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题西林壁》说课稿及反思

更新时间:2023-08-14 20:36:46 来源:高考在线

  《题西林壁》说课稿

  老师好,就苏轼的绝句《题西林壁》我来进行一下说课。

  就小学阶段的古诗词而言,新课标重点放在识记背诵上,并在此基诎上拓展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瑰宝的蕴含。由此就本绝句我提出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了解文坛泰斗苏轼。

  二、理解诗歌内容——因物寓理:客观全面看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

  三、学会后会读会诵会背会默本诗。

  四、读苏轼的其它作品。

  本教学目标揽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并以理解诗歌诵读默为重难点。

  就诗歌的教学而言如果不精心设计,很容上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为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精心备课以学生为主体深入浅出的引导模式。

  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引出课题《题西林壁》,对作者进行简介。这么简介是在学生对苏轼三言两语的基础上加以适当补充并总结的。

  (二)导入正课。用《盲人摸象》的故事启示铺设主题。这个环节主体依然是学生。借用多媒体有关山的图片给学生造成突兀感。问,山是什么?几个石头,几堆土,几棵树?五岳之一的庐山长什么样?

  (三)感悟诗歌。介绍课题,让学生明白这是一首以绝句形式写的游记。

  (I)自由读诗,问,苏轼眼中的庐山是怎样的,找出来同桌之间理解后用自己的话举手回答。学生的回答很多,教师总结,移步换形,位置不同看到的景不同,想象一下可能是千姿百态。

  (二)为什么会这样呢,苏轼告诉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像身在此山中!”

  (三)由此你想说点什么?

  1、一叶障目。

  2、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意思相近就好。

  总结:本绝句也就告诉我们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在生活中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问题。

  (四)带着我们的理解再读诗歌。你想就诗中的什么提醒一下同学们呢?

  I,题是什么意思?

  2,峰不可以写成锋了!

  3,注意庐的写法。

  4,缘的写法和意思都要注意。

  5,诗歌的中心思想要用到实际生活中。

  6,诗歌特色,一诗言志,言情,也可以理。二,本诗诗浅意深,寄至味于淡泊。

  (五)两分钟回顾理解,齐背,试默。

  最后,延伸课外阅读诗作,布置作业。

  在本课中我最大的优势就是,(l)深入浅出调动学生的经验及积极性去学诗歌。(2)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解记忆。

  我的说课结束,望给予指正。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是四年级下学期的.一首哲理诗,也是小学阶段唯一一首哲理诗。其他老师都认为这首诗不好教,尤其是放在四年级,难度更加大了。但既然我选择了,就不能放弃。整个准备过程也是我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不管结果如何,只要我努力了,就是成功。选择这首诗我也想和更多的老师共同探讨哲理诗的教学方法。

  我一直都认为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从朗读入手去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那也许学习古诗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大家观赏庐山的风光片,请学生谈谈感受。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读带讲,让学生自读自悟。

  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概括起来,也就是耳熟能详的那八个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让学生明白只有客观全面地评价别人和自己,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有许多环节没有把握好:

  一、如何带领学生品味字句,领会意境,获得美感?

  推敲重点字词,这是古诗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如何用古诗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诗中,去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灿烂与辉煌?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形象美、哲理美、情感美?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总结。这节课我感觉教学中对于“岭”和“峰”的理解虽然运用了图片,但是仍然不透彻。我只是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感受峰和岭的不同,这时如果能引入毛泽东的“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诗句,或其它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峰的高、险,课堂的诗味会更浓些。

  二、教学机智欠缺

  欣赏完庐山的风光片后,我让学生谈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我有些误导:用一个字来概括。其实我想说: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我没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再如作者仅仅在说庐山吗?一个学生没有按我的思路去说,而是介绍作者的背景资料,我应该鼓励学生说下去,而不是一味地为了追求自己理想的答案打断学生的回答。

  三、为了让学生明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我设计了看“地球”环节,把本来不复杂的问题更复杂化了,唐老师的建议很好: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个生活中的物品,如苹果、橘子等,学生的直观感受更真切,化难为易。

  我从老师们的辩课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许多不足,这次参加语文组的活动,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