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桃花源记文言文通用十五篇)

更新时间:2023-08-14 21:23:35 来源:高考在线

桃花源记文言文1

  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每句停一处)

  ⑴忘 路 之 远 近

  ⑵太 守 即 遣 人 随 其 往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

  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

  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

  ⑷闻之,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⑴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景。

  ⑵“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则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5.村中人为什么要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忘∣路之远近;

  ⑵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2.⑴不要说,(更)不必说;

  ⑵交错相通;

  ⑶与人世隔绝的地方;⑷计划,规划。

  3.(村中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4.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直属。”

  ⑵“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害怕外人知道后会来扰乱这里宁静祥和的生活。

桃花源记文言文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____________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志:____________

  (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晖:____________

  (4)后遂无问津者 津: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何罪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

  D.来此绝境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文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生活安定、民风古朴的桃花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B.该文语言凝炼优美,很多语句已凝固为成语而沿用至今。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等。

  C.本文按照武陵捕鱼者无意发现桃林,意外撞入桃源作客,被告知不得外传,再到外人复寻无果而终的顺序行文,脉络清晰,引人入胜。

  D.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但作者却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其亦真亦幻,隐喻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参考答案:

  1.(1)沿着(2)做标记(3)阳光(4)渡口,文中指路

  2.(1)不过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

  (2)不因为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为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

  (3)宋国有什么罪呢?

  (4)老老少少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3.A

  4.B

桃花源记文言文3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yí)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yú)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短文两篇】

  1、《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⑽。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⒃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有的版本为盛)爱牡丹。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核舟记】———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箬(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mí)勒,袒胸露(lòu)乳(rǔ),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卧右膝,诎(qū)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pān)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fǔ)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 戌(xū) 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ruò)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zhuàn)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guǎ)、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杜甫诗三首】1、《望岳》2、《春望》3、《石壕吏》

  【三峡】———郦道元

  【短文两篇】1、《答谢中书书》———陶弘景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观潮】———周密【湖心亭看雪】———张岱

  【诗四首】1、《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2、《使至塞上》———王维3、《渡荆门送别》———李白4、《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课外古诗词背诵】《长歌行》———汉乐府《野望》———王绩《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黄鹤楼》———崔颢《送友人》———李白《秋词》———刘禹锡《鲁山山行》———梅晓臣《浣溪沙》———苏轼《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陷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桃花源记文言文4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9—23题。(共计12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囷:这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斫:砍削。樵:柴。薪:柴禾。

  1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①落英缤纷 ▲ ②阡陌交通 ▲

  ③深入忘反 ▲ ④可试如水中 ▲

  19。翻译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译文: ▲

  20。“开明朗然”与《桃花源记》中的 ▲ 一词相仿。(1分)

  21。“深山中有人迹”,根据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1分)

  ▲

  22。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虚构桃源美景的真实用意?(2分)

  ▲

  参考答案:

  18.①繁多的样子 ②交错相通 ③同“返”,返回 ④到、往。

  19。(1)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2)深山中有人存在的迹象,他们觉得很惊奇。

  20。豁然开朗

  21。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

  22。 桃花源的生活环境优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而且社会风尚淳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真实用意在于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桃花源这个美好的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文言文5

  《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不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小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B.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C.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

  D.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讲信修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是故谋闭而不兴水波不兴

  C.天下为公不必为己

  D.莲,花之君子者也能以径寸之木!

  【小题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C.《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桃花源人是秦朝时进入此“绝境”的,是与外人“间隔”的。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2分)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分)

  【小题5】[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小题4】(1)对于财货,人们的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小题5】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桃花源记文言文6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便要还家(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③次定州( ) ④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分)

  ②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2分)

  【小题3】(甲)文中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3分)

  【小题4】(乙)文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3分)

  答案

  【小题1】①要同邀,邀请②妻子儿女③驻扎(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④遗憾

  【小题2】①(2分)(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乃、无论译错一个扣1分)②(2分)因此将士们没有不高兴地愿意跟从的(或意译:因此将士们没有不甘心情愿随驾出征的)(是以、莫译错一个扣1分)

  【小题3】桃源人叹惋桃花源外面战乱不绝,民不聊生(意思对即可)

  【小题4】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床前询问士兵的病情并令州县为他治疗(答对其中一点即可);亲自祭奠阵亡将士;为李思摩吮血(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四点得2分,答对一点不得分)宽厚仁爱,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1分)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在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要为通假字,妻子的古今义。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时,除了要注意乃、无论、是以莫等重点字,有时还要补充出句子的省略成分,同时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准确才行。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鱼人说的内容以及当时东晋的社会现实来理解皆叹惋的原因。

  【小题4】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先根据征高丽、征辽东这两次战争中发生的事情来概括本文写了唐太宗的那几件事情即可。然后根据其对待士卒的具体表现来分析其人物形象即可。

桃花源记文言文7

  【常识】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派的鼻祖。

  【主旨】

  通过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的憧憬。

  【核心内容】

  本文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全文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分为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访桃花源,用客观记叙的方式,虚构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宁静优美

  桃花源的生活情况:幸福祥和,安居乐业。(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桃花源的社会风尚: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

  第一部分(1)交代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引发了渔人的好奇心,为下文渔人走访桃花源作铺垫。

  第二部分(2——3)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②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情况的描写。表现出人民安居乐业,宁静幸福的特点。

  ③写桃花源中的人的社会风尚,突出了桃花源中的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与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通过村里人的自述,写出人们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不足为外人道”一句说明他们不愿外人扰乱生活的想法,也为下文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4——5)故事的结局,为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含蓄表明这种理想社会只是幻想。

桃花源记文言文8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划线的词。

  (1)渔人甚异之( )

  (2)阡陌交通( )

  (3)颖脱不羁( )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答:

  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

  4.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参考答案:

  1.(1)对感到惊异

  (2)交错相通

  (3)束缚,约束

  (4)停止

  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

  4.(1)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2)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就不用在意音准不准啊。

桃花源记文言文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目,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初极狭,才通人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二者不可得兼

  D.遂与外人间隔 奉命于危难之间

  【答案】B。

  1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何陋之有? D.愿陛下亲之信之

  【答案】D。

  1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答案】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久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14.“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3分)

  【答案】示例:“如此”是指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②村中的生活情状;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答对一点给1分,共3分。)

  15.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的今天,请描述你理想中的“桃源”景象。(3分)

  【答案】示例:我理想中的“桃源”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人人安居乐业,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每一个公民都能分享到社会文明成果的美好社会。(开放性试题,扣紧题意,文从句顺即可。)

桃花源记文言文10

  文中有三个“外人”,注释上明确标注都解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笔者不以为然。笔者认为,第一个解释为“世外之人”,第二、第三个才解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其理由:

  之一:所谓“外人”即是相对于“本人”而言。第一个“外人”实际是指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的村中之人,这对于渔人来说,他们就是“外人”。而渔人是东晋时期的人,即是当世之人,与之不同的人即为世外之人。而文中的“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应该就是当世之人,也就是和渔人一样的人,这显然不符合事实。而后面两个

  “外人”,都是相对于桃源人而言。“遂与外人间隔”是说桃源人与桃源以外的人隔离了;“不足为外人道也”,也是桃源人告诫渔人不要向桃源以外的人说起。所以,这两个解释为“桃源以外的世人”,完全正确。

  之二: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桃源人来此“绝境”是“先世”为“避秦时乱”,而且“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因此,他们的生活习惯、穿着打扮应该还停留在秦朝时期,而渔人已生活在东晋时代,历经了几百年,这两个朝代的服饰应该有所变化,所以说,“男女衣着”都像桃源以外的世人,肯定不合情理。再说,据《中国古代服饰》介绍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显然渔人的穿着与桃源人有所不同。

  之三:当渔人来到桃花源,桃源人的第一反应是“大惊”。大者非同一般也。那么,为何桃源人会如此吃惊呢?笔者认为,不仅是面孔陌生,更多的应该是穿着的不同。试想,在我们的'教室门口,突然出现了一个陌生的现代人,我们会感到吃惊,但如果突然出现的是一个穿着打扮如同秦朝时期的人,我们的惊讶程度是不是大得多呢?不言而喻。

  因此,笔者认为,《桃花源记》中三个“外人”,不能是同义。第一个释为“世外之人”,第二、第三个才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桃花源记文言文11

  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回答问题(共12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3分)

  (1)渔人甚异之 (2)复前行,欲穷其林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诣太守 (5)欣然规往 (6)未果,寻病终

  小题2:把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小题3:选出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2分)A.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C.闻之,欣然规往D.具答之小题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参考答案:

  小题1:(1)异 感到奇怪(2)穷 走完(3)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4)诣 拜见(5)规 计划(6)寻 不久

  小题1:(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2) (桃源人)问现在是什么世道,(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小题1:A

  小题1: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A为“助词,无实意”,其他的为“代词”。

  小题1: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结合短文的中心主题理解作答。

桃花源记文言文12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

  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问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1)屋舍俨然 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____

  (3)遂迷 ________________ (4)寻病终 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项划线字与现在意思一样的是( )(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A.本文采用层层设疑的写法,既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B.见到村中人的生活状况,渔人“乃大惊”,说明眼前的场景是他先前所未见过的。C.渔人“处处志之”,却“遂迷”,让故事亦真亦幻,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D.对于桃花源,刘子骥之后就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小题5】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3分)

  答案

  【小题1】(1)整齐的样子(2)“要”通“邀”,邀请;(3)于是、就(4)不久

  【小题1】A

  【小题1】略

  【小题1】B

  【小题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在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解析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A中“捕鱼”古今意思相同。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B中应是桃源人“乃大惊”。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桃花源记文言文1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4分)

  ①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② 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③ 见渔人,乃( ) ④ 未果,寻( )病终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谁叹惋?为什么叹惋?(2分)

  答案

  【小题1】①类 ②妻子:妻子儿女 ③竟然 ④随即,不久

  【小题1】 ①(桃源人)见了渔人,竟然十分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②(桃源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

  【小题1】桃源人为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而叹惋,为外面的人民的生活如此痛苦而叹惋。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妻子的古今义。

  【小题1】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恩呢管理。翻译语句时,除了要注意乃、无论等重点字,还要注意句子的省略成份,有时还要注意语序等问题。

  【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根据渔人所说的内容,应该为挑花源中的人叹惋,根据渔人说的内容来分析叹惋的原因。

桃花源记文言文14

  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

  (1)欲穷其林 穷:___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____

  (3)处处志之 志:___________________

  (4)欣然规往 规: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3.请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思考,简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2.D

  3.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4.(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桃花源记文言文1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小题2: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小题3:翻译句子。(6分)

  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4: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1)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其中“复”“延”各占0.5分)(2)(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其中省略部分、“志”各占0.5分)

  小题1:①文本中理想社会内涵(2分)②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2分)示例:(儒家)如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体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

  小题1:本题考查词语的古今义。B中“怡然”古今的意思都为“高兴的样子”。

  小题1:ACD三项表现的都是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B项表现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