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C.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口技》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1)原来的,从前的;
(2)计划,打算。
3.(1)捕鱼的人对此感到很诧异。(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 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骐,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翻译下面句子。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开桃花源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从第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2.欲穷其林 怡然自得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3.(1)环境优美(2)和睦安乐(3)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3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和划线短语。(2分)
①渔人甚异之(▲)②阡陌交通(▲)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13.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他们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共同的用意?(2分)
▲
参考答案:
11.(2分)①对感到诧异②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12.(4分)
①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之类。(2分)
②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2分)
13.(2分)都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憎恶,(1分)以及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1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4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2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的词:(5分)
①咸: ②邑人: ③绝境:
④无论: ⑤不足:
小题3:翻译划线的句子:(2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小题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2分)
小题5: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 (2分)参考答案:
小题1:东晋 陶渊明
小题1:①都 ②乡邻 ③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④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⑤不值得
小题1: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
小题1: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小题1: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小题1: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小题1:试题分析:陶渊明也可写成陶潜。
点评:对于文言文中的文学常识,尤其是名家名篇,一定要知道三点,即出处,作者、生活朝代。
小题1:试题分析: “绝境” “无论”“不足”都是古今异义的词语,解释时要注意。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具”“叹惋”等。“具”在此句中是“详细”的意思,“叹惋”则是两个词组成的,应译为“感叹惋惜”。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1:试题分析:原文中有相关语句,即“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回答时,可以用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点评: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时,要能抓住并利用原文语句做答。
小题1:试题分析:从上文中的“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句子可以推知,桃源外的世界依然是纷争不断,人们过着鸡犬不宁的生活。所以桃源的人们害怕世人知道此处后,都会纷纷来这里。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里也就和世外一个样子了。
点评:理解文章要透过句子看其根本,即有些句子我们要深入地想一想,这个句子有没有深层的含义,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它和上句有没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等。这样,多思多想,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会逐渐深入,我们的置疑的能力也会提高。
小题1:试题分析:“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很久没有见到陌生人了。
点评:理解文章要透过句子看其根本,即有些句子我们要深入地想一想,这个句子有没有深层的含义,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它和上句有没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等。这样,多思多想,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会逐渐深入,我们的置疑的能力也会提高,提出的问题也会越来越有水平。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5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子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
【小题1】翻译句子。(6分)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
【小题2】找出选文中描写桃源人幸福生活的句子。(用原文回答)(1分)
【小题3】“此中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说了些什么 ,试概括为三点。(3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现在是什么意思?
成语:。现在意思是:。(2分)
【小题5】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答案
【小题1】⑴桃源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⑵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⑶这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小题1】其中往来种作……怡然自乐。 (1分)
【小题1】(1)讲汉魏晋以来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2)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3)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3分)
【小题1】成语:世外桃源。现在意思是: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注: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2分)
【小题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2分)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除了要注意“要、还、乃、无论、语、足、道”等重点字,有时还要注意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使整个句子的翻译的完整性。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第一段的文字进行概括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魏晋以来的社会动乱”来概括渔人说的内容。
【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概括成语为“世外桃源”,然后根据桃花源中的生活图景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来理解文中和现在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注意句子的意思,还要根据句子的结构,比如“主谓宾”这一结构。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6
文言文阅读
【甲】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依托。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北斗星。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互相通达。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同“乃记之而去”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C.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D.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伤仲永》
1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加以烘托,突出潭水的清澈。
B.从乙文“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打扰这里的生活。
C.甲乙两文都写作者仕途上遭受挫折,抒发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
D.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第②段侧重于描写,乙文第②段侧重于叙述。
参考答案
10.B 11.D 12.C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IO - 5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 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2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便要还家 ( ) (2)杂然相许 ( )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如土石何
B.具答之 投诸渤海之尾
C.屋舍俨然 杂然相许
D.不复出焉 且焉置土石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
5.内容理解。(4分)
(1))甲段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2分)
答:
(2)乙段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愿望?(2分)
答:
参考答案:
1.(2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每小题1分)
2.(2分)(1)通邀,邀请 (2)赞同,赞许 (每小题1分)
3.(3分)C
4.(4分)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冬夏换季(寒来暑往),(他们)才往返一次。或:一年的时间,(他们才往返一次。
(每小题2分,翻译准确、表连通顺即可)
5.(4分)
(1)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平等、和谐生活的愿望。
(2)反映了人们与困难作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每小题2分,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8
读文答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停数日,辞去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答案示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9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便要还家(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3)诚不可缺( )
(4)卒亡天下( )
3、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讯
C.交通 妻子
4、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举例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帮帮你〕:可联系《治水必躬亲》、《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祖先躲避战乱;隋炀帝失天下
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3、C
4、(1)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述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5、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陈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失期当斩”……等句,让读者看到秦王朝的暴力统治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因此,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才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悉如外人 ( ) (2)便要还家(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4)寻向所志(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黄发垂髫”中“黄发”指 ;“垂髻”指 。(3分)
【小题4】“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4分)
答案
【小题1】(4分) (1)全部、完全。(2)通“邀”,邀请。(3)与世隔绝之地。(4)标记。
【小题2】(4分) (1)(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树,竹林这类的东西。(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3分) 豁然开朗;老人,小孩。
【小题4】(4分)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比如本题中“要”“绝境”“志”是古今异义字中,要注意辨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古文中大多数都是一字一义,本题中“平旷“俨然”“无论”一个字一个字的解释。本题选自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文段中找到与之意义相关的内容,用一成语来概括。“黄发垂髫”是借代用法,用装束借代某种身份的人。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根据课堂老师的讲解,结合作者生活的背景来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1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9、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10、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语句作答)
13、、文中与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语“无人问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1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18、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
19、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20、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21、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武陵渔人的见闻后,为什么“皆叹惋”呢?
22、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3、 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2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卟为外人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2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意见。
27、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28、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29、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30、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为什么?
3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外出后竟“诣太守”,谈谈你对渔人做法的评价。
36、陶渊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会理想吗?请问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7、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39、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参考答案:
1、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豁然开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平宁静的生活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与外人间隔
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0、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后遂无问津者 15、豁然开朗
16、(1)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7、世外桃源18、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这两个角度来描写桃花源的景象。
19、通过渔人所见,着力表现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和平安乐的景象。20、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们本是“避秦时乱”而来,为外界动乱黑暗的世界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2、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3、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4、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中安宁和平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7、既表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对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8、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29、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30、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与不顺,都可能经历苦难与艰辛,而只有经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3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产物35、为人不讲信用
36、《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愿望37、如(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分;(4)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8、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社会: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极强的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2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意思。(4)
(1)渔人甚异之
(2)便要还家
(3)一一为具言所闻
(4)便扶向路
【小题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桃花源的美好恰好反衬出当时社会现实的残酷。请在表格中各填入一个四字短语,完成对文章内容的解读。(4分)
桃花源当时社会安定和平
①
②
A. 赋税繁重
怡然自得
③平等互爱
④
【小题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这种手法?试举一例,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小题1】(1)对感到诧异;(2)(通邀)邀请;(3)详细地说出;(4)沿,顺着。
【小题2】(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小题3】①战乱频繁(连年战争);②自食其力(人人耕作、没有赋税);③苦不堪言(水深火热);④阶级压迫(剥削压迫)。(符合题意即可,顺序不可换)
【小题4】符合题意即可,举例1分,分析2分。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异应解释成意动用法的词。要是通假字。具言中的具是详细的意思。扶根据语境亦可推断出来,译为沿着、顺着。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妻子、绝境、无论等,这几个词都是古今异义词。妻子应译为妻子儿女,绝境应译为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无论应译为不用说,更不必说。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中的反衬的字眼,可知,要填写所给词语的反义词,再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即可把相关词语填写出来。如第一个安定和平的反义词可写动乱纷扰,第二个赋税繁重的反义词可写没有剥削没有赋税等。依次类推,表格即可填写完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在审清题目的基础上,看清题目的要求,再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切题的词语拟写出来。
【小题4】试题分析: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 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根据后面的皆叹惋就可以想象到具言的内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点评:我们要知道写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常见的写作手法如悬念,照应,联想,想象,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铺垫悬念、比喻象征、借古讽今、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实写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3
桃花源记(6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渔人甚异之( ) (2)便要还家( ) (3)处处志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 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3.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3分)
答:
答案
1.(3分)(1)以......为异,认为......奇异 (2)通“邀”,邀请
(3)记,做记号 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1分。
2.(3分)这个人一五一十详细地说出了他所知道的外面的情况,(他们)都(对外面百姓的生活)感叹、惋惜。
评分标准:3分,意思符合即可。
3.(2分)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 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朝代)著名诗人___,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甚异之( )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如此美好,那么你理想中的社会王国是什么样的?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的设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东晋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归园田居》
2、(1)鲜艳美丽(2)整齐的样子(3)对……。感到奇怪(4)不值得,不必
3、(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4、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
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5、“略”。符合社会现实言之有理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5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小题1】.上面两段文字选自《 》,作者是北宋文学家 。(2分)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小题3】.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之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 、 、醉翁亭等景物。(2分)
【小题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2分)
答案
【小题1】醉翁亭记 欧阳修
【小题1】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
【小题1】琅琊 酿泉
【小题1】山间早晚(朝暮)和四季的优美景色(早晚、四季各一分。琅琊山(山间)美景、山水之乐均给满分。滁地美景扣一分。)
解析【小题1】考查对文学常识的准确掌握。
【小题1】文言文翻译原则:1、以直译为主:能直译的一律直译,实在不能直译的才能意译。2、字字落实(一一对应):每一个词语都有与之对应的译文。另外注意关键字的解释:
得:领会 寓:寄托
【小题1】联系原文: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可以概括范围由大到小:西南诸峰 琅琊 酿泉 醉翁亭
【小题1】概括能力的考查。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桃花源记》读后感合集十五篇)2023-08-14 16:51:38
桃花源记读后感2023-08-04 17:24:54
桃花源记-改写作文1600字2023-08-14 15:37:38
《桃花源记》读后感合集十五篇)2023-08-14 16:51:38
桃花源记读后感2023-08-04 17:24:54
桃花源记-改写作文1600字2023-08-14 15:37:38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6 15:32:1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04 02:52:49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8 0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