评价,“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也不仅仅在这一首词中才能体现,其实在苏轼的很多诗词创作中,都有这种不食烟火的空灵之感,让人感受到一种遗世而独立的感情。我们可以把这理解为一种清高,也能理解成一种才华不被人欣赏的冷清,但正是这样一种感情,让苏轼的形象更加高大起来。例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亦或是《过大庾岭》中的“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在苏子看来,人世间功名利禄无非垢污,此番过大庾岭却一洗身上垢污,让自己得到清静。作者通过对心理变化对描写实则是对自己放下功名利禄对感悟,超越得失,便能够进入另一番清静对仙境。这也正是“不食人间烟火”气质对体现,也是作者超脱旷达人生境界的体现。
作者随缘旷达的胸怀,来源于儒家和道家“五待于外”的思想。苏轼在官场屡屡受挫,但却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保持乐观向上的情怀,寻求自我解脱的办法,即淡泊名利,一切随缘。這并不代表着作者消极避世,反而体现了作者别样旷达的胸襟,做到了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乃是真正的豪迈之人。
四、结语
历史机缘、人物性格以及仕途机遇的变化,是促使苏轼人生境界以及文化底蕴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苏轼思想的嬗变几乎伴随着其人生际遇的变化而变化,尤其在乌台诗案后,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此大变后,苏轼对于儒释道思想又有了不同的理解,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更加体现出一种超越、超凡脱俗的意境。从苏轼大量的诗词以及散文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功底,几乎对所有儒家经典信手拈来。而在与僧人、道士的交流中,苏轼的治学又更加精进。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大家,其在文学上的成就值得我们代代相习,而他的豪迈风格,面对困难无所畏惧,一身浩然正气立足于天地之间,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桃花源记》原文及阅读训练2023-08-06 20:16:42
桃花源记教学记录2023-08-16 14:30:17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2023-08-13 01:38:15
《桃花源记》原文及阅读训练2023-08-06 20:16:42
桃花源记教学记录2023-08-16 14:30:17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2023-08-13 01:38:15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6 15:32:1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04 02:52:49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8 0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