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桃花源记读后感(通用11篇)

更新时间:2023-08-10 07:25:41 来源:高考在线

桃花源记读后感1

  这是中国人心中的理想国。这个理想世界是通过水路到达的,水总是给人以神秘的感觉。那么理想国的外围是怎样的,先是桃花、芳草,而落英缤纷给人以很美很静的感觉,很有画的意境。渔人的好奇心帮助他找到了理想国,好奇未必能害死猫,有时也许能找到桃花源。

  作者对通往桃花源的过程描写非常科幻,“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等都很写实。那么最后见到的理想国是怎样的呢,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都是物,从今天来看,土地代表空间,屋舍也许就是高楼大厦,良田是农业,美池可以垂钓,可以洗浴,可以泛舟,桑竹都是可用的东西,而鸡与犬,都是家中必备的东西,就像是现在的电脑和汽车。理想国里的人,都忙着种作,显然都不是闲人,衣着吗,很潮,很哈秦,老人小孩都很快乐。

  然后就是相遇了。乃大惊,外星人见到地球人也会惊恐的,但是非常有礼貌,非常豪爽,杀鸡作食。很温暖的是“村中闻有此人,感来问讯”说明大家都很相识。然后大家竟然都不知道外面朝代的更迭。村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真是好客,都争着邀请到家中来,招待他。但最后还是有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说明他们也是很满足于现在的生活。

  那么离开的时候,渔人还是不舍这个地方,希望能回来。所以“处处志之”最后他很功利地叫太守来,但是迷路了,理想不适宜于功利。

  刘子骥,高尚士也,这一段只是为了增加整个故事的真实性,就像电影的最后要加上一段,某某多少年后怎么样了。

桃花源记读后感2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深深地将我吸引,陶渊明将桃花源写成一个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在当时那个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会,所有的人都会向往光明吧!

  脑海里浮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画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陶渊明让我震撼。陶渊明虽然放弃了官职,回到了家乡,但是他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我想这应该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现实社会中多少人为了利益何止是不择手段。他们也不想想难道有钱就快乐了吗?如果金钱名利与快乐成正比的话,那陶渊明岂不是一个十足的大笨蛋?其实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的心底。其实你在金钱名利中表现出来的,只是你眼中的贪婪。

  有的人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们可以做一个资历平凡,家庭平凡的人,但是我们决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会选择平凡但是拒绝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桃花源记读后感3

  一片漫无尽头的桃林,桃花如雨般飘洒,林子的尽头是溪水发源的地方。前方小山林被薄雾笼罩,看不真切,其中透出一束光亮,指引人走进虚无的世界,一片安静祥和,充斥着欢声笑语,没有纷争和战乱,这,便是桃源?我有些迷惑,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美梦,无论梦中的景象如何的迷人,等到你一睁开眼,便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过过眼云烟罢了。而比起患得患失的梦,我更喜欢眼前触手可得的美好。

  世外桃源的美好的确令人向往,即使明知是梦,也仍旧有人愿意舍身赴一场。但我不一样,我宁愿只要眼前简简单单的美好。“不求独避风雨外,只笑桃源非梦中。”

  我认为,美好可以有很多种,可以在我们的身边,不一定非要穷尽一生寻找一个如世外桃源作文/般的地方。美好,无处不在:美好,可以是与家人在一起放松的闲谈;美好,可以是与挚友一起开怀大笑;美好,可以是刚好买到一直想看的一本小说;美好,可以是连续几天的大雨迎来彩虹;美好,可以是一直以来的努力被认可……美好,就在我们身边。不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现实虽然没有梦境那样让人心生向往,但它真实;现实也许黑暗,但并非寻不到莹莹光亮。

  比起梦里没有纷争的桃花源,我更喜欢吵闹与欢笑并存的现实生活;比起避世隐居的桃花源,我更喜欢隐于生活中,既与世无争亦与人为乐;比起那杳不可得的桃花源,我更喜欢眼前简简单单的幸福。“身在无间,心在桃源。”只要融入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就在哪都像身处桃花源一样。

桃花源记读后感4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我踏着小碎步,吟着“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那“桃花源”不觉已呈现在我面前。

  放眼望去,满山遍野之中桃花的身影分外妖绕,沐春临风,和颜悦色,向人们展示着娇美的身姿。

  一株桃树,托起一团花瓣、像姑娘扬起的笑脸,粉红粉红,洋溢着青春的光彩。又仿佛一位位美若天仙,有点羞涩的少女,含羞绽放,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多看几眼。有了星星点点绿叶的陪衬,显得更美了。

  一朵朵美丽的粉色桃花真是千姿百态,让人看了眼花缭乱。那一朵桃花像在枝头沉睡着,这一朵桃花像在她和她身边的一只小蝴蝶交谈;那一片桃树和桃花像一朵绯红的云;这一片桃树和桃花在唱歌"沙,沙,沙……"

  我站在丛中,任由那轻柔的春风拂过我的脸颊,任由那和煦的阳光穿过我的指缝,任由那零零星星的桃花瓣洒在我的肩上,我全然不顾。我已被这美景陶醉了,仿佛自己就是那桃花,慢慢悠悠地飘落在地上,碾作尘,化为泥。

  这美景,使人沉醉,也使蜂蝶陶醉。这不,一只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使我不禁想起了“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是啊,这样的美景,蝴蝶都不愿走了。

  当夕阳的第一丝光线照耀了大地,我准备回家了,却又依依不舍,我只好在心里说:“别了,‘桃花源’”。

  我忽然悟出了什么:那花瓣娇小柔弱,一碰就掉了,可是,正是许许多多这么娇小,柔弱的花瓣,艰难地撑起了一片美丽的风景。这不正是在鼓励我们吗?

  我望着桃花,会心一笑,灿烂的笑容,如一朵绽放出笑脸旺盛的桃花。

桃花源记读后感5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本文是陶渊明的名作。作品资料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我的理想而凭空虚构的。他虚构了一个在武陵大山中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那里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为避战乱而躲到那里的人。这些人世人和睦相处,幸福快乐,桃花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述的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的,但仍不管用心的思想好处。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我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我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非但没有遵守自我的诺言,还带领别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后没有找到桃花源。也许礻是他的报应吧。我们每个人都就应遵守诺言,因为这不但是别人对你的依靠也更是自我对自我的,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别人会怎样看你呢?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见得我们是有多幸福,所以我们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在那里,我也想对桃花源里的人说:你们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们此刻已经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跟你们比,我们可要幸福多了呢,你们快出来吧,此刻那里已经没有战争了,只有和平与幸福,此刻的科技可发达了。

  读完《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我觉得自我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样,每一天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请读《桃花源记》这一课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6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先生以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

  说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这个地方,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里,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轰加沙这条消息,我越来越想住进那个能够与人绝对和平共处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远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现在的社会,腐败、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人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心灵。

  但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该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现在的我们,则因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

桃花源记读后感7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本文是陶渊明的名作。作品内容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己的理想而凭空虚构的。他虚构了一个在武陵大山中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这里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为避战乱而躲到这里的人。这些人世人和睦相处,幸福快乐,桃花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写的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的,但仍不管积极的思想意义。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非但没有遵守自己的诺言,还带领别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后没有找到桃花源。也许礻是他的报应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诺言,因为这不但是别人对你的依赖也更是自己对自己的,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别人会怎么看你呢?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见得我们是有多幸福,所以我们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在这里,我也想对桃花源里的人说:你们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们现在已经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跟你们比,我们可要幸福多了呢,你们快出来吧,现在这里已经没有战争了,只有和平与幸福,现在的科技可发达了。

  读完《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我觉得自己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样,每天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请读《桃花源记》这一课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8

  小时候偶尔听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对详细内容并不知晓。只是对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他写这个虚构的故事是为了寄托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是个归隐之士,在写这篇诗作的时候已经离开尘世过隐居农村生活十余年了。他出生寒门,少时虽有抱负,却壮志未酬。他从懂事起就经历了很多的社会和政治上的变迁和纷扰,社会的伪诈、污秽、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愤懑。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气攀附权贵,因而与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后来辞官归隐田园,过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朴生活。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者的手笔简练易读,妙笔生花。简单的几句话,就生动的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心旷神怡的景象,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无限的向往。《桃花源记》的主体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乱”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由此产生的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作者通过形象地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最后,作者更用悬念的手法,暗示这样一个完美无瑕的理想境界,是虚无的,只是作者对自由和极乐世界的追求。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如今令我深深向往。虽然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畅想空间……

桃花源记读后感9

  本文乃东晋名士、一代隐士陶渊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闻目睹东晋黑暗动荡的现实,憧憬着一个环境幽雅无战火烦扰、平等、自由、安宁祥和的人间仙境。于是,借一位武陵渔人“忽逢桃花林”“欲穷其林”“从口入”“豁然开朗”,一个人间仙境就呈现在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担心从此外人会纷至沓来,打扰他们清静、幸福的生活,临别之余,谆谆叮嘱;可不曾想,渔人怎能按捺住内心的狂喜激动?口里唯唯诺诺,但早已留心,一路细致的留下记号,立马回郡报告太守。太守一听有这么个好地方,立刻派人随渔人前去,却如堕迷宫,再也找不着去路了。

  这事马上传开了。一时间,全国各地人情振奋,人头攒动,前来寻访桃花源的人络绎不绝,却个个高兴而来,失意而归,根本就找不到所谓的桃林。南阳郡有一位名动天下的读书人,名叫刘子骥,也听说了这回事,心想:天降奇宝,唯有德者方可居之。此等仙境,岂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于是踌躇满志,想赶往桃花源。哪知这仙境如人间蒸发了一般,再也找不着了。刘公不甘心,潜心寻访,但终究入境无门,郁郁而死。

  列位看官,果真有这么一处“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寻不着吗?非也,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虚构的,当时何来这么好的宝地?倒是现如今,如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于乱世中还有这番梦想,很难得。但这梦想,单靠你陶先生是“隐”不来的。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结: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桃花源记读后感10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深深地将我吸引,陶渊明将桃花源写成一个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在当时那个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会,所有的人都会向往光明吧!

  脑海里浮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画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立刻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立刻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陶渊明让我震撼。陶渊明虽然放弃了官职,回到了家乡,可是他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我想这应当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现实社会中多少人为了利益何止是不择手段。他们也不想想难道有钱就欢乐了吗?如果金钱名利与欢乐成正比的话,那陶渊明岂不是一个十足的大笨蛋?其实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的心底。其实你在金钱名利中表现出来的,只是你眼中的贪婪。

  有的人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们能够做一个资历平凡,家庭平凡的人,可是我们决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会选择平凡可是拒绝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桃花源记读后感11

  读完《桃花源记》,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陶渊明用淋漓尽致的词句构造了一个多么宁静,祥和,美丽的世界!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仿佛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幽幽的桃花林中,桃花生机勃勃,争奇斗艳,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花朵中透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记烦恼与忧愁。’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看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我仿佛看到了外人到来时桃花源中人们好奇的争先恐后的迎接他。

  陶渊明借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倒出了在东晋时期腐败的社会中人们期望的和平。的确,在那时桃花源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说到和平,我宁可去寻找这样的桃花源。现在这个世界中,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贪婪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使得多少无辜的百姓受到伤害啊!我想,恐怕更多人想去桃花源了。可是桃花源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必不存在。现在这个社会,自私,腐败已逐步侵蚀我们原本纯洁的灵魂。甚至有些人像征服整个世界。这些可笑的想法,只会显示出他们的丑陋。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觉得丑陋的思想盖住了湛蓝的天空,盖住了天真的笑容,更盖住了纯洁的心灵……

  所以,我们不能让这种丑陋继续蔓延下去,我们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坏思想排斥出去。我们要根生地固国家之间的友谊,继续促进国家之间的友谊,像“地球村”一样互通有无,和平共处。这样,地球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