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陶渊明独爱菊

更新时间:2023-08-15 19:44:43 来源:高考在线

  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名潜,东晋时浔阳郡柴桑(今九江市九江县)人,他生活在充满战乱的年代,自幼博览群书,有大济苍生的政治抱负,从29岁入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县令等职,直到41岁归隐。12年的仕途生活,使他看透了官场的腐朽和仕途的险恶,感到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指望,与其与黑暗的势力同流合污,不如摆脱官场的羁绊,退归田园,保全自己的品格和气节。一个偶然的机会促使他毅然作出了这一抉择。

  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他乘着要去武昌妹妹家奔丧的机会,把大印挂在彭泽县衙的大堂之上,挂冠介绶,辞官归田,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

  据嘉庆《东流县志》记载:东流,晋为彭泽属地,名为黄菊乡。陶渊明在任彭泽县令前没有到过东流,历史只是记载他在此前奉命去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时,曾船泊池州钱溪,遗下了一首《乙己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而这次在彭泽任职,因清查户口,处理几户财主家在七里湖垦荒雇请长工瞒报户口一事,才第一次到了东流。当他从彭泽乘船到达东流港,登上江岸,放眼望去,只见江边山坡上满目皆菊,黄澄澄、金灿灿的一片,陶渊明平生酷爱菊花,见了这片菊海,竟忘形地在菊丛中穿行,后来就有了名作《饮酒》之五诗,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从此之后,陶渊明一有闲空就要到东流赏菊,并发动衙役砌石为墙,辟了一块菊圃,自己荷锄植菊,用瓦罐从江中汲水浇菊,常常与东流的名人雅士们在花圃内饮酒赋诗,乐不思返,所以史籍上就有了“日驻彭泽,夜宿东流”的说法。显然,这是一句夸张之词,身为县令,当以公务为重,不可能天天都到东流赏菊。辞官归隐后,陶渊明是否到过东流,没有史料记载,不过根据民间传说和史家推测,大约有四、五次之多。有一则传说说,陶渊明归居田园的第二年,带着儿子陶俟乘船到东流游玩,经友人牵线搭桥,陶俟与当地一位名叫菊花的女子一见钟情,回到上京里后,陶渊明如期迎娶菊花为儿媳,从此陶渊明结亲东流,走动的机会就更加多起来。据传,陶渊明在菊圃旁还搭建有茅庐,还到南山打过柴。民间在居邑城南,效虞文靖之所为,作小斋二:东曰陶斋,西曰邵斋。经专家考证,陶渊明的《劝农》、《九日闲居》等诗作就作于此。陶渊明仙逝后,东流人仰慕其“不为五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按照食菊花乘云升天,得道成仙的说法,把陶公说成是菊花所化,称他为“菊仙”。在东流立县后,将县址所在地誉为“菊邑”,将那段“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的长江称之为“菊江”,并开始建祠祀之,陶公祠始建年代无考,复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言芳作有《陶靖节祠记》。而今遗存的这座祠,座落在秀峰塔之后,祠很小,只有一处院落,三间平方,正厅立陶公塑像,顶挂“松菊犹存”匾,两旁是八幅耐久的烫字烫画,院内植有数株菊花,看上去质朴简约,体现了陶渊明一贯的思想风格。

  陶渊明因爱菊而结缘东流,那么,他的菊花情结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据《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的爱妻陈氏香销玉殒,魂归天国后,曾托梦于他,说自己是天上御花园中的菊花仙子,如今尘缘已了,返回天界,夫君日后若是思念他,就去东园看看那一簇菊花。后来陶渊明果真看见东园青松西侧院墙角,长出一株菊花,花枝上缀着三四朵硕大的花朵、色彩金黄、鲜艳无比,宛如一位通体透亮、神采夺目的美人。陶渊明当即提笔写下了悼念亡妻的《闲情赋》,从此以后,他便迷上了菊花,在自己的东园辟了一块花圃,专门用来栽培菊花,陶渊明栽种的菊花品种各异,越种越多,而且一年四季盛开,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几乎浔阳一带无人不晓。但他园中的菊花,只供观赏,不准攀折,更不得赠送亲友,一些富贵人家重金求购,也被他拒绝,于是有人就戏称他为“菊痴”。《西京杂记》中有一个关于陶渊明饮菊花酒的故事,说是此公没到次年九月九日就提前启坛将未酿成功的菊花酒喝完了,连酒坛中的菊花也捞起来吃完了。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这天,坛中什么也没有,只好默默地坐在屋边菊花上遥想美酒,恰在这时,好友王弘穿着白衣送酒来了,陶公忍无可忍,摘下菊花蘸着酒就大喝起来。由此可见陶公对菊花和菊花酒的偏好。陶公是位博学多才的田园诗人,他深知,幽幽菊香,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一直被人们看作成熟而又寓意深广之花,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黑客赏菊赋诗,借菊抒情言志。陶渊明也和那些古人一样,他爱菊花清冰傲霜,风霜淬沥,坚守晚节,普济世人,自香自珍的君子风范和品格,所以,一生以菊为友,其乐陶陶。他赞美菊花,“怀以贞秀枝,卓为霜下杰”,“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后人因陶渊明偏爱菊花之故,乃尊他为九月菊花之神。唐宋以来,有许多达官贵人,诗词名家船行东流,登岸前往陶公祠拜谒先生时,留下了许多赞美陶公爱菊的诗。唐·元祯有诗云:“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蓠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明代东流县令杨季芳赋诗曰:“陶公非是爱黄花,花与陶公本一家;懒向春风亮丽色,自甘秋露缀英华”。明·于谦《过菊江亭》云:“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在这里,诗人们将菊花的傲霜品格与陶渊明的崇高气节融为一体。陶即菊,菊即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把陶文化理解为菊文化,我看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按照我的理解,菊文化至少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休闲文化。菊花代表了快乐和悠闲,通过赏菊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二是节日民俗文化,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尝菊的做法,到了唐代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每至重阳节,诗人墨客便会聚会尝菊品茗赋诗。三是饮食文化。菊花不仅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药食兼优,有良好的保健功效。据古书云:“秦汉咸阳曾有过较大规模的菊花交易市场。”最早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把它列为上品。四是人文精神,陶渊明是中国历史史上第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一位田园诗人,他作为东晋士人的后裔,既有魏晋名士的风骨,更有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品格。陶渊明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诗作、菊香,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学精神,从他留下的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已把心境和物境完全融为一体,那种玄学思潮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玄学家没有达到,陶渊明却达到了,他甚至把儒、佛、道三家宗教哲学思想融合在一起,以至于后来还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他,这就是陶渊明的伟大之处。陶渊明的出现,为后代士丈夫们构筑了一个精神巢穴,当他们仕途失意,精神萎靡或生活困顿时,陶渊明会使他们看到一种生的快乐和爱好,从而增添生活的勇气和心灵的安慰。所以我们在陶渊明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和谐精神,这种和谐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是大有稗益的。

  据笔者所知,现在全国举办菊花节的还有两处,一是开封,二是桐乡,而东流菊花节与众不同之处,就是有陶渊明、有陶公文化,通过办节,使咏菊这个在神州大地上津津乐道几千年的经典话题,灿烂升华为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就是值得我们今天大书特书的东流菊文化!

  拓展阅读:我独爱菊作文

  喜爱菊,喜爱它淡淡的幽香,喜爱它朴素而不华丽的外衣,喜爱它高洁而不庸俗的气质,更爱它“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品性。

  我最喜欢我家阳台上的那一丛白色的菊,它的花朵有拳头一般大。那么纯洁,如用汉白玉雕刻的一样,飘若浮云、轻纱。菊花虽然没有茉莉的.清香,虽然不及玫瑰的娇艳。但是以它“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独特气质就足以另人赞叹不已。古代诗人元稹不是曾经写过“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诗句吗?还有陶渊明一生独爱菊,就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哉画面。这便是“性本爱丘山”的真实写照。

  一阵秋风瑟瑟的吹过。那丛丛簇簇的菊花,随风摇摆起那婀娜多姿的身段,轻轻跳起那迷人的舞蹈。花瓣在阳光下流泻出醉人的色彩,一缕缕淡雅的馨香在风中飘荡着,怎不令人神弛而陶然怡悦!菊花一朵紧挨一朵地开放着,鲜亮而又挺拔。它的花瓣润如玉、轻如纱、白如娟,花蕊是淡黄色的。远远望去,像织不完的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美丽极了。

  在一旁的一朵紫色菊花上,缀满了晶莹的露珠,如同一颗颗闪闪发亮的钻石,摇摇欲坠。几个花骨朵星星点点的躲藏在青翠欲滴的绿叶间,仿佛是一个害羞的女孩儿。

  菊是美丽的,但它的品性更值得人们去学习。所以我认为:做人,理当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