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王安石-这个宰相不简单

更新时间:2023-08-01 06:39:13 来源:高考在线

王安石-这个宰相不简单

  这个宰相不寻常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留给后人的传世名句。然而,作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成员,王安石给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文学,更在于政治,在于改革,在于变法。

  作为北宋神宗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以主持“熙宁变法”闻名于世。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又戛然而止的大改革,将王安石这个名字与“变法”永远联系在了一起,也注定了他生前位极人臣,身后骂名滚滚的传奇命运。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卒于公元1086年,这位66岁的江西老人究竟是如何将传奇进行到底的?他的是非成败、千秋功罪,到底应该如何评说呢?

  北宋时代,封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日益丰富。与前朝相比,官宦士人的俸禄待遇非常优厚。士大夫们普遍追求高雅而又奢侈的生活方式。很多官员的家中不仅妻妾成群,还蓄养着不少的歌姬舞女。朝廷对于这种现象不仅不会干涉,事实上还鼓励有加。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当中,贵为一国宰相的王安石,却始终坚持一夫一妻,终其一生,他始终不离不弃,没有出妻纳妾。那么,王安石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这种违背世俗常规的做法,到底说明了什么呢?

  自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以来,北宋王朝一直坚持重用文臣,抑制武将的政策。文职官员普遍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待遇。宰相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国家元首皇帝最主要的`助手,是政府的最高行政首脑,他的薪酬待遇自然名列百官之首,无人可比。然而,王安石这个宰相却始终过着极为简朴甚至寒酸的生活,那种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跟他无缘也无关。那么,手握重权与重金的王安石为什么甘于清贫的生活呢?

  不做京官为哪般

  宋仁宗庆历元年,即公元1041年,二十岁的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得第四名的好成绩。在一般人看来,等待他的将是一条平步青云的光明大道。事实也正是如此。几年后,一个绝佳的机遇摆在了他的面前,只要抓住这个机遇,未来的王安石一定能够青云直上。然而,谁也想不到,二十五岁的王安石居然主动放弃了这个机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王安石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总给人留下许多个意想不到。这一次放弃进京做官,就令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不知道二十五岁的王安石做出如此不合常理的选择,到底是出于何种目的?很多人可能认为这不过是年轻人一次偶然的失手。其实不然,在随后的时间里,王安石又接二连三,数次拒绝到京城做官,情愿留守在地方。那么,王安石他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呢?

  按照王安石的说法,王安石之所以不愿意来京城做官,主要原因是家里人口多,婚丧嫁娶的麻烦事儿多,京城的消费水平太高,来这儿做官,仅仅依靠王安石一个人的工资,很难维持生活。不过这个理由让我们难以信服。要知道,北宋王朝对待读书人、对待文官,可以说礼遇有加。朝廷的文职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待遇。怎么到了王安石这儿,连日子都过不下去了?面对王安石这个死活不愿意来京城做官的怪人,北宋的皇帝与宰相们究竟打算怎么办呢?

  北宋朝廷不愿意落下个不重视人才的“罪名”,对王安石这个颇有政绩的地方官投桃报李,给予王安石“群牧司判官”这样的肥缺。然而,在两年的任期中,王安石却接连上了十几道辞呈,坚决要求到地方工作。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辞去京官,这在当时的官场上实在是十分罕见。那么,王安石到底想去哪里做官?他如此倔强而执着的做法究竟是为什么呢?

  给力的基层一把手

  年轻的王安石刚刚步入仕途,就以出众的学问和人品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宋仁宗多次下诏提拔他进京做官,但王安石都以种种理由婉言谢绝。他不仅坚持在地方做官,甚至还主动提出到偏远的州县任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百姓做点实事。那么,在基层做官的王安石究竟会有怎样的表现?他能否成为合格的地方父母官呢?

  王安石年仅21岁就踏上了仕途,作为志存高远的热血青年,他一心想要发挥自己的才学,做一番兴利除弊,造福百姓的事业,然而,现实却并非想象的如意,那么,刚刚走入官场的王安石还会遭遇怎样的尴尬呢?

  王安石在地方任职期间,深刻认识到了民间的困顿和疾苦,虽然他曾经因为自己官卑人微,无法为百姓办更多、更大的事而苦恼,但他还是多次放弃了去京城做官的机会,始终坚持在地方为官。那么,当王安石独掌一方政务时,他又会有怎样给力的表现呢?

  作为地方官,王安石不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而且有胆有识,敢想敢干,特别是他在任鄞县知县期间,兴修水利、治理农桑、兴办学校,政绩十分突出。然而,做事雷厉风行的王安石在工作中也难免犯错,那么,在遭遇失败时,他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